论新媒体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何艾亲-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28:33

论新媒体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分类: 科学研究 2008-12-31 13:41
 

                        论新媒体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著:何艾亲

                                                  日期:2008年12月31日

 

谨以此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旦献礼,祝福中国政治昌明,人民幸福。

 

一、中国政治思维的源流

按照中国目前的政治现状,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一个“雷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实际上这种对于未来的恐惧,是一种对于“变化”的虚幻的臆想,按照民间说法是“自己吓自己”。我们确实需要社会的稳定,但是改革开放已经到了一个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如果贻误了时机,那么,那种对未来的恐惧,就恰恰将成为未来的现实。

现在,让我们首先通过对于中国政治思维的源流的简要的回顾,让历史告诉我们,未来我们可以向什么方向,果断而勇敢地迈开大步!

任何一次的历史变革,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传统政治土壤,脱离了历史与现实条件,任何政治体制改革,都将以失败告终。在这一点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辨证法,确实可以提供一种比较“科学”的发展观念。当然,理论总要滞后于现实,所以,马克思主义只能作为理论思考的工具,但代替不了我们对现实本身的正确思考。

回顾中国政治思维,就其主要脉络而言,举出四个代表人物,来表述我所洞察的中国政治思维演变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伏羲。上古时期,民风古朴,政清人和。那时的政治环境,在后来老子的《道德经》中有生动记载:“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结绳记事的“小国寡民”时期,伏羲演先天八卦,创舞戏,对天下实施了“无为而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种美好的社会,曾经在后来被诸如孔子、老子等先哲所一再缅怀,感叹“大道”的衰落。风光不再,后来中国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

第二阶段:秦始皇。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统一了疆土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皇帝。此人以武力灭六国,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至其驾崩,胡二世立,很快覆灭,世袭制度在其后的各王朝成为不变的“家天下”模式,朝代的更迭,并没有丝毫地改变政治思维模式。贾谊曾在著名的《过秦论》中总结历史得失,云:“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肴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到汉朝总结历史教训,尊儒家为正统,从此中国政治思维成了定局,直到末代王朝——清朝。这就是治乱的“周期律”。

第三阶段:孙中山。清末内忧外患,仁人志士开始探索中国的政治前途。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政体,鼓吹三民主义,中华民国建立,其后袁世凯复辟,各路军阀割据,到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其后进一步发展。故两党尊其为“国父”。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梦想并没有按照国父的遗志得以实现。

第四阶段: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之下,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夺取了政权,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农民起义成功的领袖毛泽东,饱读古代历史,以为今之鉴戒。宣称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政党,可以跳过“周期律”。而他所找到的这种跳出历史“怪圈”的方法,就是搞“群众运动”,达到顶峰时期,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人民群众的“大民主”(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至其身后,邓小平否定了文革,开始了至今30年的改革开放。但官僚腐败,民生问题等等社会矛盾,再一次把政治体制改革的严峻课题,推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问题的实质是——今后中国将如何更好地进行管理?

我们分析中国政治思维的源流,将看到其本质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第一阶段,是以道为本。什么是道?这个道,就是“先王之道”,从《尚书》和《道德经》的历史事实记载,此道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此道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和谐”之道。有了“ 道”的指引,就有了同样顺乎自然的社会之“德”,于是天下可以“垂拱而治”。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君王是懒汉,百姓是傻瓜,这样就实现“无为”的政治了。

第二阶段:以官为本。这时的政治,变成了“统治”,是上层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统治。但统治时期都是短暂的,然后通过农民起义,暴力革命,进入下一朝代。但统治的思想还是一样,只不过为了安抚民心,总要在起初做点让人民“休养生息"的亲民政策,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关注“民生”。但最终为什么还是没有跳出“周期律”呢?贫富的严重分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在民不聊生的关头,就会发生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第三、四阶段:以民为本。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一生所倾力而为的政治事业,就是要“以民为本”,也就是“民主政治”,到毛泽东后来更加发扬光大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以及晚年力推的人民大众的“大民主”。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另外一种表述。实际情形是:毛泽东已经开创了一种中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局面。只是这种新局面,在他身后,并没有作为政治遗产,进一步地发展下去。造成了近30年中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落后,矛盾危机已经重重,回避改革是不可能的。

所以,回顾历史,我们不难找到今后民主政治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1,  如何进一步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2,  如何进一步改善“大民主”?

3,  如何进一步改善“三民主义”?

 要在现实条件下,对以上三个方向,予以考量,我们不得不对目前中国的现状以及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做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二、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现实分析

政治体制改革要成功,还是要遵循“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如今我们换了个说法“科学发展观”,但本质还是一致的。在具体的方法论上,就是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坚持“群众路线”,从而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合乎实际的解决方案。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什么现实环境呢?

(1)改革开放,以利益为导向,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关于这一点,很多文章都探讨过了,无庸赘述。根本点是形成了“官僚垄断集团”,这是主要矛盾。官僚腐败成了社会毒瘤,但是以目前的政治体制,又不能根除这个毒瘤,任其坐大,国家危矣。实际上,这已经把政治体制倒退到封建主义制度下“以官为本”的环境中,我们面对的是封建主义这个曾经一度消失的幽灵,又在中华大地上,吞噬人民。

(2)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群体,如今成为“弱势群体”,处于被宰割的“打工”地位。或者说,过去的领导阶级,如今已经成为了“被统治阶级”,在改革开放环境下,他们的生存状况很恶劣,社会福利保障也比较缺乏。也就是“民生”在当前成为了很严峻的现实问题。只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中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这是不容回避的真相。

(3)中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格局里面。我们的国内政治,总是与国际政治息息相关。政治力量的对比和战略利益的较量,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然受到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的影响。对于先进的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学习和借鉴,对于民主制度改革失败的国家的教训反思,都成为我们必然要考虑的对象。

(4)全球进入“新经济”的国际环境中,高科技对于国家政治的深刻影响。其中最为重大的影响,在于互联网络的出现已经对于人们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传播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一方面,使过去“信息不对称”的封闭局面被打破,同时使人与人,国与国的社会交往和政治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个巨大的变革,正是中国今后进行有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口。随着网络普及,中国民主,将面对的是“网民”以及网络传播的势力。

      我们将如何“突围”?

      通过以互联网络等为主体的“新媒体”,发挥其应有的民主政治功能。

      以下我们将对此点做重点探讨。

   

三、新媒体在民主制度改革中的功能

   以互联网络等为主体的“新媒体”,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不管是总统,还是平民,通过网络都可以开展对话。这是上帝赐予人间的美好政治礼物。

  它的优越性,已经远远超越了静止和钳制状态下的传统大众媒体,比如报纸、电台、电视台、杂志等等。那么它特别容易与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合拍的特点是什么呢?

(1)实时性。最迅速地把人与人之间连接到一个平台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2)开放性。所有的丰富资源,基本上可以在网络上分享和搜索,信息流动非常通畅。

(3)互动性。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和讨论,变得非常方便快捷。论坛、博客、多媒体的传播、聊天室、圈子以及各种个性化的使用服务平台,使人们的思想交流,达到了“集思广益”,真正实现了“最大化”发挥群体思维的结果,使政治思维突破了单个人的局限思维,而真正变成了“集体智慧”。这也对今后的中国民主政治带来巨大影响,那就是:任何的政治重大决策,都是在这种“政治平台”中,获得最合乎实际的正确结果,大大降低了政治决策的风险性,也提高了政治事务的处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政治体制改革充满了“创新”与“激情”。我们在互相的探索中,不仅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尊重和表现,同时也在交流中锤炼了政治交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提升了全民的政治品质和政治参与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大民主”的实现。

    第三种特性——互动性,尤其将在中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中发挥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

1,  对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改善对策。包括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两个方面。

2,  对西方民主制度中典型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及实际中的选举方法,提供吸收性和批判性的科学处理程序以及规则,丰富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通过对“资本主义”、“三民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理论的重新深入解读,结合目前的现实状况,发展一种互联网环境下的“民主政治”——“网民政治”,更加充分和迅捷地实现“政治网络营销”。

4,  集中民主政治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民主制度改革经验,在网络上开展讨论,便于进一步丰富和推广。

5,  通过网络,发挥民间的“政治猎头”功能。实际上,民间政治人才一直处于一种潜藏和埋没的状态。而通过独立于政府的民间“政治猎头机构”在网络上的运作,可以突破现行的人事与组织体制,使无数平民政治家得以“脱颖而出”!

6,  网络的相对隐蔽性和安全性,使网民可以行使揭发、评价和监督政府官员的重大功能,从而对于官员腐败起到钳制作用,发挥人民舆论的强大威力。

 

四、平民政治家的崛起

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如上的新特点,必然导致的是中国“平民政治家”群体的崛起。

这是一个呼唤英雄,同时也产生英雄的时代。无论如何,我们中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前景,还不是特别令人悲观。

我们有什么理由悲观呢?

我们完全可以更加充满信心、决心、耐心和勇气。

因为:我们不仅站在历史上政治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们也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新科技的浪潮中携手,共同切磋思想,更加密切我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仰。

我们相信——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必将走向灿烂辉煌!

 

链接:

  

         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  系列之     206

 

          他的失败高耸于别人的成功之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4aae80100bicu.html

分享到搜狐微博上一篇:和自己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