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21:30

    

1.    前言

随着Internet 技术向宽带、高速、多媒体方向的发展,它以更具人性化的应用方式推动着教育的信息化的飞速前进。已悄然登上教改舞台的网络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把获取信息的途径由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扩展到因特网所覆盖的任何场所。然而,网络只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资源的汲取和共享才是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所在。要发挥网络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优势,就必须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支持。因此,在教育领域,发展网络教育的核心是网络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2.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部分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式的变化,不适应网络化资源建设和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资源的建设者。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点认识不深入,同时缺乏计算机和网络运用能力,资源建设成了课本搬家,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灌输,这不仅造成了内容的重复与凌乱,也限制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网络教学打破了学生单向获取知识的渠道,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去发现问题和体验结果,感受成功的喜悦,但目前一些学生对由自己主动参与的学习方法不太适应,面对信息量大且经常动态更新的课件(教师根据时间进度和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不时插入新的学习内容以及国外的一些最新动态),有的学生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面对网上大量的信息,筛选能力差,产生迷航现象。(1)

2.2.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

世界各国在发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对于信息化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使得资源无法共享(2),教学系统之间也难以达到互操作,有鉴于此国际上已有不少国家和组织致力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我国从2001 年开始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研究项目,在***科技司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 ,简称标委会)。该项目以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系统互操作、保障网络教育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跟踪国际标准研究工作和引进相关国际标准,并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修订与创建各项标准,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简称CELTS )。

资源建设规范是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CELTS体系中共包括3个和资源建设相关的规范,分别是《学习对象元数据》(CELTS-3)、《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但在实际的资源建设过程中,这三个标准经常使人迷惑,不知道应该采用那个标准,不知道这三者的关系,一定程度上造成的标准的混乱问题。

2.3.有效资源匮乏

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库产品都自称有从几十到上百G的数据量,可谓“资源丰富”,但产品安装到学校使用后,教师们又普遍反映有效内容匮乏,垃圾资源很多。究其原因,一是资源内容建设合理体系尚未建成,厂商主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源,而非制作资源,所收集的资源与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不符合,导致资源可用性比较差;二是厂商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不同资源产品,内容雷同,严重打击了原创者的积极性,造成教育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解决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在于内容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源自两方面:厂商批量提供,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商提供的资源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对教学缺乏支持,使用性较差。教师制作的资源满足了个别应用需求,但难以规范化,若散落在互联网个角落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得管理,就难以共享。

2.3.支持学为主的资源太少

目前,绝大多数资源内容建设围绕以教为主,为一线教师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帮助教师传授知识,而对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等并没有太多支持。根据新课改的需要,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以教为主的素材、课件类资源的设计开发要向以网络课程、研究性学习专题,有一定组合粒度的结构类资源设计开发发展,资源内容建设要重点从支持教向支持学的方向努力。

2.4.资源分布与集中两难

集中存储必然会导致资源中心出现瓶颈拥塞,资源的可用性不高。另外,集中存储使得资源管理和维护的任务集中到资源中心管理机构。这需要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来承担,还需要大量资金来配置中心的硬件设备,维护其日常运转,但基本上是不可行的。此外,对一个有多级行政的级别的区域来说,将资源物理上集中和困难,比如一个市教育局,如果要求各区县教育局上缴全部教育资源非常困难。

2.5. 对基于数据库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建设的关注不够。资源服务意识薄弱。

    目前各类教育资源中心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大多采取了数据库存储方式,有的将资源文件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对教育资源的管理都是基于对数据库的操作;有的将资源以文件的方式存储,但索引信息存在数据库中。基于数据库的资源管理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存储大容量数据,便于资源的快速检索和定位,但其最大的局限是采用以数据记录为核心的界面视图过于生硬,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性认知思维,尤其对于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师来说更为严重;而且,各学科的资源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干扰信息太多,对一线教师教学应用支持不直接,功能不强,界面不友好,比如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他就不希望他使用的资源环境中看到无关的数学方面的资料。资源管理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资源数据而管理,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用这些资源内容。因此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资源数据库的数据管理,而更应关注基于数据库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

2.6.资源库互操作缺乏规范指导

目前教育软件市场上从事资源库建设有很多厂商和品牌,比如校际通、K12、国之源、中基网、科利华、中教育星、同方思科、翰林汇、腾图、清华同方等等。这些厂商在为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资源服务时,基本上都同时提供资源管理平台和一定容量的资源内容,而这些不同厂商资源库由于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使得资源建设的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因特网共享互联的功能与优势在资源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用户的使用带来非常大的困惑与麻烦,比如在不少区域资源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出现区域资源中心装备多套资源库的现象。如深圳某区教育信息中心,安装有K12资源库、真源资源库、迈达威资源库等,这些资源库虽然装在一个单位,然而却相互独立,造成管理与用户使用的极大困难。老师要使用某些教育资源,需要前后登录到几个资源管理系统中,使用不同的几个软件进行检索和查询。对于用户来说,购买多套资源库主要是为了能够访问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不是需要几个资源管理系统。不同资源库之间只有进行互操作、能够相互交换数据、相互访问数据,才能真正解决用户使用资源的问题,为资源的共享共建提供可能。

2.7、资源建设市场运营模式有待规范完善

教育资源的运营是指通过合理配置和流动、产权约束与产权激励等手段的运筹,实现资源在教育和经济价值上的等价互换,在互换过程中保证作者的合法权益和运营的合法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知识产出和价值增值最大化的行为过程。

资源运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市场调控和法规约束,在资源运营机制的保障下,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目前资源运营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区域内***门提供的资源还是以免费使用为主。远程网络学校则采用会员制,提供收费资源。然而随着对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在维护版权、资源更新、服务等方面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其他领域的运营模式,如电子商务的应用虽可以借鉴到教育资源运营领域,但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

2.8、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缺乏评审的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教育资源的建设基本上是无序状态,市场竞争也极其混乱,良莠不分,很多单位在自己组织资源建设时,也只注重数量指标,而不注重质量指标。资源建设评审反馈是教育资源维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宏观层面上建立有效的资源评审机制,在微观层面上确定资源评审的操作指标,是保证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措施。
    资源的评审不能只注重任务的完成和审核结果的取得,而忽视对全过程各环节的重视。只有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评审机制,才能规范资源的建设管理行为,提高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微观层面上,需要确定资源评审的操作指标,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突出其教育特性和新课程标准下对资源建设的要求,并要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根本出发点。

3.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3.1.在一定区域内,应有基层得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组织,采取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

一线教师参加资源建设工作,每个教师几个学习单元,几十个教师就是几百个学习单元。这样,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师的优秀教育资源,而且可以培养参与资源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及意识。在佛山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对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问题,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扩充性和持续发展,我们建议采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标准,侧重点在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而不是规定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规定:一是从用户的角度,为方便地使用这些素材,需要对素材标注哪些属性,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规范了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这一部分将主要参考了《学习对象元数据》,从制作素材简便性,使用素材的方便性的角度上选取一些最为普通的元素,另外,根据不同教育资源的具体特色,设置一些特色属性。资源的属性可以作为资源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也可以作为教育资源的XML编码的标记;二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管理这些素材的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实际上,采用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也就同时遵循了两套资源建设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相对BERMS来说,属性标注更全面、更完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BERMS是《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一个子集。
    数据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资源建设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如果一开始就图简单和易操作,舍弃很多必须的属性描述,今后在实际应用时,再推翻原有工作从新扩展,这将是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扩充性和持续发展,我们建议采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3.3. 资源分布存储,目录集中管理的分布式资源网(ERNET)可以有效地解决大范围内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教育资源都是分布存储在各个学校或者地区内的各个资源站点,采用何种管理机制有效管理分散存储的资源并加以共建共享,如何解决教育资源集中分散的两难问题,是当前区域性教育资源关注的焦点。资源分布存储,目录集中管理的分布式资源网(ERNET)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大范围内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资源网的基本思想有两个:

(1)资源网目录集中:

为用户提供一个覆盖本地区所有教育资源站点的最新资源目录。实现本地区不同资源站点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通过资源中心维护一个资源目录系统来实现对本地区不同资源站点目录信息的同步更新管理,并提供一个强大的检索系统,检索系统通过对本目录库进行检索,就可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资源信息的快速查询,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的时候,目录系统提供重定向的功能。

(2) 资源数据分布存储:

教育资源网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资源网内每个站点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资源元数据信息与目录中心进行目录信息同步,从而最终实现资源网内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并提供基于共享的资源信息服务体系。2002年广东省电教馆根据以上思路建立了一个全省的教育资源目录索引中心,采用分布式技术,,集中下属各市区的教育资源的描述信息,资源则分布在各地存储,在各地资源库内容更新的同时,同步更新省资源中心的索引目录,目录索引中心以及各地市的资源库系统。通过宽带网络无缝连接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教育资源网,从而最终实现全省范围内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和提供基于共享资源教育增值服务体系,这既可以保证广东省的学校能够检索到全省的教育资源信息,但又可以避免大量资源集中存储单点拥塞以及单点过故障的问题。

3.4.对于资源库互操作缺乏规范指导问题,专家提出了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FRM)的提出,是针对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制定规范的形式详细阐释和定义了不同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的体系结构规范、接口规范、数据规范。依据IFRM实现互操作对单个资源库管理系统聚合粒度要求的不同,可以将IFRM所定义的资源库互操作模式依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

 基于资源内容层的互操作:制定标准的资源描述文件格式,为不同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资源记录的批量互换提供可能。

 基于元数据层的互操作:是通过建构资源区域模型来实现不同资源管理系统间的互操作,它定义了对站点注册接口及其代理功能、元数据同步接口及其控制代理功能以及为终端用户提供基于元数据信息的应用接口及其代理功能。

 基于资源服务商松散偶合层的互操作:是通过采用类似Web Service技术规范构建一个通用教育资源描述、发现、集成中心(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UDDI),为所有想发布资源内容信息的资源库厂商、资源内容服务提供商提供以及终端用户提供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络分布存放的松散偶合的资源互操作模式。

 IFRM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了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进行互操作的框架标准,为最大限度内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了保证。

3.5. 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大多以门户网站作为基本呈现方式,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能提供及时的服务,如信息查找资讯和常见问题解答等。

多个门户可对应一个资源数据库,以提供不同的功能界面。如美国***支持的ERIC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了既可面向团体用户(如某些学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完整的数据库内容服务,也可面向个人,根据用户需要,定制个性化资源服务。与ERIC相关的门户网站是AskERIC,它包含了丰富的ERIC资源,可供教师、图书馆员、顾问、管理者、家长以及其他任何对教育感兴趣的人查询与教育相关的问题。AskERIC不仅运用整个ERIC的丰富的资源,而且包括各种资源服务功能,如:答疑支持、资源收集、问题档案、课程计划、邮件列表及16个ERIC 中各学科专门知识的支持。用户可以在线查找疑问的答案,如果用户对此结果不满意,可以发电子邮件给ERIC,它有大批的专家,专门负责回答电子邮件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般在两天之内,都会收到答复。

 目前,国内的资源建设模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资源服务意识的萌芽。比如在广东佛山、珠海等地采用学科群网站的方式做资源库的用户前端应用环境,后台采用数据库对资源存储管理的思路,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为教育资源建设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学科群网站旨在使资源的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使用习惯,以学科资源为核心,建设一个集资源共建共享、在线课件开发、联机备课、学科信息发布、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网站群。它是一个方便实用的学科资源互动园地,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与学的桥梁。这类教育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学科资源网站只给用户提供某一学科的资源,这些资源与其它学科资源相对分离,教育资源按照学科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设定不同的栏目及资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很多基于资源的教学应用工具,这可使资源服务系统更加专业化,不同学科网站适合不同学科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学科分类是教育资源内容划分最基本的依据,因而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便于组织和管理,可将每个学科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在遵循一致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和管理方式。

 学科群网站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第一层是学科群网站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管理中心,主要完成整个网站群各子学科网站的生成、配置和维护;第二层是各学科群子网站系统,主要是本学科的信息发布和资源共享,以超文本的方式,按照学科的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链接和呈现各个学科的资源信息,并提供动态信息发布、通讯交流、电子备课等辅助功能;第三层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是学科资源后台管理的中心,存储和管理所有资源信息,各子学科网站群的资源都在此建立资源索引,从而达到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

学科网站与后台资源管理系统之间是无缝链接的,平时用户只需要登录到网站,浏览并使用与他所教学科课程相配套的资料,直观明了,操作简单;如需要检索全部资源,只需要通过在学科网站上的链接接口切换到数据库检索视图即可。每个学科资料的更新,都会自动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学科网站管理人员也可随时将后台资源链接显示在学科网站上。

3.6.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

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只有产业化的机制,才可能实现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教育资源运营的规范化和高效性。允许企业来充当运营商,通过资源网,学校将对这些资源进行选择和使用。这种产业化机制可以实现合理的计费制度、公平的淘汰机制,鼓励制作者向高水平进军,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全社会推广。

理想的资源运营系统是将资源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合而为一,用户在下载资源的同时,商务系统会自动实现计费的功能,这种B to C运营模式的雏形已经出现,但由于我们国家金融电子化滞后、消费习惯等众多原因,运营效果并不是很好。另外一方面,厂商之间B to B结构的运营模式还未形成,B to B结构可以使各个厂商发挥各自不同特点,共担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有助于将中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市场做好,不过这种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资源市场运营所采取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资源互换,它主要指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中,通过内容规划和版权协议,将资源建设任务分配到各个单位,各单位的资源完成数量和质量可作为后期免费换取其他资源的基数,互换的比例一般为1:10或1:20,这样参加资源建设的单位最多可获取到自己所建设资源20倍的数据量,这将大大减轻各单位的工作量。

3.7. 为保证资源评审的科学性,应建立包含各方面专业人员的评审工作小组。

一般根据不同的学科成立各学科特色资源评审小组,其中包括综合学科小组。小组成员有学科教学专家、资源用户(教师、学生、家长)、技术人员、统计人员(对资源评审抽样结果进行统计)等,可由1~2名专家作为整个小组的负责人。在整个评审过程中,每个人应各司其职,在自己的环节把好关,同时应注意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及时协调意见差异,实现评审过程的顺利完成。
    成立资源征集评审小组之后,首要工作就是要设计评审方案。评审方案设计需要根据特定的评审目标来确定,对评价的依据标准、方法途径、实施程序等作出设计和安排。由于教育资源评价方案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设计实行方案的时候,应根据要求作具体周密的安排和筹划,以使方案科学可行,使评价更富成效。具体地说,教育资源评价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有: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对象、确立评价标准、筹划信息的搜集、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拟定工作程序等。
    在实施评价活动时从时间上可分为使用前评价和使用后评价。使用前评价:主要成立资源评审小组,根据事先制定的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不同的评审者编写不同的问卷来获取评价信息。使用后评价:主要从该资源被发布后的一些统计信息(如:被点击次数、被下载次数、被引用次数等)和用户使用该资源后在信息平台上发布的评论信息。将统计信息(定量评价)和评论信息(定性评价)二者相结合来调整该资源的等级信息或费用信息,并据此来完善该资源的不足之处。

4.结束语:

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暴露出了问题,这不是一件坏事,这说明我们在进步,进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问题就不再努力,也不能简单的处理。我们更应该本着为学生负责,为祖国的明天负责的思想,脚踏实地地实实在在地改造我们的思想,应用先进的技术作出更好的教育资源。我们相信,在***的统一协调和领导下,在一两年之内,各种教育资源建设都会取得较大的进展,中国的教育资源信息网络也将因此而健全发展,这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