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赞 (金台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21:28:17
“迂”赞 (金台随感)

  

  林新宏

  迂者,含义之一乃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也,本身并
无褒义,缘何值得称赞?当年,孔子曾批评子路办不好
事情的原因是“由是哉,子之迂也”。《汉书·王吉传
》评价王吉其人:“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连
皇帝老子也不喜欢。至于像孔乙己那种旧文人的“迂”
法,自然更不值得称道。我这里要赞的,却是另一种“
迂”。

  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
事:有位李姓京兆尹,为官清廉,纤尘不染。一日灯下
批阅文书,仆人送来家书。他即吹灭公用蜡烛,点燃自
己的蜡烛。待读完家信,才又点燃公家蜡烛,继续办公
。在一般人看来,在公家的烛光下读封家信,实在无伤
廉洁,更算不得损公肥私,可这位京官,硬是不肯稍稍
“通融”一下。

  无独有偶。明朝大清官海瑞的“迂”事,也让人称
奇。一日他办完公事回来顺道探访一位朋友,走到叉路
口,便脱下官服,换上便服;走下官轿,坐上事先准备
在路口的私家轿子,才去见朋友。从叉路口到朋友家只
有半里多路,海瑞硬是不肯坐官轿往来。

  李姓京兆尹不肯在烛光下看一封家信,海瑞看望朋
友哪怕只走一里半里也要换上私人的轿子,用世俗的眼
光来看,都觉得“迂”得出奇甚至难以理解。但正是这
种“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迂”,使他们处理起事
情来泾渭分明,清正廉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迂”
者不腐。难道这种“迂”不值得称赞吗?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也有这
么一股“迂”劲,恪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几乎达到拘
泥固执的地步。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干部带
着炊事班长和几个战士落在队伍后面,她们已经三天粒
米未进,炊事班长好不容易从当地百姓家中买来几斤粮
食。当这位女干部得知这是种子粮的时候,非要让炊事
班长把粮食送回去不可,结果这位女干部活活饿死在草
地上。三年困难时期,焦裕禄重病缠身,却仍然坚持啃
粗粮,硬是退回了县里照顾供应的精面粉;毛泽东、周
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几个月不吃肉,照样啃粗面馒头;
工作人员一次外出办事顺便用公车接回刘少奇的读中学
的女儿,受到刘主席的严厉批评;张闻天的小儿子不懂
事,想坐他爸爸上班的车在路上兜兜风,爬上车死活不
肯下来,张闻天宁愿自己走路上班,也不肯让儿子坐公
车。在一般人看来,上面这些事情,好像都有点“迂”
,都有点不知变通。但正是这种“迂”,体现了我党我
军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精神。它像
一道精神意志上的铜墙铁壁,保持了我们的队伍的高度
纯洁。难道这种“迂”不值得称赞吗?

  为官之道,廉为根本。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没
有变通的余地。清朝的大贪官和,便是乖巧善变见风
转舵的“弄臣”,结果聚敛的财富竟超过当时清王朝的
国库,自己也上了断头台。由此可见,不“迂”则变,
变则生腐,小变小腐,大变大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
发展,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酒绿灯红
、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我们的共产党人保持这么一点
“迂”劲尤为重要。王宝森、阎健宏、胡建学、欧阳德
之流之所以堕入犯罪的深渊,便与他们的毫无“迂”劲
,精通权变有关。他们也是从小小变通开始,由蚁啃走
上鲸吞,最终成为超级蛀虫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往今来,正反对衬,都使人们
得到一个启迪:我们的干部,还是“迂”一点好。

  《人民日报》(1 9 9 8 0 6 0 9 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