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球时报-反思外资“超国民待遇”(经济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10:58:53
反思外资“超国民待遇”(经济观察)
经济发展后,引进外资应由追求数量转向重视质量
李建明


最近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图表
我国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近日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一些专家推测,财政部正在考虑把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合并起来,在适当降低名义税率水平的同时,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国内企业一直期待的“两税合一”、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所谓外资“超国民待遇”,指的是我国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享有优于内资企业的政策。
外资与内资企业应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不容置疑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的引进,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引进外资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采取相应的改革对策,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促使外资与内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形成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显示“招商引资的政绩”,在国家给予引进外资“两免三减”(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之上,又层层加码,额外增加了不少当地的优惠办法,最终形成了令内资企业望尘莫及的外资“超国民待遇”。二是外资企业摸准了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招商引资政绩”的脉搏,或大玩“擦边球”游戏,或以撤资相要挟,诱使个别地方政府违规、擅自越权批准它们进入且享受特权,并把“黄灯”当作“绿灯”用,使原国家经贸委要求各地在2001年年底之前,完成清理整顿违规外资商业企业的规定难以彻底落实。以世界零售巨头家乐福为例,它的销售额上千亿元,在我国违规开了二三十家店,但仅仅被罚了几百万元。将家乐福被处罚事件与中国银行在美国违规被罚上亿元的事件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家乐福享有的“超国民待遇”非同一般。
试图控制我国市场,实施市场垄断与不正当竞争
外资“超国民待遇”导致很多问题。许多外资进来以后,采取各种方法谋求对我国市场的控制权,特别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有的干脆拆除“合资”、“合作”等进入我国的便捷“桥梁”,通过并购、收购等方式,实现其独资经营或市场垄断。商务部近期发布的一项调
查报告显示,跨国公司在华的独资化趋势愈发明显,有57%的跨国公司倾向独资。如2004年12月1日,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合作了16年的中外运与UPS签署协议,UPS支付1亿美元给中外运,用来完成在我国23个重要商业中心城市的业务交接,从此拉开了UPS在我国市场独资运作的序幕。可口可乐通过实施具有相当隐蔽性的品牌垄断战略,使其饮料、浓缩液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0%,形成显性的垄断地位。
代表现代流通业发展方向的高端领域———大型超市,外资控制面高达80%以上。另外,有些大型洋超市或多或少地存在“炒货”行为,有的收取高额的进场费,盘剥供货商;有的采用低价倾销、过高定价、价格歧视等手段,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
许多实例表明,虽然有的地区出台了一些“额外照顾”外资的政策,但有些外资并不领情,它们还是只进入对其占领我国市场有利的行业与地区。例如,外资大举进入零售业、家电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热衷于在东南沿海地区投资办企业,这无形中加剧了我国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和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以及稀缺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已经证明,引进的外资企业消耗了中国紧缺的物资(钢、电、铝),加剧了中国的资源短缺。在物流领域,外资企业利用中国能源、消耗中国能源赚中国人钱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而中国却背上了这些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的黑锅。
内资企业出现的“假外资现象”不容忽视
有迹象显示,不平等竞争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严重。比如,外资企业可以轻松地开出高薪,挖走中资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外资企业也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在中国市场上把中国企业挤垮;对外资长期实行高度优惠政策,一些内资企业便想方设法到国外注册空壳公司,反过来重新投资国内,享受外资待遇,出现了所谓“假外资现象”;有些内资企业不惜损失部分现实利益以换取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制造所谓“假合资现象”。
又如,在部分大企业操纵市场的过程中,购销腐败无形中滋生着。一些招标的技术参数其实就是为某家企业量身定做的,这是公开的秘密。比如,有的医疗器械代理商给医院相关负责人的“回扣”,一般是医疗器械价格的20%至25%,代理商在招标报价时,会将这部分回扣计入成本。这样一来,一个进口心脏支架,报关价仅为700美元(约合5670元人民币),到经销商手中时,就变成了9000元人民币,到医院之后,则达到了1.8万元人民币。这些费用最终自然都会转嫁到患者身上。
反对外资的不平等竞争,并不是排斥外资
要解决外资“超国民待遇”问题,目前的关键在于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从以往的追求“数量”变为追求“质量”,只有这样,外资才能真正长期为我所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因为,一方面,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如今,我们真正缺少的不再是资金,而是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据统计,1993—2003年,我国国民总收入数量年年少于国内生产总值,而且差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原因就在于我国国内创造的价值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成为我国国民收入,而是作为外资的利润流向外国,变成外国国民的财富。
还有,引进的外资增加了本已紧张的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环境负担,助长了技术上的对外依赖。因此,要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既充分认识到身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内外资企业处于不平等地位,已伤害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又充分认识到反对外资的不平等竞争,并不是排斥外资;还要充分认识到税收上的优惠只属于蝇头小利,相对而言,稳定的政治局面、发展良好的经济态势、广阔的市场潜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才是对外资吸引力最大、作用最强的因素;更要充分认识到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而言,外资并非多多益善,不能也不应再饥不择食了。从而确立新的引进外资观念,即从有利于国家总体利益、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等方面出发,跳出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局限,不再追求外资数量,而是努力提高引进与利用外资的质量。▲
(作者系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
《环球时报》 (2005年07月29日 第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