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下的中国经济:雾里看美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1:44:51
韩咏红 (2007-07-27)
每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统计数字出炉,境内外媒体和通讯社势必紧随报道,煞有介事地找专家学者分析评论一番。如果出现高于预期的数字,分析师更有文章可做:经济是否过热了?通货膨胀严重了?政府接下来如何出手调控,云云。
吊诡的是,专家们把分析、推论都建立在官方数据上,将它们引用再引用,并以此构筑理论观点,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开药方。另一方面,大家又十分清楚,这些统计数据可信度不足。英国的《金融时报》去年就曾形容中国的统计数据“出名地不可靠”。
中国的统计数字有多不可靠?为什么不可靠?
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多年的学者私下跟我说,当涉及到货品供应量、进出口贸易、工业产值、物价时,中国的统计基本可信。但是最关键的经济增长率这一项,却往往掺入水份。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法,须将31个省市区的GDP合计,经过的“工序”多,被做手脚的机会也大。一些省市区官员报大数以凸显“政绩”,另一些省市区报低数,图谋中央减免税收,这样拼凑出来的图景,准确度自然要打折扣。
有时候,地方官员本身统计观念不清,结果出现无意地误报。
统计数字因政治原因而失准,过去10年内也引起过外界质疑。一个最常引用的例子发生在1998年,当年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为7.8%,但是同年的发电量数据显示,那一年的发电量比前一年上涨不足3%。那年头,中国尚未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又没有突然发现特别省电的工业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率与发电量增长的不协调,使很多人猜测统计数据是在为当时铁腕抑制经济过热的中央经济政策保驾护航。
据说,在数字上动手脚不一定是最高领导层的旨意,下级部门对领导察颜观色,未必没有这种“自主性”。
如果再考虑到庞大的中国灰色经济,如为逃税避税而隐瞒不报的经济,以及走私犯罪等非法商业活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失准就更大了。一些分析称,灰色经济达中国GDP的40%。
上周五,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11.9%,创12年来最高;物价上涨指数4.4%,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取得14.2%和13.3%增长。
好了,中国经济有没有过热、可不可持续,顿时成为经济学家争议的热点。各方都搬出堂堂论据,依据的只能是可靠性并不十分高的数据。
在官方正式宣布的增长率上,加减一个1.5%,把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看做一种范围,而非精准的数字,据说是一些国外经济学家的做法。也就是说,对于当前公布的11.9%,你可视之为在10.4%到13.4%之间。
这样的增长率是不是过热呢?恐怕许多人仍认为是过热,但就不那么肯定了。从数据看中国经济,像雾里看美人,你只能捕捉到美人的轮廓,却看不清楚具体眼耳口鼻。“美人”是否过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任何一种说法都只能相对接近真实,没有绝对准确。最后,官方的说法是“严防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这其实是一个概念,而非准确的定性,预留空间以免下药太猛,这种做法估计就是现实条件让中国不得不形成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