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某只是现实媒体中一个拙劣造假的倒霉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3:00
毛牧青/文

近来,一件“纸箱包子”事件引起社会大哗,闹的高层责令有关部门给予查处。结果调查显示:这起“纸箱包子”事件纯属无中生有的臆造。事件的始作俑者为“北视”的记者訾某。
訾某在激烈同行竞争中,或许为了名利,或许为了猎奇,借助现实发挥中国特色记者的“合理想象”成分,制造了这起假新闻丑闻,使本来诚信声望不太好的官方媒体再度被推向被抨击的地步。无论对媒体,无论对其个人,都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和教训。
坦率讲,俺干过新闻工作,深知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艰辛——这种艰辛主要不表现在到处找新闻找线索上。对于一些内在的苦衷,大凡干过记者的同行都有深刻体会,俺不再罗嗦。不过客观讲,俺挺同情訾某的。他之所以被曝光被法治,只是他在一个客观的大现实面,对一件真实存在的事情做了错误方式的曝光。这种错误恰恰犯了新闻的大忌——失实和造假。而这种失实与造假正是当前上上下下极为关注民生的敏感的事情。因此,俺认为訾某只是现实媒体中一个拙劣造假的倒霉蛋,属于那种造假“太实诚”恰巧“溜子撞墙”而被抓的反面典型。
明眼人剥去一些表象迷雾,不难看出这件单纯假新闻(请注意:俺仅仅就这件“纸箱包子”事件而言)的背后,客观上反映社会上诸多的商品造假、相当多的食品害人的严酷事实背景。由于这种客观的事实(嘿嘿,暂且叫“新闻题材”罢)耳听目睹多了,自然下意识的就会在脑海中合情合理产生“创作”脚本——呵呵~~信手拈来。真是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来于生活,源于生活”的复本——一种貌似张冠李戴、却反映现实本质的一个活生生的题材的影象翻洗。因此,这种造假的“第一手资料”绝不是空穴来风的臆断或捏造。
訾某之所以倒霉。就倒霉在大环境下的事实下,不顾具体事实的造假方式方法上!
现实中,大约谁也不敢闭着眼睛笃定说:我们社会上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有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面。从早期的注水肉,到近年来的诸如假化肥假种子假奶粉假品牌陈化粮黑心棉毒月饼毒白酒毒药品毒火腿毒蔬菜等等等等,我们的社会每天每时不断发明着造假害人的“天分”赚黑心银子的这种“发明创造”和侵权行为。即使现实中没有具体的“纸箱包子”现象,大约俺宁可相信疑似“纸箱包子”的现象大量存在的事实。只不过那里面可能不是“废纸”,可能是其它害人的物质罢了。
以上只是关计衣食商品上的“假”。那么那些假警察假军人假博士假和尚假记者假文凭假证件假导演假高干假政绩假教授假专家假乞丐假成果假足球假歌唱假货币假学术黑哨等等等等的各行各业卑劣现象,俺还没涉及到呢!
俺在一个市场执法监管部门工作,多年来见的类似的流通假冒伪劣商品事件太多太多。然而,这些现象非但不见减少,而且逐年翻着花样递增。俺曾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也曾说过:随意拿出俺一篇早年间的文章,不必改动一个字,保证不过时。这说明什么?难道不是我们各级包括民间你我他都应该深刻反思和自问的么?
再说新闻。我们现在许多新闻或报喜或不报忧,或瞒真相,或严重失实(相当多的是有意不说实话的造假)。为什么现在人们对许多官方媒体质疑不断,这大概需要这些媒体认真扪心思过才是。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客观。不能恣意强加自己并不成熟抑或独断的偏见观点,这种作法除了误导人们的合理思路外,大约更坏的结果是造就一批以此为“范本”的假新闻假记者假编辑,导致许多“新闻”像小说,有的像“天方夜潭”。这种势头的存在,激励着人们竟相效仿。如果你稍微留神,或者在不经意中,不难发现我们周围不少“新闻”假的成分居多。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包括急功近利追逐名权利),焉能不出訾某这样的“假记者”怪胎?不继续出“假新闻”那才真奇怪哩!
尴尬的“假新闻”,实质凸现一个令人深思社会的问题!
随着官方发布告示称“纸箱馅包子”为虚假新闻,“北视”向社会道歉和当事人訾某被刑事拘留,沸沸扬扬的“纸箱包子”事件总算基本落下帷幕。然而这件事情给人留下的反思却是沉重的:在质疑媒体新闻的真与假的混沌中,谁敢保证未来不会继续出现“纸箱包子”假新闻和类似“纸箱包子”这些伤天害理(尤其是各行各业产品商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造假”现象呢?
2007年7月25日下午草就
——————————
附:6年前的旧文章:“放心”多了不放心
近几年“放心××”的“承诺”字眼用的频率多起来了,比如“放心豆腐”、“放心菜”、“放心矿泉水”、“放心药”、“放心酒”……喊得价天响,从最初的“放心肉”到前一阶段的查处的“黑心棉”、致癌大米到最近被查出的南京冠生园用过期的馅做月饼等事件,又产生“放心棉花”、“放心大米”和“放心月饼”,可谓“放心”的东西有增无减。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常谈及“放不放心”,是对人或事的一种“诚信”的怀疑度。若是谈放心内容多了,便使人产生疑窦来。
“放心”的东西喊得多了,逆向思维一下证明不放心的东西多了。一个处处叫人“放心”的氛围只能导致人们的处处不放心忧虑;叫人不放心的东西多了,除了说明当今经济环境的不正常和造假者的“春风得意”外,也反映一些政府部门和执法机关的管理不严。道理很简单:诚信是规范有序市场的准入证和通行证。
记得50年前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出了一个黑心的奸商叫王康年的,他用发霉的面粉制作饼干,用腐烂棉花制造急药包,高价卖给国家用于志愿军的后勤上,结果我们无数志愿军战士没有牺牲在敌人的枪炮下,却倒在王康年的“食品”和“药棉”的毒害和感染上。当年的王康年被我们毙了,却起到了杀一儆百震慑力量,挽救了一大批正想步王康年后尘的不法分子,当然也保住了大批志愿军指战员的生命。今天,可谓假货泛滥成灾、信用荡然无存,给生命财产造成极大伤害而民愤鼎沸。但要遏止疯狂的造假分子和贩“毒”现象,笔者认为,对无数害人、破坏国家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声誉的“刘康年”、“张康年”,我们只能拾起50年前的铁拳“大开杀戒”,我们不该心慈手软、重蹈过去仅仅局限于教育、处罚的传统手段上,不管是制造者还是保护者,都应该施以重典给予严厉的打击(岂止打击,应该是镇压!)。
看看今天像割韭菜那样,割了一茬又冒出更多来见怪不怪的造假普遍现象,我们只能感慨执法的无能、力度的软弱。更遗憾的是仍在“放心”词语上搞什么“承诺”,根本不是在从源头上断绝造假现象和财路。如今老百姓已经听腻了“放心”二字,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放心”,而不是纸面上、口头上、承诺上的“放心”,因为这样的放心只能叫人感觉不放心。从目前我国国情上讲,单纯依靠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是软弱无力的,更重要的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权威和自身法治的意识。我们不是常常谴责商贩的黑心缺德么?其实更重要的是该是我们如何重新审视我们的产品收购制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商品的质检制度,重新审视我们对假冒伪劣现象的防范,重新审视我们的法治和道德的重塑,重新审视铲除这种现象的决心和实际作为,而不是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部门利益的掣肘和急功近利损害后代“业绩”的虚伪现象上。
当年朔州毒酒案使大批白酒厂效益陡减;不久前冠生园黑心月饼令月饼市场瘫痪,“假作真时真亦假”,假冒伪劣株连无辜的危害这些年我们见得还少吗?面对“放心”多多反常现象,人们确实应该好好反思了。
市场没有再喊“放心”二字之日,便是市场规范有序之时——这是真理!   (毛牧青)
2001年10月4 日
11年前旧文:给“文抄公”曝曝光
从不绝于耳的喊打声中,便知人们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愤忿。可文坛上的“打假”,似乎没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近来“文抄公”见风长的趋势,就是佐证。
如今干啥干好了都能赚钱.剽窃、抄袭他人文章,自然不失为一种生财之道。于是乎,“文抄公”们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作案”。他人之物,信手拈来,名利双收,那感觉好极了。
时闻平日敬仰的“大家”们为抄袭、为版权撕破脸皮,亦听师生间因剽窃对方成果对薄公堂,难道时风使然?叫人好生黯淡。鄙人不才,后半生干了小报编辑,面对综综稿件,何为抄袭、剽窃?倒也时时犯真糊涂。譬如一则消息,张三李四各署己名,一个面孔下来,却说是借鉴参考所为;一篇理论文章,通篇转抄或大段摘录,偏说广引博征所使。文艺稿则更奇巧,雀斑改麻子,心脏病改肺结核,一竿子下来赫然署上篡改者的芳名,却也心安理得。你若贸然批评,他还振振有辞:“不是剽窃,乃本人举一反三,启发思路所得。”一副被冤屈的样子。
乳山某生寄小小说《两碗羊杂汤》于我,文笔不错,便刊发了。不几,莱西一读者点破,此文乃抄袭山东某报《吃面条》一文。查找一对比,属雀斑改麻子类的抄袭。
潍坊某报某编辑,稍有名气,属余未见面的文友。一日刊发其《以公为家》一文(标题为鄙人所改),济宁一学生将去年《微型小说选刊》上的原作《有空就钻》寄来,说那文是抄袭该文的。对照一读,虽笔法相异,但故事情节一统,大约属剽窃故事构思一类。
某公是我市的热心“撰稿人”,一日寄来新闻“作品”。可能该公抄昏了头,竟将我报两个月前转载的《汉正街出现业户办“大学” 》一文署上自己的大名一字不漏地抄寄过来,被余当场“毙”了。没想该文又在其它几家报上频频出现,令人防不胜防。
太累,信手从书堆里抽出一本两年前出版的《小小说选刊》清闲脑子。不经意中一篇《入场券》的文章闯入眼帘。呜呼!这不是我报年初登载的么?这位来自连云港署名某某(大约是位女士)的连题带文竟也一字不差地抄将过来,差点叫我张了个子。这位某女士与上述某公恐怕属那批实实在在的“拿来主义”者无疑了。
“文抄公”泛滥,一时乱云飞渡,编辑阅历有限,猝不及防。“假做真时真亦假”,恐怕今后诸公再来稿时,便不得不打折扣了。
社会上有“不拿白不拿”之说,想必“文抄公”笃信此道,引发“不抄白不抄”来。鄙人好犯牛脾气,干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来个“不曝光白不曝光”,让诸公们伴随“大作”统统见见太阳,叫他们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毛牧青)
1996年10月16日
10年前旧文:由“三不承诺”想到《小学生守则》
眼下“承诺”风仍炒作的乒乓作响,然而有许多空洞的“承诺”实在不怎么样。
前几天,我市某市场生肉销售业户与当地市场管理部门签订了“不出售注水、病死肉;不出售未检验生肉;不短斤少两”的“三不”承诺责任书。乍听后立马拍了巴掌,可手尚疼时又觉得不对了:这应向司法部门“承诺”的不犯法事,干要吃好肉的消费者屁事?作奸犯科,治罪都不冤枉,你还敢用病死、米猪肉来害人,胆子也忒大了。不过这签订责任书的矛头错啦,应指向劣质肉的源头——生猪售贩、检疫和屠宰点才是。
我这样说绝非有为少数违法生肉贩推卸责任之嫌,只是说明上述那种“承诺”方向既偏又无多大意思。绝大多数业户谁不想卖好肉?去年底,李沧区出了个不卖米猪肉的东北业户张云斗,几家新闻媒体也着实炒了一阵子,结果张云斗“塞翁失马”,一时名利双收。坦率讲,张云斗只是做了一件不犯法的小事,在当今文明国度里,无论从良心还是从道德上讲,犯不上大泼笔墨去宣传、学习,那毕竟是做人的最起码要求。然而,这不足挂齿的事却迫使我怀着极为复杂和酸楚的心情去采访、报道他,使我不得不感叹如今道德的沦丧和人心不古。
把一些最起码做人标准的东西硬拔高搞成什么“文明语”、“承诺”和“忌语”,忽然使我想起《小学生守则》,上面写着一些让小朋友从小就要做好的起码标准,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讲文明、讲礼貌”、“要诚实”乃至“爱护公物”、“不打人骂人”等等。没想到今天早已为孩子师表的叔叔阿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却又喋喋不休重弹几乎与《小学生守则》无二的所谓“忌语”、“承诺”,难怪有些孩子嘲笑自己的父母从小就没学好《小学生守则》。
那么,就让我们先一放“承诺”,回过头来跟孩子要本《小学生守则》,从头认真学学罢!     (毛牧青)
1997年5月17日
11年前旧文:且给承诺降降温
这年头兴什么就炒什么,如今又刮“承诺”风。热得很!
据说烟台是“承诺制”的滥觞,烟台搞得不错,新闻媒体那么一嘘嚯,全国便竟相仿效。说来也怪,凡事只要“一窝蜂”赶时髦,结果准破相。笔者这些年听惯了不贴实际、光喊不做的事,起初对“承诺制”并不介意,只是随着喊声越响而身边只承诺不兑现的小事仍不减少,方才注意起来。君若不信,请看举例:
7月1日,北京出租汽车管理局公开承诺“不拒载、不多收费、有零找零”,呼吁社会监督。四十天过去了,该拒载该宰客现象依旧,群众反映强烈。这些都是我从中央级新闻媒体上听到看到的,决不敢瞎说。这是首都。
换到我市,先是一些商家签“承诺无假货书”,继而一些公用事业单位承诺大登其报,随其后大批服务部门也隆重“承诺”,吆三喝四,好不热闹!
一日饭余,我兴致正浓地看着电视,便被门外的女高音打断:“每家交一块二啦,买煤气管的卡子啦!”门一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容二话。问其何故,答曰:“市里的要求,谁不买出了问题谁负责。”大帽子一亮我立马掏钱。回头一想:不对了,要是为了安全煤制气部门应服务到家给按上,干嘛收了钱扔下卡子就走人?里面的蹊跷,只有鬼知道。这也算是“承诺”?
眼有小疾,中午去被誉为“生命绿色通道”、讲医德的典范市立医院。眼科一点半上班,可快一点五十了,才见挂号的护士小姐姗姗来迟。面对挂号者的怨言,她一脸不屑。赶快挂上号看病,一位男医生冷冰冰地抛过一句话:“需要动手术,下星期二来吧。”问其何故,答曰:“手术室被一个外商吐了一地。”吐了打扫一下不就得了,干嘛非要拖到下周二?说到底,那天是周六下午,不愿再干罢了。这也是“承诺”?
我敢说,上述一些单位只“承诺”而不践诺,只会给老百姓留下口实:你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责范围基本要求都做不到,侈谈“承诺制”还有何用?中国老百姓最可爱又最可悲之处,就是你满足了他起码的要求他就高兴。你连这点都达不到,他不骂娘骂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凡事还是实际点好,老老实实开始先从最根本的基础做起。记住:别说过头话。一过头,就成吹大牛了。
我无意贬低真正承诺制所取得的效果,为免引起非议,特此声明一下为好。   (毛牧青)
1996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