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驻京办”媒体的生存现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2:33

一个“驻京办”媒体的生存现实

2010-01-28 11:33:57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跟贴 56 条 手机看新闻

2009年,驻京办风声正紧、潍坊裁撤驻京办的消息引起种种揣测与观望的时候,李罡却逆流而上,一系列为驻京办发声的活动搞得风生水起。他预计:驻京办撤不掉。

剪了长,长了剪,根深叶怎么会不茂盛呢? 图/CFP

一月下旬,数千家驻京办将要撤销的消息传来。在这场舆论旋涡的中心,有一家专门报道驻京办资讯的报社和网站:《驻京资讯》报和邸讯网。作为驻京办系统庞大复杂的产业链的一部分,它们如何生存和发展?驻京办系统在它们眼中,是怎样的一种现实?

撤销“驻京办”的消息,来自于1月23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这篇题为《驻京办迎来大撤销》的文章称:相关主管部门将出台红头文件,在未来的6个月内,数千家驻京办将被撤销完毕。

舆论欢呼雀跃,但在驻京资讯报社社长、邸讯网总裁李罡看来,应该为驻京机构客观公正地呼吁一下。

李罡主持着一家专门报道驻京办资讯的《驻京资讯》报,每月出刊一期,与之相应的还有一个网站:邸讯网。它令人想起过去报道京城朝政消息的邸报。

当撤销驻京办的消息传来时,李罡和他的《驻京资讯》报社已然顺利拿到刊号,将由从内刊变为公开出版的刊物。

几年来,“驻京办”一直被媒体炮轰,名声不佳。2006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刚刚炮轰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跑是足字旁,还有一个‘包’,要带包去跑”,李罡却决然放弃曾经的杂志与媒体希望,经过半年的调研,创办《驻京资讯》报和邸讯网。

2009年,驻京办风声正紧、潍坊裁撤驻京办的消息引起种种揣测与观望的时候,李罡却逆流而上,一系列为驻京办发声的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新一轮报道引起了“驻京办”存废纷争,对李罡没有什么影响。他预计:驻京办撤不掉。不仅如此,他和手下的人马正摩拳擦掌,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在驻京办领域里大展宏图。

这一报一网,如何生存?如何在驻京办庞杂的资源中发展?他们如何为“驻京办”正名而呼吁?驻京办系统在它们眼中,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现实?

驻京办“古老而富生命力”

“驻京办”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机构,其身上还附着了复杂庞大的附属行业。

1980年出生的李罡,2002年在《中华英才》半月刊当记者。对李罡来说,这段经历显得十分光彩,“那个时候我们采访国家领导人很容易,记者们几乎都有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4年后,从《中华英才》杂志出来的李罡投了一点钱,和朋友一起承包了《经理日报》的《世界华商》周刊。

2006年的李罡,在迷茫中追逐着承揽一个一个项目。其中包括给一些地方政府做城市发展规划、做产品推介。

一次,在给山东青岛平度市的“马家沟芹菜节”、“大泽山葡萄节”做推介的时候,通过走驻京办的路子,他竟然很容易就获得了为当地政府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的项目。

尝到了政府资源甜头之后,李罡发现,通过接近“驻京办”,可以成为介入地方政府资源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正在寻求转向的他,把全部注意力投到了驻京办。

而在给平度做产品推介时,李罡为大会请了一位专业嘉宾,后来成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办的一份杂志社长。两年后,她成为李罡事业阶段性上升的一个重要人物。

在李罡和驻京办接触的时候,2008年,曾任沈阳“慕马大案”中沈阳副市长马向东秘书的王晓方的小说《驻京办主任》已经热销。在争论纷起之后,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研究驻京办,包括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

李罡惊讶地发现,驻京办原来是一个如此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领域。“驻京办在我国有上千年历史,汉魏时期叫‘邸府’,明清演化为‘同乡会’和‘会馆’。驻京办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机构而已,其身上还附着了复杂庞大的附属行业。”

附着在驻京办身上的投资价值,自然更让人不敢小觑。当年,广东某市驻京联络处一份报告中称,外地驻京机构投资,已成为继国外资金和私人投资之后的“第三力量”。而在《2003年北京工业统计年鉴》中,更是指称“各驻京办事处在拉动北京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罡在调研半年之后,找到进入驻京办的意义与价值。

“本报竭诚为您服务”

《驻京资讯》报上开始有了各种信息与广告:各种高档酒、保健品、“北京特供”的地方特色礼品……

要办报,首先要解决的是挂靠的问题。

李罡所在的一个纪念毛泽东诞辰活动的圈子起了作用。在这个由中国党建网组织的圈子里,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管理司一位前司长——他后来成为驻京资讯报社的名誉社长,以及中国产学研品牌联盟秘书长朱新华——他后来成为驻京资讯报社的副社长。

李罡的想法与这位前司长一拍即合。这位原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管理司司长,虽然退休多年,对于驻京办,仍然念兹在兹。《驻京资讯》报先是挂靠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研究会下,这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一级学会,会长正是汤锦程。几个月后,《驻京资讯》报又找到北京驻京机构联谊会。这是与驻京办直接相关的一个组织。

2008年12月,第一期《驻京资讯》报正式面世,封面文章是:国管局驻京办管理司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驻京办恢复30周年座谈会。

第一期就印了五千份,李罡和手下工作人员,按照早已收集好的各驻京机构地址,把报纸纷纷寄了过去。

他接到的第一个反馈电话来自拉萨驻京办。表达的意思和接连而来的电话内容差不多:你们办得非常好,对我们驻京办的工作非常有价值。拉萨驻京办来电极大地鼓舞了李罡。他明白自己找准了定位。

他的邸讯网和《驻京资讯》报上,打上了这样的宣传语:办报宗旨是“急驻京机构之所急,供驻京机构之所需”,办刊理念是“资讯就是生产力”。报纸“汇聚信息、激扬文化,融商汇智、共赢未来,为促进地方政府、各投资机构、各协会商会、各企业单位驻京办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续力添薪”。

引起关注之后,《驻京资讯》报开始广告推介:高端精准的驻京办受众,最适合商务、礼品公司、各类中介和高档奢侈品、保健品、名品、名酒、汽车、首饰、办公、私人会所、高档消费类信息发布,“本报竭诚为您服务”。

很快,《驻京资讯》报上开始有了各种信息与广告:各种高档酒、保健品、“北京特供”的地方特色礼品……

一月一期的报纸还是显得慢了,2009年9月27日,邸讯网正式上市。

宣传材料称,作为驻京机构门户网站,“邸讯网”主要向驻京办提供包括供求信息发布、人脉资源交流、招商引资更新、项目活动发布等和驻京机构需求密切相关的各项内容,与数千家各地驻京办有联系。

网站包含了35个频道和一个SNS网络、一个社区,另外还有手机WAP站和RSS订阅模块,以及开发中的“邸讯全国各省市特产礼品商城”。

一报一网开始涉足商业性活动。2009年9月27日,“驻外机构中秋联谊酒会暨邸讯网上线启动仪式”在北京召开。这一次去的驻京办主任及国家相关部委等单位的领导等,共达到268人。

会上,包括《驻京资讯》报社在内的主办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市场学会、中国经济商务协会、北京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农村投资委员会、北京驻京机构联谊会、《特产》杂志、中国特产报、《驻京资讯》报社、邸讯网)宣布,“中国国际特产博览会”在北京拉开序幕。并称,“符合条件的地区组委会,将协调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和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农业特色经济调研基地’和‘国家地理商标产品’荣誉称号。”

“驻京办为地方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各老主任历数当年驻京办是如何“繁荣首都,振兴家乡”的。

李罡所处的小圈子虽然热闹,但外在环境并不算好。几年来驻京办一直身处社会舆论漩涡,渴望寻找身份与地位的认同。

那时,到春节,有媒体就以“猪啊羊啊送到哪儿去”为题,讽刺驻京办把一车车家乡土特产等送到上级领导家里去的情形。

而一系列落马官员,驻京办的因素也被特意提出:李真案中的河北省驻京办原主任王福友、成克杰案中广西驻京办事处原副主任李一洪、“慕马案”中沈阳驻京办原主任崔力……

在2006年被李金华形容为“跑部钱进办”后,驻京办的一个更常用称谓是:蛀京办。

200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防止和解决一些地方和企业驻京办事机构存在的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他三次提到了驻京办的腐败和治理问题。

2006年2月27日,国管局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各省驻京办负责人全部到会。会议决定,由中纪委负责调研驻京办,将由国管局具体酝酿拿出驻京办的改革方案。

2006年8月底,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开始走访各地市县驻京联络处。此前,整顿驻京办已被中纪委和监察部列为2006年四大工作任务之一。

同年11月17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国内公务接待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决清理和取消“小金库”,整顿和规范各地驻京办事机构。

但是,“狼”始终没有来。到2009年1月,山东潍坊市决定将该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11家驻外办事处全部“一刀砍掉”。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对驻京办下一步改革的各种猜测。

关于驻京办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很快挑动人们的情绪。当河南许昌驻京办为家乡企业代购的66万元的777瓶茅台酒被揭露为假的时候,人们关注的焦点却是,“假茅台喝出了驻京办的监管漏洞”。

在驻京办是非存废的热闹争论中,李罡和驻京资讯报社,很快扮演了那个为驻京办说话的第三方角色。

他对本报记者说,“跑部钱进的根源并不在驻京办,驻京办只不过是尽职尽责为上一级领导服务而已。”并且,他的矛头直指分税制后中央和地方越拉越大的财政收入差距,与转移支付的不透明。

“驻京办为地方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驻京资讯》报上连续报道各地驻京办所做的工作。

李罡对本报记者说,他所接触的驻京办主任,都不像小说《驻京办主任》那样手眼通天,也都是普通人。在社会舆论的漩涡中,他们也都需要一个链接纽带,也需要一个共同的资源平台。

2008年12月12日,国务院驻京办事处管理司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驻京办事处恢复重建30周年”为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与会官员肯定了驻京办的成绩和贡献。

就在这个活动之后,驻京资讯报社连续举办了两次大型活动,其中一次是2009年8月14日的“驻外机构工作回顾与新时期工作展望主题研讨会”。

有几十位原省市驻京办主任参加的这个会,全面回应了对驻京办的各种负面评价。各老主任历数当年驻京办是如何“繁荣首都,振兴家乡”的。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会长郑焕明在总结发言中称,当前620多家驻京机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当时甚至决议,事后通过参会的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张虎林教授,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一份关于驻京办的意见。

这一次活动得到一珠宝商的赞助,回报是利用中午午餐的间隙,向与会者介绍自己的机构与产品的权威性。

我们现在做的是公益”

“这种清理整顿对驻京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驻京办队伍需要的就是加强管理。”

2010年1月23日,《瞭望》新闻周刊在《驻京办迎来大撤销》报道中称,这次驻京办撤销范围涉及: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各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其他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县、县级市、旗、市辖区人民政府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

驻京办撤销一说再次热炒,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四川省驻京办办公室主任杨朝宾对媒体称:驻京办当前不会消亡,存在有必要。

撤销说也引起李罡的怀疑:撤销针对的是县及以下机构设立的办事处,这些办事处基本上都从未被审批认可,即从未合法,又谈什么撤销呢?

李罡告诉本报记者:自1949年之后,这已经是第三次撤销驻京办了。本报记者看到的文件显示,1962年4月25日,国务院直管习字124号《国务院批转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各省、市、自治区驻京办事处撤销和保留的意见》明确:一、各省、市、自治区驻京办事处(不包括西藏),除新疆和内蒙的继续保留以外,其他各地的可以考虑撤销。二、有些省、市、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如因特殊需要,现在撤销还有困难的,可以暂时保留,但是必需大力紧缩编制。

这一次撤销的结果是,“都按第二条办,没有一家撤销,全部保留了。”

第二次撤销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为当时驻京办被视为“各省、市、自治区驻京办事处是搞特务的”“是省市区党委的情报机关”,而终于全部被撤。不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开,各地驻京办又陆续恢复。

这种经验,使得李罡一开始也怀疑消息的准确性。打了一圈电话后,他发现,各个地方都没有接到相关文件。

李罡说,这种清理整顿对驻京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驻京办队伍需要的就是加强管理。这也是他一直所呼吁的,他甚至提出为驻外机构立法的建议,并表示要推动此事。

这个时候的李罡,并不愿意和记者谈及赞助与收益。并表示驻京办在《驻京资讯》报上发布消息不收一分钱,他已经把驻京办上升到类似于行业文化建设的层面,“我们现在做的是公益”,他说,不过,经营上,“去年我们基本持平,今年应该就小有收益”。

而就在撤销风潮中,李罡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下属的一家杂志达成一致。这家杂志正被要求转制,有望成为《驻京资讯》报新的合法载体。

一场新的吸纳投资人的计划正在实施。而设想也更为宏大,将来要把驻外大使馆、各外国驻华大使馆都纳入进来。赞助方也要“主攻五百强企业”。

李罡说,“驻京办的命运走向将来会一片光明。”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何忠洲)

【已有56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复制网址 | 邮件转发

关于 驻京办

  • 驻京办自曝生存法则:探听消息拉到2500亿项目 2010/01/28
  • 专家称若体制不变驻京办将愈减愈多 2010/01/28
  • 专家称县市应到省里设办事处而不是北京 2010/01/28
  • 病根不除,驻京办会换个马甲亮相 2010/01/28
  • 驻京办裁撤文件已发 官员否认是地方领导行宫 20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