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罪官员悄然复出只是一场拙劣游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2:27
[原创]判罪官员悄然复出只是一场拙劣游戏
文章提交者:李松林 加帖在原创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李松林凤凰VIP博客:http://blog.ifeng.com/2874233.html
李松林搜狐新开博客:http://lisl123.blog.sohu.com/
恭迎各位大侠指教交流。
半年前,江苏省江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局长吕国乐、副局长金道春,因明知某医药公司销售假药的行为涉嫌犯罪,而不移交司法机关,最后法院作出了犯徇私舞弊罪,但免予刑事处罚的判决。经群众举报,记者核实,目前,两个人仍旧活跃在江都药监局的工作岗位上,最让人吃惊的还是:一个“仍是”局长,一个“仍是”副局长!(6月16日,中国广播网)
如今,判罪官员悄然复出已成一道“流水生产线”。此生产线的程序模式是“官员犯错——官员受惩戒——官员悄然复出”。于情于理讲,判罪官员的确不应被一棍子打死。然而,在现实中,企图暂时平息舆论的“躲猫猫”式惩戒,靠权术和政治手腕打造判罪官员东山再起的样例实在太多,江都市药监局两局长的悄然浮出就是这个“流水生产线”的复制粘贴。
从某种程度上讲,法院的判决是两局长实现“金蝉脱壳”的催化剂。被判徇私舞弊罪却免于刑事处罚,让人不难联想法律手腕面对权力时“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姿态。不痛不痒的惩戒不仅不能起到“治本”的功效,反而容易滋生权力反扑复发。在此种语境下,两局长悄然复出,官现原职也就少了阻力而显得顺水推舟,如鱼得水。
公众之所以质疑两个判罪局长的复出,本质上仍是在怀疑法律直面权力时涌现的可怜的公信力。一方面,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拳头,显见地侵犯了民众的表达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两位判罪局长复出不公示,也没有公布复出的理由与原因,公众无法对其表达自己的意见,无法监督政府的任命是否合理、合法,从而极可能造成腐败滋生,损害政府的权威。
历史就是在不断重复昨日发生的事情。两位判罪局长的悄然复出并非个案。从彭水诗案、华南虎事件到瓮安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多起行政问责事例中,官员复出的时间从半年,到两三个月,到几个星期,几乎无一考量公众情感,听取舆论意见,几乎无一例遵守法律与相关问责制度。管窥以上诸例,不难发现,只要懂得权术美学,细细研究“为官政治学”,问题官员、判罪官员即可轻松绕开法律轨道和制度框架,实现东山再起,甚至平步青云,芝麻开花节节高。
去年,《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呼吁“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笔者认为,至少在现有语境下,“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背负着浓厚的乌托邦寓言色彩。正是某些地方行政力量的“恃强凌弱”滋生了权力的无节制发飙和判罪官员的悄然复出。“你是哪个单位的”、“我是局长”、“我是领导”等雷语仍频,“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承载着太多现实桎梏而步履蹒跚。
很多时候,公众关注判罪官员的复出,并非着眼于其复出的时间长短,更在于关注判罪官员是否该复出,如何复出,是否对判罪官员已罚当其责。笔者以为,对判罪官员的复出或提拔,需要打好三个预防针:首先,要明确官员的责任,将问责进一步具体化、公开化、程序化。其次,法律不能恃强凌弱,顾此失彼,或者漠视其本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最后,阳光是公平的防腐剂,公众意见是最好的阳光。有必要把判罪官员的复出引入公众视野,让公共舆论制约权力的肆无忌惮和变质腐化。唯有如此,判罪官员的复出才能更人性,更科学,获得舆论理解。否则,判罪官员悄然复出就只是一场拙劣的权术游戏。
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