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38:37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在我院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5)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首先是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验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在机电类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从以上5个方面统筹考虑,我院提出了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我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化建设
以学院颁发的实践教学指导书为蓝本,结合机电信息分院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符合各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及各类实验室管理制度。
(1)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
(2)因“室”施“法”定条例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机电信息实验实训室类型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类实验室、机电类实验室、现代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的状况和实验的性质,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
(3)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制度,对实验实训室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并做好统计、分析和归档工作,及时向学院和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实验实训室的准确数据。
(4)加强安全教育
制订安全教育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实验实训前,对参加实践教育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签定安全教育责任书,最大程度上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四、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1)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在高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我院构建了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分院设立了计算机项目工作室、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开放机械加工实验室、现代制造实训中心,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在近几年计算机类和机电类的竞赛中我院取得较好的成绩。
(2)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符合我院实践教学的方法。
(3)产学研合作,促实践教学的发展
践行颜院长提出的“三重螺旋”产学研合作模式(参见4月30日学院院报),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高职特色的科研道路。科研基本定位在于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和研究辅助的层面。针对我院以教学为主、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我认为应大力引进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科研发展。
在机电先进制造中心,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
1.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
2.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五、实践教学体系监控
根据教育部的评估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提高我院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
1. 看实验、实训计划是否符合专业特色。
2. 看实验、实训课题能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 看教师能否做到每次课都有目的、有要求,检查是否指导到位。
4. 看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学生能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
5. 通过查计划,查课题,查实验实训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
6. 组织人员不间断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以上是我通过指导实验实训教学、建设实验实训基地、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一些体会和粗浅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的建议,以便对我院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更好地建设。谢谢大家。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程宜康
苏州职业大学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由此提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架;阐述了高职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设计,应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本文还根据改革实践,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技术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
一、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社会需要为原则,以“应用、实践”为主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l         职业教育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l         技术应用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能教育(除某些技艺型人才),也不是基于学科的高等教育(对于大多数本科教育而言)。例如,对基于技术的高等工程职业教育而言,它是培养“将工程原理应用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即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的重在实践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l         持续贯穿与阶段深化特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依靠有力而有效的并贯穿与整个教育阶段的各种实践教学。对于每一专业按培养计划所确定的最终的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并不是一蹴而成的,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训练。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内容到目标,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要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上述实践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工程素质(对于非工程类专业同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的冲击性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就业后上岗快、技术应用意识强。
l         现代化特征。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l         地域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而形成,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的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上延的结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变化和扩展,也必然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现代化的需求和变化,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地方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技术水平,同时还要适当超前。
l         社会实践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工科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文科专业的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l         校企共建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信息不畅,实习缺少设备与场所和“双师型”教师匮乏等问题,这一直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校、企共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二、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建设,应以培养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来构建。
实验、实习和实训,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三个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见表一),同时也是相互关联和相通的,各自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表一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类别
类别
教学目的
教学地点
实验
课程理论与知识点的理解;创新思维
实验室(校内)、创新实验室
实习
专业技能实践、职业岗位认识(阶段性)
实习基地(校内、校外)
实训
专业应用实践(单项、综合性)、职业岗位实践
实训基地(校内、校外)
实验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创新实验是非验证性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实验。实验以校内的实验室为基础。
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性的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必要实践环节,同时也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习主要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综合实训,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实训基地应以校内为主,这是比较符合我国当前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的。
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是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出发所作的能力结构划分,通用职业能力指劳动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如外语、计算机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信息获取、组织能力等等。专业能力是指劳动者在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专业能力,也要培养职业素质和通用职业能力。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社会实践性,决定了社会必然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校企 “双赢” 合作机制,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
三、        高职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特点
实施实践教学首先要设计好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必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来进行设计,例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训素材(案例、项目),制定考核办法等等。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征,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应具有如下特点:
l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方面要反映现代企业的高新技术、管理和经济活动实际,另一方面也融入现代企业员工综合素质要求,努力使学生既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又能感受现代企业文化。
l    在实践教学形式设计上,管理、经济类专业。采用虚拟案例与模拟情景相结合的形式,工科类专业则采用针对设备或产品实际操作和技术分析(或模拟项目)相结合的形式。
l    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则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训,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一个团队协作、发挥潜能、实践创新的空间。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是职业教育高延的结果,同时内涵的变化和扩展,也必然要紧跟经济建设现代化的需求和变化。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现代企业实际的状况,仍没有得以根本的改变,要使学生今后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就一定要体现高新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经济活动特征。
由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体现在工作岗位上的,所以实践教学形式应该基于相应的职业岗位描述,对于制造业、建筑业、电子业、化工业等工程类专业来说,职业岗位的描述离不开设备和产品,以及相应的技术分析,对于管理、经济类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经济活动真实案例来描述则是最直观和形象的。因此,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用虚拟案例和模拟项目的形式是最好的。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验、实训教学,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的机械式训练教学,同时也必须是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创新实践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被灌输者或机械的操作者,而是技术应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是实践群体中的一员。特别是创新实验和综合实训(虚拟案例和模拟项目),应该采用讨论式、团队协作式的教学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协作获取他人的思想火花和创新思想。实践教学的方法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员工培训的方法,一定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四、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与总体要求
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既提供单项技能训练,也提供综合技术实践训练(基本技能训练、高新技术训练、初步的项目训练)。
比较符合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是:
l         以场景模拟、项目模拟与信息虚拟、训练真实为基本模式,即在模拟的场景空间和模拟的项目背景下或虚拟信息流中,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综合训练。
l         以实训、实习、实验相结合为基本构架,即以技术应用能力结构为主线,设计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和综合实训的方案。
l        以资源共享与资源合理利用为基本原则,实现同一专业大类的各专业实训的模块化组合。
关于场景模拟是必要的,场景模拟就是把现代企业的工作环境搬到学校,环境的概念包括视觉场景,但更重要的是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因为现代企业文化在企业员工身上的体现就是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现代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对我们有这样的建议和要求,他们希望,学生走进实训中心,就要有进入企业的感觉和体验,这对学生从心理上尽快上岗和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是有益的。
项目虚拟与信息虚拟是校内综合实训的重要特征和必要手段。综合实训必须预先设计项目(工程的或经济活动的)背景,这种背景既是虚拟的也是实际的,虚拟是相对企业现场而言的,实际则是项目内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素材。对工科专业的学生进行技术应用训练,离不开工程背景,对管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离不开企业的管理水平现状和企业现实经济活动背景。因为在现代企业内,每一个岗位(任务)的技术内涵都是交错和相依的,每一个岗位(任务)都是项目(PROJECT)的组成部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企业员工,必须是站在项目的高度来完成自己岗位的任务,离开工程背景和企业经济活动背景的职业教育,实质上只是基于能力任务观的技术培训教育。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而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将每一个专业的实验、实训按模块化设计,往往同一专业大类的的实践教学模块中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因此,模块状的合理组合是实践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条件。
五、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    技术应用能力与高新技术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具备现代职业素质的劳动者,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然要与高新技术联系起来。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可能反映现代企业先进技术与管理水平,其专业知识为现代生产中所使用的成熟规范,专业技能是现代生产所要求的操作规程。在这里,强调高新技术设备与产品并不是排斥围绕传统设备和工具的基础训练,事实上,这是两个层次的实践训练,缺一不可。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一定要避免狭隘的、功利性的、任务性的技能训练。另外,实践教学的要求主要是技术“应用性”,而不应过分强调“熟练性”,前者以区别于“工程型”的本科教育,后者以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这一点也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所决定的,也更是我们在与企业的教学合作和企业调研中所强烈感受到的。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制定与组织,都是从专业培养要求、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出发(即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此,一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统一于培养目标,基础理论教学达到“必须、够用”,实践教学达到“必须、实用”,它们一定是以同一的现实需求为“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要避免孤立、形式化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必须相互结合和渗透。
3、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有硬件的支撑,但更需要“软件”的充实。硬件建设相对而言容易一些,也看得见,而“软件”建设却是难点和重点,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没有内涵的实践教学体系只能是一个空壳,没有先进内涵的实践教学体系只能是一个“绣花枕头”。实践教学“软件”建设的重点,是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案例组织,实践教学“软件”建设的的最大障碍来自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以及教学人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外,硬件建设一定要视客观条件而定,不必搞大而全,重在特色。
4、    实验室建设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关系。实验室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硬件建设中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实训和实验都是基于对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的分析基础之上的相互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要以技术应用能力结构为主线,以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为原则,设计实验室与实训室的内容,配置相应的设备,安排最佳的实验、实习和实训方案。
5、    投入与效益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基地的设备、场地、师资的要求比较高,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实践看,资金投入极大。但是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短期内要想高投入是困难的。但是,如何用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需要研究的课题。从长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要求高,毕业生就业后的回报也较高,学校得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越高。因此,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必然能取得高回报。
六、        高职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1、  电子、电气专业——以产品和设备为中心,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电子、电气专业委员会顾问——企业家的建议:“电子、电气专业开设了很多课程,这些知识在企业中都用得着,但还缺少一门课,即将所有知识综合起来,体现在一个产品的设计、制作、调试中的这样一门课程,而目前这门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教材、专门的名称,但是这门课在企业中特别用得着。”
上述建议与我们的改革思路是完全一致的。首先,它有类似于毕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即它的内容一定是包含本专业所有课程在内的专业知识,其形式是围绕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技术应用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其次,实训环节与其它各个实践性环节不同点是它强调的是以设备和产品为中心。这里的实训环节,并不是象过去那样只是在某一实验室里就单一技术单元搞验证、制作这样一种模式。而是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模块化组合,这种组合的背景是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流程,同时体现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它所起到的作用是缩小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学了知识后知道应用的目标和方向。
为此,电子、电气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形式定为“工业中心”模式。
第一,以现有电子、电气实验室和设备为基础,同时利用企业设在学校的实验室,模拟企业的结构,进行模块化重组,构建“电子、电气实训中心”,其结构如图二:
总经理室
l       产品设计、制作决策
l       实践教学总体设计与实施
技术产品开发室                     产品试制加工室                  产品测试调试室
※ 产品研制、开发室训 。           ※ 电子一般产品制作室训。         ※ 电子电器产品测试室训
※ 实验室—单片机、PLC、          ※ 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        ※ 电子、电气测量实验、
电子线路仿真实验等。                 中级电工实验等。                测试技术实验等。
图二  电子、电气室训中心结构示意图
第二,由企业提供相关产品,搜集或购置一些小型产品,让学生进行使用、操作、调试、拆装、组装、解剖(搞清原理)、维修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产品分析能力。
第三,往实验科研型转变。对上述主导产品进行改进、革新、重新设计、组装等,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现代秘书专业——贯穿于能力结构主线的课程单元模块的技能实训,基于案例的情景化、交互式的综合实训教学。
我们依照国家对秘书职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考核(秘书上岗资格证书)为依据,并参照英、美、加等国对秘书职业能力的描述,同时结合苏州地区现代企业对秘书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现代秘书的职业能力:组织执行能力、公关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务能力、办事能力、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将这些能力进行整合,建立现代秘书的能力结构主线。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应用文写作》、《文书档案及软件》、《秘书学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秘书礼仪》、《沟通技巧》、《人力资源管理》、《秘书实务》、《速记》等8门课程单元模块实训和综合实训两大部分。
课程单元模块的技能实训紧密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主要实施单项技能的训练。
综合实训是在模拟的现代企业环境中进行,即模拟秘书整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将模拟情景与虚拟信息流相结合、工作任务和工作角色相结合、计算机技能和管理知识相结合,运用情景教学、交互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合资企业和政府机关为背景,组织综合案例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谐、得体、高效、合作”。使得学生在上岗之初即能迅速溶入现代企业环境,进入工作角色。
综合实训的总体要求是:参与、合作、创新。
综合实训的形式是:自选角色、团队合作。
实训考核的方式是:文檔分(30%)、创新分(20%)、态度分(15%)、形象分(15%)、团体分(20%)。
结  语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必须围绕“实践”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①
苏泽光  朱荣辉  肖金凤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我校电气工程专业的实际,提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想,并讨论了相关的几个问题,如建设开放性电气实验室,电工实习等。
关键词 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 构想 电气工程
1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工科专业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对各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通过对部分学科(专业)的合并与重组,新编高校专业目录已从原来的500余个压减至249个。压减以后的学科(专业)内容也作了相应的变化,最集中地表现在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更加重视与强调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毋庸置疑,重组后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应能适应重组后各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我校重组专业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2 重组后的电气工程专业呼唤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一级学科重组后的电气工程专业(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口径宽,该学科涵盖了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制造、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理论电工新材料等五个二级学科(专业),既有强电,也有弱电,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另一方面,强调了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具体地讲,即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器件与系统的结合、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具有“复合型”的特点。因此在确定其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时应充分结合这两个特点,把构建“宽口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电气人才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技术型电气工程师”,以“服务于电力工业及其相关电气设备制造业”作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为此,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必须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尤其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长期以来,各高校重理论课、轻实验课,重课堂教学环节、轻实践教学环节的现象普遍存在。理论课教学,不要投资或投资少、且组织容易,而工科实验(实践)课往往要有较大投资、且组织较难等诸多客观原因。除此之外,教学管理部门在观念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偏颇,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过多地强调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训练,会将高等教育与职校教育或技工学校教育等同起来。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与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将来主要从事理论或研究工作有关。事实上并不如此,依照目前高校扩招这种发展态势,大学教育在我国不久将来不再是“贵族”教育,必将更走向平民化、大众化,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将面向基层。这里并不是说学好书本知识不重要,而是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和理论教育同样重要。报纸上刊登“硕士生,大学生易找,熟练技术人员难寻”的报道,也或多或少说明了在校期间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培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将需要大批的掌握专业知识的基层技术人员,这个层次上的技术人员应该就是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正因为认识上不够重视,才形成了长期以来实验(实践)课程过多地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局面。要打破这一局面,应该从教学体系上着手予以改革,把构建服务于理论教学,但从理论教学体系中分离出来,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两条主线之一。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提高到突出的位置,是工科高等教育中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举措。
3 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
3.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源于理论课程,且要服务于理论课程,同时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潜在创新能力上。一个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通识实验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实验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实验课(专业课)及集中性的实践环节四大部分构成,前面三大部分可称为课程实验教学,后一部分称为集中实验教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通识实验课内容,应该是对工科各专业通用的,如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制图CAD、计算机基本操作及软件编程调试(可根据专业需要选一种或几种语言)等。
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程体系应按一个或多个相近的一级学科来组织。譬如我校将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通信三个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统一起来。一方面,有利于资源配置,避免了实验设施的重复投资,同时也因为学生人数较多而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也便于实验室的管理。对电气工程专业而言,专业基础课程是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电气某一领域内“精”或在电气多领域内“通”的关键所在,专业基础课程不仅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硕士、博士层次)的基础。因此,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至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构建整个电气知识大厦的基石,是初步树立与培养工程思想的基础与必要环节。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应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上。
专业课程的实验课程体系则可按某一个或几个二级学科来组织。就我校电气工程专业而言,毕业学生主要服务于“电力工业及其相关电气设备制造业”,择业主要从事电力生产及运行管理、电机电气设备制造与试验、大中型工矿企业供配电设计、电器电子设备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组织专业实验课程时围绕这一方向,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工程的观念去分析判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而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
集中实验教学的实验教学分为基本训练、基础训练与综合能力训练三部分。基本训练包含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基础训练包括专业教学实习、电气专业CAD、专业课程设计与制作;综合训练主要指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条件允许的话可开专业综合实验。
3.2 电气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一览表
电气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4 实践教学体系的若干问题
4.1 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践教学不仅应能为理论课程服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会用工程观念分析与思考问题的重要场所。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分依赖于理论课程,绝大多数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激发学生创造性,效果不令人十分满意。我们认为在总的实践教学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公共基础实验课可以多开些验证型实验(占总学时80%左右);对于专业基础课验证型实验可以适当少开(占总学时的50%左右),多出的学时可调整到集中实践教学部分去;对于专业课实验的开出可结合实验条件适当安排,并且以安排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为佳。
4.2 关于电工实习
电工实习是集中实践平台中重要的环节,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会用电、规范用电的基础,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后续实践环节的教学。电气类专业对电工实习的认识,应提高到与机械类专业对金工实习一样同等认识高度。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从大二起,几乎所有课程名称上均带“电”,与电有关系,但是学生到了快毕业的时候,一些基本的电气知识却很欠缺。究其原因亦非偶然。许多基本的电气知识在理论教学体系各课程中是没有的或不完整、零散的、抽象的。因此,我们认为,在电工实习期间,要在安全用电、电工基本技能(如读各类电气图,电工工具及电工仪表使用,常用电气设备结构及维护,电子线路焊接,电气连接以及其他电气常识等)等多方面予以加强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敢用电、会用电”,而且要通过对电工实习亲身经历与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电气专业的兴趣及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养成从事电气工作“胆大心细”严谨工作作风的良好开端。具体指导时应有专职电气教师或专职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承担。电工实习的管理与考核应同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基地的建设应有金工实习基地建设同样的力度。
4.3 关于建设开放式电气实验室
课程实践平台中,专业基础实践课程验证型实验减少了,多出的实践课时与集中实验平台中的电气课程设计与制作合计起来应在40~50学时左右。如何利用好这几十学时,是实现我们既定目标——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就是建设功能齐全,通用性较大的开放式电气实验室。
开放式电气实验室主要面向电气类专业大二以上的学生,至少应具备能进行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微机接口技术等多学科的实验。该实验室应包括PC机(含仿真软件)、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源、通讯接口板、电工功能模块、电工工具器材、耗材等多种仪器设备在内的实验“套餐”30套左右。该实验室应能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自己预约实验(不一定要有指导教师),可以多次做同一实验,可以自己拟题经老师同意后做任选实验,实验时间长短一般不限,实验结果以小论文(含数据)形式完成,实验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但考核成绩应视为一门必修课程。
4.4 关于实验教学的管理与考核
实验教学体系执行得好与坏,取决于实验教学的管理与考核。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的管理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讲要松散得多,要切实管理好实验教学,一方面要有一大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而且素质较高的实验教师,另一方面要有一套严格的切实可行且便于操作的管理措施,否则的话再好的设想都是一纸空谈。
实验教学的考核历来不被重视,可以说只是理论课成绩的参考,甚至连参考也不是。因为实验课成绩只附属于某一门理论课,而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又不带实验课,即使是单独一门课程(如集中实践环节),学生只要交了一份实验报告(或总结),也很少有不及格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如设备台套数不够,基础实验老师工作量过重等等,但没有给实验教师足够的考核权力,对实践课程认识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实验教学时对学生考核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随机提问考核、可以书面考核、可以现场操作考核,方法不一。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常有不少学生不及格而要重修,如果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也都尝试使用《大学物理》实验课这种考核力度,我想实践教学的效果肯定要好些,实践教学的地位也会因此而相应的提高,学生再也不敢在实验室“看热闹”或当“旁观者”了。
5 结论
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与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独立于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思路,并结合电气工程专业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两条主线,可以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形成合力。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运作起来会受到许多传统观念与客观条件的制约(如设备、场地、师资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付  蓉  王  瑾  顾亦然
电气工程专业从属于电气信息门类,是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专业,具有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覆盖面广,通用性强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该专业的内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新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创新的教学环境,是当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上的一个热点问题。[1、2]
本文从电气工程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角度出发,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探讨了电气工程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基本结构、功能、专业特点和网络管理等方法。
一、电气工程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
电气工程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主体内容包括“网络课程资源介绍”、“网络课程建设”,“网络实验课程”、“实验演示与实验操作”、“课程考核”、“资料下载”、“留言簿”、“BBS讨论区”等,主页上还包括与课程信息相关的外部“友情链接”等内容。网络资源中心的构建采用专业课程模块化可扩建结构,其基本构成包括管理模块、网络课程建设模块、网络实验与实践模块、学习资源库模块、协作交流模块和智能评价模块等。
1.管理模块。主要执行系统管理和教学实验管理。系统管理主要包含注册登记、菜单设计、权限设置、公告等功能,教学管理主要是对专业课程基本情况、实验课程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基本情况等进行了解。同时,把相应的管理信息、教学安排、教学要求信息等通知给学生,做好学生的管理、沟通工作,为顺利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
2.网络课程建设模块。主要用于网络教学内容的发布与组织管理。网络课程建设与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相连,主要包括课程结构建设、制作教学内容、发布专业课程信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管理等。网络课程建设结合具体专业课程的特点来开展网络教学,教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后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并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从而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工作更好的融合。
3.网络实验与实践模块。主要用于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和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网络实验平台建设选用Matlab、LABView等模拟软件构建专业课题模式的虚拟实验室,展现那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难以讲授的教学过程。开放式实验实践教学对电机学、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与仿真、集散控制等专业课程,在Blackboard软件教学平台上利用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学生通过虚拟演练,在掌握了操作技术或工艺要领之后,再走进工业认识中心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可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资源库模块。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丰富及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因此,建立一个资源丰富、检索快捷的网络教学学习资源库是重中之重。在网络学习资源库的组织结构上,采用可扩充的模块化结构,可适应教学内容不断拓展的需要。现作为资源中心建设的初期,主要有电机拖动与控制系统、电力系统运行与分析系统、电力电子设计与仿真系统等子模块。各子模块既是相互独立的虚拟实验学习环境,相互之间又可连成一个高速局域网,构成一个教学与实践资源中心,通过外接Internet以及建立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实施实践教学和资源中心的开放式管理。
5.协作交流模块。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其突出的优势就是能以实时交互方式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与协作。师生、同学之间可以通过讯息、BBS等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技术进行在线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求助答疑。Blackboard教学平台设有智能的课程学习帮助系统,能对学生的讨论与学习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6.智能评价模块。教学评价对教学、学习的具体实施起导向作用,只有建立适应学科特色并兼顾学生个性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个性化。Blackboard教学平台提供的智能评价系统包括试卷的生产工具、测试过程控制系统和测试结果分析工具等。资源中心能随机出题,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测验试卷,确保测试的公平公正。能够对网上测试过程进行控制,如控制测试时间、自动交卷等。在测试完成后,能根据答题情况,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资源中心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以及综合评价等功能,可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和综合评价。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在电子白板上书写教学内容或教学要求后可即时输出打印给学生,也可以同时送到计算机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教学,形成开放式的虚拟教学环境。学生可登录确认后在实验室或其他地方浏览当前或以往的电子教案,还可在网上提交作业,操作实验,下载资料,随时在网上与教师进行咨询和讨论等。
二、电气工程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特点
电气工程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依据、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搭建现代化的教学与管理信息平台,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开放性。网络化教学学习资源中心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开放,通过网络系统认证使用者可自由进入系统进行课程学习或课程内容更新。同时,教学学习资源中心存储了实验演示模式、虚拟实验环境和仿真软件包等,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使用。二是网上学习资源中心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建设平台,使用者可以自行构架实验仿真环境,或更新增加课程建设资源库内容,保证资源信息的开放性。除了要面向师生开放,资源中心还将集结优势力量,拓展服务面向,对企业和社会全面开放。这些既能促进产、学、研的结合,还可提高中心实践教学队伍的学术水平,带动综合型、创新型实践项目的开设,同时有利于中心创出品牌特色。
2.创新性。网络教学资源中心以专业课程课题子模块分类,教师可针对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设计和开发多套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自选研究专题,供学生课外研究。通过课堂讲授与网上自选研究课堂的有机结合,学生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搭建一个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3.建设性。网络教学学习资源建立在网络上,本身不受场地的限制。同时,网上实验设备在网络上是共享和可扩展的。不断建设中的网络教学学习资源中心将不同学科、不同等级的课程建设和实验模块融为一体,构建成网络实验集成框架,可以适应不同培养要求的需要,使得网上教学学习资源中心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三、电气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实例
网络教学资源中心以各专业课程课题子模块分类,其中的“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知识点成熟,工程经验性强,但内容丰富,逻辑性较弱。因此,针对学生、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堂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
“电气工程基础”网络课程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材及教案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管理、与现有教学工作的有效综合以及课后的互动评价等系列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针对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选择现场录像或多媒体演示资料,将研究对象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相互转换相互类比。通过形象化的教育,使学生对复杂难懂的知识的理解变得简单容易。[3]
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在每个章节具体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他们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上,结合提出的问题有效地引出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结构和各个章节的联系。在每个教学阶段,通过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补充、相互综合,要求学生在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学习中理清电气系统内部的三个关系:(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2)数字模型与物理概念的关系;(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关系。
在对电力系统进行计算分析时,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数学上的处理方法要能理解电力系统运行的物理意义;另一方面,以物理过程为基础,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对教学双方都有一定的难度。网络教学选用Matlab Simulink仿真软件融合到实践教学中,Simulink模拟软件直接面向物理元件的“方框图”,可以完成电力控制系统的模型搭建和模型分析。学生可直接用鼠标“画出”所需的仿真系统模型,利用Matlab Simulink提供的功能进行模拟或线性化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各器件、子系统、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掌握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互。同时,Matlab Simulink及各种工具箱均带有相应的系统模型库,可方便地调用或增加系统模块。
同时,电力系统分析与仿真实验室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技术,建设一个以发电机组、输电线路、无穷大电源为主线的多机复杂电力系统物理模型,能够反映现代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的全过程,实现电力系统的检测、控制、监视、保护、调度的自动化。学生可以在电力系统微机监控实验系统上开展一些综合、仿真和设计型实验。实验系统具有通讯接口,支持服务器/客户模式,客户端软件具有和监控台服务器软件相同的系统控制界面。通过网络平台,所有监控数据可以同时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显示。教师通过远程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实验,为在实验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保证。
可见,“电气工程基础”课程采用专业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后,更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对物理机理的分析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更加紧密,使学生对整个电气系统的全局和动态过程把握得更好,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四、结束语
通过电气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与实践,可以完成优质教学资源设备的集成与整合,又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建设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网络教学学习资源环境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韩力,曾祥仁.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78-79.
[2]桑商,顾德均,姜茂仁.虚拟现实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0,(7):49-50.
[3]易灵芝,王根平,李卫平,邓文浪.基于网络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虚拟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6):12-15.
《强化‘三个能力’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简介
“强化‘三个能力'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改革项目是在对前期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进行浓缩、集成与固化的基础上,根据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继续扩大实践教学改革范围,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改革实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历时4年的改革与实践,已达到预期目标,完成以下主要工作:
1 . 构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 . 搭建支撑“三个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三级实践教学平台;
3 .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验课程体系;
4 .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5 . 建立创新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6 . 建设高素质实践教学团队。
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 . 2006 年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首批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 2007 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
3 . “强化‘三个能力'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 2008 年沈阳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4 . “依托电气工程学科优势建设具有工程与研究特色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被评为 2008 年沈阳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其保障机制
张樱,章梓茂
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
一、   实践教学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      传统高等工程教育中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在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中,人们更多地把实践教学作为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对理论教学中所涉及有关知识的解释和验证。因此,传统的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实践教学服从和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解释和说明。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常常被作为理论教学课时中的一小部分,一般不单独设置。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比较零散,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践教学作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一种验证,注重实验结果,因此要求教师对实践(实验)的内容、过程、步骤及要求以及应该得到的结果有非常细致的设计和全面的指导,不强调实践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操作者,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  对实践教学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要求,实践环节实施效果不理想。
(4)  在理论教学内容和招生规模不断膨胀,实践教学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某些实践教学环节容易受到冲击。
2.      对实践教学的再认识
(1)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人类的认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理论教学是科学地总结前人已有的创新成果和已经发现的社会、自然规律,传递给学生;实践教学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简捷的实践过程总结前人认识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实践教学环节中既包含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环节,也包含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独立环节。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设计上不但要与理论教学环节相配套,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教学系统中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子系统。在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加深了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固化了理论教学的内容,解决了课堂上的遗留问题,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在学生的工程素质、心理素质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面对失败挫折,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特点和实施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横向划分为现场实习、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科研、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几大类;也可以按纵向划分为公共实践教学、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等。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该是教学系统中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子系统,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学应该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二、   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    加强实践,重构学科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在制定2003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时,重点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和改革实践。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把实践环节提升到了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建立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将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各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设计,按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思想,从整体上设计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平行、并重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第二,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统筹考虑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全校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面向全校学生的必修和选修实验课,学生可以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第二层次为专业基础实验课,除本专业学生外,也为相关专业和爱好实验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第三层次为专业实验,以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为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的性质上,设置必修和选修两类实践课程,并有较大选修比例,其中选修课程可分为普及型和提高型等不同层次。
第三,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环节的统筹安排、交叉、融合与互补。为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构建校园创新氛围,新一轮培养计划设置了15学分的自主教育层,在这个自主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任选课程也可通过参加科研、竞赛、证书认证、论文和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获得学分,在普遍提高工科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对实践环节提出新要求。仅2004年我校各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34项,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参加。
以电气信息大类专业为例。该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构建了以课程实验为单元、系列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为模块、几个相互关联的系列课程组为系列、学科方向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大学四年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统筹考虑,按教学模块分为公共基础实践、电气信息大类基础实践、学科专业主修实践及综合性专业特色实践四个教学层次,分层次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践教学环节从单一实验到综合实践形成了能力训练体系。所开设的实验在满足课程教学要求的同时,还按专业方向、学科方向及其发展形成体系和系统,避免了以往实验室以课程或专业方向为单位,各实验之间无关联,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形成了分模块、成系统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接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的实践训练。该专业还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实践教学学位课程——专业综合性设计(3学分),学生必须在完成电路电子基础实验(3学分)、学科专业实验(5.5学分,其中必修2.5学分,选修3学分)之后,方可进入专业综合性设计。专业综合性设计题目广泛并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涵盖电气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设计题目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涉及知识点多,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甚至有些是几门课程交叉的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推敲,使学生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实践教学真正成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及能力培养的融合点。
又如我校的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建立了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和综合实践三层次的实验体系,重组了实验教学体系,优化了实验课程结构,将综合性、设计性内容的实验优先纳入实验教学计划,使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开出比例逐年上升。三层次的实验体系确保设计制造自动化主线的实践环节在大学四年不断线。独立实验课程为现代制造技术实验课,在第7学期选修;综合实践环节包括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综合实践(第5学期必修)、现代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践(第6学期必修)和机电系统综合实践(第7学期选修),三门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在内容密切联系,在实践环节上打通了设计制造一体化和机电一体化的主线。
2.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实验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方面,我校也做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实验内容及实践方式、渠道多样,增加了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将工程技术工程概念贯穿渗透于各实践环节之中,从实际应用中提取素材,从创新成果中汲取题材,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的系统思维方法,由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倡导变实验辅导为实验指导、实验引导,鼓励教师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在理论教学课内开设实践性大作业,在课程考核试题中增加实验内容考核等,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的改革。
如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采用了“一个基础平台,两个提高台阶”的分层结构。基础平台实验安排在第一学期,包括基本操作实验和基本方法实验两个功能模块,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两个台阶是指两个提高性的实验层次,第一个台阶是综合性专题实验。第二个台阶是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加强了近代物理内容,同时体现了贴近新技术应用和适当加强光学内容的特点。在提高性的综合性专题实验台阶和设计性实验台阶中,将实验方法和研究对象相关的实验组成9个专题,覆盖声学、电子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领域,开出了综合性实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设了十余个要求较高的设计性实验。只给学生实验目标和基本技术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经实验指导教师审查合格后在实验室完成,教师在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通过答疑和咨询等方式予以指导,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准备;设计性实验提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工作的条件。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在实验体系设计上,改变了传统的以课程设置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了宽口径的实验平台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综合能力,设置了基础电工实验平台、基础电子实验平台、系统集成实验平台、网上实验平台四个层次。扬弃了传统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量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工程开发型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体现“三个转变”,即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变面向结果为面向过程。强调实践过程,淡化实践结果,提倡自主性实验和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引入实验教学课件,改变传统的实验方法,形成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机电学院测控教研室与测控实验室合作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及其实验进行改革,实验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任课教师学期初布置课程设计选题,学生利用整个学期的时间进行资料查询和方案设计,课内实验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训练和准备,课内实验中学到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都是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需的,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
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质量保障机制
1.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既能够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够进行实践教学的队伍。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有高水平的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到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中来,以整体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对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拥有先进实验设备和良好实验环境的高水平的综合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我校进一步加大了对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截止到2004年4月,已投资4102万元用于教学实验室和其它教学条件的建设。除了两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以外,还建设了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室、电气工程综合实验中心、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验中心等12个综合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
同时学校积极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推动实验室开放管理。实现了对本科生实验空间、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形式直至实验管理的全方位开放,既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也缓解了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不足的矛盾。学生们具有了自由发挥现象力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发展个性、参与科研创造了条件。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质量,必须建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评估、实验课程评估、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评选、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考察和监控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在此方面,我校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4.       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机制的建立
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担任其中部分研究工作;另一种是由学生自己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提出结合社会和工程实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研究方案,学校经过评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这在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典范,如MIT、伯克利大学等。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根据国内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在项目管理、经费资助、学分认可等各方面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措施,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研究与开发报告
一、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二十世纪是电气时代,人们的生活与电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用电的需要,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绍兴市是一个发达地区的中等城市,有众多的用电量巨大的企事业,每一个单位都需要有电气维护和修理的专业人员。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大量的电气设备的投入已经成为事实,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老电工退休,以百分之一的电工需求量算,绍兴需要电工为一万名,需这些电工除了一部分是师徒些的外,大多数是技校毕业生,每年的需求量在一千名以上,以每班五十名,毕业后全部从事电工专业算,每年需要二十个班的毕业生,而目前每年只有五个班的电气专业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根据电子工业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 000亿元的目标,预计“九五”期间新增利用外资至少要在30亿美元以上;二是电子整机产品加快国产化;三是各企业都向专业化发展,以求取得规模效益;四是企业为技术改造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长。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人员效率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另一方面又大量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各个行业中,电行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位于我校附近的绍兴市经济开发区就是一个以电子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有大量的电气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开发电气专业前景很好。
二、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
初中后3年制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基本上与初中后4年制电工维修技术专业的现状相同,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最近几年由原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年制改为3年制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这些学校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实践条件都比较强,教学质量较好,但这些学校长期以来习惯于4年制的中专教育,3年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内容理论性偏强,技能培训方面不足;另一类是一些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办的3年制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这些学校总体上看在职业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比较强调技能训练,特别是技工学校,与企业结合比较紧密,有相当多的教师直接来自企业或从企业聘请,这些教师从事一线工作的时间长,经验较丰富,比较适合职业教育。因此总的来说,与4年制电气维修技术专业相比,3年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各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
(一) 开发教学指导方案的指导思想
1. 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基本指针。
2. 根据教育部职成教司[2000]1号和2号文件的精神,在深入调查社会需求及生源状况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3. 认真总结各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与先进经验。
(二) 开发教学指导方案的原则
1.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加强德育和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 以认真的态度来调查分析本专业毕业生的从业岗位(群)与业务范围,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据此确定知识与能力结构。
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提高教学效率。
4. 加强创业教育,提高能力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三) 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义为: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类个事业单位从事通用电气设施安装、使用和维护,线路设计、施工、维修等实用性人才。
(四) 知识与能力结构
根据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制定出如下的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表3 知 识 结 构
层  面
要  求
文化基础层
相当于高中阶段教育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初步的社会创业知识
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
线路元件层
常用低压元器件与材料的功能与性能
各种常用功能电路的组成原理及性能
电气产品营销知识
电气层
典型机床电器的组成原理及各部分元件与功能电路的作用
电气整机生产中所用到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
系 统 层
通信网络的组成原理,有关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最新技术
(五)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所必需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课程体系不仅要包含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而且还应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求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构建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目标是为电子生产企业和行政事业培养电气装配、调试、维修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他们应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课程体系中注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建立了具有电气类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 课程进行整体优化。首先是打破学科框框,从课程之间、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互动作用分析,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另外还参照毕业生调查表的统计结果(表4、表5),对一些较重要的课程分配较多的课时,对专业必修课进行课程综合化,对选修课进行课程模块化和小型化。
表4 毕业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样本数:80)
课程
电工
基础
电子线路
数字
电路
电工工艺
电机
技术
机械
原理
电子
测量
单片

专业
外语
电工技能
电路
CAD
机床
基础
家电维修
电气控制
计算机
语言
人数
56
81
53
49
36
29
32
30
52
13
27
15
10
17
28
比例(%)
67
67
70.7
65.3
48
39.7
42.7
40
69.3
15
39
20
13
23
37
表5 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技能(样本数:70)
课程
机床维修
仪器使用
电机维修
电路设计
电气线路
维  护
应用文
写  作
英语口语
计算机
操  作
人数
12
58
37
29
9
15
41
69
比例(%)
11.7
70
48.1
35.0
11.7
19.5
53.2
76.6
3. 适应实行学分制的要求。近年来,职业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从生源情况看,学生在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增加;社会分工更加精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异;由于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正在逐步形成,有更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其他学校进一步深造,同时毕业生面临的工作岗位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去向更加广阔。这些现象导致学校必须实行学分制这样一种能适应市场机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文化基础课程、学时分配比例等遵照有关文件执行。
(2) 专业课程体系层次分明,各层之间相对独立,每一层面有相近的技术特征。
(3) 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必修课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层面的前后衔接,不要求进行课程模块化。
(4) 以专门化方向为主导设置限选课,限选课以拓宽、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行模块化,以利于学生的选修。各校可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适当增设限选课程。
(5)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和潜能或提高学生技能熟练程度为目的设置任选课,课程规模小,课程内容与要求实行模块化。
(6) 除了必修课要相对稳定外,选修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各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能满足学生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
绍兴市职教中心教务处
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公告
由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徐琤颖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批准号:DJB010756)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课题鉴定,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清晰,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教学基本条件,更准确地讲是集中于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即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何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地提供学生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适应新时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的引入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去,就成为职业教育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简称“体系建设”)的研究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中心任务来进行,通过重点建设若干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来推动“体系建设”,提高“体系建设”质量与水平;要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制度、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方法改革,引导教学走出应试教育、学科型教学的现状。实践基地建设要实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建立实训车间,模拟生产真实环境,让学生在校内进行最基本的训练。在校外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以满足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开放式教育的实训要求。同时还应注意国际交流,开辟国际合作领域。鉴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落后于国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故先选择从机电类专业入手研究这一课题。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科技及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探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的分析和研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的经验,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形式、结构、规模和实施条件的合理结构;通过对案例的现状分析和未来走势研究,提出“体系建设”的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程序及实现手段等问题;通过对“体系建设”的研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部门、管理部门和实施院校提供政策性建议和可操作性评估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必须严格服从“为职业能力服务”的原则,充分体现现场性、技术应用性、综合性和可供反复训练性的特点,满足专业设计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应以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项技术与技能来构建和装备,组建“工业实训中心”是一种极具职业教育特色的形式;实现产学研结合,与校外企业紧密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也是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国际间交流合作,建立国际合作性质的实践教学基地。本课题着力于形成“职业能力素质维”、“专业技术素质维”、“实践教学基地优化维”的三维主题结构,为培养学习者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习技术和科学工作方法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和综合职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课题还将着重研究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设计、实施、管理、评估等系统化的建设方案并实现两到三个示范性建设方案。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解决高职教育中资金投入不足问题要从多渠道、多方面入手,借助资源共享、社会支持、市场调节、国际合作等来实现。使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特色充分得以发挥。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是进入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职业院校数控人才、企业数控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和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问题,揭示原因,找出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二)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特征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阶段,课题组通过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着重从教育观念体系的更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的更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概念创新等方面作了理论探讨。发展性研究一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与特征的理论研究和当代企业与学校“双需双赢”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以形成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理论。同时,加强了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特征所涉及的一系列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校外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更新性研究。
(三)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国外经验的借鉴及理论依据的研究
借鉴国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现状,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提出我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职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依据。同时,为了搞好基地建设,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索。
(四)高职高专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途径与模式的研究
着重研究了高职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和结构,并由此提出高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针对基地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实训教学的方法模式。并针对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首次提出了实训教学的个性化理念与模式用于教学,为更好的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能。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设计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报告中给出了基地建设方案的指导思想、目标。提出了基地建设方案的原则和要求,提供了若干个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的设计实例,这些案例大多是经过较长的实践过程,在积累了丰富实际经验后提出的,本着重新构思、重新设计、符合社会需求、体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路进行设计的。并给出了一个设计程序。
(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评估的研究
评估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在明确了基地建设评估的意义和作用后,研究了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基地评估的内涵、基地建设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与等级标准,
(七)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方案的对策研究
为了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付诸实现,本课题就加大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力度、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和设立职业分析评估体系以及职业活动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并对课题研究的结论给予总结和展望。
本课题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教学论、系统论以及分析法、个案法、比较法、综合法,在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的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21世纪初和上半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提出具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面向21世纪,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计划,并构建和设计在机电类具有代表性的“体系建设”方案及实施对策。
现状分析是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运用历史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着重进行对现行“体系建设”的适应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相关条件和培养质量的分析,找出“体系建设”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课题研究的突破口。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教学论、系统论以及分析法、个案法、比较法、综合法,提出具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面向21世纪,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构建和设计在机电类具有代表性的“体系建设”方案及实施对策。我们对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市机电工业学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院、江苏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学校调研表明,数控专业毕业生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社会人才需求相比总量上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由于部分企业急需机电类数控人才,不得不从现有的岗位技术工人中选拔优秀人才,送到职业技术院校或培训中心进行专门的中短期培训,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在紧缺人才专业建设方面,各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师资匮乏,技能偏低等问题,每年要进行师资培训的任务也是非常重的,仅以在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培训基地为例,平均每年要接收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职教师资进行中短期培训。
运用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对“体系建设”的要求,进行科学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提出“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和目标分类法及案例法对“体系建设”的形式、结构、规模和实施条件进行研究,构建机电类专业“体系建设”的完整体系和案例方案,探讨其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共性规律;运用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和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建设”的目标控制和评价,建立符合机电类专业“体系建设”评价原则和指导思想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提供依据和范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成果
1. 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努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在教学中突出核心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为职业能力服务的原则,充分体现现场性、技术应用性、综合性和可供反复训练性的特点,满足专业设计的要求;坚持科学规范的原则,既要创造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实际条件,又要符合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自身规律,体现出客观求实性、科学先进性和标准规范化;坚持高效优质的原则,高效,就是要发挥基地的极至功能,力求以最小的投入、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获取最大的产出,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优质,就是要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创出名牌,形成特色。
建设目标应为创建符合现代职教理念、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功能齐全、手段先进、实训岗位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鲜明、教学环境职业化、组织管理企业化、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生培养与教师培训、学校与企业、中职与高职共享的一流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2. 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借鉴德国同类院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的条件,采取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过程内,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模块不断线。称之为“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图1)。
毕业设计与实习
专 长 教 学
专 业 教 学
基 础 教 学
主体学习阶段
基础学习阶段

在此基础上,再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图2),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图2)。
企业实习
毕业实习
可编程控制技术
专业实验
故障诊断技术
专业实验
机床电器与工厂供电
专业实验
电机与拖动技术
专业实验
机电一体化生产线
变频与软启动综合
机械手编程
电气控制
企业实习
电气安装
2~3
4
5
学期
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
图2  “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设计要求和流程
要突出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确定专业能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前提与依据。职业能力包括综合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及职业能力要素。只有全面、系统、准确地分析透彻职业能力,才能把握所要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外延,科学地建构实践教学体系。
要注意稳定性和灵活性。职业技术教育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说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时,既要考虑自我优势,使其相对突出,又要考虑其他方面,以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需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设计时也应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将优势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形成。即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及时变化,使专业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设计专业时,口径要宽窄有度,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为以后的调整、充实留有余地。下图为基地建设应遵循的流程(图3)。
图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设计程序
4. 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与特征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面、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加之紧跟人才市场的需求,实践教学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点。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见图4)。
图4  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5.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真实实践环境。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是顶岗培训,在各个实训项目中均安排了技能训练。通过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掌握本专业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和性能等,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
此外,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执行的规范也都是职业标准,实习的项目均是学生今后要从事的相关职业及工作岗位,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习期间便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培养了职业道德和企业素质。另一方面,实训基地提供了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协作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工程素质形成的实践氛围。
6. 归纳和总结了适合实践教学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小组教学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讨论、实训,体现各小组特点的一种方法。
实例教学法:又称为产品教学法,是以制作实际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讨论和设计各环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加工方案。
模拟教学法: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据此还可获得重复训练机会,以及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7.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具有导向功效。通过评估总结经验,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明方向,促进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通过评估可以建立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保障体系;密切院校之间的联系、交流和学习,增强竞争力,激励院校创出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自觉性;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保证。
根据评估的目的、等级的不同,分别由教育部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条件、过程、成果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规范性评估和创造性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力求较准确的反映院校的实际情况。评估应包括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教学保障及改革、校内外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基地效益、社会评价及基地特色。具体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教学功能、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经费支出、培训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估原则是科学性、导向性、简易性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目标、过程与条件诸方面相结合;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
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主要评估项目
评  估  要素
系数(Mij)
Ⅰ.实训基地建设
M1=0.1
Ⅰ-1 办学指导思想与规划
Ⅰ-2 实验、实训基地功能
0.40
▲0.60
Ⅱ.实训基地建设
M2=0.3
Ⅱ-1实训基地组成框架
Ⅱ-2实训基地师资队伍
Ⅱ-3场地与环境
Ⅱ-4仪器设备与经费投入
0.20
▲0.30
0.20
▲0.30
Ⅲ.实验实训教学质量保障与改革
M3=0.25
Ⅲ-1 教学管理与制度
Ⅲ-2 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Ⅲ-3仪器设备及材料管理
Ⅲ-4安全措施
0.25
▲0.40
0.25
0.10
Ⅳ.校外实训
基地建设
M4=0.15
Ⅳ-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Ⅳ-2校外实训基地运行
0.40
▲0.60
Ⅴ.实训教学
质量与成效
M5=0.20
Ⅴ-1 实践教学质量
Ⅴ-2实训基地效益和社会评价
▲0.60
0.40
Ⅵ.特色
(另加分)
基地特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毕业生的社会评价等方面思路清晰,特色明显,有显著成效,在同类院校中居领先水平,有示范作用或推广价值,可作为特色项目。每校申报的特色项目不超过2项,由专家组确认,每个特色项目的最高得分为2分。特色项目的得分为附加分,加在总评结果的A级系数上。对于示范性(优秀)实训教学基地,申报的特色项目中,应至少有一个国内领先的示范性特色的实训(验)室。
(二)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
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类专业较强,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形成了“一个坚持、两个满足、三个结合、四个为本”的办学理念。“一个坚持”,即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向,坚定不移地抓改革创新,促建设发展;“两个满足”,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方面的需要,让每一个有志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保障学生充分就业;“三个结合”,即实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个为本”,即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在此基础上,学院将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放在首位,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配备、专业设置与发展等重大问题上,都将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基本出发点,使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备高职教育特色。现将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工场和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工场两个实例提供大家参考(见下图)。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
自动化技术综合
实训工场
先进制造技术综合
实训工场

(三)课题成果的特色
1.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了教育学、现代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原理,综合采用了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各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提出了一整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使课题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2. 首次提出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形成“职业能力素质维”、“专业技术素质维”、“实践教学基地优化维”的三维主题结构(图5)。使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学习者基本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习技术和科学工作方法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实践教学基地优化维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使基地建设具有“开放性”的能力,走国际化的道路;使基地建设走职业化的道路;使基地建设走资源共享集约化的道路;使基地建设走高新化的道路;使基地建设走自营化的道路。专业技术素质维是指基地建设应营造一种实际环境,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培养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而必备的专门知识;国际标准知识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关注专业领域内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习惯以及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及时吸纳新知识的能力。职业能力素质维是培养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职业性能力则是关键性能力(图5)。
图5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三维结构
3. 在基地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基地建设的模式。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准确与否是模式成功的关键。我校基地建设取得了有益经验。模式是政府投资及学校自筹资金并举,多渠道吸引国外资金。营造一种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建立工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二个中心;完成实践教学(实训、实验、实习)、生产开发(产、学、发、研、贸相结合)、培训鉴定(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资格认证)三方面任务;建成学生实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技术培训和考核鉴定的四个基地。
4. 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个性化理念与模式。首先是地域个性化。我国幅员辽阔,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文化教育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因此,在所需人才的规格、层次、类别的要求上也有差异,人才的素质结构存在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梯度性,因此地域个性化对实训教学个性化提出了要求。其次是目标个性化。不同的培养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提出了目标个性化要求。第三是人的个性化。每一个受教育者,因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与价值取向的不同,对技能的要求(包括工种与期望值)也会有个性化要求;基础不同、悟性差异也会导致个性的发展差异。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实训教学应重视人的个性化。
实践教学个性化模式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评价分层几个方面。学生分层--将学生按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分成一定的层次,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影响”。教学目标分层--就是将原来“标准化”的实训教学目标改为弹性目标,大体可以分成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教学过程分层--是指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予合适的指导等。评价分层--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是学生互评,最后是教师评价,使学生纵向横向比较,看到自己的变化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结论
1.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摇篮。作为实践能力培训的载体,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实践环境。由校内模拟生产现场的训练到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企业的基本特征和综合要求。在这里,学生不仅增长和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了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且还培养和提高了群体沟通、团结协作、组织管理等个人综合能力。
2. 实践教学基地是“双需双赢”办学模式的桥梁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形式的教育,它的办学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办学过程需要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而企业要保持其强劲的竞争力,也需要学校不断的为其提供职业素质好、技能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学校和企业双需双赢的最佳选择。
3. 实践教学基地应统一规划,重点建设
根据市场和教育形势的变化,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多大规模为度,投资多少为限才能满足需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主要受益于国家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政策。必须从现在起高度重视内涵发展,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在继续注重规模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教育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四、课题成果的推广价值和社会影响
本课题的推广价值在于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教育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制定以及兄弟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给出了一定的理论指导,特别是给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对我们探索构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模式也有指导意义。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先后获得德国和西班牙两国政府的赠款和政府直接投资,总额达近2亿人民币。我院的数控机床应用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两个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还被定确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
本课题的研究对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高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主要研究成果的目录
1.《科学定位强化特色不断提高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李大卫,《华北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研究》,地震出版社。
2.《科学定位强化特色创建国内一流示范性高职学校》,李大卫,职成教育研究论丛《校长论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徐琤颖,职成教育研究论丛《校长论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借鉴德国职教经验打造中国高职品牌》,吕景泉,天津成人高校《联合学报》2004年第5期。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特征》,孙宝源、郭海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5月下。
6.《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造教育问题的思考》,刘晓敏,《职教通讯》,2004年第8期。
7.《素质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及内涵》,孙建华,天津成人高校《联合学报》2004年第5期。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就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本身的性质来说,它在某一地区职业教育中建设与否、建设水平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该地区职业教育时下或者是传统上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程度。我国教育文化的传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期望、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制约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施。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如普通教育的教学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政府的关注和企业的支持等。特别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真正落到实处,其方法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学生在实训基地可以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职业能力,为今后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优秀企业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把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水平作为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以学院进行基础教育、以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培养高职特色人才模式。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很清楚,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受惠最大的还是企业。因此,学校与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若双方真正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将不仅会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所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教学教程编委会会议材料之一
项目教学教程的教材创作与实施初探
——王国玉
随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使我们认识到: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共识。
如何从现有的学科体系课程转换到以职业活动的课程体系是我们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项目教学教程的教材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思想下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其教材编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施效果。下面就电子电器技术专业课的项目教学教程如何编写进行探讨。
一、项目教学教程的由来
项目教学教程是由项目教学法引伸而来。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
项目活动教学法的引用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和整体教学,此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对项目教学法的描述为:它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教程在中职学校实施应达到的要求
近年来,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也经常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
由于职业教育中“项目”可以是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含零件、部件、组件和总程)。项目教学教程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
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三、教程中项目的确立和设计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理论上讲,运用教学项目开展教学,能够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活动能力和社会通用能力。教程中项目的确立和设计发既要符合职业活动规律,又要便于组织教学。其确立和设计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调研、分析、转化、实践、评估、修改的循环过程。可以用如下图表示。
1.教程项目确立的基本原则
教程项目的确立是在通过对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调查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递进性,选用恰当的教学项目,并确定每个教学项目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即形成以教学项目组成的课程体系。其基本原则是:
首先,项目要尽可能包含教学大纲全部要求的内容并自然地、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
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
最后,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程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构建电子电器技术应用专业教学项目体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电子电器技术应用专业的目标是为电子整机生产企业培养整机装配、调试、维修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他们应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此,课程体系中注意将“教学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建立了具有电子类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课程进行整体优化。
首先是打破学科框框,从课程之间、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互动作用分析,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那么,在确立项目之前对专业的应用方向进行了调查,分析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层次。下面是《电子电器技术应用专业》教学项目的确立和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
3.教程中项目确立举例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高级、中级)电子电器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一线的产品装配、调试、维修、检验及生产设备操作人员。根据对企业及相关部门(人)的调查分析,开设包括了家用电器设备安装、维修和电子声、像、控制设备的操作以及电子产品营销等若干个专门化课程。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思想,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本专业的教程项目方案。下表是电子电器技术应用专业部分课程的项目教学教程中的项目确立。
电子电器技术应用专业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
重点知识学习
重点技能培养
使用课程
1、安装家用电气
电路知识
分析、计算、安装电路技能
电工基础
2、安装低压电动系统
电路、电机知识
安装、控制常用电机技能
电工基础
3、安装低压变压系统
电路、变压知识
设计、安装变压器技能
电工基础
4、制作声光控延时开关
元件、电路知识
元件应用、分析电路技能
电子技术
5、制作调光控制器
元件、电路知识
元件应用、分析电路技能
电子技术
6、制作稳压直流电源
电工电子知识
组装电源技能
电子技术
7、制作音频功率放大器
低频电路知识
组装测试音频设备技能
电子技术
8、制作电子镇流器
低频电路知识
组装测试光控设备技能
电子技术
9、制作彩灯控制器
数字电路知识
组装测试数控设备技能
电子技术
10、制作电子计数器
数字电路知识
组装测试数控设备技能
电子技术
11、制作数字钟
数字电路知识
设计测试数控设备技能
电子技术
12、制作电子温度计
数字电路知识
设计测试数控设备技能
电子技术
13、制作遥控系统(1)
数字电路知识
设计测试数控设备技能
电子技术
14、制作广告灯控制器
单片机知识
设计电路和编程技能
单片机原理
15、制作遥控系统(2)
单片机知识
设计电路和编程技能
单片机原理
16、组装收录机
无线电知识
电子产品制造技能
收录机原理
17、检修电视机故障
电视技术知识
电子产品检测检修技能
电视机原理
18、检修影碟机
影碟机知识
电子产品检测检修技能
影碟机原理
4. 项目教学教程的内容设计
项目教学教程的内容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项目的实施效果。以项目设计活动为教学主线条,倡导以“学生制作为主,制作中(维修中)找问题来探究、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为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学和做,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教程的内容设计就是根据《电子电器技术应用专业教学项目表》和《教学项目教学标准》对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编辑学材、设计教学方案、选用教学方法、规划教学场地、评价学习方案等,形成一整套的项目教学实施文件。
首先,整个项目教学教程的内容设计不仅符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还要符合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
第二、项目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技能形成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第三、项目教学内容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考虑教学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内容如下:
四、项目教学教程的实施
项目教学教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教学,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项目教学教程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也是开展引导学习的方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1)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项目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
在项目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项目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项目创作。
(2)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
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们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3)教师的指导
要恰到好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4)知识的拓展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
五、结论
在实施为期两年的教程中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我校经过了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学习、职业能力分析和专业课程分析、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应用项目教学的一般规律,积累了较多的教学改革经验,教师队伍也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开发出了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电子电器技术专业项目教学体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自学能力大大增强,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在各技术专业教学中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使得以后的课程向教学课程项目化(分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项目课程层次化(分低、中、高层次)、使用课程灵活化(菜单式课程目录)、培养人才顺序化(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为下步进行学分制的改革创造基础。
当然,在我们研究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教师的不适应
教师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而不适应;
二是受知识面的影响而不适应;
三是受实践太少的影响。
但是,教师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因为经过一轮,二轮的教学,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不久就适应了教学工作。
2.教材的不适应
现有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因而它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而不适合行为导向的教学;现有的教材,不仅使教师的教有问题,学生的学也同样存在着问题。
3. 项目实施中经费渠道不畅通
目前,我校“项目”实施中渠道不畅通,学校没有这笔资金。我们解决的方法是由学生家长来承担。
总之,我们下一步将在前面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对其它专业按照行为导向的职教思想开发课程,用教学项目去推动新课程体系的形成,继续深化项目教学,使之更科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