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4:52

教师进修学院   谢益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纲要》把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我们只有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开放式教学,才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观念的开放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突破封闭式的教学,不能仅囿于课堂,囿于教材,要引入社会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激活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学习要面向社会,引导学生去“阅读”与“理解”社会这部“大百科全书”,使语文教学洋溢时代气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的过程中广泛地汲取语文养料,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真正获得在社会上生存、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处于教育过程的首要地位,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它还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它又要与具体的现实相适应,同一篇文章,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它们的目标达成度就有所不同。教学目标的开放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以及班级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实际,制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在集体教学中渗透个别教学的因素,既照顾到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使智力超常的学生能够充分的发展,使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提高。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

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课本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式:先字词句篇,后语修逻文。这样按部就班的教学,缺乏创意。语文教学应拓展空间,特别要打破以下几方面限制:

1、打破课本的限制:语文教学要处理好“走进去”与“走出来”的关系。所谓“走进去”,就是走进课本,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的学习,感受其言,体味其情,领悟其理,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为后续学习作准备。所谓“走出来”,就是把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迁移到课外,使其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2、打破学科的限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有人文的,科普的,可谓文史经哲无所不包,天文地理一应俱全,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引进相关学科的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21世纪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语文教学打破单一的学科限制的变革,正适应了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

3、打破教参的限制:同一篇文章,由于每个人的年龄、知识素养、生活阅历和性情气质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教师要破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破除唯教参是尊的观念,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果地进行思考,并在比较中选择最有创造力的理解。如《孔乙己》的思想内容,教参的解释是“通过孔乙己这一酸腐文人的塑造,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知识分子的毒害。”这好象已成定论。实际上,小说要揭露的是“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鲁迅语)的现象。对孔乙己这个“苦人”,人们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上至丁举人,下至“短衣帮”、“小伙计”,甚至连“孩子们”都对孔乙已极尽奚落、挖苦、嘲讽之能事,以此为乐,乐此不疲,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实在是令人悲哀,这也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如果教师拘泥于教参,把某种定论强加给学生,那么就会框死学生的思维。

4、打破对权威的盲从:语文教材中所选大多是名家名篇,倘若认为“既然是名家名篇,肯定不会有误”,那肯定会禁锢思想,教师要在思想上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模式的开放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1、讲解-接受式: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所作的逻辑性叙述,是教师通过口头教学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模式。近年来,人们似乎对这种模式颇多微词,把它同“灌输”、“压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发展性”等同起来。实际上,仅就语文学科而言,讲解是增进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手段,它在建构知识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点化学生认知误区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当然,这里的“讲解”指的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优选的语言材料。语文学科中好的讲解,在影响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结构方面比讨论等更有价值。当然讲解也有它的负面作用:教学环境封闭,信息传输较单一,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凝聚吸引作用,易使学生疲劳,易受外部条件的干扰。

2、探究-发现式: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材料进行积级主动的思考、探究,获得整体发展的阅读过程的教学模式,它由“生疑-质疑-析疑-释疑”几个环节组成。

生疑即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认真研读,产生疑问。质疑即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想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析疑即教师向学生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把握问题,多角度有顺序地看问题,确定问题的重点与难点,把大问题分解成可操作的小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是探究活动的实质。释疑即是探究发现式教学的核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运用创造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内提出各种独创性的观点。

让学生们通过“研读-思考-提问-讨论-解惑”这一过程,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获得答案,而是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重视自我发现,自我体验的过程,它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精神,也磨炼了学生钻研问题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提高了分析问题的推断力,进而体验到发现、创造的成功感,最终使学生在情意、智慧及身心各方面得到整体提升。“探究发现式”教学在张扬主体精神,优化整体素质,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功。

3、提问-讨论式: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提出讨论题;查找、参阅、引用有关资料;深入钻研课文;小组讨论;评价讨论结果;布置课外作业。

实施讨论式教学,老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调控:(1)小组编排。理想的编组方式是各个小组的智力水平应大致相当,即每个小组都应有一定的优、中、差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小组之间的公平参与,也能促成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互助。(2)选题得当。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置论题。它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思考讨论价值,过难或过易都会使讨论陷入僵局;论题的区域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及时引导。讨论如出现游离主题,纠缠于细枝末节;只重表象,抓不往本质:遇到障碍,思维迟滞:理解错误,钻牛角尖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指点。(4)总结评价。老师应对各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分类、作出评点;对学生的讨论态度、思维方法、语言表达等也应作评点。“提问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参与,有助于合作交流技能的提高。

五、教学方法的开放

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落到实处,就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克服“讲得多,启发少,目中无人”的教学现象,把看书、思考、讨论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丰富多彩的教法,如表演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皆可拿来为我所用。

六、教学手段的开放

教学手段可分为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两大类,常规教学手段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长期以来一直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应用,如挂图、实物、标本、模型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己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它们以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信息量密集等特点正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选择、处理信息,使现代教学技术真正为我所用。

七、教学评价的开放

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须重视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又须重视身心素质的发展,要改变旧有的评价机制,淡化分数,树立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的意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每位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1、评价内容的开放:改变只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核的现象,而应从智情意行各方面进行考核。智,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获得的道德情操的陶冶,价值观、人生观的取向。意,学习的态度、意志、毅力等。行,包括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常规习惯等。

2、评价形式的开放:(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除了一学期两次的集中考试,还要兼顾平时,采用“分时检测、分项考核、综合测评”的考核方法,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分散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进行检测,如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测试、朗读、口语交际、学习态度等,以全面辩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2)将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与班级同学的相互评价、老师的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三维的立体评价反馈系统,促进教学中主客体相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3、评价标准的开放:改变一张试卷评定学生成绩这样不科学的方法。在对分数作出正确解释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方法、原有基础、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还要考虑其智能、人格特征乃至健康情况、家庭环境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第一,突破百分制,建立等级制。第二,取消名次排序。第三,变生硬的评价语言为鼓励性语言。第四,注重评价的个性。在评价中力图显示个性存在和发展的轨迹,并为这种发展提供条件。

总之,开放式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必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