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极论(34)】意识辨/心灵的结构/灵魂流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13:37

【六极论(34)】意识辨/心灵的结构/灵魂流转

 思维是一个曲面
     两只手、两只脚以及对称的
     身体的每一部分
     都合并成两条曲线
     封闭在思想的周围
     
     还有另外一种感觉
     在曲面上走
     无始无终
             (你相信吗?)

     ——《思维是一个曲面》


意识是什么?

 

于是你问: 你曾说,可以用本真六极图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那么如何用它解释意识呢?

是的,六极图是一把尺子。也仅仅是一把尺子。只是这把尺子可以丈量一切事物,因为它源自本真。
关于意识,我们有很多错觉,就像我们对于“中心”的错觉一样。自古以来,有人以自己所处位置为宇宙中心,有人以地球为中心,有人以太阳为中心,后来,有人以银河系为中心。看来,我们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了。
也的确如此。因为不久之后,我们便会发现,银河系也不是中心。有的科学家已经提出来,太阳系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宇宙的中心不是银河系,而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这个黑洞到底是什么,里面到底有什么,存在界限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还没有解释清楚。因为,人类无法无法用科学手段去实证,只能猜测、间接推论。
但我们将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宇宙本来没有绝对中心,宇宙处处是中心。因此,以往任何关于“中心”的论点,都是正确的。对,是在一定角度上的正确。因为宇宙的中心是本真,而本真又存在于任何时空,因此,没有绝对的中心,而是处处是中心。

 

意识辨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
什么是意识呢?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马上会联想到马克思对于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这句话,看似非常有道理,却把水手钉在了船甲板上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那么,物质是谁的产物呢?意识的产物又是什么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那么是不是说,人类产生前,宇宙间没有意识、而是以物质独立存在呢?是不是说,大猩猩没有意识呢?如果说大猩猩没有意识,它如何知道吃饭、睡觉和交配呢?它如何表达恐惧、哀伤、愤怒呢?如果说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换句话说,就像镜片一样照见了物质,那么“镜片”在何处呢?湖面里有山的影子,能不能说,湖面有意识,或者进一步说,湖面对于山的意识就是这个倒影呢?你于是辩解说,那是物理现象,而不是意识。那么我要问你,你看到山的样子,这个样子印在了哪里?你会说:以电波的形式储存在我脑海里。那么我就想问你:电波是物质还是意识呢?
是的,电波是物质。物理学中我们都学过。于是,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解释便不通了。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物质”反映了“物质”。

 

每个人都不愿意说谎,但每个人都在说谎。
马克思表达了他的观点,这仅仅是他的感受,就像教皇强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样,这位愚蠢的教皇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信奉的“主”为何物。马克思是唯物论者,他也进一步说: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但这个反作用如何发生的?马克思并不知道。你或许觉得是因为“实践”吧。因为通过实践,人类似乎可以创造一些东西,比如汽车,比如运河。但马克思的理论认为,凡是你所见的,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的表现。所以,你所见闻的“人类创造物”并不是物质,因此,意识的这条“反作用”路不通了。但可怜的马克思并不想求助神、佛和上帝,但他终归迷路了。尽管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任何纯粹的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都是迷路者,因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割裂了河流与船的关系,割裂了“色”与“空”的关系。

 

其实,从根本上讲,色就是物质,空就是意识。二者不可分割。我们所讨论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色的一面,也有空的一面。唯独到了本真,这二者才合为一体。物质和意识是本真伸出的两条手臂。因此,片面讨论无神论是没有意义的,片面争论有神论也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如果我们从宏观上讨论“意识的结构”,就是空的结构,也就是色的机构,其实就是本真六极图。那么,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个体上来,甚至转移到人、动物、植物以及一切生命体上来,这个意识是什么呢?这个意识,或许更接近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说法,但也不完全。

 

心灵的结构

 

对于个体来说,我们用心灵来形容“意识”更为准确,这个范围其实比意识小很多,确切地说,恐怕可以叫做“心理”。心理,就是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有关意识的解理。但我们不用这个词汇来表达,而要用“心灵”来表达。我们先把焦点放到人类身上,或者说以人类心灵的结构来解读意识,解读其他生命体的心灵结构。
所谓心,就是意志的总合;所谓灵,就是灵魂,就是本真。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解读,都不能离开本真这个原点。因为没有它,任何解读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方向的。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人类心灵的结构,如下图:


人类心灵包含6个层次。

----------------------------------------------------

人类的心灵,包含六个层次,自外而内,我们依次解释如下:
1、情绪层(物)。
心灵的最外面,就是情绪。喜悦,虔诚,敬畏,哀伤,愤怒,恐惧,骄傲,怠慢,满足感,失落感,嫉妒,等等这些通过身体、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外在动作”,就是情绪。
人类情绪的产生,是自然的现象,就像地球上有山川草木一样。用六极图来解释情绪层,实际就是心灵的物层。人的情绪失控,因在内,表现在外。情绪影响着人和人的沟通,也影响着人和物的沟通。在上述所列的特定情绪表现中,多数情绪会对别人、外界产生不利的影响,只有喜悦、虔诚、敬畏等情绪对别人正向帮助大一些。因此,情绪要适度抑制。我们常说,和颜悦色、和气生财,意思就是要收敛不好的情绪,表达好的情绪。
但情绪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情绪层的存在,而是心灵内部若干层次的混合影响。因此,情绪该发泄时要发泄,原则是,发泄时不要对别人、对自己形成伤害。

 

2、欲望层(力)。
在情绪层之内,对情绪产生主要制约作用的是欲望层。我们一直在说,人有六大基本欲望:物欲、控制欲、性欲、爱欲、化欲、本真欲。由这六大基本欲望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欲望来。欲望,表现为“我希望如何如何”、“我想要如何如何”。欲望层产生行动的动力,但这个动力是外在的。当欲望被满足或者不被满足时候,都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欲望被满足时,容易产生喜悦、幸福感、骄傲感;欲望没有被满足时,容易产生失望、沮丧、生气、哀伤乃至愤怒等情绪。
我们将欲望层,又称为人的能量层,也叫做心灵力层。我们把六大欲望的值分别列出,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量状态。这在今后会详细讨论。

 

3、知识层(性)
直接制约欲望的,是知识层。这一层中,包含了人/动物对外界的零散认识、系统认识,以及方法论。人类认识自己或外界,有很多方式。一种是直接感知的方式,即通过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肢体接触直接获得外部信息,并加以整理成为认识;一种是间接得知的方式,比如阅读、别人告知等等方式获得知识。
人的知识也分为六大类,即对物的知识、力的知识,性的知识,爱的知识,化的知识,本真的知识。即也有这六道大门。人的种种做事方法,也是知识的体现和模仿。
我们将知识层又叫做心灵性层。有了知识层,人可以判断自身和外界的属性。知识是可以推演的,就像繁殖一样。

 

4、理智层(爱)
在知识层之内,是理智层,它和真理、道德、禁忌等相关。理智层左右着知识层的构造,对知识层起到制约作用。反过来,知识层也对理智层有渗透作用。
理智层肩负着判断的作用,它形成了真正的知识,形成了信、诚、忠、义,这些都是爱的表现,因此,我们把理智层又称为心灵爱层。

 

5、原心层(化)
这是个全新的概念。很多心理学家探讨的是理智层、知识层、欲望层和情绪层的话题。佛洛伊德比较深入,引入一个“潜意识”的概念,这其实就是原心层。原心层的形成,是一个生命个体从受孕到降生期间,所经历的一切过程的心灵积淀。例如,父母的遗传基因、星座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季节日期的影响、环境的影响等等。原心层又可以称为“慧根层”,即一个人的先天能力、品格等等。
原心层有了更多物质性的影响。比如,父母的基因、星座、时序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人的命相、命格。也就是说,原心层定义了一个个体的初始状态,包括他的性格、福禄、寿命、运数等。但这只是个基本值,并不是一个人最终达到的实际值。实际值是在基本值上,进行正负修正的结果,就是“后天的影响”。所谓“命由天定”,定的就是这个“基本值”,这是个人不能改变的,生而有之。但人的后天改变更加重要,这就是所谓的“事在人为”。
一个人的寿命、福禄、运数到底如何,最终结果要看自己的努力,看自己领悟了多少、做了多少好事。一个人慧根好,就是原心层对位好,容易通解。但慧根不好的人,自己用心学习,加上好的机缘和老师,依旧可以通达。因此,任何自我抱怨、怨天尤人的思维都是不对的。再聪明的人,不学也是不行;再美的玉石,不雕琢也成不了稀世珍宝,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最终达成,就是要突破原心层。这当然有极大难度,这是人生达成的最后一道门,你能够进入,就达成了本真。
原心层即一个个体形成的初始状态,因此我们也称为心灵化层。化层制约着理智层。由此可见,理智、道德主要形成于原心层,但又受到知识层的修正。

 

6、本真
心灵的最里面,就是本真。到这一层面,物质、意志已经完全达成一致。《坛经》里面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心”就是本真,这个“性”就是原心层通往本真的大门。当然,光找到门而不进来,也还是不能达成,还是停留在化的层次上。

 

于是你问:本真在最里面,是不是说本真最小?
这个图,只是个示意图,和本真图一样,是个示意,是把钥匙。本真无大无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种关系

 

于是你问:心灵的这个构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灵的六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概括为三类:
制约关系。从内而外,依次形成相邻的制约关系。即:本真制约着原心层,原心层制约着理智层,理智层制约着知识层,知识层制约着欲望层,欲望层制约着情绪层。制约关系不难理解。

 

耦感关系。相隔的两个层次间,存在着耦合、感应,我们称为耦感关系。即,本真与理智层、理智层与欲望层存在着耦感;这一种感应,我们又称为灵魂感应,或叫爱感应。爱感应强的人,说明受到原心层的阻力小,慧根就好,容易达成。这样的人相信灵魂,相信神,容易有宗教信仰,有比较强烈的志向和意愿。
原心层与知识层,知识层与情绪层间,也存在着耦感,我们称为命运感应,或叫性感应。命运感应强的人,往往是出身论者,相信命运恒定,善于用感觉器官去观察、去判断,情绪表达强烈,性欲旺盛。这样的人,达成难度较大。
爱感应强烈的人,容易成为宗教人士、艺术家、慈善家等。命运感应强烈的人,容易成为科学家、企业家、官员等。
爱感应强烈的人,需要补充知识上的不足,需要更多借助先天性格来获得成功;命运感应强烈的人,要学会克制情绪,要多些爱心,要相信本真、灵魂。

 

相摩关系。即从外而内,外层结构对内层结构的反作用力,我们称为相摩关系。情绪不能控制,自然会助长某方面欲望。人大喜过望,就会谋求更大的满足感,因此就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一个人对外界有好恶的欲望,自然会影响到认识的全面性。认识不全面,不深入,自然会影响到道德、真理的结构。人的真理层强盛,自然会萌生爱,有了爱的作用,自然会磨削原心层。而原心层的六道门与本真的门对应上了,人就有了大智慧,就是真正觉悟和达成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从心灵角度,人要达成,需要破除五道障碍,即:情绪、欲望、知识、理智和先天的品质。这之间的难度,越来越大。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到很多人常常存在的误区:有人认为,我有了好的希望,就可以了,从图中看,有了好的欲望还远远不够;有的人认为,我懂得很多知识,就很好了,其实,任何知识都不是真理,知识只是一种表象而已;有人认为,我道德高尚、很有理智,就是最后的成功了,也不然,因为爱只是一块磨刀石,你拥有了磨刀石,还不一定拥有利刃;有人认为,我先天聪明,慧根很好,不学自会,可以顿悟成佛,那也是一种臆想,如果没有爱这块石头,没有行动,不能为全天下太平做实事,最后这道门还是紧锁的。

 

灵魂的流转

 

原心层,是万物心灵深处的铁衣,它是化的原始付值,我们修养,就是要将这个值放大,而不是保持不变,或缩小。我们今生所作所为,都会对这个值产生影响,并因此而记录在自己的本真标签上。
我们说过,插有个体标签的灵魂(即本真)就是人性,对于个体来说,就是个人的灵魂。个人的灵魂是不灭的,它存在于本真的净土上。人的死亡,所谓的死亡后意识消失,不过是原心层以下部分的消失。但人的一生的所有信息,都将记录在自己的标签上,并随生命流转。因此,意识是不灭的,灭的是意识的外壳。本真不灭,意识不灭


个体死后,带有个体标签的本真,因机缘而流转到新的生命体上,便会产生新的原心层、理智层、知识层、欲望层和情绪层。而上一代的信息,被赋值到新的原心层内,汇合新个体从孕育到出生过程的所有机缘,形成了一个新的初始值。这个新的生命,在这个初始值上或加或减。如此流转至这个值达到一定程度,这个“标签”就可以开出本真之花来,也就是说最终达成了。
最终达成,是质变,是圆满。圆满后,便来去自如了,不受尘缘所限制。那是一种永生,也是一种长死,是完全的解脱,是全新境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