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1年日本政经概况论918必须抵抗[转贴、申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8:41:54
最近论坛上花粉们到处煽风点火,宣传什么放弃东北是战略收缩,什么中国军队无力抵抗,抵抗必亡的奇谈怪论,更有白吃说什么日本能迅速动员400万人,迅速灭亡中国。
1931年,日本是否有能力3天灭亡中国呢?实际上,1931年的日本并没有足够的国力来侵略整个中国,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动员程度、军事能力都不可能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无法支持一场长期的局部战争。
由于1923年东京大地震和1929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整个20年代日本都不得不压缩军费开支,甚至裁减军队。30年代初期的日本并没有完成工业的军事化,重工业只占其工业的38%,军费只占财政支出28%。如果日本经济按正常经济规律运行,其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全面侵华战争需要。例如1931年日本军费为4.54亿日元,仅生产步枪3613支,机枪514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飞机410架。甚至弥补不了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消耗。在1931年,日本并未做好全面战争准备,井上清的日本历史上有段文字:“ ......而且,1929年秋在美国开始的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经济也陷入最大的危机中。工业生产从危机前的顶点到危机时的最低点,降低了30—70%,贸易方面出口急剧下降37%,进口急剧下降40%,物价的综合指数从174.5%降至120.4%。特别是蚕丝和米价急剧下降了。失业者达几十万人,若包括回农村者,估计有三百万人以上失业。1930年秋,稻谷丰收,米价却因此降至过去的一半以下,使农民遭到空前的丰收饥谨。到次年,即1931年, 由于北海道、东北地方的霜冻大歉收,农民的遭遇惨不可言。全家自杀、出卖女儿、学童缺食, 到处可见。”(867页)可见918前的日本是处在经济危机中,无力开展大规模战争的,但蒋的不抵抗政策却使日本有了转嫁经济危机,转移国民注意力的机会,使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胆子和势力同时暴涨!!
1931年7月,日本参谋本部和陆军省会商后,制定的《解决满洲问题政策大纲》共8项内容的秘密文件中,明确规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步骤和措施,针对关东军急于武力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提出:“尽力使关东军首脑部熟悉中央的方针和意图,要他们在今后一年里隐忍持重,避免卷入因排日活动而产生的纠纷,万一发生纠纷,只限在局部范围内处理,不扩大其范围。”这显然有遏制关东军立即行动的意图,因为日本政府并未想立刻动手打大仗,只是没想到军部几个冒险分子出忽意料的成功,才喜出望外的增兵东北。可见,老蒋的政策给了日本军部莫大的信心。当时日本国内反战势力还有影响,在918事变之后第9天,日本东京公然有300多人游行示威,高喊:““反对解雇、反对减薪、反对侵略满洲、解放朝鲜和台湾”的口号,还在浅草电影院屋顶向万余游客撒发了数万张传单。而到了军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国内已听不到这种声音了。可见31年的日本还未完全被军国主义化,全面战争的政治条件也不具备。
“9·18事变”时,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说:“须知‘9.18’迄今之帝国对华历次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调胜利。……倘彼时中国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在满之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销费日货,所有交通要塞、资源工厂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所控制,均无确实之把握……”。
1932年“1·28事变”时,由于19路军积极抵抗,日军4易主帅,3次增兵。在战局僵持不下时,日本藏相高桥是清曾说:“我国海外信誉正在急剧下降,目前在海外筹划资金已不可能,这样下去,军费连3个月都维持不了”。
由于日本的财政能力和侵略扩张野心之间的矛盾,造成军方和政府的矛盾激化,不断发生倒阁、兵变和刺杀事件。1930年由于滨口内阁压缩海军军费,签署了《伦敦条约》,同意限制日本海军规模,因此日本海军杀死了滨口幸雄首相。1932年“5·15兵变”,日本陆军杀死犬养毅首相。由于不能满足日本军阀对战争经费需求,在1936年日本皇道派军人发动的“2·26兵变”中藏相高桥是清被作为“国贼”乱枪打死。1930年到1937年间,日本共有2位首相2位藏相被杀。
政治动荡的背后的实质是日本财阀改变了他们的投资方向。财阀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投资于风险小、利润大的行业。“9·18事变”日本轻易夺取了东三省,使日本财阀改变了主要依靠商品和投资掠夺中国财富的老办法,转变为主要依靠战争掠夺的手段为主。因此他们在经济上投巨资于军工产业,在政治上抛弃了政党政治,转而支持法西斯政治。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不可少的政治、经济准备。
关于侵略东北三省与侵略全中国的关系,《田中奏折》里说得很清楚:“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不夺取东三省的资源,日本就没有能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假如日本从华东方向侵略中国,那么日本就无法夺取足够的铁、煤炭等战争物资。日本的扩张战略带有强烈的赌徒色彩,它必须把本钱和一次赌博赢到的钱全部压上去,进行下一次更大的赌博,只要一次输掉了,它就只有倾家荡产,退回最初的起点。事实上,日本对外投资,大部分集中于满洲,在满洲的外国资本中,七成以上是日本资本。除了苏联在北满的铁路及其附带投资外,满洲几乎是日本资本的独占市场,日本史中说:“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插钱树。”,如果老蒋果断在东北与日军开战,再切断其经济往来,对日本经济也是一个沉重打击!
这里看看时任日本陆军步兵大佐, 板垣征四郎在《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这份报告中的话吧:“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 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必须对控制满蒙资源、改变日本国内产业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
一切事实证明,31年的日本,在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动员程度、军事能力方面并未做好全面与中国开战的准备!在“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才积极进行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在政治上,通过1936 年“二·二六”政变,建立起以军部为主体的法西斯统治体制,为扩大侵略战争铺平道路。在思想上强化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鼓吹“战争是创造的动力,文化之母”,军人是“国家之花”,大力灌输“八纮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在经济上,大力发展以军需为主的重工业,使国民经济转入”准战时轨道”。在军事上,积极进行扩军备战。1937 年日本陆军兵力已由1931 年23 万、居世界第6 位上升到56 万、居世界第3 位;同时,大幅度增加军费,1937 年军费占同家财政支出的49%,并于1936 年5、6 月间就确定了全面侵华的战略方针和兵力部署。日本得到东北就如同为其军国主义野心加上了强劲的发动机和能源,到了抗战末期,日本为躲避美国飞机轰炸,把一些要害的工业部门也转移到了东北。东北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任日本无代价、无限制地掠夺,东北大量青壮劳动力被驱之如牛马,不分昼夜的为侵略者“勤劳奉公”。在这种超常生产的情况下,东北的工业飞速发展。据专家估计,到抗战末期,东北工业生产总量已经超出日本本土之上,东北真正成了日本侵略全中国和东南亚的基地。
“918”是日本侵略扩张的又一场赌博。占领东三省,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资源、劳动力、商品市场,帮助日本摆脱了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军事上完成了向军国主义道路转变。支持了日本以后进行的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军费增加到32.7亿日元,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军费增长了7倍,步枪生产增长了10.8倍,机枪增长了3.2倍,火炮增长4.3倍,飞机增长2.8倍,坦克增长38.9倍汽车增长20倍。这时日本才初步具备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能力。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根本无法和日本这种"超速过热"的扩张相提并论,从经济总量和质量来考虑,实际上37年中国同日本的差距要远远大于31年时候的差距!
如果中国在1931年能够奋起抗战,不但不会3日亡国,还可以避免后来半壁河山惨遭战祸的结局。
1931年918前夕,中日军事对比是,东三省的日军正规军只有第2师团的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共1.04万人,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人,警察3000人。共2.34万人。日本在31年夏季才开始在国内部队装备国产坦克和装甲车,关东军此时还没轮到;能迅速支援的日军只有驻朝鲜的2个师团,共3万人。而驻扎在东三省的东北军有20多万,平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主力部队,可以迅速回师关外。日本国内本没有全面对华作战的准备,实事上老蒋的行为刺激了日本胃口,使得日本国内的主和派势微;否则,可能不会有8年抗战,不会有南京大屠杀;黄金10年,可以黄金20年,50年都有可能;日本在918时期根本没有做好大战准备,驻朝鲜的日本军甚至怕关东军会完蛋,急电国内要求“不能不救关东军!”(日本祢津正志著《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
搞什么“不抵抗”。。。。。活该被后人骂。31年918 事件,如果中国军队全力抵抗,至少重创甚至灭了区区几万关东军也是有可能的。当时1931年关东军仅有3个师团,“9·18事变”爆发时,东三省的日军正规军只有第2师团的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共1.04万人,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人,警察3000人。共2.34万人。能迅速支援的日军只有驻朝鲜的2个师团,共3万人。而驻扎在东三省的东北军有20多万,平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主力部队,可以迅速回师关外。因此兵力方面中方占绝对优势!!而且是当时国内装备较好的部队之一!在关内还有几十万国军可以随时出关支援!!
即使日本和中国全面开战,那也不会搞到半壁江山沦陷的惨状;实际上,抗战爆发后到38年日军发动武汉会战,其国内陆军师团只留下了3个(可能有误,反正按当时日本军部的话说:已经在全力解决“中国事变”了),其余就已全投入到中国战场上了,实际上主要航空兵力也都投入了,而在内陆日本膨大的海军也没什么用。31年日军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要比37年困难多了,除了没有东北战略基地的地理优势外,即使全面开战,那也就是提前7年陷入长期抗战的泥沼,老蒋则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英雄领袖,什么军阀地方势力,什么GCD,都在民族大义面前统统的要归他领导,反对他就是帮助日寇!!可惜他虑不及此,短视的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攘外必须安内",老蒋安内的工作一直到77事变前还未完成,还差一点把自己"安"成了自己部下的囚犯;在攘外方面,白白让别人夺过了民族大义的旗帜.所以说蒋的眼光短浅,放着这么一个可以名正言顺成为民族英雄,争取全国大众支持的抗战机会不要.31年蒋对军队并没有绝对控制能力,37年他也没有,否则不会在西安被张学良逼的钻山洞了。为31年的老蒋辩护的人有一件尴尬事:为31年老蒋辩护的逻辑基本可以用在37年后的汪精卫身上.
也许老蒋不抵抗用于争取时间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实事上时间并没有争取到;《六国论》:“以地事秦,似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参见,1936年纳粹德国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当时德军兵力只有三个营,希特勒在进兵前的命令是 法军一旦开火,德军立即原路返回;结果法军没有开火;以后 希特勒开始要苏台德,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比利时,荷兰,最后法国沦陷;
再看,同样是日本关东军,在1939年在诺门坎,被苏军击败,战后,所有原主战军官全面解职,日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直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之前,双方无战事。
至于国府寄希望与国联外交的政策,蒋纬国等人在1978年编著抗战史时公开表示:国联的行为,证明国际机构、“国际公约、国际公法、国际同盟皆不足恃。”这些言论虽然没有正面承认依赖国联这个外交方针的失败,但既然称他们一向依赖的国联为“不足恃”,也就等于默认了依赖国联本身就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