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知何为“特权车”(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7:18
日本人不知何为“特权车”


( 2007-07-19 10:50:1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日本人没有特权思想,所以日本道路上没有中国人概念中的“特权车”。车车平等的交通环境促进通行效率,折射和谐氛围,体现社会公平。 警车若不执行紧急公务,与社会车辆没什么两样
在日本,享有特别通行权的车辆是救护车、救火车、警车、工程抢险车等在外观上明显不同的特殊用途车辆,最常拉响警报的是救护车。日本道路上警车不少,但是很少鸣警笛,执行非紧急公务时在车流中和社会车辆没有两样,而且是遵守交规的模范。在高速公路上,按照限速行驶的警车后面跟着几百米长的车队、谁也不敢超车的场面,记者见过许多次。
日本街道上警笛一响,其他车辆都会尽最大可能地避让甚至停车。即便响着警报,车也开得不快,尤其在逆行和十字路口处,鸣着警笛的车都是在确认安全后缓慢通过。车里的人通过高音喇叭喊话时使用的是“对不起”“能让一让吗”“请您靠边行驶”“谢谢您啦”等礼貌语言。
日本的这些特种车辆档次不高,最高级、最常见的警车是属于中档的丰田皇冠,其他很多警车是外观类似中国的奥拓和夏利2000的微型车和小型车。此外还有运送血液和处理刑事案件的车辆配有警灯、警笛,不过很少见到,车型都在中档以下。要想在日本的旅游景点等地方找到特种车辆被私用的情况,那是很难完成的任务。 法院工作人员违章停车,法院车证全被收回
在日本,几乎所有车辆的前挡风玻璃都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显示特殊身份的标牌,就连出入证之类的标识也没有。由东京都公安委员会发放的紧急采访证和残疾人车证是记者见过的两种特殊待遇标牌,用途仅限于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短时间违章停车,而且必须与指定用途相符。新闻单位有一次采访法庭判决时使用这个证件,交警认为庭审不是突发事件,因此照样罚款。其他机构也有少量类似的车证。2006年夏天,神户一家法院的工作人员外出用餐时摆着车证违章停车,被判“恶用(中文应译为滥用)”,结果这家法院的全部车证被收回,事情闹成大新闻。
除了遇街头重大文体活动、外国领导人来访或地震等灾害外,日本警方不会采取封路和清空某条车道等交通管制和限行措施。按照不同的出行目的,日本首相的车最多也只是警车开道,沿途路口安排警察精确地按照预定时间调整信号灯,把对公共交通的影响降到最小。上周末,安倍晋三首相在大阪参加竞选活动时停车等红灯,结果被后面的车追了尾。
记者在日本一年半的时间里,几乎每天开车上路,除了在京都看到过日本皇太子的车队外,从未见过其他警车开道的场面。日本乒协主席木村兴治说,他本月初率领日本乒乓球老运动员访华时,有警车为他们的车辆开道;但等到下半年中国老运动员回访时,日本提供不了这种待遇。
日本人不知道什么是特权车,新闻媒体也没有关于特权车的报道。为了写这篇稿子,记者上网搜索日本政要和名人的车辆在道路上耍特权的记录,一条也没有搜索到。     (记者张华)新华社东京7月18日专电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07/19/content_6399107.htm
日本人不知何为“特权车”(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9) 留学生活何能奢靡(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 为百姓打造“放心餐桌”(新华每日电讯 2007-8-3)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该当何罪”(新华每日电讯 2007-3-25) 中国欢迎境内外媒体监督食品质量(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9) “百元电脑”问世,虽为美元也够便宜(新华每日电讯 2007-2-16) 郴州公路如此限速,不为钱为啥?(新华每日电讯 2007-5-17) 为保“位子”捂“盖子”,国家赔偿金“睡大觉”(新华每日电讯 2007-9-9) 日本:随便攀折樱花树枝,两市民被逮捕(新华每日电讯 2007-4-19) 云南“粗心”医院一天按33小时收费(新华每日电讯 2007-12-19) 泉州:惠民限价房“惠”了“关系户”(新华每日电讯 2007-2-7) 户口“新政”福州市府“三移”炒楼市(新华每日电讯 2007-2-7) 参与买卖人体器官,将予以严厉制裁(新华每日电讯 2007-4-7) 一路皆陷阱,长城一日游宰客何时休(新华每日电讯 2007-7-2) 某些行业协会热衷搞评比,目的就是捞钱(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 香港公职人员小心得像奥运会上的运动员(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 “空调室温不超26度”拟立法明确(新华每日电讯 2007-7-4) 三亚:交管干部大办丧事塞交通,多人受处分(新华每日电讯 2007-7-6) 污染大户成“明星企业”的现实逻辑(新华每日电讯 2007-7-6) 中共党员逾7200万,35岁以下党员比例增加(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0) 出口食品需有检疫标签,违规将进“黑名单”(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1) 凝望蓄洪区,温家宝说“我们的人民真好啊!”(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5) 税收屡创新高,公共品能否同步高?(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7) 北京抽查早餐摊点,称未发现“纸馅包子”(新华每日电讯 200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