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专家鉴定”靠谱不靠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28:38

艺术品“专家鉴定”靠谱不靠谱?

                             郑鑫尧

在艺术品鉴赏中,真伪之辩时常发生,即使是对最高权威的鉴定,也会遭到不同意见的评论。从学术角度而言,专家的鉴定结论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说不定哪天一条数据就会把所定的结论全部推翻。这一事实在艺术品交易中并不少见,国内的经典案例《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一案已经证明,专家们的鉴定意见在不同环境下具有多变性。

 

多年前,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报道,20世纪末,伦敦有一位被誉为最高权威的专家伯纳德·贝伦森“翻船”了。他曾在20世纪初对古代一幅名画作过评论,因为他在进行评论时,考虑到他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使评论的结果明显地缺乏“客观性”,其鉴定结论近年被提出质疑。伯纳德·贝伦森在当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鉴赏家,一本名为《人生,伯纳德·贝伦森》的书问世后,《星期日泰晤士报》应读者的要求,对书中的某些结论进行了调查,并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整版文章。虽这件事与拍卖行没有直接关系,但伯纳德·贝伦森漫长一生中所作的鉴定意见,已经对拍卖场上的艺术品交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报纸的文章说:“任何时候,经济上的压力,伴随着经济上的诱惑,可以在最高权威身上产生作用。在过去的几个星期内,伯纳德的信誉遭到了严厉的打击。一本传记声称,伯纳德在书中对某件作品的评论过于‘热情’,对这些作品的包装行为极度宽容,期望它们继而升值。而在鉴定其他作品时,则怀疑真正的作者,人为地对作品进行贬值性评论,如将珍品改为一般作品,使买受人得益,而伯纳德则共享了由此产生差额利润。这些指责在艺术界、收藏界引起了一场风暴。”

伯纳德对艺术品拍卖的最后几份鉴定,一直放在纽约大主教的棺木旁,葬在纽约博物馆底层的墓穴里。当时,伦敦著名的艺术品经纪人、收藏家约瑟夫·杜维恩听信伯纳德的意见而进行交易。他们共事了三十多年,他们之间所写的书信全部保存在墓穴里,保存期到2002年。当这些资料披露后,信件、电报和数以千计的详细账单,使这个世纪最大的艺术品交易活动透露出令人惊讶的信息,这些资料毫无保留地揭露了许多有关伯纳德的生活,对社会大众而言是一本“丑闻录”。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文章还报道了伯纳德和杜维恩合伙经营时的经济状况,以及经营一些知名油画的细节,包括股东分红的原始记录、伯纳德的鉴定意见和现在专家对此的意见。专家认为:在伯纳德和杜维恩合伙经营的许多交易中,降低了古代名家作品的品位,低买高卖多幅作品。第一幅是《圣母与圣子》 。1907年,伯纳德鉴定此画的意见是“好像完全是由维罗丘的助手所画”,1922年被伯纳德和杜维恩以12000英镑买进,1924年以33 000英镑转手给收藏家本杰明·奥特曼。出售这幅作品时,伯纳德却鉴定为“这是一幅维罗丘的早期之作,是绝对的真品”。第二幅是契马布埃《登上神坛的圣母玛利亚》。1919年伯纳德以杜维恩的名义用1 000英镑买进,1920年以35 000英镑卖给收藏家卡尔·汉密尔顿。伯纳德鉴定此画时说:“这幅画无疑是契马布埃所作,可以用历史考证来鉴别。”此画现存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作为“契马布埃的追随者”进行保存。

 

收藏家和专家同样面临的问题是,在印象派油画领域里,即使是画家自己,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也经常被不是他们的作品所愚弄,有传言法国风景画家科洛特有时有意识地在穷苦艺术家的作品上签上他自己的名字,目的是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由于“专家”的介入,艺术品的真伪更加难辨。尽管很多专家是可靠的,但许多情况下“专家”也是会起变化的。因为他们并不想用评论某些年轻有为专家的评估意见去损害年长的、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们也不想推翻自己早先的见解,或推翻某些重大的鉴定。可以说,如果一群艺术品专家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名字应该是“浆糊”,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20世纪80年代,《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了几篇文章,针对有的大拍卖行只顾大作广告,大肆宣传,对拍品所有权查对制度不严,列举了大拍卖行的“专家”走眼的例子。其中一篇名为《怎样在监狱里赚大钱》的文章像讲故事一样描述了拍卖行上当受骗的情节。1979年,被评为18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英国陶工92岁的伯纳德·利奇过世。他的制造工艺让一些犯人受益匪浅,这些犯人瞒过了监狱管理人员,在两个窑里制造罐、碟和碗,这些产品的底部全印有著名的B.L.(利奇)的标记和印章。《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成打的假冒陶瓷艺术品流入市场,人们都以为是出自世界著名陶器工匠伯纳德·利奇之手,伦敦的五家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菲利浦、伯汉姆斯等都来争取拍卖权,好几个富商都相信那些花瓶、碗和碟子是真货。但最终发现,这些陶器的制造点就在菲瑟思顿斯监狱。”

 

荷兰艺术历史学家雅洛布·马特·德拉费利博士是研究并撰写凡高书籍的作家(在业内被公认为是有良知的专家),他在一本艺术家作品的目录中,曾权威性地把一批三十幅凡高油画作品编入在内,这是柏林奥托·瓦克美术馆提供的作品。凭着优秀博士的权威和专家的身份,这些画很快销售一空。虽然他注意到有许多画非常相似,而且相似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这些极度类似的作品令人烦恼不安,“在彻底进行研究”后,德拉费利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觉得“有必要追加补充说明”到目录中去,这样可以有效地重新标明这30件作品是“半信半疑的赝品”。随着这些“高价”赝品的出现,买受人的骚动导致警方进行调查,结论是美术馆正在尝试使用“持续不断的骗局”来赚取金钱。

苏富比公司的弗兰克·赫尔曼卷目中,也陈述过专家“走眼”的故事。1959年举办古代名家油画的重要拍卖活动中,有一份详细的清单。在第13批拍品中有一幅很脏的油画,反映《塞缪尔使女的第一本书》中的一段情节,描绘她奉献一条面包给戴维。爱德华·斯比尔曼是伦敦西区杰出的艺术品商人,他仔细审察了这幅画,虽然所编图录上只是简单地写成好像是“鲁宾斯作品”,有一种仿制品或具有名家风格的作品,可是斯比尔曼肯定这是彼德·劳尔·鲁宾斯亲作,为了使他的发现不为其他商人所知,他请一位同行用1 500英镑买下并作为买受人记录在价格表上,这幅画被清洁处理后成为一件令人咋舌的名家作品进行展览,一位鲁宾斯学者路德维格·伯查德博士和迈克尔·贾考对这件作品予以肯定,这幅画之后转卖给一个德国的私人收藏家,但后来被英国一位大收藏家高价买入。

艺术品的真伪是一个讨论不败的话题,专家的鉴定只是一种学识上的意见,而意见和学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随着地理和人文的变化而变化。要想请一个不偏不倚的专家来对拍品进行鉴定,那只是拍卖行管理制度上的一种设想,当然也可能是某些人的一种骗术。在20世纪,油画是伦敦、纽约拍卖会上最畅销的艺术品,经常有出人意外、引人注目的奇迹发生,这是在拍卖行业内公认的事实。从古代名画到抽象派作品,绘画作品已经成为拍卖业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是一个是非之地。

 

任何专家在进入鉴定这块领地时,都必须十分谨慎。用规范的提示性术语来编制图录,客观描述作品是伦敦、纽约大拍卖行的惯例,而且已被欧美大多数的拍卖同行所推崇。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拍卖史》一书描述了佳士得公司南坎辛顿拍卖行拍卖图录中对油画作品的著录规则:1. 当标有艺术家完整的教名和姓氏时,表示这幅作品确系这位艺术家所作;2. 当艺术家的教名和姓氏用简写字母时,表示这幅作品的年代并无争议,但并不确认是这位艺术家所作。佳士得专家认为:拍卖行在图录中没有将作者的姓名抄写完整,或只写姓氏而没有写教名,会使竞买人对拍品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如果能对作品作简要的叙述,并在图录上署上作者的教名和姓氏,将作品以艺术家的名字来命名,表示拍卖人对该作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不仅能引起拍卖人对这件物品的注意,而且使竞买人对作品的可靠性增加了信心。提示性术语的应用,让大拍卖行有效地规避了尴尬情况的发生,这种做法值得内地同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