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数多么不靠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0:55:02

幸福指数多么不靠谱

2010-09-25 23:59:3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跟贴 56 条 手机看新闻

幸福感只是一种很微妙的个人感觉,不太可能被集体测量,因此,绝对数量上的“幸福”恐怕难以存在,所谓的幸福,一般只是相对而言。不少城市为了挤进2010年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目的无非是在政绩的功劳簿多添上漂亮的一笔。

作者:孙晓骥

美国作家特恩斯特伦(Melanie Thernstrom)患了慢性疼痛(chronic pain),手臂关节奇痛难忍,多年来无论吃多少止疼片看多少医生均无济于事,让她十分痛苦。一气之下,她干脆写了一本关于疼痛历史的书,取名《疼痛编年史》。

特恩斯特伦这一写,有了新发现。她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走访医学专家,得出一个结论:痛苦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伤害,因此难以被量化评估,也不能准确反映出受伤或病患的严重程度。而且,即使在病痛治愈之后多年,病人还是有可能体会到这种挥之不去的痛苦感,因为,长期的疼痛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病人的神经系统,让痛苦在人的身上形成了一种“习惯”。

看过特恩斯特伦的这套理论,我琢磨着它是不是同样适合来解释与痛苦相反的那些感觉——愉悦、快乐、高兴……姑且将这些感觉统称为“幸福”吧。幸福是不是也恰如痛苦,无法被具体地量化和比较,并且还会像习惯性的疼痛那样,衍生出一种“习惯性幸福”呢?

若按照英文的词源解释,幸福(happiness)源自于“偶然发生的事情”(hap),言下之意快乐多需凑巧,强求不来。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是“好(bon)”和“钟点(heur)”两个词的组合,可见幸福来得也快去得也快。幸福原本就只是一种纤细的个人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不是CPI,难以量化评估,也没法被“习惯”。

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越来越习惯提及一个词语:幸福指数。这个指数表明了不同地区人们感受到幸福的程度,据说颇具参考价值。否则,全国不会有这么多地方政府会把幸福指数纳入地方发展的规划当中。GNH(国民幸福指数)的地位也逐渐接近了GDP,成为地方政绩的一个硬指标。

GDP早已被广大网友讥讽为“鸡的屁”,可见其多么不靠谱。那么,如今有“后来居上”趋势的GNH,其靠谱程度又如何呢?

笔者对此非常怀疑。正如上文所说,幸福感只是一种很微妙的个人感觉,不太可能被集体测量,因此,绝对数量上的“幸福”恐怕难以存在,所谓的幸福,一般只是相对而言。只有在不同人群的对比和参照中,才能大致测量出人们的幸福。

比如,对于在北京奋斗的年轻人来说,有车有房或许是他们生活幸福的保证;但对于一位快饿死的朝鲜饥民来说,啃一包方便面就能为他啃出强烈的幸福感来;同样,对一位美国白领来说,幸福的定义肯定又大相径庭……这些孤立的、个体的幸福,是无从评估的。就像那个著名的哲学问题:苦苦思考的苏格拉底和吃饱的猪,谁更幸福?

此问题的答案是无解,因为两者根本不具备共同比较的基础。刚通电通水的偏远山村里,村民们个个脸上洋溢幸福的表情;某国企春节包机到海南岛旅游,员工个个笑逐颜开,俨然幸福的样子。但二者的幸福显然不是一回事,村民再幸福,也是无从想象海南岛的旖旎风光的。

 

这种幸福或许就是“习惯性幸福”的一种,因为要构建和谐社会,各个城市之间还要进行“幸福指数”排名,因此人们经常性地“被”幸福,今天搞个家电下乡、明天来个安居工程,久而久之,“幸福”也就习以为常。不少城市为了挤进2010年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还颇费周章,目的无非是在政绩的功劳簿多添上漂亮的一笔。然而,幸福指数这种空对空的比较除了面子上的意义,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曾经访问了178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多民众,制作了全球第一张“世界快乐地图”。排在榜首的是北欧国家丹麦。但丹麦的幸福,并不是因为其民众在填写问卷调查时回答得多么好。而是因为丹麦政府做到“还税于民”。虽然在那个天寒地冻的地方,国民收入的一半以上要上税,但政府承担了所有国民的医疗和教育费用,对老人和孩子提供了从婴儿到坟墓的福利,人均支出排名世界第一。这个世界第一,是其幸福感世界第一的基础。丹麦的例子提醒我们,幸福不能空谈,没有硬性指标,一切幸福指数都是极为不靠谱的。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