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渤入疆"不靠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05:21
"引渤入疆"不靠谱
近日新疆百位学者提出“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建议引发广泛讨论。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有环保人士认为新疆的海水淡化项目更像是一个宣传产物,而不是经过慎重思考的科学之举:它不但无利可图还不切实际,如果成真将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不靠谱工程。
观点一:长距离海水输送问题多

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
 
玻璃钢管道未必安全,冬季凝结问题难解决
此次“引渤入新”项目中提到运输方式会采用地上明渠与玻璃钢管道搭配的方式进行。普通的金属管道不耐海水腐蚀,长距离输送需要用到玻璃钢管道。这种材质在国际上并未有过广泛应用,并且这条输送线路是否会经过地震带也并未经过环境部门的评测。“调水”派新疆鹏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循表示,这种玻璃钢管管道表面平滑,不会造成海水中的吸附物,重量轻、强度高、防腐抗菌至少能用50年。
但是要保证“足够大”的水量能将罗布泊灌满、还要再继续向下的艾丁湖倾泻发电,需要多大的水流速度、水流对玻璃钢管道的压力是多少、玻璃钢管道的耐压力又达多少……这些问题“调水”派并未给出相关数据来证明:玻璃钢管道在运送大流量的海水时,不会发生泄漏的危险。同时很多水利工程专家认为这一材料在国际工程中并没有使用经验,国际上也没有用这种管道运送海水的先例。而且对于冬季运水,调水派认为海水经北纬42度线后,冬季冰下能够照常流水,因此还可以取冰制淡水。对此国内诸多学者表示荒谬,北方地区冬季冰冻严寒,即便是海水也会在水量减小时结冰;在地表沟渠运输的海水会蒸发,在玻璃管道内的海水无法被破冰取水。
 
观点二:成本太高

“渤水入疆”耗电量相当于三峡工程2008年全年的发电(808亿度)的4倍,光从能耗来说就需要有4个三峡工程来为渤海水入疆提供能源。
抽水耗电量或为三峡发电的四倍
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的霍有光教授是海水西调的提出者之一,他认为该工程如果按照一方水1元钱计算,从渤海调一方水到新疆的成本只要7块钱,比南水北调的20多块便宜数倍。同时负责项目实施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也做了系列测算,项目一期总投资628亿元,其中建设费用567亿元。规划的项目在完全实施的情况下,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3年建设期)为税前6年左右,税后7年左右,内部收益率为20%左右。
在目前我们看到的新闻报道中,并没有给出“大量海水”的具体数字。如果要达到“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气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按照新疆的年均降水155毫米和蒸发量(乐观估计以50%)来推算,起码需要496亿立方米的海水流入。若按霍有光的说法,将渤海水扬升到海拔1280米约需6.4度电,那总耗电达将到49600000000X6.4=317440000000度电,粗略估算即是3174.4亿度电。这相当于三峡工程2008年全年的发电量808亿度的4倍。也就是说光从能耗来说,就需要有4个三峡工程来为渤海水入疆提供能源,成本远高于霍有光提出的7元钱。
对此霍有光认为“利用新疆现有的东高西低的地理条件及现有河道,海水在引入新疆后,可形成自流。甚至于在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区域设立发电厂,能对冲前期的投入成本。”抛开能在罗布泊和艾丁湖获得930米落差发电量来看“海水发电”,如何应对发电机涡轮被海水腐蚀的问题是最大的难点。频繁更换涡轮或者使用造价高昂的贵金属涡轮成本则必然增加一截。同理如用直径8米的管道输送海水入疆,那么就必须要用功率足够大的水泵,而普通的机器容易受到海水腐蚀,因此需要用非常严格的贵重金属制造,成本高昂。而且海水并非一次性提扬到一千多米,需要很多节点逐级提扬,“调水”派没有给出详细的数量,但这些昂贵的水泵花费小不了。
 
观点三:降水条件不够

除天山之外新疆缺乏足够多的冷凝系统,降水的三个充要条件是冷凝系统,水汽提供源以及西风带。
 
蒸发量大,缺乏冷凝系统仍无法降雨
调水工程认为,渤海水进入新疆境内,大量的海水可以填充沙漠中的干涸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同时,这些“海水河湖”还会依靠西北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新疆干燥气候的水汽供应源增加降雨量,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甚至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根据地理和气候的知识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雨量多寡取决于三个充要条件:一是西风带;二是高山冷凝系统;三是水汽供应源。如按照调水派的设想,水源可以充足到维持日常的蒸发量,那也只是满足了“水汽供应源”这一点。新疆缺少足够多的高山冷凝系统,水汽无法在所需的地带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就算有足够多的水汽它们也只会漂流到包头-兰州300MM降水线处。此外新疆吐鲁番盆地地区是低于海拔的洼地,这里的蒸发量非常大,尤其是艾丁湖。这个长约40公里的盆地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0多倍,夏季蒸发量强烈,湖水矿化度高达210克/升,水汽供应源在此地很难形成。
 
观点四:海水或破坏新疆生态环境

在这些日蒸发量较大的地区,海水河蒸发之后遗留的盐分会改变当地的土壤结构,干涸之后会产生更多的盐碱地,有独立学者认为将来这些盐分将会随着土壤变成沙尘暴的成分之一。
海水或改变土壤结构加剧土地盐碱化
“引渤入新”的设想是将大量海水填充到沙漠的干盐湖、咸水湖以及封闭的构造盆地,从而形成人造海水河湖。首先,对这种美好的设想,地质专家认为在没有经过环评审核的前提下,就提出是很危险的。因海水的咸度大于当地的某些咸水湖,而构造盆地的地质结构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密闭的环境,能保证不会发生渗漏。以罗布泊为例,若发生渗透的同时又有3000毫米-4000毫米的日均蒸发量,按照直径8米的管道输送来看,人造海水河湖很难形成。其次,在这些日蒸发量较大的地区,海水河蒸发之后遗留的盐分会改变当地的土壤结构,干涸之后会产生更多的盐碱地,有独立学者认为将来这些盐分将会随着土壤变成沙尘暴的成分之一,这为西北地区本来就严重的土地盐碱化雪上加霜。
对于调海水入内地的设想,早就有先例。如非洲国家利比亚,它的北面就是地中海海岸,地势海拔也不比新疆高。1980年代,利比亚领袖卡扎非提出:要将地中海水抽到利比亚内陆沙漠,形成一个大海水湖,改良气候,把沙漠变成绿洲。但是经过请来的发达国家专家调查论证,证明根本没有可行性,原因是:所需水量太大,耗能太大,沙漠渗漏蒸发太大,根本形成不了大湖,卡扎菲接受了这个结论,现在利比亚的淡水主要靠海水淡化和地下水解决。纵观世界地图,全世界不少国家靠海,离海洋不远就是沙漠的地方也不少。以色列就是典型代表,它有的地方地面海拔还低于海平面,以色列也没有抽海水来改变气候与生态,因为不可行。
 
观点五:渤海污染水不可用

渤海污染严重,如要抽取渤海水调入新疆就等于将这些严重污染也带入内陆的盐水湖区。
 
10年后渤海或成死海,自净至少需200年
海水西调工程所用的水源是来自渤海。早在2007年中国海洋监测专家就发出警告称,渤海的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临界点。在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显示,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高达90.4%,导致渤海海域污染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占到渤海总面积的26%。其中严重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2005年增加了100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火星磷酸盐类和石油类。
专家警告说不治理和遏制污染,渤海将在10年后变成“死海”。渤海自净周期为五年,但随着污染的加剧,到时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其自行恢复清洁也需要至少200年时间。如要抽取渤海海水西调入新疆,就等于将这些严重污染也带入内陆的盐水湖区,势必对周围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因此,调渤海水不可行。
 
“渤水入新”以及海水淡化项目其实不是在认真地满足实际用水需求和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它将耗费巨大的资金成本中国人经受不起这样的浪费,而新疆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循环用水以及废水处理方面。这种投资巨大且未经过环评认证和科学调研的项目,是对环境和人类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