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两大方略(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8:36
十一章、弘扬中华扬文化促进世界和谐(一)

   一、中华文化光彩照人

  中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具有连绵不断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在哲学思想、政治智慧、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祖先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遗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在思想方面就已经取得辉煌的成就,直到现在,也是一座座巍峨屹立的高峰。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韩非子的法家理论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问题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被世界确认为人类社会应该确保的道德底线。就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诸子百家的“和为贵”、“和而不同”、“道法自然”、“中庸之道”、“推己及人”以及中医的辨证施治,这些思想至今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军事方面诞生了中国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孙膑等。孙子兵法更是受到世界的关注。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刻舟求剑”,“守珠待兔”,“愚人食盐”等众多的成语故事体现出中国人反对形而上学,提倡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就是在民间也不乏这种意识。民间流传有“秀才过河”的故事,说是一位秀才问老农民,前面的小河怎么过去?老农想这么窄的小河沟还用问,随口说:“跳”。秀才向上一纵,掉在河中间。老农笑着说:“你不向前使劲,向高处蹦干啥?”秀才说:“向上谓之跳,向前谓之跃,你教我跳,反来笑我,是何道理?”这是百姓对读书人死搬硬套的思维方法的讽刺。

  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光彩夺目,不但有丰富的古代神话故事,而且很早就出现了《诗经》、《离骚》等优美的诗集。屈原、曹植三父子、李白、杜甫、白居易、三苏等诗人的丰厚创造,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文学的四大名著,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所有这一切构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光辉篇章。 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前已说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文化复兴。经济的发展靠人,而文化、思想、意识影响或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没有先进的文化力量作后盾,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我以为复兴中华文化就要:发扬优良传统,扬弃过时思维,溶合发展创新。谈到文化溶合,首先就会想到中西方文化的溶合。这就要说说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区别。

  中国的主体历史是农耕文化,不具备狩猎民族那样的主动攻击性。这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狩猎民族重视快速和攻击,只有快速杀死猎物,才能获得食品,因而形成了不依赖他人的独立意识,积极进取和团队协同的整体意识。西方各民族具有狩猎民族的特性。他们的观念是优胜劣败。胜者为优,理应存在,败者为劣,理应淘汰。从历史来看,西方人依靠其坚船利炮,到处侵略他人土地,抢劫财物,贩卖奴隶,屠杀印地安人,把余下的驱逐到不毛之地。长期在狩猎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就是典型的弱肉强食的老虎文化。虽然这是早期殖民主义者的行为,现在已经把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作为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念。这比以前当然是个进步。但是西方至上,唯我优秀,到处渗透,有时甚至强加于人,还残存着十字军的味道。

  西方文化值得称道的优秀部分是,不依赖他人的独立意识,积极进取精神,维护整体的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近代发展起来的遵守规则(法治),注重管理等等。

  中华文化源于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农耕生产方式。随着季节变化从容地安排生产,只求风调雨顺,用不着狩猎民族那种终日追捕杀戮活动。农耕生产是到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诗句都反映了这种怡然自得慢悠悠的生活节奏。长期在农耕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就是典型食草的大象文化。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决定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特点。以人为本体,以和为尺度,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现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情怀、中国精神,其中凝聚着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追求与梦想,并自信以此可以与世界心灵相通。中国传统的儒家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以及济困扶危,同情弱者,以德报怨,等这些中华美德。从历史来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中国人的一个传统是“忍为高,和为贵”不愿意和他人争斗。汉朝四代皇帝一直以公主和亲的方式与狩猎民族匈奴人保持和平关系。匈奴人还是经常突然袭击汉民族,抢劫财物,掠夺人口。到汉武帝时,已经是忍无可忍,这才反击匈奴人的入侵。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成为民族交往的一段佳话。明朝有极为强大的海军船队,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不是为了侵占殖民地,而是与各国交好,为各国送去各种礼品,所到之处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印尼至今还有记念郑和的遗迹。菲律宾的皇帝出于对明朝的友好之情,还专程来到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尊重藏传佛教,专门在承德修建了八座藏式庙宇。

  中华文化是与人交好的溶合文化。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决定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特点。历史上对各少数民族的交往总是遵守以和为贵的原则,中国从古至今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都是友善的,当反击狩猎民族入侵时,也是本着击退安民的精神,从不做赶尽杀绝的事。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虽不见于正史,可能来自民间传说,经文学作品渲染放大,但却反应了人民愿望和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征战不是为了消灭对方,只求有一个互不侵犯的和平边界。中国对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从不吝啬,一向是多与少取,他们向中国皇帝进献的礼品远不及皇帝的赏赐。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很快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开来。到了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反映了这一溶合程度。世界上所有宗教在中国都有信徒,这说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屹立于东方几千年而不衰。大连、台湾、香港、澳门被外国统治一百多年。这些地方的同胞始终心系祖国。“我是中国人”这是同胞们的共同心声。“中国人”这是一种文化历史的认同。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但是中华文化也有缺陷,这就是不适应现代大工业的小生产意识,前面民族反思歌中说的六个方面如自我封闭,只顾眼前,平均主义,慢节奏等。

  复兴中华文化就要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扬弃小生产思想意识,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特别是把西方文化的长处与我中华文化溶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中华文化,特别是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

  我中华文化主张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要相互包容。相互借鉴。你好的东西,人家在条件成熟时自然会向你学习,不必强加于人。中华文化从不妄自尊大,也不会攻击排斥他人和别的文化。

  由此可知,西方文化是老虎文化,到现在也是唯我独尊的排他文化,中华文化是大象文化,也可以说是包容文化。排他与包容是中西方文化的重大区别。

  中国政府多次发表不称霸,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声明。因为这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决定的。西方总是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看待中国,不时地高喊“中国威胁论”。大象文化不会变成老虎文化。而老虎文化在大象文化的感召下将会变的温和些。当然前提是中国要强大起来。中华文化将以其博大胸怀,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发扬自己的包容性,逐步推动我们这个世界向着和谐的方向前进。

  强大的中国和振兴起来的中华文化是促进世界和谐的强大推动力!中国被肢解,中华文化走向衰落将是世界的多事多难之秋。 三、各别人群的善恶不能代表文化走向

  有的人对“排他与包容是中西方文化的重大区别”这一看法批评说:“文章对中西方的评论充满主观偏见,你要去西方生活过,才知道西方人有多大野心.你要在文化大革命中生存过,才知道中国人有多温良!!”

  对这一批评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人性善恶的比较要与时代相联系。

  以前就有人说不要总是把西方人看得那么坏,人家的素质比中国人要高许多。的确,西方经过了野蛮资本主义时代以后,贩卖黑人,强卖鸦片,屠杀印第安人的血腥历史已成过去,西方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随着经济文化的巨大进步而提高,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讲究公共道德等使有国外经历的中国人深有体会,再想想本国人的素质,特别是公共道德方面,很是惭愧。我觉得把我们的封建社会终结不久,经济、文化水平还相当落后的中国人和早已进入经济、文化发达社会的西方人相比,就下断语,这不太合适。如果用现代西方人素质和古代中国人相比,其差距就更大了。

  人的行为道德往往要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有时会干出一些以后感到愧疚的事情。文革中的群众运动确是出现过许多无法无天的坏事。那时中国正处在封建思想意识残余还没有消除,法治观念还极为淡薄的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还落后好几十年,甚至百年。在原始资本积累的年代,西方人干的坏事还少吗?不论哪个民族都有好人与坏人,都做过好事与坏事。想当年上海人大量接纳惨遭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至今以色列人还铭记在心。从这点对比也不能说明中国人时时、事事都善良,德国人时时、事事都残忍。在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素质、精神和凝聚力一点都不比西方逊色,可是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得远呢。

  (二)、唯我优秀是西方当前文化心态的特点

  由于狩猎、捕鱼的生产方式,西方人讲究快速攻击,形成了优胜劣败的思维模式,失败者就应该淘汰。从历史上看,他们容不得非我族类,印地安人的历史遭遇就是明证。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他们仍然具有极强的唯我优秀的思维定式,“我西方的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现在西方要求第三世界在民主化上一步到位,他们还要强加于人,甚至用武力推广。由于西方文化心态和价值观的多年熏陶,心地善良的西方人对于用武力推行西方价值观的政策多采取支持态度,他们认为推行西方价值观是正义举动,是为第三世界送去民主。只有在他们的子弟大量伤亡,军费开支浩大,影响到百姓生活时,才暴发反战游行。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就是这样。他们反对政府的政策不是因为战争的非正义性,认为政府是为当地人民送去幸福,只是干了一件得不偿失,太不合算的事情。从正义角度出发进行反战的不能说一点没有,但其声音是很微弱的。

  (三)、把人民的善良与战略思维区分开来

  西方人民的善良与西方的战略思维不能划等号。必须将两者加以区分。西方的战略思维是受文化心态与国际资本力量两大因素决定的。西方的“唯我优秀”,“不接受我们的普世价值者就是野蛮的异类”,这种文化心态与强大的资本相结合,就形成了推行其利益的巨大战略智囊群体,在全世界进行博弈。俗话说:“赌场无父子”、“亲是亲,财是财”。资本是六亲不认的。就是在此心态作用下,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毁灭了西方文化自身。在唯我独秀的西方文化心态支撑下和国际资本操纵下的战略与西方人民的善良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终日在算计别国的国际战略是资本的本性决定的。他们不但要推行其价值观,容不得其他文化,即使是对他的价值观已经认同,但也容不得你发展壮大,看看阿根廷、东南亚各国、韩国、还有日本,这些已接受并执行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国家,都被他们利用金融手段整得够惨的。这时你就能体会到资本的威力了。利用达赖集团等众多棋子破坏北京奥运会也是非常狠毒的一招,但是却被英雄的中国人民挫败了。 四、中国近代衰落和崛起的文化因素

  当欧洲还处在上千年的黑暗时代,中国却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富饶强国。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各方面都远远超过欧洲。其原因是中国的农耕的经济基础和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上层建筑和文化思想意识完全适应。同时也和中国的地缘环境有关。如前面《教育是国家的根本》那一节中所说,中华民族好像坐在一个大圈椅中,前面是浩瀚无边的太平洋,后面是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阿尔泰山围起来的圈椅靠背。中华民族在这样一个封闭环境中,各兄弟民族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溶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清朝初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前虽有过日本海盗在东南沿海进行骚扰等局部外侵,但大体上没有外国能跨越东、西两面的天然屏障,来打乱中华民族慢慢悠悠的发展溶合进程。那时先进的中国远超过落后的欧洲。那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先进的中国却被欧洲人甩在后面呢?

  19世纪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技术产生了飞跃,进入现代大工业飞速发展时代,当西方已经用坚船利炮向外侵略扩张的时候,中国封建皇帝还在做着自我陶醉的美梦,根本没意识到外界的变化和对中国的威胁。欧洲资本主义强国极力向外侵略,中国的天然屏障再也挡不住西方的坚船利炮,海上大门洞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在前进的路上极为艰难,几次错过经济起飞的大好时机。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进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而中国的百日维新迅速夭折。辛亥革命后,又陷入军阀混战状态,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可惜的是1958年犯了急躁病,走了一段大弯路。五十年代日本和我们差不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我们这一折腾,又被日本人落了一大截。六十年代全世界在科技方面正是酝酿大发展大腾飞的时候,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一折腾就是十年,又一次错过经济起飞的大好时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走入快车道,取得了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特大发展,可惜的是又走了一段弯路,产生了一系列危及全局和子孙后代的重大失误,如环境污染,被称为压在人民头上三座大山的医疗、教育、住房改革的失败,机构痈肿,贪污受贿,全民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等等都是很难解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方针,才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中国人走的路为什如此艰难?!其根源来自我们内部,那就是不适应现代大工业的小生产思想意识。小生产意识与大工业生产要求之间的矛盾是百病之源。

  如上所说中国的衰落归根到底在于文化因素,后来中国的奋起也是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满清政府屡战屡败,一败就降,割地赔款。后来中国人经过思索,从祖先的智慧宝库中找到了答案,来个屡败屡战,不怕牺牲,持久坚持,终于站起来了。新中国在最初30年前进的道路上几经挫折,又是从文化思想意识方面思索,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这些文化元素中找到了答案,终于冲破了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的老经验,计划经济的洋框框,才把中国的阳光大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五、优秀文化能提升软实力

  软实力是伴随硬实力而逐步显现的。没有硬实力就谈不上软实力。想当年中国派出大批人员到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勤劳勇敢不怕牺牲著称的中国人在作战前线和后方施工,都为战胜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巴黎和会的国际老爷们竟然说“没听说世界上还有个中国”。没有硬实力的中国谈不上软实力。但中国的软实力也不是从现在开始。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朝鲜停战协定生效以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从东方地平线上看到了曙光。西方大国也感到过去听话的弱国不再像以前那样恭顺。中印、中缅相继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越南、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民族解放战争都有中国软实力的影子。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联军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中国声明“不能置若罔闻”,印尼声明“不能置身事外”。西方曾对中国出兵朝鲜前声明中的“中国不会对朝鲜的侵略置之不理”进行分析,“置若罔闻”和“置之不理”有什么区别?中国能采取何种行动?英、法终于在国际压力下承认了埃及收回运河的现实。经济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中国却成为美、中、苏国际大三角的一极。中国提议联合国秘书长应由各大洲轮流担任也得到了各国的认可。这说明中国软实力是随着硬实力的增强而悄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的第三位,特别是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这时中国的软实力就不能和以前同日而语了。 软实力的提升除了硬实力为其后盾以外,文化因素也极为重要。正是中国的文化决定了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不对别国的内部事务指手划脚;对外援助从不附加任何条件;对别国内部矛盾和邻国之间的矛盾总是采取劝和促谈的方针;中国总是同情弱者,一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这些从“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文化元素中派生出来的外交方针极大的提升了中国软实力。杨洁篪外长在答记者问时说:“中国不是嫌贫爱富之辈,中国也不是嫌贫爱“油”之辈,可以问问非洲没有石油的国家、没有天然气的国家,他们对中国的评价高还是对其他国家的评价高。”;“有的国家元首跟我们国家领导人讲,我们国家太穷了,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们的,我们给你们的就是我们的心。”这话真是使人感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