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万侃股:别人割肉 你接过来要能变"蹄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0:48:59

杨百万侃股:别人割肉 你接过来要能变"蹄髈"

时间:2010年12月06日 09:37:18 中财网   "杨百万"自称初中文化,但炒股20多年,综合水平也相当于博士。他讲课"包袱"、"语录"不断:新股申购中签
  *人家割肉,你接来,一接就是蹄髈。加把花椒加把盐,就变成金华火腿。
  *底部是等出来的,不是找出来的。找找不到的。尽管现在有点亏损,不要着急。
  *股民像韭菜一样,一茬割掉了就又来一茬。你不趁着行情低迷好好研究学习,下一波行情来了最先割掉的就是你。学习了下次套住的就不是你,你就可以赚到钱。
  *大家都知道,我没文化,大老粗。但在江湖上非常有地位,所以网上假冒的多得不得了。
  *不学习,所以就不停经历:挣了、亏了、解套;再挣、再亏、再解套。就像那句广告"三菱电梯,上上下下的享受。"
  *我现在钱花不完了,工作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小时候穷惯了,知道散户股民老百姓艰难。不进股市还蛮好,一进去就变成贫下中农。
  *有的股民想不清战术,很盲目。结果短线做成中线,中线做成长线,长线最后成贡献。
  *1993年的股民与现在的股民,心态是一样的。你说涨,他鼓掌。你讲跌,他拿眼睛这样看着你(白眼).
  值扬子晚报25周年感恩行动之际,传奇人物"杨百万"上周六现身南京,为股民抖搂投资秘笈,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20多年股史风云--1988年靠倒卖国库券发家赚得"百万"称号、已化身股市"符号"的他,亲眼见证了多少大腕的崛起与倒下,他感叹"成功是时代的机遇"、"现在机会比以前多!"
  ■人物名片
  "杨百万",本名杨怀定(一说杨杯定),自称"散户工会小组长",有"中国第一股民"之称。1988年投身于国库券交易,1990年进入股票市场,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有着多项股市"第一":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第一个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的个人,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也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
  揭炒股秘笈
  时机选好,才能"少劳多得"
  本次活动系扬子晚报25周年感恩行动之一,主办方为炼金术金融投资教育集团。早在活动预告之初,"杨百万"在股民读者中的影响力就可见一斑:100张赠票,呼一下,一上午被抢空;追加100张赠票,呼一下,又被抢空。其中居然有人是从北京连夜赶来!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当面听"杨百万"一解20多年的最大"投资秘笈"。
  找时机,
  比找个股更重要
  从1988年买卖国库券发家,迄今依然活跃在投资界,"杨百万"的"秘笈"究竟是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大道至简,真是几句话就可讲完:找准时机,比找到个股更重要。找到了大顶和大底,再结合资金流向观察,选择出合适的个股,耐心持有,一年甚至几年只炒一两只,就可"少劳多得"。如果不学习、不研究,不判断底部和顶部,只知道跟风频频换股,就会炒得越多,亏得越多,是为"多劳少得"。
  "杨百万"直言,底部,是等出来的,他风趣地打比方说,"人家割肉,你接过来,一接就接到了个蹄髈了,再加把花椒加把盐,一下就变成金华火腿,多好!"而顶部怎么认?这就得下番工夫学学技术指标了:月线、周线、日线同时到达高位,就是大顶。如果只有日线、周线到达高位,那只是阶段性、波段性的顶。
  "其实股民进股市,一辈子能抄3个大顶,3个大底,就足够了。"而之所以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没多少人能坚持住,归根结底还在于人性的弱点:贪婪与恐惧。
  就这么简单?看着股民读者们有些诧异的眼神,"杨百万"坦言,20年来,有不少股民见到自己第一句话就是:"杨百万啊,我可是看着你的名字炒股的,怎么你就是赚,我就是亏呢?"他说自己听到这些话感觉很难受。可道理就这么简单,谁能更好学习、研究,谁能战胜人性弱点,谁就在股市常青。
  "我祖籍江苏,对家乡人,肯定说真话。"为佐证自己观点,60多岁的他还熟练使用电脑,频频从中调出以往数次在顶或底部将临时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并投影到屏幕上,其中就有2007年5月20日本报的报道:《杨百万预警:股市要见顶》--众所周知,10天后的"5·30",股市就直落930点。
  眼下别着急:
  等底部,
  熊牛还在过渡中
  具体到最近,自10月反弹至高位、11月却数次大跌后,市场反复震荡,成交量缩减,股民们又该怎么办?"杨百万"认为,震荡是因为这一波阶段性的行情已经见顶。"这一波的高点3186点,与去年3400多点的顶相比是下移的,这就说明还没摆脱熊市,现在还是熊牛过渡阶段。"
  但"杨百万"认为,现在暂时也不会大跌,估计以横盘为主,等待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另外,CPI数据很快就要公布,如果继续在4.4%以上,有可能年内继续加息。"进入加息通道,按我们老股民的理解,股市下探的可能就比较高。""杨百万"比较谨慎,认为牛市要在2年后才能到来。
  而现在股民要做的事,就是利用低迷行情抓紧学习。他直言:"股民像韭菜一样,一茬割掉了就又来一茬。你不趁着行情低迷好好研究学习,下一波行情来了最先割掉的就是你。学习了提高了,下次套住的就不是你,你就可以赚到钱。"
  当有股民想问"黑马"时,"杨百万"风趣地说,自己不是股评家,不能讲个股。但从估值来看,他个人认为大盘股基本上没泡沫了,再跌也就10%左右空间。银行股估值更是非常低,如果手头有闲钱而且能承担股市风险,他认为现在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放上几年,收益应比存银行高。
  忆股海风云
  像卖白菜一样卖国债
  发家:倒国债曾经七天七夜没合眼
  1988年,国库券流通放开,上海成为试点城市之一。"杨百万"回忆,当时消息在报纸上是全公开的。那为什么有人想到了有人没想到?这位已过60岁的老人,像个小孩似的得意地笑着说,"那是他们生活经验没我足!"他进一步说,"青菜萝卜价格全国都不一样,国库券价格能一样吗?"这个想法让他兴奋异常,并立刻着手行动,打听到合肥的国库券价格低,上海卖得高。
  从想到,到做到,还不是"杨百万"的杨怀定可是吃了不少苦--当时上海到合肥的火车,单趟要12个小时。最忙的一次,他七天七夜没合眼。上海晚上发车,天亮到合肥,马上到证券公司买上国债,然后合肥晚上发车,到上海天亮,再从车站直接到证券公司高价抛掉……周而反复,从而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杨百万"坦言,这最初的原动力,并不是什么金融意识强,归根结底就是穷,就是"生活所迫",金融意识那是后来赚钱了才慢慢培养出来的。
  尽管最初的成功有一定偶然性因素,但细细回想,"杨百万"认为,他的个人成功,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如果当时不是改革开放,我这就是'投机倒把'。碰到改革开放,我这就是靠智慧赚钱,是英雄。""杨百万"记得,当时即便报纸公开报道他后,好多人还是怕的,认为是"投机倒把","他们就是没跟上形势,错失了发展良机。"
  经验:
  大户都被"淹没"在贪婪与恐惧里
  在不少公开场合,"杨百万"的介绍中,都有一条"当时与'杨百万'同时代的大户们,现在只剩下他一人还活跃在证券市场"。"杨百万"直言,不少人被股市"淹没"、"消灭"了。"杨百万"痛惜地说,他亲眼目睹了很多人倒下,"淹没"在股市,"淹没"在自己的人性弱点里。
  南京一个大户,已有上亿元身家,拿股票去找银行贷款,假称投资企业。结果亏了,还不上钱,锒铛入狱。再比如,上海一个大户,在有7000万资金的时候,曾想找他当顾问,说只要"杨百万"帮他做一次庄,挣到1个亿他就不做了,被"杨百万"推辞。后来这个人赔了,从银行借的钱还不出,跑到澳大利亚开出租车了。
  还有新疆著名的两兄弟,几十亿的资金量,一夜之间垮掉了。"在2200多点的时候,他们要出货,让我讲课,我坚持不讲他们股票。"没两年,跳水了,被抓了。
  "杨百万"介绍,其实不仅这些大户,在贪婪与恐惧面前,散户也一样难抵诱惑。他反复强调,自己20多年来的所见所感可以总结出:炒股不能想歪门邪道,就得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为错过一次机会而后悔。"钱赚不完的,但亏能亏完"。
  谈股神家世
  不愿说家底,三代都与股有缘
  "杨百万"告诉记者,跟早年穷则生变的原动力不同,现在钱对他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与股民见面、分享,为散户站岗放哨,是他最大的乐趣。"就像别的老人养宠物,我的爱好就是炒炒股,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他幽默地说。
  那么,"杨百万"现在身家到底多少?今年炒的是哪几只股?对这他显得有些"狡猾","这可是隐私,不能说。"不过,他跟记者介绍,现在即便不炒股,每周打打新股,由于资金量大,也能屡屡中签,收益也有2、3万。而作为普通老人,他觉得一个月花5000元也差不多了,"我不贪,钱不是问题。"
  以往媒体披露,"杨百万"有个孙子叫"杨线"(谐音"阳线"),小名就叫"涨停板"。而当日的活动上,记者得知,原来"杨百万"的儿子也与股市有缘:"杨百万"总结自己炒股经验,让儿子开发了一套软件。而孙子杨线,现已8岁,在一所外国语小学上学。"杨百万"说,将来孙子要不要炒股,由他自己去选择,现在还是小孩子,那就让他尽情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