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2:26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质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质,形成并发展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带来了崭新的理论支持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新课程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将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我们的教学能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更趋于最优化。可见,探索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已不容等待,笔者将以此作为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以人为本——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
新课程改革极其关注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人文情感、人文情操、人文情趣、人文情理等,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地“呐喊”,适度地“灌注”,使人生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程赋予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它们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这些教学资源应以生本教育理论为基石,以学生乐学为基本价值取向,以顺应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高度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设计。
1、关注生命、促进发展——有限的课内资源和无限的课外信息完美结合
陈培瑞老师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文中说:“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从这个角度看,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留下了许多空间,允许并鼓励着眼发展,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我的具体做法是:凭借教材,积极开发好课内资源为学生所用;超越教材,努力创设课外资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以一封信的形式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文中饱含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显而易见,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是本课教学的生命线。教学中,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课件:“和平!和平!和平!”字体由小到大,体现了呼吁和平的愿望由弱渐强。为凸现文本主旨,还先后多次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如课始播放“中央电视台4套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录像,再现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启发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课堂教学结束前,播放“中央电视台2套介绍当前海峡两岸局势”的录像,启发学生谈看法,教育学生不仅要关注,更要参与,将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同时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得到升华。
实践证明,课内资源与课外信息的完美结合,关注生命与发展,促进了学生生命的全面升华。
2、关注情感、尊重体验——单一的静态文本与丰富的动态画面完美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静态的文本教材呈现的是学术形态的教学资源,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也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的运用,恰恰顺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内心深处真实的需要,拓宽了通过文本来理解内容的渠道,通过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或转变为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去触摸,去联想,实现由导情到融情的飞跃,变理解文字为感悟生活,主体之情与文章之情融为一体,碰撞、交流、共鸣,从而获得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悟。
以《西湖的“绿”》教学为例。我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教学环节时,将静止的文字做了格式的改动,用了诗化的方法,在娓娓动听的音乐声中,播放一幅幅绿得有层次的自然风光图,然后定格在一张最美的图片上,作为背景图。在满眼都绿得无法言喻的背景下,一行行鲜亮的文字跳跃着如沐后春风般地出现了:
雨中层层叠叠的树林
去游灵隐有的
一下车绿得发黑
满眼是绿有的
道路两旁绿得发蓝
古木参天峰下
苍翠欲滴蜿蜒的小路
似乎布满了青苔
飘着的雨丝儿直绿到了
也都是绿的石头缝里
飞来峰上
 
如诗如画的境界,马上占据了孩子们的心灵。学生伴随着动人心弦的乐声,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读起来。课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一幅幅动感十足的画面,可视可感可触可闻,积极营造了一个利于学生积极体验的平台,且层次丰富。以动态的画面再现情境,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情境,以声声的朗读体会情境,使课堂弥漫美好的情感气息,使人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意境优美的绿色世界中。不用任何语言,不用任何说教,学生已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诵读将作品中流动着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这种将文字、画面、声音动态化的有机融合,给学生带来了独特的感悟和情性陶冶的快乐。我相信,此时此刻,每个学生的心中一定蕴藏着无限的情感等待抒发,他们的小脑袋瓜中,一定充满了对这个绿色世界的奇思妙想。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这例课堂时,除了这满眼的绿,一定还有那些跳动的文字,流动的音符!
3、关注主体、实现探究——开放的学习平台与共享的学习资源完美交互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助学型和提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人性化、个性化、合作化的学习,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我执教的网络阅读课《爬山虎的脚》,凭借课件和网络,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人性化的教学资源设计,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本课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在校园网络的支持下,按照知识点编排为一个个块状,成为一个专题学习的“积件”。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可以任意选取、自由决定学习的先后顺序。课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视频资料和多样的探索题、生动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细化、形象化,突破教材难点设计了一系列帮助学生攻克难点的策略和步骤。学生可看、可读、可听、可思、可练、可议、可画,完全自主地探究疑难问题,在创设的学习环境中释疑解难。
例如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一问题时,对于抽象的语言文字感到费解,可是通过“长脚”的动画视频,可以从微观上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建立准确的认知,并能通过“添脚”的实践操作,点击到脚的正确生长位置,就能清楚地看到脚从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快速长出的动态过程,还能通过“画脚”加深理解(利用“金山画王”软件实现),最终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究。
如此丰富的网络课件为学习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个体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潜能,乃至兴趣,对学习内容决定孰轻孰重,或多或少。有的可多读一点,有的可多练一点,有的可多一点协作,有的可多一点自主。这样,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会得到发展。而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又促进学生自我展示、合作互学。“网上论坛”与“语音系统”为“师—生”、“生—生”交流提供了平台。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与网络交互功能的高度融合,学生尝到了合作的快乐,悟到了探究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以学定教——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有机整合
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化静为动,利用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个别化体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的信息化环境,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产生“和谐共振”。
1、虚拟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场所,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意义的建构和兴趣的提高。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课堂教学开始时,老师即以一个虚拟情境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大家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罗楠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电视栏目,你们想看吗?”虚拟节目主持人——罗楠同学走上前台,配合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圆明园从辉煌走向毁灭的沧桑历史。随后,“主持人”请大家以科学家的身份,研究由 “历史学家”、“建筑家”、 “收藏家”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3、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身份,刺激了学生的需要,优化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喜闻乐见,自然积极地投身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学习的效果。情境的创设不能单一地满足“教”,在更大程度上应该促进“学”。
2、合作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网络教学的模式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进行网络教学的实践时,一方面要利用人机交互功能,在估计学生可能出现困难的环节设置“友情提示”或“帮助”键,灵活地将自主探究、亲身实践过程加以分解。假如还有困难,可通过语音系统请求个别指导或帮助,以“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推动学生自主实践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点播功能,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或设计在大屏幕上展播,组织学生分析、评论同伴的思维成果,或评或改,加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实效。
3、质疑问难崇尚真知
“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一个善于质疑的学生思维往往具有批判性,具有科学的求实态度,因而表现出对学习的习惯性反思、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思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鼓励和弘扬的。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消除学生提问时害羞、畏惧的心理。学生通过文本将自己的问题输入教师主机或发布网上,而不用公开自己的姓名。教师收到信息后,可根据所提问题灵活处理。如问题简单,可直接作答或提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如复杂化的有价值的问题,更多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坦诚、执著的健康质疑心理品质,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www.kejianz.com)
三、预设生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完美整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时下,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领域的介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确大有帮助。它便捷的操作方式,新颖的表现形式,对于化解课堂教学难点、形成高知多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活动更具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情趣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激活情趣,于课堂“开篇”时
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观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辅助课件,学生有了兴趣,自然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上课后,我先播放雪花儿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动态画面。那飘洒的舞姿,银装素裹的世界,动人心弦的乐声和老师动情的语言描述,把孩子们带入了一连串丰富生动的情境之中。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下雪天自己会怎么玩。交流完内心的想法后,再点击画面,出现文中的几种小动物。“小动物们在雪地里会玩些什么呢?”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学习目标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和学习目标,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如教学《动物过冬》一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播放深秋黄叶满地,枯枝风中摆动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去哪里了呢?”以动画形式显现情境,随后演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中,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直观显示,于教材抽象处
小学生阅历有限,往往在理解和领会教材中概括性描述的内容或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字时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因此失去兴趣和信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这些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如《可爱的草塘》一文的教学。学生读到“近处的呈浅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时,那么辽远的意境是学生凭空想象不出来的。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草塘的美,学生读书即能理解了。(www.kejianz.com)
3、发展创造,于思维训练点
学生智力结构优化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借鉴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可依赖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把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儿童语言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教学《月光曲》一文中写皮鞋匠的联想一段话时,播放动听的《月光曲》,并配以饱含激情的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细心感受,体会,然后想象月光下海面上的不同景象,用画笔描绘或用语言文字表达。学生的思维能走多远,画笔就能画出多少,语言就能产生多少。
4、拓展创新,于课堂总结时
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已有倦意,而教师却希望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完成画龙点睛之笔,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升华。此时,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或以快捷有趣的形式对本课作高水平的总结,都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守株待免》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可以先播放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庄稼地里处处荒草,种田人一无所获而又无可奈何” ,转而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课文留白处想象创造,表达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产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思想得到升华。
语文教学还应把学生的创新引向课外,引入知识的海洋。如在《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一课结束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环节:1、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网上实践操作,体会网络的作用。2、放飞想象的翅膀,为信息高速路开道。如“未来信息高速路由我规划”:想象未来的信息高速路会是怎样的;以“奇妙的网络世界”为题,写几段话,均在网上完成。有创新的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活动。同样,有创新的学习,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精心制作选择、合理运用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就能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语文教学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