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38:34
2009-01-17
有效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获得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全方位的最优化发展,它是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效益,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它直接指向学生的最优发展,确定这一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对有效教育的研究和行动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上还是空白,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但也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出现了低迷的现象,比如从传统教学的“一讲到底”,走向所谓的新课改的“一问到底”,从以往的教师唱独角戏,走向了低龄化语言游戏等等。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育策略研究,激发了我们对此问题的关注,如何摒弃虚假,追求真实自然,达成共同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主旋律。    一、需要规避的带有新课改标签的低效行为    1.师生互动有形无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而,不少教师往往采用一问一答的简单化方式,来营造出有形无实的互动形式。如炉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32加42是不是等于52,学生齐声回答:是的;教师问双曲线是不是二次曲线,学生答是;教师问通过这节课学习你们是不是感到数学有用呀?学生答:有用的。又如,一个学生正确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后,教师仍然要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学生齐答:对。教师仍继续追问:他的回答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整堂课充斥着正确的废话,给人造成虚假的师生互动情景,这种形式上的交往,难以对学生的智慧活动构成挑战,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使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形式的互动不具有教育性。    2.活动场面造作矫情。  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创设,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但是我们却看到一些精心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多少数学知识含量,也缺乏智力、数学素养的价位。学生被大量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没有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在所学的数学知识上。为了营造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有些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带有明显的造作成分。  某校教师在有理数的教学中,用对对联、对诗和学生一唱一和,以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镜头,并美其名曰在文学艺术中感受数学,教师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学生答“门泊东吴万里船”,场面非常热闹,却使人感到这像是一堂语文课。再如,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或者解答,教师仍然要求四个学生或者六个学生一个小组,进行5分钟的讨论,讨论后各组选代表发言,结果发言完全一样,这种热闹的场面,造成了教学双方无法达到学习期望,失去了学科教学的互惠性。教师大可不必为情境而绞尽脑汁,为情境而情境,更不能把数学课上成语文阅读课、口语训练课、思想品德课、美术课,不能为了打破学科本位,而忽略数学本身。数学课就要上出数学味来,体现数学的本源性。    二、建构数学教育教学温馨育人氛围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期望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情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1.平等对话。  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简单的狭隘的语言谈话,也是双方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使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当然,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以这种里年来改革当前的师生关系却是必要的。    2.相互尊重。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绝不会轻易棒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例如,多边形内角之和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求出n边形内角之和为(n-2)·180°,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任意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各三角形,教师与他热情对话,鼓励学生说理,找出这样做出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后n边形的内角和多了180度,应去除多余的180度,结果还是(n-2)·180度,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使这位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探究热情。    3.彼此批判。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这决定了主体之间的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交往中达成像化理解,离不开彼此的批判。彼此之间的批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是为了是自己很好的获得他人的支持,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通过彼此批判,形成思想的碰撞,增进了解,加深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益。    三、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常见策略设计    从心理学角度讲,创新思维是集中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应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自主·交往式。  以合作学习为基础,以激励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调整学习群体交往行为,引起学生心里共鸣的交往为重点,自助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发现·探究式。  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教学方式,常在概念、定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通过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情景·体现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作用于学生心理过程,促使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积极发展的教学方式,创新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情境——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    4.过程·活动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师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激励和鼓舞。这种教学方式是指教学中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初探 夏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