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物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0:28:35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物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课标的理念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起引导下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这种老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自主学习状态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有效的提高。采取 “讨论与交流”、“互为老师”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高三复习课用探究式的教学能使学生主动、生动地乐于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亲身感悟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提高  教学  有效性

 

通常进行物理复习课教学时,我们关心的是这节课所讲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所选择的例题是否典型,课堂的知识容量大不大,所渗透和横向联系的知识有多广,课堂的效率高不高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课堂效益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讲这么多,但学生从这节课真正获取的知识有多少呢?在实际课堂中往往会有老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课堂表面上很精彩,但学生在台下却一头雾水,机械地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掌握的东西所剩无几。所以课堂教学能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实质这就是有关有效教学的问题。何谓有效教学?从长远来讲,就是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从短期来讲,就是指完成一个教学单元(这里所指的是一节课或某一章节)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量和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量的多少。这里所指的“有效”其实就是一种课堂的“效果、效率、效益”。新课标的理念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由过去老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静听老师的讲授,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课堂中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这种老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高三复习课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法就是“讲、练、评”,教师先把要复习的内容在课堂上陈述,然后再让学生完成一些典型的例题或课后作业,最后对学生所做题目评讲。在实际中,有些教师的课讲得很精彩,在讲课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很有针对性处理得也很到位,但最后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就是上课时“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未能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课堂可谓是低效益的。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高三复习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若由老师代劳最后复习完后我们发现学生的概念还是不清晰,知识系统还是存在漏洞,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关键还是未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在复习“相互作用”时,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当然,要求学生把这部分的知识结构背出来,这个难度较大,也会使复习过程枯燥无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便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打开课本根据目录知识点提示,一步一步把知识点细化,最后以“组织结构”的形式在练习簿上总结出知识结构图。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自己总结出知识的网络,已对本板块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概念的深刻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在课堂中得到老师的不有效引导和点拔,所以在上课时我会选取一个同学的归纳知识的情况投影到屏幕上,由全体同学根据该同学的总结思路对照自己总结的结果逐步补充细化,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再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和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在复习过程采用这种“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课堂交互讨论→同学间提问质疑→教师引导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模式,会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自主学习状态,课堂的有效性得到有力的保证。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其中所讲的就是合作的力量。在高三复习的课堂中我经常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去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探究,采取 “讨论与交流”、“互为老师”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对高三总复习而言,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自己分析题目的物理过程和解题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严密性、解答的科学性,从而增强学生对错解的批判和纠错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从而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讲述“如何规范答题”时我就用了如下的方式:教师设疑→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归纳→教师评价。

【题目】题图为一种质谱仪工作原理示意图.在以O为圆心,OH为对称轴,夹角为2α的扇形区域内分布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对称于OH轴的C和D分别是离子发射点和收集点.CM垂直磁场左边界于M,且OM=d.现有一正离子束以小发散角(纸面内)从C射出,这些离子在CM方向上的分速度均为v0.若该离子束中比荷为 的离子都能汇聚到D,试求: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提示:可考虑沿CM方向运动的离子为研究对象);

(2)离子沿与CM成θ角的直线CN进入磁场,其轨道半径和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

题目给出后经过分析,我根据分析的思路在黑板上给出了题目如下的解答:

(1)由    ①     R=d     得: B   ②

(2)由vcosθ=v0      v  ③   得:R′= =  ④

离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⑤

t=× =  R′ 

     解答完后我提问学生以上解答完整吗?学生刚松弛下来的思想一下子又紧张起来了,不得不再重新审视刚才的解题过程,并带着自己的见解、疑问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认识,形成共识:

学生1:解题过程无列方程根据和无必要的文字说明,正确的表达是……。

学生2:①④⑤式无原始方程式,正确的表达是……。

学生3:②式中B是矢量,计算出大小还要说明B的方向,正确的表达是……。

学生4:⑥式中 是未知量,结果表达错误,正确的表达是……。

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通过设置“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答题怎样表达才规范”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节课的有效性亦不言而喻。

三.学生的探究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有许多高三的老师认为探究式的教学是让学生体验发现新知识的乐趣,而高三的复习课只不过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所讲授的内容学生都已经知道,上复习课时只要让学生“多记、多做”就可以了,所以探究学习这种方式应在讲授新课时才应用,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高三复习课用探究式的教学能使学生主动、生动地乐于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亲身感悟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x

y

E

O

θ

B

    例如在复习分析多过程综合题的问题时,这类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故意给出两道已做过的知识点并不重合的题目,要求学生先整理一下两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然后再讨论一下这两道题目的解法。

1.如图所示,真空中有一以(r,0)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柱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在y≥r的范围内,有方向向右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E。从O点向不同方向发射速率相同的质子,质子的运动轨迹均在纸面内,已知质子的电量为e,质量为m,质子在磁场中的偏转半径也为r,不计重力及阻力作用。求:

2L

2L

B

M

N

(1)质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

(2)速度方向沿x轴正方向射入磁场的质子,到达y轴所需的时间;

(3)速度方向与x轴正方向成30o角(如图中所示)射入磁场的质子,到达y轴时的位置坐标。

2.如图所示,光滑绝缘水平面上MN之间存在竖直向下、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在磁场的宽度为2L,在磁场的左侧距磁场左边界也为2L处平放一个边长为L、质量为m、总电阻为R的金属线框,在线框右边中点拴一绝缘细线,细线另一端绕过一轻滑轮悬挂一个质量也为m的重物。现在从静止开始释放重物,线框在重物带动下沿水平面向右滑动,整个过程中重物未落地,已知线框向右运动进出磁场的两个边界的过程中运动情况完全相同,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线框刚进放磁场时线框中电流产生的热功率;

(2)整个过程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

     在讨论后归纳两道的解法时学生有以下的回答:

     学生1:题目1是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且粒子分别在磁场和电场中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是……, 在电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是……。题目2是涉及电磁感应电学和能量的综合问题,分析方法是……。

     教师:这两道从知识上看似互不联系的题目它们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2:两道分析研究对象的怎样运动时都是要先分析对象的受力,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初始的运动情况分析物体如何运动。

     学生3:它们的运动过程规律都不是单一的,所以在分析它们的运动过程时都要对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分解,然后再整合,这分析复杂过程题目的方法。

     学生4:题目1带电粒子如何进入电场是未知的要通过计算判断,而题目2“线框向右运动进出磁场的两个边界的过程中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我们也要挖掘它的物理含义,这实质是解这两道时注意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

     学生5:……

教师在复习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分析方法,但是通过引导学生层层探究出解题方法,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参与其中,真正领悟到解决问题的原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又例如在评讲习题的时候,通常我都不会停留在这一道习题之上,我会让学生加强题后探究,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题目所问的问题,由一题变多题,使学生明确题目怎样变化的同时,课堂的效率和有效性其实也会大大地提高。

N

M

O

P

C

D

R

B

【题目】如图所示,平行金属导轨MNOP水平放置,MO间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导轨相距为d,其间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质量为m的导体棒CD垂直于导轨放置,并接触良好。导轨和金属棒的电阻及它们间的摩擦不计,若用平行于MN的恒力F向右拉动CD金属棒运动,求金属棒的最大速度。

学生在解答出原题后,经过讨论对题目又作出如下变化:

变化一:如果CD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其它条件不变,求金属棒的最大速度。

变化二:如果将导轨平面变成与水平面成θ角的斜轨,无力F作用在导体棒上,让棒自由下滑,求金属棒的最大速度。

变化三:如果将导轨平面变成与水平面成θ角的斜轨,无力F作用在导体棒上,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让棒自由下滑,求金属棒的最大速度。

变化四:如果将导轨平面变成与水平面成θ角的斜轨,力F使导体棒向上滑动,求金属棒的最大速度。

变化五:如果将导轨平面变成与水平面成θ角的斜轨,力F使导体棒向上滑动,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金属棒的最大速度。

变化六:如果金属棒恰好达到最大速度时位移为s,求电阻R产生焦耳热。

变化七:如果金属棒恰好达到最大速度时位移为s,求通过电阻R的电量。

……

在复习课时引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亲自参与掌握方法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比较、分析问题,从而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能独立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处理或解决某些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探究式教学-创新的现代教学方式》  胡广形  《物理教师》  2004(5)

(2)《什么是有效教学》  刘良华  《广东教育》  2004(7)

(3)《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