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岸、江岸变迁与地名(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32:51
晋至唐宋时代
距今一千七百至一千五百年海水退至惠福西路坡山线,成为珠江溺谷湾。在坡山伍仙观前有“坡山古渡”,为当时通向广州河南的重要渡口。伍仙观内仍保存俗称“仙人拇迹”的古江岸遗迹,它是江边洪水冲刷红色砂岩形成的脚掌状凹痕。当时广州西郊仍是一片水泽之地。西郊最早见诸记载的地名为“泥城”,是古代广州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广州西关华林寺前的“西来初地”为梁朝江岸,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达摩从西竺渡海至此,建西来庵,后改称华林寺。东郊岸线则在南海神庙一带,庙前浴日亭小丘向海坡急陡,为海水冲刷的结果。南海神庙为当时的外贸码头。
唐代城东的东关汛是当时的江边,城西则在惠福西路的甜水巷,因唐代海舶在这里汲取淡水而得名。附近光塔原是岸边的灯塔,为海泊导航标志。唐代西关一带地势低平,湖沼星罗棋布,虽有大片陆地出露,但仍大半是塘,故有“泮塘”之名保留至今。
宋时广州城下仍称小海,在今广州酒家处建有“南海西庙”,与东庙(南海神庙)相对应,同属贸易码头。今日大新路、下九路、第十甫一线为当时江岸。宋代已有海珠石、浮邱石等海中小岛的记述,西门口附近的浮邱石即因在水面突出如浮水中|而得名,说明西门口以西仍被海水所淹。东山区的“云涟通津”亦因面临广阔的江面而得名。宋代广州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城南江边为商业区,有专门经营珠宝的玛瑙巷,以及米市街、纸行街、象牙街、梳蓖街、麻行街等专业街道名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