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社会福利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8:03
题记:从A点到C点,不得不经过我们不喜欢的B点,但是,为了最终达到C点,只有克服困难一往直前而不能走回头路。改革也是如此。对B点的怀疑不是回到A点的理由。
三十年改革,是否真得不如回到改革前?对这个问题的质疑,不自今日始,也不会今日止。一般来说,改革过程中遭遇挫折最大的时候,也是此类话题最引人侧目的时候。然而,改革不是一马平川,过山车一样的改革进程,使得人们不断一次次地拷问这个问题。
衡量改革该用什么标准?
中国社会为什么要改革?这就是改革的动机和目的问题。简单地说,为了生活得更好,这个论断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整体都是成立的。而生活的质量,可以用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来度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谈到的是现时的福利还是未来的福利。
如果用现实的福利,那么对于现实的种种不满就直接降低了福利水平。而现实的低福利状况是否会导致未来的高福利,以及这种低福利状况将会延续多久,涉及到多少人,都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评价。如果考虑的是未来的福利,由于每个人的期望和耐受力的不同,很难达成一致的看法。因此,我认为,公众对于现时或者短期的福利水平的感受会影响到其对待改革的看法和态度。
为什么质疑改革的呼声很高?
单一个体的人,对于改革有自己的评判,这来自于他对自身福利的主观感受;对于社会整体福利而言,就是个人对于福利感受之和。多数人的感受与社会整体的福利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如果相对贫穷的人数远远超过富裕人数,则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体现的是穷人群体的平均水平。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社会福利状况。当相当数量的人抱怨生活中受到的不公平时,对于改革成果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评价就不令人奇怪了。
我们看到的是,改革中确实提升了自身福利水平的人们是支持改革的,而更为众多的是“弱势群体”以及在改革过程中自身利益相对或者绝对受损的人群。前者甚至被冠以种种帽子,如“精英”、“富人”、“富裕阶层的卫道士”等等,只要他们一出声,马上就会被詈骂的口水所淹没。凡站在前者立场上的言论被赞扬,所有异议的声音被抵制。只要是声讨富裕阶层的说法和人物就容易得到支持和拥护,凡是有利于他们的说法多遭到抵制。
如何看待改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立一个简单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对待改革的态度问题。引入“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某一时点,个体对自身福利水平的主观感受之和(记为WT)。它可以用一条随着时间而变的曲线表示如下图。
当个体对于认为自身福利水平下降时,此时对于福利的评价为负数,那么WT也就会有机会出现负数的情况,表示社会中对于福利降低的判断占主流。福利曲线与时间轴之间包围的面积就是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于社会福利积累起来的感受∏。即

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点,∏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如果连续一段时间∏都是负数,则人们对于改革的不满便不断累积,此时,即便在某段时间社会福利水平有所改善,也仍不能明显改变民众的负面看法。
改革一直面对着公平和效率的两难,因此,几乎不存在所有人都对改革措施满意的情况。但理论上必然存在∏》0的可能性。改革若想获得民众的拥护支持,应尽可能使∏成为正数或者至少取负值时间不是很久。如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W)保持在正数,或者取负数的时间/幅度小于取正数的时间/幅度,都有可能达成这个结果。也就是说,要么让多数人满意,要么让民众忍耐的时间和强度能被后续更大的收益所抵消。在一个多数贫穷少数富裕的社会,无法让多数人满意,而要达成次优的结果,需要做的是,或者缩小不满者忍受和等待的时间,或者减少不满者的数量,亦或是大幅度改善不满者群体的境遇。
改革30年来,关注效率远胜过关注公平,而体制上的漏洞造成了更大的不公,这种少数人相对多数人获益巨大的情况,导致了多数人的相对损失和不满同样巨大,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处于负数的时间过长。这种情况已经严重限制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样的改革几乎难以维系。
如何看待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否定改革的人认为改革前比现在更好,这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也就是改革前的∏大于改革今天的∏值,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即便如此,此时的社会整体福利水平W仍可能是大于改革前的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也就是说,社会是进步了,人民生活的质量是提高了,但满意度下降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前进还是该倒退?更进一步说,如果∏值的降低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最终会走出黑暗,到达更光明的彼岸,这种代价的付出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我们能够忍耐的最长时间有多久?对以上问题的公众思考,决定了能否建立改革共识,决定了改革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中看中公平要远胜于效率,所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我以为,即使改革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对于不公的感受成为普遍的社会氛围,这样的改革不是多数中国民众的选择。付出代价是否能被多数人认同,这不容易判断。但中国人素来有随大流的行为特征,而且中国人的心理忍受力也是非常惊人的,这就是为什么民众不满还没有全面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应该是使选择能使多数人满意的、关注公平至少不明显低于关注效率的方向。采取美国式的效率第一的方向进行改革,可能是另一种跨越式发展战略,未必适合中国社会。
反思改革,如果我们过于关注公平而忽视效率,那么不会取得今天的经济建设成就。但是,我们今天的一切,是以花费数十、百、千倍的社会和经济代价,挥洒血汗,依靠赶超得到的,我们损失了很多很多。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一边欣喜于巨大的成就,一边无奈和无助地舔着血流如注的伤口,并担心着是否会死亡在奔向幸福彼岸的中途。再者,这种方式真得能带领全体国人走向幸福吗?
我们要检讨的不只是方法论上的失误,而应该意识到,方法或者策略的错误,来自于改革方向的偏差。如果差之毫厘,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我们也许已经谬以千里了。再不调整方向和策略,改革将走向其反面,这才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建立的新的改革共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