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壮语地名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3:05:19
广州古代是岭南土著居民南越人集中居地之一,西汉初还是南越国首都。南越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与广西壮族同属壮侗语族,在语言、语法、词汇上与汉语不同。南越人后来一部分被汉化,一部分迁走,但在地名上留下他们的印记,被称为壮语地名。这类地名有特殊含义,不能按汉语通常解释,是广州地名一大特色。透过它们,可窥见古代广州地区社会经济风貌。
古越人又被称为乌蛮及乌浒蛮,亦称良壮,故以乌、良起首地名颇多,广州地区有乌石、乌土、乌泥、乌溪、乌龙岗、乌涌圩等。良字壮语有黄色、平地等意义,广州地区有良口圩、良口镇、良田市、良头铺、良坝、良角、良峒、良塘、良善等;南海也有良村、良宾;中山有良都;顺德有大良和良村。大良附近石涌,还是南越国宰相吕嘉家乡。至今顺德大良语和大良风土文化还有很多特殊性,都与南越人居地有关。
广州地形复杂多样,南越人对它们命名颇具特色。山有多种称谓,其中比较普遍的以“洞”(峒)、“罗”、“六”为起首。“洞”壮语有山坡、畬地之意,计有龙眼洞、沙罗洞、良峒、邹洞、朱洞、西洞、赵峒、秋洞、罗布洞、洞坑、洞旗峰等,都为山丘所在地。畬为顺坡开垦的旱地,实行刀耕火种,与史籍记载南越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相同; “六”(禄、渌)字起首地名不能望文生义作数目,亦表示深幽山地、山野或山涌之意,如花县有六夫岭、六花岗、增城有六湖顶;南海还有禄境、鹤山有禄洞、高明有禄塘、台山有禄马,含义都相近;又 “六”有时与“罗”相通。“罗”字地名在西江、南路地区很普遍。广州地区有罗边、萝山、罗布洞、罗洞、罗岗、罗坑等;此外,壮语蛋叫“春”,广州有鸡春岗,也算是形象化了的地名。
古代广州地区水域面积广大,部分南越人捕鱼为生,善水和航行。广州这类与水有关地名很多。表示河流的有“涌”,如西关涌、东濠涌、西濠涌、荔湾涌、石涌、陈涌、蚬涌、草河涌、大口涌、南涌等;表示水沟曰“滘”,如沥滘、新滘、横滘、增滘、思贤滘、鹿步滘、厦滘、滘口、滘心、滘尾等;表示池沼叫“塘”,如良塘、罗汉塘、新塘、坳背塘、菱角塘、塘头、塘坑等;水上交通往来,需辅以津渡码头,多以“埔”,“浦”、“甫”、“步”、“埗”、“布”等表示这类地名。宋吴厚处《青箱杂记》说:“岭南谓水津为步”。广州有黄埔、凤埔、鸭埔、八步、增步、第二甫、第十甫、十八甫、黄金布、曾家布、官禄布等。
广州古代也有相当大的冲积平原或低地,被冠以塱(朗)地名。今有朗口、塱头、塱溪、塱吓、西塱、大塱、郭塱、黄竹塱、松柏塱、海塱等。但这类地名数量与分布在广州地区的平原或低面积并不相称,表示古代它们开发利用尚未充分。大抵宋代以后珠江三角洲才大规模开发,也许现今这类地名,有一部分是较晚时期命名的。
隋唐以前,南越人尚处在部落社会,互不统属,以血缘氏族为单位居于某地,多以“古”、“都”、“思”表示村寨。广州附近有古田、古料、古坝、古屋、古楼、古塱、古洞、古赖;顺德也有古楼、中山有古镇、南海有古灶,新会有古兜山,博罗有古泥塘等;以“都”,“思”表示的聚落规模可能大些。广州地区有都那、都土地巷、思贤村;顺德有都宁、新会有都会、高明有都权等;又南越人居住的建筑物叫“干栏”,是南越人文化特征之一。而现在广州“栏”字地名,计有杉木栏、桥栏、豆栏、蚬栏、糙米栏、浆栏路、西猪栏路、塘鱼栏路等。“栏”字壮语本意为房屋,但上列地名皆为同行商业地域组织,可能是后世引伸而命名的。
南越人经济虽不发达,但也有以物易物,其场所曰“圩”。而圩又来源于“虚”,古代有所谓“有人则满,无人则虚”之说。圩为岭南特有地名。广州地区圩特别多,如罗岗圩、太和圩、人和圩。东圃圩、长安圩、石井圩、神山圩、蚌湖圩、竹料圩、钟落潭圩等。
壮语原始地名形式,多由两个字组成,三个字很少。现在广州三字壮语地名,想来是后人加一个字上去的。例如“罗”字本是“山”意思,后来汉人不明原意,再加上一个“山”字,于是有罗山、罗浮山等二个、或三个字地名,未免是架床叠屋。又“古”字已有村寨、聚落之意,汉人后加一个意义相近的字,如“村”、“镇”这类。例如市桥古坝,后来派生出古坝村、古坝新洲;由“栏”派生出的路名也很常见,如塘鱼栏路、西猪栏路即属其例。深入剖析这类地名层次、结构,还可以追溯民族迁移时间早晚和路线分布等,具有重要民族地理意义。
由于时代久远,广州许多壮语地名已经消失或发生深刻变异。但从现存的吉光片羽中已使人看到它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继承这笔地名遗产,将为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异彩,也是地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引文来源  广州地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