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理想主义光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0:10
破理想主义的光环
——读顾准《一切判断得自旧纳,旧纳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对的》和《辩证法与神学》
陈坚
一、
记得尼采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有些事情是不言自明的,是明摆着的,我根本不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上。顾准在此两篇中提出的“真理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辩证法有泛神论的倾向。”在尼采看来也许属于“明摆的”,“不言自明的”,根本无需花大力气去剖析的问题。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是很复杂的,真真假假往往混在一起。特别是有些假货,外面常常给包装了一层神圣的光环,如果要还它一个客观真实的原来的存在,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剥掉“皇帝的外衣”是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的。
两篇文章一个主旨:破理想主义的光环!
理想主义有个吓人的东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就是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哪里来的?在唯物主义(或实证主义、或顾准所说的经验主义……)的武库里是没有这个玩意儿的。它只能来自黑格尔(上溯到柏拉图)的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马克思在《神圣的家族》中所批判过的泛神论。
神学(宗教)自有它的用处。实用主义创始人詹姆士说:宗教可以给人以希望。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也需要有“希望”,有了“希望”,才能鼓舞人,才会有凝聚力和承受力,才会心甘情愿地自我牺牲。但它不能用赤裸裸的宗教(如中国历史上的黄                                                  巾 起义、太平天国、德国农民起义),而只能用理性主义(按照严格的逻辑推理的)的黑格尔泛神论宗教。
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为什么容忍(甚至首肯)狄慈根的“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神学”这一明显错误的提法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接受了顾准的经验主义。中国社会的变化说明了顾准的深刻、正确。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经验主义盛行,理想主义黯然失色。中国已成为一个失去精神支柱的国家。这大概又得求救于辩证法,螺旋式上升的新一轮的理想主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形象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教育人。
理想主义是建构的,经验主义是解构的。
二、
题目是《……结论都是相对的》,但文中所谈的是“真理都是相对的。”因为根据经验主义的方法论,所谓“真理”,就是根据实践经验归纳所得的结论(判断)。
“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判断便是先验的。而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排斥先验论的。
形式逻辑与辩解逻辑是相对的,顾准首先运用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指出“真理是绝对的”是不可能的,接着用归纳的方法,归纳出“所有的‘个别’和‘某一时候’的真理认识都是相对的”。既然是“所有的”,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另一个在“所有”之外的绝对真理。
再接着分析所谓“绝对真理的四个条件”。
“按照”,说明形成绝对真理认识是有条件的、特殊的、超出一般的,也就是说超出归纳法的所有之外的。——那么,这个“超出‘所有’之外的,究竟是实有的(或客观存在的)呢?还是意识形态(“理想性质的”、“人的潜在的神性”)呢?
回答:“可以说,无一不是理想性质的。”
那么“理想”又是什么呢?是绝对真理吗?不是,顾准只是指出它是“潜在的神性”,这似乎还不够有说服力。我认为它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价值观念中的最高形式。“价值”与“真理”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在过去的马列主义著作(特别是一些哲学教科书)中是没有的。“价值”与“真理”的出发点完全相反,前者是从主体(主体的利益、需要、愿望……)出发的,必然带有主观性(伴有感性、意志等),后者则是从客体(客体固有的属性、运动规律等)出发的。它必然要求排除任何的主观性,是人的认识的制约因素。(前者能动因素)。过去的马列主义(从苏联传来的,主要是根据斯大林的《联共党史》第四章第二节编写的,根源是恩格斯。)都是把“理想”或“价值观念”说成是“绝对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发展规律,应该说是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实质上是“神学的翻版。
三、真理问题是哲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康德留下了“物自体”,是个聪明的做法,留下了后人继续探索的空间。黑格尔建立了“体系”,实际上又退到了神学。(现代派哲学都以黑格尔为靶子)。马克思改造了黑格尔。
[以上是十多年前写的一篇读书笔记,是读顾准的两篇哲学文章后的一些点滴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