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新闻:马英九本土论述 揭省籍矛盾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3:04
马英九本土论述 揭省籍矛盾真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4 10:36:54

马英九:不要让当权的民进党变成一种“第四波移民群体”对权力的新垄断,从而变成对第七波移民的压迫。
中评社香港6月14日电/台湾明年大选族群问题是所有议题的核心。马英九身上外省人的标签被操作得沸沸扬扬,针对这种困境,马英九也提出他的本土新论述。最新一期《新新闻》杂志报道马英九最新本土论述摘要,以下为主要内容。
历史上的七波移民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台湾史,我们会有更宏观的历史视野。而“台湾意识”与“台湾人”也因此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就台湾本身言,它是原住民族的居住地,然而一如美洲印地安人的命运在大航海时代改变一样,台湾原住民﹝不管平埔或山地﹞的命运自此改观。台湾的关键性地理位置与移民者的不断加入,让台湾成为另一个面貌。
这就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台湾?什么是“本土”?如果“本土”所代表的是“原来的台湾”,那现在的闽南语、客家话、普通话都是外来语,不管是荷兰、西班牙、郑成功、清朝、日本、国民党、民进党,全部都是“外来政权”。如果“外来政权”应该退出,所有汉族该退出台湾,这样的台湾,还剩下什么?
什么叫“台湾人”?要在台湾住多久,才能算“台湾人”?是要从明朝算起,还是清朝算起?或者,像谢雪红,她的父亲移民来台湾当佃农,她就是外省人的后代,她能算“台湾人”吗?如果一九四九年随国民政府大撤退移民来台湾的人,已经在台湾生下第四代的儿孙,都不能称为台湾人,什么叫“台湾人”?
历史无法回头,我们唯有放大视野,从全球化的大历史,移民人口大迁徙的过程,寻找当前“台湾人”形成的历史,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总体来看,台湾经历过“七波移民潮”。现在台湾的本土与文化的形成,是这移民大历史的一部分。
移民潮产生冲突与融合
严格来说,第一波移民是在明朝的郑燮写《东西洋考》的时代,荷兰与西班牙人来之前。先来的汉人,用农具、铁器、衣服、珠玉等,和原住民交换鹿皮、鹿肉、砂金、硫磺等。这些汉人是明末乱世的渔民、流浪者,也是商人,但定居者数量有限。
第二波移民是荷兰人和西班牙人。那是大航海的时代。他们以台湾为根据地,开展世界性的贸易﹝或打劫﹞,但他们不是为建设台湾或长期统治而来,而祇是把台湾当做剥削的海外殖民地,短期的航海根据地与补给站,移民人口不多,对台湾的贡献非常有限。一旦被击败,就全部退出。
第三波是明朝郑成功的时候,大量涌进来的部队,以及明朝遗民。
第四波移民是清朝几次海禁与开放政策下,大量的移民。由于大陆的人口过多,土地并吞严重,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次移民。台湾的闽南、客家人,大多是这时候移民进来的。它也形成土地与资源的争夺战,闽客械斗,漳泉械斗,祇是这种生存战争的反映。
第五波,就是日据时代的日本人了,他们历经五十年的统治,留下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影响,但移民者则于二次大战后被遣返。与荷兰、西班牙一样,这一波移民没有人口数量的问题,但有文化遗留的痕迹。
第六波移民是一九四五年后,国民政府来台接收人员,以及国民政府于一九四九年大撤退所带来的二百万左右的移民。他们来自大陆各地,本有不同语言和地方文化,但对日抗战和内战,有如飓风,把他们卷离开家乡,辗转流浪,来到台湾。为了“国防”与安置,国民政府在台湾各地设立营区与眷村,这就形成总体的文化影响与冲突。
这些带着遥远的乡愁,无法归返的旅人,被历史带着走的中国的尤里西斯啊,祇能在生活中,寻找同乡,寻找熟悉的口味,互相慰藉。于是台湾的饮食口味、生活习性、艺术创作、地方性格、语言口音、流行文化等等,都形成一种大融合的现象,并且变成一种具有包容力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