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重估人民币可能带来更大麻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6:27
“双顺差”和它所带来的流动性麻烦似乎显而易见,但是,对中国政府而言,要做出简单明快的抉择,比如重估币值之类,不仅决策困难,而且可能给刚刚脱离稳态增长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麻烦。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确实对消解流动性助益不大,一方面利率工具的调整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并不大,这使得紧缩信贷实际上往往只能靠行政手段进行约束;另一方面,准备金率的调整力度可能已经有过大之嫌,金融监管部门也要考虑这些业务仍然单一且刚刚完成改制的商业银行所必需的盈利能力。对于财政部门而言,为了确保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相应的财税政策也不宜过度紧缩,评论界都相信,在财政收入快速上涨的同时,仍然增加社会的税费负担可能并无充分的依据。
确实,从相关统计指标的走向来看,中国的流动性问题至少在当前的外部政策层面并无良好办法。那么,是否就应该采取简单直接的思路,对人民币汇价进行直接重估,以期“一步到位”地从源头解决问题呢?
分析一个政策的合理性,必须要从起效逻辑出发。至少目前,自上而下地直接重估人民币币值并不是好办法。首先,我们目前无法知道哪个比价是最适当的。当采用“小步试错”的办法进行探索的时候,和市场自发调整并无太大差别;而采用激进策略时,则可能“矫枉过正”。
其次,产生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正是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与强制结售汇制度启动了初期的流动性问题,而内外部因素在人民币币值方面的一致性预期,深化了既有的问题。因此,消解流动性问题,或者令中国跳出“货币陷阱”的思路,应是近似中医的内部因素调整,而非西医明快的“一刀切”。
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确实为其他贫困国家提供了借鉴。但是,从纯经济学理论角度看,任何国家的增长都势必会收敛到某种水平。现实中的例子是中国不可能依托原有增长路径不断地高速增长,毕竟“发散式”的增长肯定会最终耗尽这个星球上所有的资源,导致系统从内部崩塌。闪亮了20多年的中国正面临一个传统上新兴市场国家常见的困扰,那就是周期的衰退阶段实际上已经在走近。中国经济内外部的问题,实际上只是原有增长模式所带来的麻烦,当这些麻烦越来越多并难以解决的时候,那些轻易来临的美好感觉可能会戛然而止……
这就是说,除非中国改变其经济增长方式,否则针对人民币币值、外贸部门的顺差增长,或者流动性这类宏观话题的争论,无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探讨。热心阅读评论的人稍稍留意一下即可发现,目前以流动性为起始论据的讨论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热点,譬如物价、房地产、工资和就业,等等,这从侧面说明,从一两个经济表象出发的讨论,实际上并不深入,而且角度和目标已经逐步发散,到了任何参与的论者都无法把握的程度。这样七嘴八舌的讨论,其实已经成为一种“市民的发泄”,远非严肃有效的经济诊断。
从我所理解的哈耶克的思想,政策工具的寻找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宏观问题太过复杂,不可能通过一个政策工具解决系列问题,更别说具体政策力道的把握了。假如我们继续推进这一思路,甚至会发现连寻找一个政策目标都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一个一致性的判断能让大部分人认同一个问题。
再退一步的话,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事实上也面临着若干社会问题。每一个研究中国的人都会注意到,关于教育、养老、医疗等的矛盾在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时候,可以被平心静气地讨论,毕竟经济发展能够解决或者掩盖相当多的矛盾。可是当面临经济增长失速的时候,社会弊端都会被以戏剧化、情境化的方式重新搬上媒体台面且反复变形、放大。舆情权重的提升,对于偏好“稳定压倒一切”的决策者而言,“渐进”更是一个不能放弃的标签。可以理解,延续经济处于稳态时期的旧政策,政府面临的舆论风险肯定最小。由此可知,在外汇政策层面,尽管“渐进”可能也会导致在某一时点出现“矫枉过正”,但是,毕竟中国经济彼时所承受的压力不会突然放大。
所以,采用放宽波动区间的方式让人民币缓慢寻找“回家的路”,比之快速重新估值而言,负面效应要小得多。也许,国内外许多人能够看到快速重估的无数好处,但那可能是“有色眼镜”所致,对于14亿人口的国度而言,更应在意快速重估的那些坏处,毕竟,减小震荡才是政策制定者的必要选项。
(本文作者沈洪溥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金融风险研究中心研究员,文中所述只代表他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