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WEBQUEST 提高网络教学的互动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4:43
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蔡少莲
摘要: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连上了因特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与日激增。但是,如何利用因特网资源支持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使技术和教学达到有机的整合,使师生间有效地互动起来,从而提高网络教学效率,对于上述问题WEBQEST提供了一种思路。
How can you use the World Wide Web as a motivating force in your classroom? How can a teacher hold students‘ attention when they run across intriguing, but not necessarily safe Internet sites? One great way to address these concerns is to use WebQuests.
Directly relevant to the curriculum and interesting and motivating to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y add spice to a lesson and direct a more responsible use of the Internet..
一. 网络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运用的普及,许多院校开始意识到这一资源的潜力,纷纷尝试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网络教育的灵活性,也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提出:由于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校学习知识的多少并不能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我的发现过程。
另一方面,著名教育理论家布卢姆认为,在教学中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都是必要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对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单纯以知识和接受为目的的教学是低水平的教学,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反应,估价,组织,性格化为目的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系统、高效的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就成为现代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不言而喻,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优势极其明显:它摆脱了固定模式、固定空间和固定时间的束缚,为师生提供了充分的时空进行自由、自主的交流。
然而,由于网络教育尚处摸索阶段,有些做法难免不如人意。事实上,有些“网络教学”仅仅是传统教学的简单翻版,即学生看书,作题,老师批改作业。所不同的是,印刷的课本变成了电子版本,学生实施无纸作业,老师也免于搬运作业之苦,改完的作业直接在网上反馈。总之,学习的过程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知识积累阶段,网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即双方完全投入,积极参与,彼此响应的特点并没有充分实现。
在这些方面,WebQuest提供了一种思路,它能有效地整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高级思维能力,从而使网络教学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 利用WEBQUEST提高网络教学的互动性
WebQuest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创建的一种课程计划,它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习者所接触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都来自因特网。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
伯尼·道奇博士在接受美国“教育世界”网站采访时指出,WebQuest区别于其它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就是:WebQuest提供一些有趣的、可行的任务,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WEBQUEST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来自于双方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过后,完成练习任务,从而巩固教学效果。其教学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接受,目前某些网络教学也带有很重的此种教学模式的痕迹。因此,学生的思维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禁锢,形成习惯性接受的思维定势,缺乏创造性,自主性。
WEBQUEST网络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更加强调学生做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学会方法、得到知识。而教师只是从中加以组织、指导。WEBQUEST 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这样的角色分配始终贯穿于WebQuest 的六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
(一) “绪言”(introduction)部分教师要达到两个目的:给学习者指定方向,即选定主题,以及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习者的兴趣。
WEbQuest的主题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的任务,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从而更好地感悟智慧。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关注教材和知识点,还要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为此,教师应熟悉自己学科领域可用的在线资源,把自己学科范围内的资源进行组织整理,分门别类成可查找数据库、参考资料、项目思路,等等,最后才确定适合自己课程并配有相应在线材料的主题。
由于教师事先把相关资源进行了整理,为学生指明了参考材料的范围,避免了漫无目的的任意冲浪,大大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 WebQuest的“任务”(Task)模块对练习结束时学生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者是口头报告(如解释某一特定主题)。具体可包括编纂、复述、判断、设计、分析等等,或是这些任务不同程度的综合。
任务是WebQues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些高级思维技能包括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和问题解决,等等。
由教师设计任务,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其集中精力调动各种能力完成任务,并为进一步的交流和互动奠定基础。
(三) 在WebQuest的“过程”(Process)模块中,教师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了短小而清晰的建议,其中包括将总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的策略。实际上,这为学生提供了建构知识的脚手架,让学生经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所经历的思维过程, 实现学生高水平的认知。
教师还能够在这个模块中为学习和交互过程提供指导,如怎样开展一个头脑风暴会议。
在WebQuest的任务和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体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和策略。首先,呈现给学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收集、整理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应该促使学生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概括出主要问题,并进行比较、判断和综合。教师应引导并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真正培养自己的能力。
(四)WebQuest的“资源”(Resources)模块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将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其中大部分资源是包括在 WebQuest文件中作为超链接指向万维网上的信息。学生使用的所有链接都由教师预先设定,这是WebQuest区别与其他网络活动的一个特征,也就是说,相对于信息的搜索,WebQuest更侧重于信息的使用。
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网上的发现,它还可以包括一个与远距离专家的音频会议、一个与不远的教师的视频会议,一个录像带,一份评价报告的精装本、教科书、录音带,以及与他人面对面的访谈。由于这些资源是预先选定的,而且还包含有明确的指针,所以,学习者在网络空间将不再因迷失方向而完全满无边际地漂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将资源清单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资源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学习,另一些则可以由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或持某一特殊观点的学习者阅读。通过这种给予学习者不同数据资源的方式,不仅增强了群体之间的合作和依靠,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相互学习的意识。
(五)估评(Evaluation)。显然,如果我们要证明用网络来学习的花费是值得的,我们需要测评学习结果。在传统教学中,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是学生会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学生所要解答的问题都是经过加工的、很纯粹的学科问题,因此学生和教师都不必过分关注这些问题的生活意义,只需关心所谓纯粹的学科问题。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养成了在理想的条件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脱离真实生活。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而WebQuest采用评价量规(evaluation rubric)进行估评(Evaluation)。同时,为了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评价”这部分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要求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
WebQuest的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本身、教师、家长、同学,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只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才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自我的改进。因此学生应该是最主要的评价者。
评价中首先应当是考虑的是自我评价;然后是协作者或者同学的评价;最后才是教师或者家长、社会对学习者的评价,将这些评价综合、整理后,形成最后评价。学生通过经常性的、从各方面出发的自评,不断校准自己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另外,学生自评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学生参与制订评价量规表。
让学生参与制订评价量规表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对整个活动进行思考和价值判断: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从哪些方面对小组表现进行评价等等。学生参与制订评价量表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价值观是怎样的,他们最重视哪些方面的东西。这同时也能增强集体的民主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参与制订评价量规表,由于没有具体参与的体验,学生可能很难制订出适用的量规表。如果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进行评价之前)让学生制订量规表,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体会和经验确定出评价的标准,这样就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3.学生对其它同学或协作者进行评价
对其他同学或者协作者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他人的自我评价进行评价。同学或者协作者的评价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引起其反思,使学生能够更公正地看待自己。
(六)结论(Conclusion)。WebQuest的“结论”部分提供机会总结经验,鼓励对过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习者在其他领域拓展其经验。即使在“结论”部分,学生还可以给教师提供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班上”讨论时可能会用得到。
无论六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者都必须将其思考过程返回到因特网上,一是给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带来一个观众群;二是为得到多方面的反馈提供了可能性,因为远距离的观众可以通过学习者成果中内含的电子邮件形式给学习者反馈信息。
三. 实例
绪言部分,教师为学生设定一个项目:研究中国的一个太平洋邻邦----加拿大。加拿大地广人稀,不仅有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因此,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构成一个四口之家,计划一次为期三周的加拿大虚拟旅行。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和一个5岁儿童。
在这次旅行中要求学生调查加拿大人是怎样生活、怎样满足物质、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学生要比较进入21世纪后,中国和加拿大面临哪些不同的挑战和问题。由于大量的问题有待调查,所以,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个方面的任务,且要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一旦完成调查,就要与家庭其他成员分享收获和经验,以便策划一个精彩的假期。
任务部分,教师对学生完成该项目的最终产出提出明确的要求,如面向全班同学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过程部分,教师列出每个角色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来源。教师提供的资源都呈现链接,并对站点作简短的介绍,以免学生分心,去上其他一些不了解的网站。
当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对这个家庭的假期怎么过有所了解以后,就要回到“班里”重新组成“专家”组,着手信息的检索,并列出你这个角色在加拿大之行中要做的事情(即所有扮演“父亲”的角色为一组,“母亲”的角色为一组,“母亲”为一组,少年为一组,5岁的小孩为一组。在“专家”组,成员至少要列出自己想做的十件事,按最想做--最不想做的次序进行排列。同时做好自己的讨论记录,以便回到“家”后能在家庭成员中展开辩论。
评价部分采用评分表判定学生的学习结果。评分的项目包括小组活动的参与性,创造性,正确性,以及个人在小组里的合作以及为小组作出的贡献。教师对评定的标准应作清晰的描述可起导向的作用。以下的评分表可供参考。
过程
一般
1

2
很好
3
优秀
4
得分
按时完成所有工作
合作地工作
紧紧围绕任务
充分利用资源
对资源建立文件
组织的信息及制作
通过这个WebQuest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有目的、有选择地从网上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同时通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形式学生之间开展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通过答疑和适时的介入,积极加入与学生的互动中
四.结束语
正如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传递知识已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适应变化和学习’, 即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并知道如何进行学习,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既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和选择性四个显著特征。”
WebQuest教学正是以此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网络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讨论等,高效率、高质量地传递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自豪感!
而教师则努力营造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既可以是学生之间交流与协商,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协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鼓励协作学习,尤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促进。而不仅仅象传统教学的过程,主要强调学生个体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总之,利用WEBQUEST进行网络教学,将尽可能的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并知道如何进行学习,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参考文献
1.Bernie Dodge,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s
2.Dim:《WebQuest八问八答》--《网络科技时代》, 2002.1
3.武健:《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量规表”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