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探究——WebQues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53:36
网络探究——WebQuest
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
武汉四中   官剑琴
WebQuest,一个很奇特的名字,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WebQuest究竟是什么?译成中文就是网络探究。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开展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当然,与一般的教案或者单元教案相比,Webquest增加了一些复杂性。Webquest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孩子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
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在一个Webquest中,老师根据提出的问题,创建一些好的互联网站点的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这些在线资源具有不同的样式,如web站点、电子刊物、虚拟旅行、电子公告版、电子邮件。生动的图形和交互的特性引发学习者的注意、提升兴奋水平。通过运用多样化的互联网资源,一个Webquest为不同学习水平或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信息。有时,Webquest也向学生提供容易采用的离线资源,如儿童文学读物、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贵宾演讲……。常用的一种离线方式是提供参考书目。值得注意的是Webquest资源提供的必须是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这让学习者能较快地收集信息,学生进而能够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解释、分析信息。
Webquest的焦点是要让学生应用他们的知识建设性地解决真实的问题。Webquest的终极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维。这类终极活动包括创编好莱坞式的歌舞表演、通过电子邮件提交实地考察或动手做活动的报告,一直到学生制作他们自己的网页。
当使用Webquest问题,学生在更高水平进行思考的时候,老师有效估价学生活动的努力程度十分重要。很多Webquest用量规详细说明了教师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些量规也提供了学生和教师对他们学习的自我评估。
在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发现了WebQuest的几个优势。
第一,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的配比是有要求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整个研究过程有一个深入的辅导和帮助。一般来说,一位老师只能带4~5个课题,不超过20个学习者,而WebQuest可以缓解师生配比之间的矛盾。因为有电子学案,老师轮班辅导,有些其它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按照电子学案中已经陈述出来的内容自主地去组织学习,那么这个矛盾就有效地缓解了。
第二,研究性学习是终身学习,开放度非常大,而现在的学生习惯了接受性的学习。WebQuest将开放度非常大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适度的收敛,这样教学中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事件就少一点,从而便于操纵。
第三,WebQuest是研究性学习是否能走进学科的关键,它是分科学习的讲授式学习和综合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渡,起到了一个平衡的作用。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习平衡一些。
第四,它是从单纯的接受学习到完全的自主学习的台阶。教师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向自主学习慢慢过渡。它是学习方式连续梯度的学习方式。
那么我们说WebQuest是一种电子学案,它与传统的教案有什么不同呢?这种基于电子学案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学案和教案文字上是有区别的,教案只是供老师看的,是老师工作的脚本,学生看不到;而学案是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工具,让学习者和教师随时都可以看到。学案用网页的电子格式。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教学组织工具。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笔记进行咀嚼、回味;而可共享的电子学案,当它发布在互联网上之后,我们发现课堂好像开放、活跃起来了。学生在课后回家后还可以看到老师在这堂课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此学案的要求、提示、安排把课堂学习继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课堂没有界限。WebQuest电子学案的网页电子格式起到了一个桥梁、枢纽的作用,打破了原有课堂的“墙壁”的欠缺。
WebQuest的第一个成功之处,倒未见得是这个学习模式本身,而在于它带来的电子学案的格式,因为我发觉构成这个电子学案的模块(网页一边有个导航栏)是按照学习者学习的一般的时间流程排列的(也可以飞线形跳来跳去地自选)。这些模块的名称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它命名,这样就意味着它可以用到很多开放性学习或其他模式的学习方式。这样一来,不管是哪一种学习方式,只要我们在课内外融为一体,就是好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WebQuest学习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可以打个比方:筷子和汤勺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的课堂讲授式学习好比“筷子”,它去“捞”陈述式知识的“面条”最合适,通过讲授式学习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有一类培养目标用讲授式的学习方式可能就不太合适了。因为讲授式的学习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它对创造性的思维,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人的发展来说,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就适合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这里WebQuest学习就好像汤勺了。美国就更强调后者,所以我们要将两者结合好,才能“营养搭配均衡”。
所有的WebQuest电子学案都包括引言、任务、评价等六个模块,这样是不是会导致WebQuest过于模式化呢?
首先我们不要静态的去看这个问题。认识一个新鲜的事情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一个模式的提出其实是对一类教学模式的概括性、结构化的总结。正是由于这个模式的提出,使得我们对一类有效的教学经验,有了一个认识和批判的基础。如果结构性的东西都不能提出来,那么我们怎么来学它呢?没有这种模式,我们需要“钻木取火”地从头开始研究总结才能达到现在的水平,这个必要。这样的模式是我们发展的基础。
如果我们有了这个模式以后,没有经过深入的认识就去发展它、打破它,我认为这是没有依据的、不充分的。因为我们没有按照这个模式去深入的实践,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知道、体会到、感悟到这种模式的弱点呢?我们没有把握这些弱点,怎么来改变它呢?怎么来超越它?所以这第一个阶段不可缺少,第二个阶段才能严格地去做。当我们真正地掌握这个模式、了解这个模式后,我们对它的左左右右、长长短短,在心里有真切的感受,加上反思、实践,我们才可以把这个模式化为我们人的教学的东西。然后在用的时候,从表象上看,不一定有这个模式的痕迹,但通过这个模式反映的方法的精髓已经融到我们教学的血液中了。
另外,一位新教师要熟悉教学这个行当时,恐怕还要一个模式的严格学习,没有这些模式的学习,恐怕无法传承优秀老教师的好的教学经验。最好的教学应该是在不同的模式中流动,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者和教学本身而随时建构生成的。而这就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一簇而就对老师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很多老师认为WebQuest只适用于课外活动,不能用于课堂教学?是不是所有课都能套用WebQuest呢?
WebQuest有个前提是课堂教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课外?是在课外无组织的自发的活动还是有组织的活动?是在学校的八节课以外的叫课外还是离开学校的就叫课外?那么回家做作业算什么?课外跟课堂教学一点没有关系吗?在这点问题上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们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培养目标已经从单一的知识的获取变成立体的发展、情感的交流。我们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适合用WebQuest的,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也是不适合用WebQuest。它在引入课堂的过程当中,不是要求每节课都这么上,而是根据课标、教材,在适合用WebQuest的部分应用。
在WebQuest实践探索中,实行WebQuest前期探索的老师大多数还是将它用在课内的,还有一部分老师实际上用了课外的旗号,给自己留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我们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课时毕竟是有限的,从教学管理来说,如果将WebQuest一下子拿到课内来,会和教学流程、质量管理等方面有冲突,这样我们探索、创新、实践的空间就小了。作为一个新的事物,我们必须给它预留可能产生任何方面问题的失败的空间。有时我们把它摆在课外的目的就是为它腾挪出一个实践探索的空间,来保护我们勇于探索的学校。因为公众有时是盲目的,我们不难看到家长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冲击作用。我们需要首先把它做出效果来,然后让公众在效果面前给它真正的肯定。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来接受这样的事物,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http://blog.hexun.com/shayuegongzuoshi/1335430/viewartic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