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2:45

革命年代:对远去的革命年代的思索和纪念           

  这本集子所收的是我最近二十年所写的部分文章,最早的一篇写于1988年,最近的一篇写于2008年11月。文章所论及的,无论是近代转型、孙科、还是延安的新话语、建国初50-60年代的社会变迁等等,都发生在一种叫做“革命”的大背景下,虽然每一次的“革命”的内容、目标不一;而文章的内容则涵盖国民革命、共产主义革命、“继续革命”,故以《革命年代》为书名。
  这本集子既不是对革命的呐喊,也不是对革命的批驳与诘难,而是我对生活其中的那个已经远去的革命年代的一份思索和纪念。
  有朋友在谈论当代新诗运动的发展脉络时说:“80年代开花,90年代结果,什么事都酝酿于70年代。”这句话也可以用于再更广义的范围,今天五六十岁的许多人,都是从70年代出发的。翻读北岛赠我的自选诗集《守夜》(1972-2008)和《七十年代》,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70年代:那时你做了什么呢?

阅读全部简介

关键词: 革命 社会变迁 国民革命 共产主义革命
总点击:68658    总评论数:2        综合得分:733      推荐票:1
作者: 高华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定价: 38    状态:连载中

    《革命年代》作品相关

       如果说从进入大学的历史系就算正式学习或研究历史,我在史学领域已呆了20多年,也在南京大学度过了自己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岁月。我和南京大学最初的渊源,是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结下的,却是和大学原来的意义没有任何关系。我虽然从小就对大学充满向往,很早就读过苏联作家特里方诺夫的《一年级大学生》,但很清楚读大学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文革”前我就知道家庭成分不好,成绩再好也考不上大学。

  • 目录
  •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1)
  •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2)
  •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3)
  •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4)
  •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5)
  •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6)
  •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7)

    《革命年代》南京十年

    19世纪中叶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时期,当时,面临着“五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古老中国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与传统的农业社会迥异的、现代性逐渐增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条道路在中国充满了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既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也一次次丧失了历史赐予的难得机遇,长期在通往现代的旅途中蹒跚而行。中国变革的艰难无疑与前现代社会的历史遗产有关,也与中国政治中枢的政策选择密切相连,同时它还受到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巨大影响。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1)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2)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3)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4)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5)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6)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7)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8)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9)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10)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11)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12)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13)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14)
  • 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再思考(1)
  • 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再思考(2)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1)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2)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3)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4)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5)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6)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7)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8)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9)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10)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11)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12)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13)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14)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15)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16)
  •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17)
  •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1)
  •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2)
  •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3)
  •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4)
  •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5)
  •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6)
  •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7)

    《革命年代》“太子”孙科(上)

    孙科是中华民国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政治人物,以政治态度善变而著称。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唯一儿子,青年时代即在美国加入了同盟会。1922年底,孙科被孙中山指定参加国民党改组筹备工作,从此正式进入国民党中枢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孙科历任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要职,曾两度担任行政院院长。自1933—1948年底,出任立法院长一职,前后长达16年,是国民党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然而,国内史学界对这个民国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至今尚未充分展开研究。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1)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2)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3)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4)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5)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6)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7)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8)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9)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1)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2)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3)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4)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5)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6)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7)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8)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9)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10)
  •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11)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1)..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2)..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3)..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4)..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5)..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6)..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7)..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8)..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9)..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10..
  •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11..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

    《革命年代》“太子”孙科(下)

    孙科是民国史上极具特殊性的政治人物,以政治立场多变而闻名,在几个紧要的历史关头,他的政治立场都曾发生过戏剧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一不影响到当时政局的发展,给社会造成强烈的震动。抗战后期孙科积极鼓吹民主政治,猛烈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然而时隔几年,他又从原先的政治立场后退,转而全力支持蒋介石的内外政策。在不长的时间内,孙科的政治立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转变,究竟是其个性上的“朝秦暮楚”使之然……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1)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2)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3)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4)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5)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6)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7)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8)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9)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10)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11)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12)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13)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14)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15)
  •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16)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2)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3)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4)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5)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6)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7)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8)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9)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0)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1)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2)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3)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4)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5)
  •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6)
  • 孙科的晚年岁月(1)
  • 孙科的晚年岁月(2)
  • 孙科的晚年岁月(3)
  • 孙科的晚年岁月(4)
  • 孙科的晚年岁月(5)

    《革命年代》革命词语(上)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中青年批评家论坛暨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上的发言(2005年11月30日),载《深圳美术馆》2005年。
  我的发言只能从历史的角度来谈,对艺术,我是门外汉。我就从近年来学界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化的反思来谈,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因为中国80年代的新艺术就是从那儿派生、裂变而来的。

  •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1)
  •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2)
  •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3)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1)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2)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3)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4)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5)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6)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7)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8)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9)
  •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10)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2)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3)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4)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5)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6)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7)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8)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9)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0)
  •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1)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1)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2)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3)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4)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5)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6)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7)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8)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9)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10)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11)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12)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13)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14)
  •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15)

    《革命年代》革命词语(下)

    1942—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共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其中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改造——即用毛泽东的理论和概念转换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是延安整风运动重要的一环。毛泽东领导的这场浩大的思想改造工程迄今已五十多年,笔者认为,无论从毛泽东的个人创造力,抑或是从思想改造对日后中国人的广泛影响而言,延安整风期间锻造“新人”的经验都是值得充分研究的。然而学界对有关这一课题的叙述,基本集中于全党思想统一的政治意义方面……

  • “新人”的诞生(1)
  • “新人”的诞生(2)
  • “新人”的诞生(3)
  • “新人”的诞生(4)
  • “新人”的诞生(5)
  • “新人”的诞生(6)
  • “新人”的诞生(7)
  • “新人”的诞生(8)
  • “新人”的诞生(9)
  • “新人”的诞生(10)
  • “新人”的诞生(11)
  • “新人”的诞生(12)
  • “新人”的诞生(13)
  • “新人”的诞生(14)
  • “新人”的诞生(15)
  • “新人”的诞生(16)
  • “新人”的诞生(17)
  • “新人”的诞生(18)
  • “新人”的诞生(19)
  • “新人”的诞生(20)
  • “新人”的诞生(21)
  • “新人”的诞生(22)
  • “新人”的诞生(23)
  • “新人”的诞生(24)
  • “新人”的诞生(25)
  • “新人”的诞生(26)
  • “新人”的诞生(27)
  • “新人”的诞生(28)
  •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1)
  •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2)
  •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3)
  •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4)
  •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5)
  •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6)
  •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7)
  •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8)
  •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9)
  •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1)
  •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2)
  •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3)
  •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4)
  •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
  •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
  •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
  •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
  •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
  •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
  • 革命女性陈琮英(1)
  • 革命女性陈琮英(2)
  • 革命女性陈琮英(3)

    《革命年代》时代遄流

    20世纪90年代后,海内外某些学人似乎有一种新的研究趋向,这就是主张重新发掘过去时代的某些“积极价值”,再配之以其他新的思想资源,用于指导当今的中国改革。崔之元认为,“鞍钢宪法”即是体现了“以广大劳动人民取代少数经济政治精英对社会资源的操纵”的“经济民主”的重要范例。在读到这些论述时,我是颇为惊讶的。我对这些学人提出上述判断的事实基础是否确切有不小的疑问,我认为彼等将某些概念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剥离开来

  •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1)
  •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2)
  •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3)
  •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4)
  •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5)
  •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6)
  •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7)
  •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8)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
  • 能不说丁玲?(1)
  • 能不说丁玲?(2)
  • 能不说丁玲?(3)
  • 能不说丁玲?(4)
  • 能不说丁玲?(5)
  • 能不说丁玲?(6)
  • 能不说丁玲?(7)
  • 能不说丁玲?(8)
  • 能不说丁玲?(9)
  • 能不说丁玲?(10)
  • 能不说丁玲?(11)
  • 能不说丁玲?(12)
  • 初读《杨尚昆日记》(1)
  • 初读《杨尚昆日记》(2)
  • 初读《杨尚昆日记》(3)
  • 初读《杨尚昆日记》(4)
  • 初读《杨尚昆日记》(5)
  • 初读《杨尚昆日记》(6)
  • 初读《杨尚昆日记》(7)
  • 初读《杨尚昆日记》(8)
  • 读《七律·有所思》(1)
  • 读《七律·有所思》(2)
  • 读《七律·有所思》(3)
  • 读《七律·有所思》(4)
  • 读《七律·有所思》(5)
  • 读《七律·有所思》(6)
  • 读《七律·有所思》(7)
  • 读《七律·有所思》(8)
连载中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