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28:25

佛陀度慈悲度众生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經是一位商人,名叫貧窶,他經常在國與國之間做買賣。這一次,貧窶與一群好朋友們又乘船遠至他國去做生意。

    在海上航行的途中,貧窶不時來到甲板,站在這裡透氣,當貧窶望向海洋時,忽然見到海中的大魚追食著小魚群,只見大魚群快速的張開大嘴不斷的吞食著,小魚們倉皇的逃避,卻躲不過被大魚吞食的命運,成群的小魚很快就消失在大魚的口中,它們的生命就這樣消失。

    貧窶感嘆著小魚的無助與弱肉強食的無奈,他想著:「生命源遠流長,在不斷的變換外形中綿延,不知道這個道理的眾生卻在每一生中互相爭奪與殺伐,造成後世更深的怨懟與仇恨,冤冤相報無盡。我願以自己的色身布施給魚兒們,以換取無數的小生命,不再被大魚所追殺。」

    於是貧窶跳入海中,捨身布施行菩薩道。在這一生命終之後,轉世投胎為身體巨大的鯨魚王,領導著海中的魚群自在的生活。

    在靠近海邊有一小國,正遭逢嚴重的旱災,人民無以為食,竟然互相殺害,彼此噉食人肉維生。慈悲的魚王知道了,心裡想「這是多麼悲慘的事啊!旱災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呢?他們這樣互相噉食,終會走上絕境的。」

    於是魚王游到淺灘上,希望以自己的身體維持大眾的生命。海邊的居民看到這麼大的魚,喜出望外,他們感謝天神送來了食物,紛紛互相走告:「大家快來啊!有一條大魚停在岸邊,大家趕快去食用。」

    就這樣,每天都有人帶著刀,在鯨魚王的身上任意的割下他們所需要的魚肉來維持生命,鯨魚王龐大的身軀被刀切割得遍體鱗傷。幾個月過去了,鯨魚王忍著痛,居然還活著。魚王犧牲自己以救活大眾的這種大慈悲心感動了天神,天神從天界來到鯨魚王的身邊,合掌問道:「慈悲的鯨王啊!您用自己的身體養活大眾,每天還要忍受人們一刀一刀的割切,這樣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您為什麼不捨離這個報身,只要留下魚身給大眾就可以了!」

    鯨王回答:「我不能這麼做啊!如果我死了,這魚身很快就會腐爛掉,人民將再度陷入饑餓的困境,又會開始互相殺害、噉食人肉以生活。我實在不忍心見到這種慘狀再度發生,所以,我一定要堅持活下來。」天神被鯨王這種捨己救人的願心所感動,由衷的讚歎:「鯨王啊!您這麼樣的慈心廣大,將來一定能成就無上佛果,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有一天,一位村民拿著斧頭,爬到鯨王的頭上,用力的砍下鯨王的頭帶回家烹食,鯨王才因此結束了這一世的生命。

    捨報的鯨王轉世為皇太子,太子生來聰慧,在成長過程中,處處都流露出悲天憫人的胸懷,深受國人的愛戴。

    有一年,國內旱災,農作沒有收成,國人貧困潦倒,皇太子於是建議父王免除國人的稅收,自己也是粗食淡飯,盡力的救助人民。他深深的懺悔,自己沒有福報,所以不能福庇子民;由於自己的罪業,使人民生活在災難中,不能安居樂業。

    太子於是長跪發願:「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上天的甘露潤澤,期望能解除國人的災難,人民都能豐衣足食,生活得無憂無慮。」太子哀慟的懺悔,他真誠的希望人民能安樂的生活。他至誠的發願,感召了大慈悲的佛陀帶領五百位出家比丘來到太子的國家,讓他們培植福田。佛陀與眾比丘才剛踏上邊界,國王、太子帶領著皇族都來恭迎佛陀到皇宮接受供養,一路上,百姓們歡喜得匍匐於地,恭敬的頂禮佛陀。當佛陀安詳徐步的走過時,大眾感受到佛陀的慈祥與光明,他們覺得災難即將過去了。

    見到佛陀的太子,悲喜交集;悲的是由於自己的罪業深重,使人民遭受饑饉之災,喜的是佛陀慈悲普照,為人民種福。太子在佛陀面前涕淚悲泣,長跪頂禮的說道:「佛啊!國家久旱不雨,至使五穀不收,這都是我沒有福報,我的罪業帶給子民的是災難。慈悲的佛啊!我願意犧牲自己以換取人民的安泰。」佛陀回答說:「太子啊!你的慈悲喜捨是十方諸佛菩薩都知道的啊!你真誠的懺悔與發願,即將解除國內的災難。」

    不多時,天上降下甘霖,解除了長久的旱象,人民感恩佛陀的普照與仁心愛民的君王。由於佛的教化,大眾學到了唯有互相幫助、彼此體諒,化解心中彼此的分別、嫉妒與仇恨,才能使這個共同生活的地方免於災難。國家中所有人民更加恭敬三寶、深信佛法,真正做到信受奉行。從此以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省思——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是落實菩薩行門的箴言。

    人們的煩惱與痛苦,大多來自於「我」,因為我執深重,因此養成了自私的習氣,心念常在比較中,生活便有許多是非與煩惱。

    什麼時候才能放下「我」?唯有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時候!如同母親對自己的小孩,無怨無悔的付出,慈母的光輝令人動容。菩薩視眾生如己子,不也是同樣的胸懷?只是菩薩無私,所愛的沒有親疏之別。因為把大眾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我執」的煩惱自然放下,不僅成就自己菩薩的志業,也度化了眾生。

 佛陀起慈悲之因缘

    為期三個月的夏安居結束時,比丘們深得法益,身心自在清涼。為表達對佛陀的無比感恩,比丘們前往舍衛國中的祇樹給孤獨園,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佛陀見到比丘們,即以慈悲的口吻慰問大眾:「這三個月來的生活起居,是否有所匱乏?身心是否安樂?」

    佛陀的侍者阿難,在一旁見到佛陀如此慈愍地關心大眾,深為佛陀的廣大悲心所感動。因此,恭敬地請問佛陀:「世尊,您的慈悲令弟子們個個如沐春風。您這般不忍眾生受苦的悲憫胸懷,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佛陀微笑著對阿難說:「無量劫前,在地獄中有兩個罪人。獄卒剝取他們身上的皮,用作拉車的皮帶;並且,命令他們共拉一輛十分沉重的鐵車。在拉車的過程中,獄卒還不斷以鐵棒毆打他們。兩個罪人就這樣來回奔波,毫無喘息的時候。」

    「其中一人終於體力不支,暈倒在地;獄卒見狀,又是一陣毒打。見到同伴如此悲慘,另一人心生憐憫,告訴獄卒說:『可不可以讓我代替他?我一個人來拉這部車就好了。』獄卒聽了大發雷霆,以鐵棒重重地捶打這個人,這人當場身亡;然而,由於一念悲心,結束了地獄的業報,投生於忉利天。」

    說完了這則故事,佛陀告訴阿難:「地獄中心懷慈悲,願代同伴受苦的罪人,就是我的過去生。自從在那一世當中,看到地獄罪苦眾生受苦無量,我就發起了大慈悲心。此後,生生世世對一切眾生都心懷慈愍,不曾退捨,直到現在。」阿難聆聽了佛陀初發慈悲心的因緣後,十分感佩佛陀的慈心悲願,歡喜地依佛陀的教誨,精進用功修行。

    原典出處:《賢愚經》

    省思——

    《觀無量壽佛經》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涅槃經》云:「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對眾生發起慈悲心,是修行學佛的初步,也是成佛不可或缺的資糧。發心正確,知見正確,修行方向就正直不偏,佛道指日可期。

 佛陀三笑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斗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如果他還活著,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著老人,而後輕輕一笑。瞬時,佛陀的齒畔產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個市集。一會兒,一頭滿身臭穢的大豬,身體滴著屎尿,搖搖擺擺的晃過市集,眾人此時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見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憐憫地微笑。

    阿難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覺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請示:「慈悲的世尊!剛剛您看到老人哀嘆而憐憫一笑,現在看到搖擺行走的大豬,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難道其中有何特別的原因嗎?請世尊慈悲開示,以解答大眾共同的疑惑。」佛陀於是告訴大眾,之所以會笑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無奈於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邊捕魚時,讓無可計數的生命,在他的漁網下慘遭殺害,也讓這些魚蝦,家庭破碎、骨肉相離。但是,他不曾因為魚蝦的苦,而生起絲毫的惻隱之心。如今自己的兒子因禍而死,卻怨天咒地,感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因為這樣的因緣而笑!

    第二,過去曾經風光不可一世,能呼風喚雨,來去自如,志得意滿的飛行皇帝,今日卻只能在魚販的斗中無助地苟延殘喘,連性命都自顧不暇。這個前世的天人,因為專修空想觀,修成了空定,卻執著這個想出來的空,無法歸於本心。雖然得壽八十億四千萬劫之久,然而,卻不能讓自己的罪業消弭,在福壽用盡時,定力也跟著消失,仍要受輪迴果報之苦!

    阿難不解的問道:「像帝釋天一樣尊貴的飛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廣,為何仍不能免於業報呢?」一旁的魚此時張著空洞的雙眼,似有所感。佛陀答道:「禍福其實只是暫時的假相,並不能長久!如果因為今生的富貴而志得意滿,不知繼續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報享盡,就會為自己招來無數的災難和罪報。這因緣果報,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不會因貴賤而有所區別!」

    第三個原因,是憶起過去在行菩薩道時,曾有一世生為一位三寶弟子。每逢六齋日,便會到佛寺聽經聞法,精進行道從來不敢懈怠。因為崇信三寶,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說法而出家修行,從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漸增廣,而成就無上的佛果,為世所尊。

    那時,隔壁的鄰人,從不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理,因此不學無術,四處為惡。還供奉鬼神,施放蠱魅來殘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閒,就是吃喝嫖賭、飲酒作樂。

    自此之後的輪迴中,我所生之處,都是清淨的處所,能夠聽聞佛法而精進修行,圓滿佛果。而過去的這位鄰人,則因為留戀女色,荒淫無度,又不知孝順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舊在三惡道中輪迴,未能出離,而墮為這隻糞穢的大豬!

    典故摘自:《六度集經.卷六——佛以三事笑經》

    省思——

    愚痴的人,猶如典故中的賣魚老人,昧於因果而又自嘆於命運多舛;無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則如長壽天人,走錯路頭,福報享盡仍要墮畜生道受苦;世上剛愎自用,生活靡爛,貪好酒色而不知節制的人,終招糞穢豬身!此三者,都將生生世世輪迴三惡道中,沒於生死苦海而不得出離!

    佛法難聞今已聞!佛陀是無上大醫王,開示八萬四千醫治眾生病的法門,若能依佛的教導精進行持,定能了脫生死,不再受輪迴之苦,終究必能成就無上的菩提佛果!

 佛威神智慧度慳貪

    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名叫最勝。家中非常富裕,但是為人慳貪。不管任何人,只要前來乞討,他一定不由分說地將其趕走。為了防止盜賊宵小,他設計了七重堅固的大銅門來維護安全。同時,又用小石塊混泥作牆,用鐵籠覆蓋屋頂,來防止鼠類或飛鳥的入侵。

    這一天,佛陀觀察最勝長者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囑咐阿難前往度化。阿難立刻至長者家中托缽,並為其說法:「如果我們布施給貧窮困乏的人,就會得到五種功德。第一壽命延長,第二相貌端嚴,第三身強力壯,第四身心悅樂,第五辯才無礙」。長者聽了後心想:「我聽說瞿曇沙門的弟子阿難是多聞第一,所能誦持的教理超過八萬四千億頭象所能背負的經典。然而今天,卻只對我說布施的功德,這只能算是乞士之法,不過貪著我的財貨而已,並不是真正賢明智慧的人所說的。」由於長者慳吝的習氣十分堅固,就很狡詐的說:「不知道今天您已經有齋主供養,還是要繼續乞食?」阿難回答:「正要去乞食。」長者說:「既然如此,太陽已經快到正午了,希望您別錯過了時間。」此時阿難搖搖頭,苦笑了一下,只得回去秉告佛陀:「這位慳貪長者的習氣實在太堅固了,並不是弟子的德行所能度化的。」

    接著,佛陀又分別派阿那律、大迦葉、目犍連、舍利弗等尊者前往。然而,所得到的回應都相同。於是舍利弗只得向佛建議:「這位長者的慳執太牢固,只怕堆出像天一般高的柴火來燃燒,也沒有辦法消熔他的心念。希望世尊能親自至長者家中,以佛陀的智慧來度化他。」

    此時佛陀以神通力,頃刻出現於長者家的中庭,全身大放光明。最勝長者看到佛陀稀有的相好莊嚴,心生歡喜,頂禮佛足後在旁坐下。此時佛陀以梵音聲對長者說:「最勝長者,如果有人能發心布施,那他立刻獲得五種不可思議的功德。」長者好奇的問:「請問是哪五種功德?」佛陀說:「第一種布施就是不殺生。若能持此不殺戒,則對於一切眾生都會慈悲護念,自然心無恐懼。」長者心想:「人們會殺生,都是由於貧賤所造成。現在我家中財寶豐饒,當然可以不殺。這道理真好,我應該信順。」便說:「我最勝,願盡形壽不犯殺生的過失。」此時,佛陀又陸續為他開示以慈悲心持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功德,可以心無恐懼。長者聽了十分歡喜,發願遵從世尊的開示,永不違犯。此時,長者滿心歡喜的想:「佛陀開示這麼精妙的道理,我應該要表示一點心意,來報答他的恩惠。」

    於是長者親自到藏寶庫房選擇要供養佛陀的財寶。由於無始劫來的慳吝習氣,他想挑一些次級品來供養。說也奇怪,拿了十幾次,每次伸手都拿到最珍貴的上妙寶物。這時,長者感到心煩意亂,不知該如何是好。原來長者的布施念頭和慳貪念頭同時競湧,心中的正念與邪念正激烈地拉鋸爭戰。佛陀觀察到這個現象,便以梵音說偈來提醒他:「施與鬥共集,此業智不處,施時非鬥時,速施何為疑。」

    最勝長者聽到如來所說的偈語。內心十分慚愧,咬牙下定決心取得上好的珍寶,拿至佛前,長跪懺悔,仰望佛陀慈悲目光的注視,長者不禁失聲痛哭。這時佛陀開始為長者開示更微妙的布施、持戒、修福的道理,及如何超脫欲界種種有漏、不淨的方法。長者聽了,雙腿盤坐,細心思惟,起一念相應慧,內心立刻遠離諸煩惱塵垢,證得法眼淨。能於如來所說種種妙法,無畏受持。他立刻起身至誠頂禮,並發願成為優婆塞,盡形壽受持五戒。於是,佛陀慈悲為他授三皈依,然後離去。

    就在佛陀離開不久,魔王波旬變化成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形象,來到長者家中,身上放出七尺的紫磨金色圓光。長者心中不禁納悶,不知佛陀為何才剛回去又折返?但他仍恭敬地頂禮佛足。此時假佛陀說:「我原以為長者的智慧淵博,能明辨真理。所以剛才說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想考考你。現在要向你更正,之前所說的四諦並非是真理,只是外道所修習的錯誤知見,你可不要放在心上喔!」長者一聽,立刻發現此時站在眼前的並不是佛陀,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住口!我已經從佛陀的開示中得到正知見,你這個邪魔,即使你再變化成任何的形象,要想讓我從正道中退轉,也是不可能的。以你小小的神通要和佛陀相比,只是以螢火之光想敵太陽的光明,以田間的小土丘要和須彌山競高,那是妄想。不管你是幻師還是波旬,都請快離開吧!我最勝不歡迎你。」魔王聽了,發現無計可施,只得無奈地離開。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十二》

    省思——

    典故中,最勝長者因為佛陀的威德,降服了自己的慢心,也藉著一念真誠地懺悔心,化除了慳垢,而開啟了信心之門,能承接佛陀涓涓的甘露法水。因為對正知見堅定的信心與忍可,對於外來的魔考,心中毫不動搖。什麼是魔?無論是順己意的一念貪心,還是違逆己意的一念瞋心,都考驗著我們對佛法的信順度。然而,只要心念時時安住在佛法上,自能信念堅如磐石,再大的境界風,也能不動不搖。

 佛为老病比丘洗身

    佛陀時代,有一個國家名為「賢提」,當時有位年老比丘因長期臥病,不僅身體枯瘦、形容憔悴,甚至因無人看顧而污穢不堪,散發出陣陣惡臭。

    一天,佛陀於定中觀察到這位病比丘的處境,於是帶領五百位比丘前往他的住所。與世尊同行的比丘們,見到屋內如此污穢髒亂,個個掩鼻皺眉,希望能儘速離開這個地方。但是,佛陀卻請比丘們輪流進去探視,並且請人熬煮稀飯給病比丘食用。大家見到病比丘羸瘦的身軀,又聞到他身上發出的惡臭,不禁心生輕賤、厭惡。萬萬沒有想到,為三界共尊的佛陀,竟然請帝釋天王取來香湯,親自為病比丘洗浴身體。此時,大地為之震動,放大光明,大眾見此景象,莫不驚訝。

    世尊為病比丘洗浴的事情立刻傳遍各地,國王大臣、諸天鬼神們紛紛前來求見佛陀。國王至誠頂禮後,恭敬地請示:「佛陀,您是三界至尊,萬德具足,是什麼因緣讓您屈意為這位又臭又髒、枯瘦無德的病比丘洗浴呢?」

    佛陀告訴國王及與會大眾:「諸佛世尊之所以出現於世,就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窮厄無護的眾生,使他們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更何況,供養病弱沙門、修道者及貧窮孤獨的老人,可以獲得無量的福德,所願如意。就像五大河流匯聚成大海一般,唯有從點點滴滴的善行開始累積,方能圓滿功德,得道證果。」

    國王又請示佛陀:「世尊!這位病比丘過去到底造了何種罪業,以致今世老病羸瘦,無法痊癒呢?」於是佛陀將病比丘的前世因緣娓娓道來。

    過去,有位暴虐無道的國王名為「惡行」,他常命令一位名叫「五百」的大力士去鞭打犯人。五百憑藉著國王的權勢,私自收取賄賂,對於有賄賂的犯人,在行刑時就會輕輕鞭笞;反之,則會加重力道,令受刑者痛不欲生。當時,有位賢人被人誣陷,即將接受鞭刑。行刑前,賢人告訴五百大力士:「我是佛弟子,從來沒犯過惡行,今日因遭人陷害,才落此下場,希望您能手下留情,放我一條生路。」五百聽了賢人的請求,刻意在施鞭時,不讓鞭子落到賢者的身上。

    五百大力士命終之後,因生前作惡多端,墮於地獄當中,受盡千般拷打,痛苦不堪。地獄罪盡又投生於畜生道中,亦受鞭打之苦,直至五百世後,罪報受盡才投生為人。五百雖然生而為人,仍常身患重病,飽受病痛。

    佛陀說完後,告訴國王:「當時的惡行王即是今日的調達比丘,五百大力士則是這位為病所苦的老比丘,而當時被人誣諂的賢者,即是我的前生。因為前世受到五百的恩惠,才能免受鞭刑之苦,所以今日我親自為其洗滌污穢。其實,人生在世,無論為善作惡,終究自作自受,即使生死流轉,都無法逃過因果!」接著,佛陀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撾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

    災卒無赦,生受酷痛,形體毀折。

    自然惱病,失意恍忽,人所誣者。

    或縣官厄,財產耗盡,親戚離別。

    舍宅所有,災火焚燒,死入地獄,如是為十。」

    病比丘聽完開示後,悟知過去所造的惡行,於是向佛至誠懺悔,結果連年病痛霍然痊癒,同時因為身心安定,與道相應,而證得阿羅漢果。賢提國的國王,因聽聞佛陀微妙的開示,法喜非常而求受五戒,終生謹遵教誨,精進用功,最後亦證得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二》

    省思——

    所謂「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剎那的證悟,是歷劫勤行微善的累積,唯有不捨善法,精進不懈,方能成就莊嚴圓滿的佛果。

 佛现帝释化婆罗门

    過去,佛陀於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弘法時,城中有一丞相,名為梨車,無正知見、不信因果,慫恿太子阿闍世叛變殺父。太子自立為王後,滿心歡喜,命令臣民廣設佳餚,邀請千百位婆羅門前來應供,並於當中規定大眾:自今以後,不得至佛陀所在之處聽經聞法。

    婆羅門聽了之後,便不敢再去精舍聽佛陀開示。一日,他們私下聚會,有人說:「婆羅門的經論中記載:瞿曇沙門是諸天之大主。我們應當一心稱其名號,或許會前來接受我們的供養。」於是,婆羅門們便虔心誦念「南無瞿曇沙門」。

    悲憫眾生的佛陀觀察到婆羅門的得度因緣已經成熟,於是化身帝釋天王,從天而降,蒞臨婆羅門的聚會。大眾所求如願,欣喜若狂,都發心要終身侍奉。佛陀即現佛身相,並且宣說四諦法門;每個人聽完開示後皆心開意解,證得須陀洹果。

    婆羅門們滿懷感恩,準備了佳餚美食供佛及僧。比丘們知道此事,恭敬請示佛陀:「世尊過去曾修何福德,今日才能度化這些婆羅門,並且廣設佳餚供佛及僧呢?」佛陀慈悲開示:「無量世以前,波羅奈國有一佛出世,號為『妙音』。一日,妙音佛帶領比丘們到寶殿王所治理的國家,寶殿王一聽到佛陀蒞臨,立刻率領大臣到城門外迎接,並請求妙音佛能接受三個月的房舍、衣服、臥具及湯藥等供養。

    三個月應供圓滿,妙音如來於其臍中生出七寶蓮花,每一朵蓮花上各有一尊化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上達天宮,下至地獄。當時,寶殿王見到妙音佛如此神通變化,當下發起無上菩提心,妙音佛也為寶殿王授記:『國王日後必當成佛,號釋迦牟尼,廣利有情,不可限量。』」

    佛陀告訴比丘們:「當時寶殿王就是我的前身,而與我一起供佛齋僧的大臣們,就是今日這些廣設供養的婆羅門。因為當時供養妙音佛的殊勝功德,使我們於無數世中不墮三塗惡道,在天上人間受種種樂,乃至今世成佛,接受人天的供養。」比丘們聽完佛陀所說,對修行的信心更加堅定,個個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二》

    省思——

    八正道中「正見」為首,如人有目,能清楚看清一切,遠離障礙危難。禪宗祖師云:「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知見錯誤,不僅自己走錯路、走遠路,還一盲引眾盲,共入三塗惡道,自斷光明,無有解脫之日。知見正確,所起皆是善念,所行皆是善法,步步光明,即是功德福報。

 佛智慧度老奴婢毘低羅

    護法護教的須達長者,不但布施祇園精舍,平日也虔誠供養僧團飲食、醫藥等一切所需。但是掌管倉庫的老奴婢毘低羅,卻慳貪不捨,不信佛法,對經常來化緣的病比丘,感到十分厭惡。「我們老爺被出家人的法術所迷惑,實在很愚癡!他們常來要東要西的,那裏有修行!我來世絕對不要再聽到佛陀和比丘的名字。」毘低羅到處向人抱怨,而且還發了惡願。

    不久,消息傳遍整個舍衛城,連王后末利夫人都知道這件事,便把須達的夫人阿那邠坻馳喚進宮廷,詢問她為何不把惡口謗佛的老婢驅走。阿那邠坻馳跪著回答說:「王后,佛陀就像光明燦爛的太陽,遍照每一個人,連那十惡不赦的鴦掘摩羅,以及首陀羅階級的賤民尼提都能得度,何況是個老奴婢呢!」聽完這席話,王后很感動:「這樣吧,我明天想供養佛陀,你就派毘低羅拿供品過來。」

    第二天,毘低羅歡喜地帶著主人托付的滿瓶金銀珠寶,到難得一見的皇宮去。這時,剛巧瞥見佛陀正要進門,心生煩惱,馬上準備從旁邊的狗洞鑽出去,不料狗洞卻自動關閉,連周圍的門、巷口都關了起來。一驚之下,便用手中的扇子趕緊遮著臉,不想見佛,此時扇子突然變為透明。她又把臉轉了方向,上下四邊還是有佛,於是只好直接用手摀住臉;怎知十根指頭頓時也化成佛像。老婢最後乾脆閉起雙眼:「這下他總該沒辦法吧!」但眼前卻遍滿了無量無邊的化佛。

    不得已見到佛的老婢,回去後逢人便說:「我今天遇到那個邪惡的瞿曇道人,在王宮前大施妖術,他的身上像七寶閃耀的金山,眼睛比青蓮花還莊嚴,而且放出數不清的萬丈光芒。你們最好不要看著他,以免受到幻術蠱惑。」說完便回到家裏,急忙以上百張的皮覆蓋住竹籠,頭裹著白毯,整個人關進竹籠子,躲在暗處,恐怕佛陀會再找到她。

    佛陀知道羅怙羅尊者有度化毘低羅的因緣,所以派他到須達長者家去。羅怙羅化身為金轉輪聖王,乘著七寶馬車,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弟子,則化現成寶藏臣、典藏臣及千位王子,從天而降來到長者家。此時天神在空中大聲傳報:「聖王出世,驅除惡人,宣揚善法。」老婢聽到以後,覺得自己終於得救,歡喜地從竹籠跑出來,並脫掉頭上的白毯,來到聖王前頂禮跪拜。

    阿難化現的寶藏臣對老婢說:「你的相貌巍巍莊重,聖王希望你作他的玉女寶。」「奴婢出身低賤,聖駕的眷顧已經令我慶喜,那裡配當王后!若王願意幫我脫離奴隸身,放我自由,就感激不盡了!」於是須達在旁便點頭答應。老婢高興得眼淚直流,同時看到聖王如意寶珠上的自己,宛若天仙,感動地說:「聖王出世真的有大利益,連我這老朽都能變成貌美的玉女!」說完又是五體投地頂禮。

    這時難陀化現的典藏臣,奉聖王命令,為老婢講述十善殊勝的內容,隨後與僧眾們回復出家的形相。聽聞了佛法,見到僧眾後的老婢,恍然覺悟:「佛陀真是大慈悲不捨一眾生啊!像我這樣卑惡的人,還用心良苦地來度化。」因此自責自己先前的惡行惡狀。於是,羅怙羅為她授三皈五戒,受戒完還沒抬頭的剎那,老婢就證得初果;並跟著羅怙羅回到僧團,向佛懺悔求出家。佛陀慈悲的說:「羅怙羅,請帶著毘低羅到大愛道比丘尼那裏剃度吧!」前往比丘尼僧團途中,羅怙羅又說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毘低羅聽完,頭髮頓時落地成為比丘尼,進一步又證得阿羅漢果,躍入空中現十八種神通變化。看到這一幕的波斯匿王、末利夫人都非常歡喜,心生讚歎:「佛陀的大威德,真是如同天上的太陽!照破世間所有的無明黑暗,讓原先邪見不捨的老婢,都能證得阿羅漢道呀!」

    省思——

    毘低羅老母,生在佛世,甚至可以親睹佛面,卻拒絕受佛的教化,即使佛在眼前,也如同遠在天邊。但是佛陀慈悲,請羅怙羅現神通變化,以方便法度化老婢,所以一念迴光,即可證得道果,可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皆有佛性,皆可證悟。亦可知事在人為,心中充滿無明障礙、疑惑邪見,則事事難成;心中對佛法有信心,則事事皆易成就。

 夫妇赌饼

    從前有一對夫婦,

    先生名叫阿莫,太太叫做阿木。

    有一天,

    他們的鄰居送給他們三塊大餅,

    夫婦倆各吃了一塊,還剩一塊,

    而兩人都很想自個兒獨享這一塊大餅。

    這時,先生阿莫就說:

    「阿木啊!既然我們都想吃這一塊大餅,那麼就來做個約定好了。」

    阿木說:「什麼約定啊!?」

    阿莫說:「從現在起我們都不能說話,誰先說話就不能得到那塊大餅。」

    阿木說:「好,為了那塊大餅,我絕對不說話,咱們走著瞧!」

    約定好之後,阿莫和阿木就真的不再說話了。

    過沒多久,

    正當兩人為了大餅不說話的時候,

    忽然有一個小偷,闖進他們的家,想要竊取他們的財物。

    但是夫婦倆為了大餅,誰也不吭聲,

    連喊一聲「有賊啊!」都不願意,

    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小偷將手飾、金銀財寶搜括一空。

    而小偷見到兩人都沒任何反應,

    心生僥倖,又見美色當前,

    於是,就在阿莫面前戲弄起阿木,

    阿莫看了無動於衷,繼續堅持下去,並不打算救阿木。

    阿木急了,叫著:

    「救命啊!救命啊!阿莫!你竟然為了一塊大餅連老婆都不要了。」

    小偷嚇跑了,阿莫卻視若無睹,

    還坐在那兒高興地喊著:

    「哈!妳先開口說話,大餅就是我的了!大餅是我的了!」

    改寫自《百喻經》卷第四(六七)

 弗加沙王得度

    佛陀時代,弗加沙王與摩揭陀國的瓶沙王非常友好。一天,弗加沙王將一朵由金、銀、琉璃……等七寶裝飾而成的花送給瓶沙王,瓶沙王知道弗加沙王未曾聽聞佛法,於是將花轉供養佛陀。瓶沙王告訴佛陀:「弗加沙王是我的好友,他送給我這朵珍貴莊嚴的七寶花,現在我將它轉供養佛陀,希望他能藉此功德,放下成見,心開意解,並且前來拜見佛陀,聽經聞法,從此敬重三寶。但是我現在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要準備什麼東西來回報他的餽贈?」佛陀告訴瓶沙王:「你就書寫《十二因緣經》送給弗加沙王,他得到此經,一定會開始信受佛法。」

    瓶沙王聽了之後,回去馬上抄寫經卷,另外又附上一段話給弗加沙王:「你送了這麼珍貴的寶花給我,我也以佛法之花回贈,若能思惟其中義理,必能明瞭因緣果報的道理。希望你收到後,可以馬上誦讀,以便同嚐法味。」

    果然,弗加沙王讀誦經典後反覆思惟,當下便信解法義。他讚歎地說:「佛法實在是微妙精深,能夠使人心神安定、國家興榮,而昔日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樂,原來就是煩惱的根本。累劫以來我執迷不悟,今日才看清人生的真相,世間的一切並沒有什麼值得好貪戀享樂的。」於是弗加沙王召集群臣,宣佈將王位交給太子後,便自行剃髮出家。

    出了家的弗加沙王,欲向佛陀求授教法及戒律,便著衣持缽一路行腳前往王舍城。到了城外,由於天色已晚,弗加沙王決定在製陶人家過夜,以便第二天一早入城托缽後,即可前去精舍向佛陀乞戒。

    佛陀以神通力知道弗加沙王明日進城托缽時,將會意外身亡,不但無緣見佛,更遑論聽經聞法。於是佛陀心生悲憫,化身為尋常比丘,前往製陶人家,欲求寄宿。主人說:「稍早也有一位沙門前來寄宿,現在正在窯窟裡,你可以跟他同住一晚。」於是佛陀抱了一捆乾草前往窯窟,找一個角落坐下。佛陀問:「這位沙門,請問你從哪兒來啊?你的老師是誰呢?是什麼樣的因緣讓你想要出家?你是否見過佛陀呢?」

    弗加沙王回答:「我從未見過佛陀,只是看了《十二因緣經》後,便發心出家修行。我準備明天入城托缽後,就去求見佛陀!」佛陀聽了,告訴他:「人的生命是非常危脆的,朝夕之間變化迅速,根本無法預知無常何時會降臨身上。我們平常就要觀照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一旦死亡敗壞時,只是四大組合歸還本位,毋需驚慌恐怖。同時,也要保持覺性,遠離妄想,一心專念佛法僧三寶;平時也要多做布施、嚴持淨戒,體會無常的真理,若能如此,則如同親見佛陀一樣殊勝。如果你只是想著明天要見佛陀,是沒有什麼益處的!」於是,佛陀又說了一首偈子:

    「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是故當晝夜,

    常念佛法眾。己知自覺意,是為佛弟子,

    常當晝夜念,佛與法及眾。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想,晝夜當念是。」

    接著,佛陀又為弗加沙王開示苦空無常之理,弗加沙王一心思惟,攝心入定,即證得阿那含果。佛陀知道弗加沙王已契悟真理,於是恢復本來光明莊嚴的佛身。弗加沙王看了驚喜萬分,馬上頂禮佛陀。佛陀再次叮嚀他:「無常來臨時,千萬不要害怕!」弗加沙王則敬諾將依教奉行。

    隔天一早,弗加沙王進城托缽,結果在城門附近,被一隻剛生產完為了保護小牛的母牛,以牛角刺腹而亡,因為已證悟道果,死後往生至阿那含天。佛陀知道後,便派遣弟子為他火化,並且造塔。佛陀告誡弟子們:「罪業產生的根源,不可不謹慎小心啊!」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思——

    《無常經》云:「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當勤策三業,恆修於福智。」當我們一揭開生命的序幕時,就註定了死亡的結局,是永恆不變的常理。然而,貪著世間種種享樂的我們,要如何坦然面對這必然的結果,以及下一齣未知的戲碼呢?唯有相信自己本具的清淨覺性,思惟無常、空性之理,勤修善法,累積福慧資糧,才能真正超越無常,達到永恆。

     富人和鳖

    很久以前,有个非常富有的人,虽有万贯家财,但心地仁慈善良。

    有一天,他去市集买东西,见到有人在卖一只受了伤的鳖。看到那只鳖可怜的样子,想到它可能会被人买去杀掉吃了,心中实在不忍他就走过去问:“你这只鳖要卖多少钱?”

    卖主知道这个人有的是钱,又富慈悲之心,为了积善放生,出多少钱都不会在乎,当然不会放弃这个绝好的赚钱机会,于是开口说:“一百万钱!要是您想买,就出这么多,少一个子儿也不卖;要是您不想买,也好,我正准备拿它当晚饭吃呢!”

    富人一听,立即付他一百万钱,把鳖带回家去,他轻轻地把鳖放入清水中,细心地给它洗干净,找来一些草药,敷在伤口上然后把它放到附近一条河里看着它慢慢地游走。

    半夜,富人听到门口传来轻轻的"嚓嚓”声,心里非常奇怪。打开门一看,原来是白天被他放走的那只鳖。

    鳖见了他,还没等他开口问,立刻用人的话道:“恩人!要是今天没有碰到您,我的生命就危险了!我受了您那么大的恩惠,但我只是一只普通的水中之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报答您的,实在惭愧。我常年在水中生活,多少了解水中的变化,现在我要告诉您,大洪水马上就要来到,请您赶快准备船,收拾东西,否则会有生命危险的。”

    富人非常感谢它。第二天早上,他马上去宫中,向国王报告这个消息。

    因为富人向来以做好事出名国王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因此也准备好一切。

    过没多久,鳖又来了,它说:“快上船去,洪水来了!你快上船跟着我走,我会把你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富人立刻跳上船,跟着鳖往安全的地方去。

    这时洪水已到,从远处像一堵高墙一般地汹涌而来,奔腾着、咆哮着,卷着漩涡、翻腾着浪花,洪水漫天涌来,铺天盖地。

    富人坐在船里,忽然发现大水中有一条蛇跟在船后,就把蛇救上了船。

    不一会儿又看见一只狐狸无助地漂在水上他又想办法把狐狸救上船。

    鳖见了他的善行,非常称赞。

    没有多远,他又看见有个人在水中漂浮着、挣扎着,正在呼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富人见了就说:“快救这个人吧!”

    然而这次,鳖却坚决地说:“不要救他!不少人的心都是伪善的他们从来不讲信义常常是趋炎附势、忘恩负义的。千万不能救他!”

    富人说:“你说的当然有道理,不过飞鸟走兽我都救了,见人快要淹死了却不救这也太不仁义了,我实在不忍心啊!”

    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将那人救上了船。

    鳖见劝说无效,只好叹口气说:“唉!善心的人哪!你会后悔的!”

    富人的船由鳖带路,终于战胜洪水,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鳖向富人告辞;蛇和狐狸也各自离去,找它们的住处去了。

    狐狸找到一个洞穴,安稳地住在里边。有一天,它发现洞里有古人埋藏着的一百斤金子立刻高兴地想:“哈!这下子我可以用它来报恩了!”它急急忙忙地窜出洞,跑去告诉富人:我受了您的恩惠,保全住性命,心中一直不敢或忘。您知道,我是住在洞穴中的动物;就在我刚找到的那个洞穴里发现大约有一百斤黄金。这个洞不是墓穴,更不是住宅,我既没偷也没抢凭空得到这么多金子愿将它全部送给您,来表示我的谢意。”

    富人想:“我要是不拿也是放在这里白白浪费了不如拿去救济贫穷百姓。”于是,他跟着狐狸去洞穴取出黄金。

    那个被富人从水里救起来的人,见到黄金立即起了贪欲之心,他要求说:“分给我一半!”

    富人给了他十斤。

    那人嫌太少,威胁说:“好!你不给我吗?那我就去官府告你说你掘了别人的墓窃取墓中的黄金你要被治罪的!”

    富人说:“你说的都是谎话!现在洪水刚退,穷人都等着救济,我要把钱分给他们,不能都给你呀!”

    那人见富人态度坚决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便想:“好吧!你不给我那么多金子别想有好日子过!”他真的去报告官府。

    官府把富人抓了送到监狱,关了起来。

    狐狸和蛇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着急,它们商量说:“得想个办法,把我们的恩人救出来才行。”

    蛇想来想去忽然心生一计叫道:“我有办法救他。”

    说着它立即到野地里找到一种很特别的草药,口里衔着它溜进监狱。看到富人面容憔悴、忧愤交加地坐在那里,蛇心中十分难过;它悄悄地对富人说:“请您别担心,也别发愁,我来救您了。这草药您先妥善收存起来,我马上溜进宫里去咬太子,我的毒是一种剧毒,世上只有这种草药可以治,其他办法都救不了太子的命。太子一旦被毒蛇咬了,国王必定立即征求良医良药,您就可以藉给太子治病的机会出狱。”

    蛇果然溜进宫里去咬太子了。

    太子的性命垂危,真是急坏了国王。宫中的御医用了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眼看太子性命难保,国王派人去各地发布命令:“无论是谁,只要能救活太子我将封他为相国,与他共同治理国家!”

    命令也传到狱中。

    富人马上自告奋勇带着蛇送来的草药去给太子治病。

    果然,药到病除,太子立即转危为安。

    国王这才松了口气心中万分高兴。

    他问富人:“您为什么会被关到狱中呢?”

    富人将所有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国王听。

    国王听了叹息道:“唉!这是我的错!我实在是太不了解外面的事情了,让您受苦了!”国王立即下令,将那个诬陷好人的忘恩负义之人处死,封富人为相国,两人共同治理国家。

 父子道缘

    古印度的舍衛國中,有一位辛苦的父親,獨力撫養一對兄弟。兄弟倆感情很不好,從小打打鬧鬧,誰也不讓誰,若是父親告誡哥哥要慈愛幼弟,哥哥則會頂嘴說道:「你看你多偏心,專疼小兒子。」父親只好轉而教導弟弟要尊重長兄,沒想到弟弟瞋心大起:「你不明是非,是哥哥霸道,有錯在先。」就這樣,哥哥怪弟弟不懂事,弟弟怨哥哥不講理,兩人讓父親傷透腦筋、也傷透心。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兄弟倆從小時候搶玩具、爭對錯,到長大後開始爭田產、分家業。年邁的父親再也勸不動、管不了,只能默默地在旁垂淚哀嘆,祈求奇蹟出現,能有善知識來教化這兩個冥頑不靈的孩子。

    這天,一位好心的鄰人勸道:「你們兄弟倆再這樣吵下去也不是辦法,乾脆到國王那兒,請國王評評理吧!」於是,心中充滿怨懟的兩兄弟,為了不讓對方先聲奪人,儘管烈日當頭,均使盡全力,連走帶跑地前往皇宮。兄弟倆沿途為了誰對誰錯,還是你來我往,爭吵不休。就在兩人氣喘噓噓、口乾舌燥的當下,佛陀迎面而來,他們看到面貌莊嚴,徐步安祥的沙門,頓時忘卻爭吵。他們深為佛陀所散發出來的威德所攝受,於是不約而同地迎上前去問訊禮拜,並且詢問佛陀的稱號。

    佛陀微笑地看著因緣甚深的兩人,以柔軟悅耳的音聲,善巧譬喻,為說瞋心的過患:若人放縱心中的貪婪與瞋恚,猶如釋放毒蛇與惡獸,在他人受害前,自己早已被惡毒的汁液所腐蝕,功德福報都將消失殆盡。佛陀繼而又為他們開演種種妙法,兄弟二人專注聽法的當下,智慧開顯,煩惱蠲除,當下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回到家後,兩兄弟至誠地向父親懺悔,並且說出自己得道的因緣,年老的父親聽了之後,歡喜不已,心中的擔子終於可以卸下。過了不久,老父親命終捨報,因法喜感恩的善念,往生至天上,他為了感念佛陀的恩澤,來到佛前,頂禮供養,佛陀也為其說法,當下即證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七》

    省思——

    眾生所結因緣有善惡、深淺之別,但是如能同入佛法大海,即如四流歸復一味,必能解冤釋結,頓捨情愛牽纏,同霑法益。所以,不論冤親敵友,若能夠彼此提攜,互相接引,轉惡緣為善緣、化塵緣為法緣,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修行路上也必能有所成就。

 恭敬佛法

    一天,羅閱城竹林精舍中大眾群集,人人靜默,次序井然,專注聆聽著佛陀的開示。

    世尊觀察眾人的根機,見到前方一位年高臘長的比丘,竟然無視於睽睽眾目,雙腳朝前正對著講壇,恣意懶惰而眠。世尊的附近也坐著一位小沙彌,名修摩那;年僅八歲,不僅跏趺端坐,威儀具足,並且攝心諦聽,存念正法,兩人形成極強烈的對比。

    世尊決定藉機施教,便向大眾開示:「所謂『長老』者,未必外現剃除鬚髮的表相,年齡的增長也不能當作德行的保證,如果心中沒有智慧,仍會出現愚癡的行為。能明白佛法的真理,於日常中不染穢身口意三業,以慈悲喜捨之心應接萬物,方堪稱為『長老』。故『長老』未必是先出家者,若有年少者,六根清淨無煩惱,修善守戒,此則真正不負『長老』之名。」

    說到這裡,世尊問大眾:「你們看到前排這位舒腳酣眠的長老比丘嗎?」大眾答:「見到了,世尊。」再問:「也看到八歲的修摩那沙彌嗎?」皆答:「有,世尊。」

    世尊接著說:「這兩人對三寶的恭敬心、信重心,深淺截然不同,當來的果報亦有天淵之別。此長老比丘前五百世常為龍身,若現在命終,又將墮落為龍,因為他對佛、法、僧無敬仰之心。而修摩那沙彌聽法恭敬,有慚有愧,過後七日,修行當有成就,得四神足,可以自在變化,悟四諦法,證四禪天,並且善修四正勤。修摩那沙彌年紀雖輕,但對佛、法、僧具足恭敬心,堪作大眾修學的榜樣。」

    大眾聽已,合掌稱諾,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卷第二十二》

    省思——

    佛法從恭敬中求,譬如滿水之瓶不堪承受甘露,唯有謙虛之心才能領納法益。六祖大師云:「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不論貪、瞋、癡、慢、疑皆因有個堅固不捨的「我執」,從中產生比較和排他,無法真正發起對法恭敬渴求的願心。隨順習氣放縱己意,自然與正法背道而馳。 恭敬禮拜    在佛陀時代,    有一位頗富名望的長者,    他對於自己唯一的幼子百般疼愛。    一日,長者帶著兒子進城,    請相師為其預卜未來。    相師告訴長者:    「您的兒子很有福氣,終生大富大貴,不過……」    長者見相師欲言又止,連忙請示有何難言之隱。    相師告訴他:    「您兒子命中最大的缺憾就是壽命不長。」    此後,長者便想盡各種方法來為兒子延壽。    首先,    他到了數名外道邪師的壇場,    請求他們用咒術、符令等為兒子增長壽命。    但令人失望的是,    外道邪師都搖頭表示:    壽命已經注定,無法改變!    長者雖十分沮喪,    但仍然不放棄尋找任何可以解決的方法。    後來,    他聽說佛陀有大威德,能度眾生的種種苦厄,    於是,便前往精舍懇請佛陀慈悲加持。    佛陀告訴長者:    「一個人壽命的長短,源於過去的業力所致,這必須自己承擔!」    心急如焚的長者,更進一步地請佛陀開示能夠彌補的方法。    長者領受了佛陀的開示之後,    便帶著兒子到城門下,    每逢有人進出城門,隨即虔誠叩頭頂禮。    此時,負責捉拿性命的鬼神化作婆羅門進城,    一見有人如此恭敬禮拜,    隨即祝願:    「願您長命百歲!」    儘管長者的兒子理當短命,    然鬼神既已許下祝願,必定會信守此言。    拜這份謙忍恭敬之心所賜,    長者的兒子得以逢凶化吉,增福延壽。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有一分恭敬心,    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智慧。    反之,恃才傲物、眼高於頂,有什麼好處呢?  供佛果报    在佛陀時代,當時的僧團是不炊爨的,僧眾都是到城裡去托缽化緣。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們到城中托缽,來到一梵志家門口。屋裏忙著煮飯的婦人,忽然覺得四周光明普照,讓人有一種柔和舒服的感覺。婦人回頭,看到佛陀及弟子們站在門口,佛陀的相好端嚴及比丘們的嚴整威儀,由衷生起歡喜恭敬的心,想把剛煮好的飯供養佛陀,但是又擔心被不信佛法的丈夫發現,必然會使丈夫心生怨恨。這時悲心油然生起,慚愧自己的罪業,生為女身,處處受制於人,不能自主。    然而,婦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將飯盛在碗裡,壓取出飯汁,並恭敬地舀了一杓飯汁,供養佛陀。佛陀歡喜接受,並說了讚歎的偈子:「若施白象百,明珠瓔珞飾,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這時梵志從屋裡走出來,聽了覺得很奇怪,就問佛陀:「一杓的飯汁,又不值什麼錢,您說它勝於明珠瓔珞等寶物與象馬車乘布施給一般人,這樣說未免太欺騙人了,我們如何能夠相信?」佛陀慈悲地回答:「我從久遠劫來,一向勤修六度,所說所做,都是誠實不虛,才能感得現在的果報。如果是妄語,怎能有辦法得到這樣的果報呢?我現在問你,你要至誠的回答。你往返舍衛城到羅閱城的路上,有沒有看到一棵幾十丈高,可以庇蔭五百輛人車的大尼拘陀樹?」梵志回答:「有看過。」    佛陀又問:「你既然知道這棵大樹,而當初所下的種子有多大呢?」梵志不加思索的回答:「差不多像芥子般大。」佛陀接著說:「種子只有芥子般小,怎麼樹會那麼大呢?」梵志說:「我怎麼敢欺騙佛陀!」佛陀因此又說:「像芥子般的種子,能長出庇蔭眾人的大樹,大地能蘊育萬物的能力無可限量,是無庸置疑的。何況佛陀是證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聖者,福德勝過一切,佛陀的大慈大悲大願力,一切眾生都要救拔。因此,即便是供養一杓飯汁,將來的收穫,也是難以計量的。」梵志因此非常深信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議的道理。    佛陀告訴阿難:「這位婦人命終之後,會女轉男身,生於天上,而後下生人間開闡佛法的深義,經過十三劫,當得成佛,名為心明如來。」梵志因此非常欽服,五體投地禮拜佛陀,並深重自責自己的愚痴,因此皈依佛門,跟隨佛陀出家。聽聞佛陀開示的四諦道理,梵志因此漏盡煩惱,且對佛法深信不疑。    典故摘自:《法苑珠林.卷五十五》    省思——    梵志因為佛陀的啟發,對佛法生起信心,並發心出家修行。佛法講因緣果報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仔細去體會,對人生更能生起信心。典故中也告訴我們,布施不一定是富有的人才做得到,一念虔誠的微小布施,都可獲福無量,種下未來成佛的因緣。一個微笑,一句善言,都是布施,乃至看見別人布施,起一念歡喜讚歎,一樣有無量功德。因為在發起歡喜心的當下,就是無量的光明,當然能成就無量的功德。而且這念心的光明,會趨使我們繼續朝向善法善業,人生自然愈光明。因此相信佛法的道理,並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在在都是菩提種。  共命之鸟     過去,雪山上住著一隻很特別的鳥,牠的身體上同時長著兩個頭。奇怪的是,一個頭經常能吃到香美甘甜的果子;另一個頭卻從來沒有嚐過美果的滋味,反而都吃到壞的、爛的果子。    在一個暖風徐徐的晌午,鳥兒又飛向樹林覓食。正當牠停下來要享用果子的時候,沒有嚐過美果的這個頭,生起了嫉妒心,嘀咕著:「真不公平,為什麼我總是吃不到好東西!既然這樣,今天不如吃個有毒的果子,以後你就再也不必吃了!」    另一個頭聽了,安慰道:「雖然我吃了好的果子,但最終我們都能一起吸收營養、同樣得到好的體力啊!」    儘管這番好言相勸,想不開的那個頭還是依然故我的吃下了那顆毒果,當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改寫自《雜寶藏經》卷四    省思——    同住一個地球的人們,即如「生命共同體」,如果為了自己一時的嫉妒與瞋恨,而危害整體環境,是不是就和這個吃毒果的頭一樣呢? 供养得福的一家人    佛陀在世時,有一戶大富人家,一家六口不僅和樂融融,而且家財萬貫,奴婢隨從眾多,不可勝數。一天,佛陀與阿難到城裡托缽,行至這戶人家時,全家人都非常歡喜,於是乞請佛陀能接受供養。    富麗堂皇的屋內,舖設了上等的地毯;使用的食器,皆以金銀琉璃打造而成,精緻細巧,莊嚴無比。    阿難看到這戶人家的果報如此殊勝,感到非常好奇,於是請示佛陀:「他們以何因緣,今世能享有如此的榮華富貴?」    佛陀告訴阿難:「過去世時,這位屋主非常貧窮。有一年,村子發生飢荒,因為糧食短缺,所以百姓只能採擷水邊的植物充當糧食。這天,屋主採了一些水草做成羹湯,全家人正要食用時,恰巧有沙門來托缽乞食,屋主的父母說:『把我們的那一份拿去供養沙門吧!』    兒孫們看到自己的父母沒有食物可用,紛紛將自己的羹湯供養父母,而屋主的父母又將所得供養沙門,所以最後這家人當天的食物通通都供養給托缽比丘。而他們並沒有因為生活的拮据而感到難過,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以上等飲食供養三寶。    因為這樣真誠清淨的布施,所以他們全家人命終後,得以不斷受生人天享福,世世安隱快樂,財富豐饒。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們世世共結眷屬,同享福樂。」    全家人聆聽了佛陀的開示,一起發心受持五戒。這家人命終之後即生天上,受福無量。    典故摘自:《雜譬喻經?卷二》    省思——    《雜寶藏經》云:「若有人能信心清淨,以一掬水,施於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數千萬劫,受福無窮。」公案中的這戶人家以至誠供養心,將其所僅有的微薄食物供養三寶,所以能世世共享福樂,共結法緣。佛法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把握當下的因緣,勤行布施,廣積福德,必能為自己開創光明如意的未來。  供养的殊胜果报    佛陀時代,有修習外道法門的五位兄弟,生活貧苦,因此想學習外道的生天之道,希望可以遠離飢寒交迫之苦。    有一天,老大「耶奢」召集弟弟們商量:「我們五位兄弟年紀都不小了,如此潦倒地過日子,總不是辦法!不如專心修苦行,早日得到禪定,就能夠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老二「無垢」、老三「憍梵波提」及老四「蘇馱夷」,聽到老大這麼說,立刻欣然同意。只有老么「弗那」遲疑了一會,心想:「跟著兄長們修苦行也有許多年了,仍無法解答自己對生命的疑惑,不如留在山下,或許能找到生命的真義。」於是他說:「兄長們,我想先留在山下,如果你們有任何需要,我也好護持你們。」    兄長們也不勉強弟弟,隔天一早就出發上山了。弗那則照常耕種著家中唯一的一畝貧瘠田地。晨風徐徐中,突然,遠遠地走來一群托缽僧侶,彷彿破曉晨曦中一道曙光,尤其是為首的僧眾,散發著無比的祥光瑞氣,莊嚴相好的儀表,令他久久不捨移開目光。    原來這位正是久聞已福慧圓滿的佛陀,來到此地托缽!弗那喜不自勝地飛奔回家,把最好的白飯滿缽地虔誠供養世尊。之後,弗那繼續他一天的耕種,直到太陽下山。    隔天當弗那踏出家門,準備下田時,赫然發現,田裡原本乾枯的稻禾,竟然變成一株株金黃色的稻禾,散發出一片柔和金黃的光芒!而且長得又高又壯,長達數尺,結實累累。    一陣歡呼跳躍後,他立刻小心翼翼地割了一些黃金稻禾,衝到最熱鬧的市集去,讓大家瞧瞧這麼不思議的稻子。當然,這些稻子很快就被大家搶購一空。於是弗那又回去割了許多到市集賣,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稻子割下來之後,竟然很快又生長出來。於是,這小小的一畝田,竟然怎麼也採收不盡。    消息傳出以後,甚至連國王都帶著大臣們親自下田來採割這神奇的黃金稻子,所有城裡的人們也都好奇地來採割弗那的稻子,同樣地都採割不盡。當然,弗那很快地便成為全國最富有的人。數月後,到深山修苦行的兄長們,想到弟弟一人在山下過著貧苦的生活,便一起下山來看這可憐的弟弟。發現弟弟在短短數月中,竟然成為福可踰國的大富人家,驚訝地久久說不出話來。弗那請他們坐下後,便歡喜地說起供養佛陀一缽飯的事。    耶奢等聽完後,歡喜踴躍地向弟弟說:「原來供養佛陀有這麼殊勝的福報,那麼,請弟弟也幫我們做一些歡喜團,讓我們四人各拿一歡喜團去供養佛陀。我們不求聽聞佛法,或是得到解脫,只求早日生天享福罷了!」    弗那很快地就準備好精緻的歡喜團,讓四位兄長帶到佛陀所駐錫的精舍。見到慈悲的佛陀,老大恭敬地將歡喜團,放入佛陀的缽中,佛陀向他開示:「諸行無常。」接著老二也把歡喜團放到佛陀的石缽中,佛陀告訴他:「是生滅法。」老三恭敬供養時,則聽到:「生滅滅已。」最後老四將歡喜團供養後,聽到佛陀說:「寂滅為樂!」    雖然他們一時並沒有悟到佛陀所說的道理,但是布施之後,都感到滿心的清淨法喜。當他們回到家裡,便興奮地討論起每個人所聽到的法語,這才發現,原來四句話連起來便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偈子。    帶著恭敬供養後的清淨心,他們靜坐下來,各自思惟著偈語的道理,很快地就證到阿那含果。感恩之餘,他們才體悟到外道求生天,享天福,仍是生滅的快樂,天福享完,仍要墮落受苦。於是,他們一起來到佛所,請求剃度出家,繼續用功修行,不久就都證到阿羅漢果,永出三界生死輪迴之苦,進入聖道。    典故摘自:《雜寶華經.卷四──弗那施佛缽食獲現報緣》    省思——    《四十二章經》中,佛說:「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之者。」何謂「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之者」?即是無所染著的清淨心,因此,一無所求的虔誠供養,方為最無上的供養功德。    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入此堪忍之娑婆世界,乃至為上求下化自降其身而行乞的清淨僧寶,皆為作眾生福田,令眾生植福培福,捨除慳貪、增長智慧,唯願眾生皆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究竟圓滿了脫生死之大事,故供養三寶得福甚大。若又能以一念至誠恭敬、無所求之心供養,則所得功德,更非人天生滅福報可以比擬。  供养三宝得度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度眾時,許多敬仰佛陀慈悲、威德和想尋求人生意義的人,都紛紛來到祇桓林。當時,有一位長者,希望能就近供養佛陀、親近佛陀,於是想在祇桓林中,買一塊地建造房子。但是,祇桓林中的地,都已被須達長者給買走了,沒有任何剩餘的空地。    於是,這位長者就想了一個方法,準備甘甜可口的茶水,在祇桓林的入口處供養一切過路的行人,因為佛陀每天都會出來扥缽化緣,如果能因此而供養到佛陀,即是無上的大福報。    因此,長者很用心地取來純淨的水,並且用種種上好的蜜及麵粉來作各式各樣的米漿,供養所有來往於祇桓林的人們。時間輾轉,經過三個月後,佛陀終於經過此地,並且接受長者至誠的供養蜜漿。由此因緣,長者在壽終正寢之後,便往生天道,住七寶宮殿,具大威德力,享有種種珍寶及眾多家眷,但其仍然不忘記要供養佛陀,要聽聞佛陀的教法,於是乘著天寶宮殿,來到人間供養佛陀。佛陀為天人宣說法要,天人因而證得須陀洹果。    佛陀的弟子們,看到天人來供養佛陀,又因此能夠得度,於是請示佛陀:「此天人是以何因緣,有如此廣大的福報,能夠生於天上,又能具足如此的威德莊嚴呢?」佛陀說:「此天人,當他在人世時,身為一位長者,於祇桓林的入口處,準備種種上好的蜜漿,供養一切來往的行人,佛也接受了他的供養,就是因為這樣的福德因緣,而能得生天上。如今,又能不耽著享樂,不忘來到佛所聽聞法要,所以得以成道證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七——長者以好蜜漿供養行人得生天緣》    省思——    三寶住世,佛法才得以流布,眾生才有因緣能夠聽聞佛法,解脫一切煩惱,甚而轉凡成聖、成道證果,所以佛、法、僧三寶,是世間眾生的無上福田。因此,能以至誠心、恭敬心來供養三寶,就能獲福無量,並種下日後得度的因緣。供养舍利得道    久遠以前,在王舍城東南方三百里處,有一村落,住著五百餘戶人家,村民剛愎強悍,難以教化。    一天,佛陀觀察村民的宿世福德,知道他們得度的因緣成熟,於是化身為一位尋常的比丘,前往村落托缽乞食。乞食畢,比丘來到村外的一棵大樹下端身靜坐,入三昧禪定,一坐就是七天。七天當中,比丘始終寂然不動,了無氣息,令村民肯定地認為比丘已經往生。    於是,他們相偕找來柴、火,為比丘火化埋葬。沒想到,在大火燃盡的剎那,佛陀卻自灰燼中坐起,全身散發出清淨的光芒,照耀十方法界。顯現了神通變化之後,佛陀又回到樹下打坐,依舊心靜神寧,滿臉怡悅。村民見此殊勝景象,莫不驚異震撼,紛紛向佛陀頂禮告罪:「山民冥頑無知,有眼不識神聖,竟膽大妄為,火燒您尊貴的身軀,望您慈悲,赦免我們的罪過!」「不知您的身體有無受傷?您的心中有無怨恨?您渴了嗎?餓了嗎?」佛陀神色和悅,為村民說了一首偈子:    「我生已安,不慍於怨,眾人有怨,我行無怨;    我生已安,不病於病,眾人有病,我行無病;    我生已安,不慼於憂,眾人有憂,我行無憂;    我生已安,清淨無為,以樂為食,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恬淡無事,彌薪國火,安能燒我?」    其時,有五百位村民聽了佛陀所說的偈語,當下即與道相應,發心出家,證得阿羅漢果。其餘村人,無論男女老少,也都法喜充滿,至心皈依三寶。隨後,佛陀便與這五百位證果比丘,以神通力飛回竹林精舍。    阿難尊者見到佛陀與這五百位得道比丘一同回到精舍,恭敬地請示佛陀:「不知這些得道比丘有何殊勝因緣,得值世尊親自前去度化?」於是,佛陀娓娓道出村民的前世因緣:    「久遠以前,有一位辟支佛經常在離此村落不遠的山中打坐用功。一天,他在村落附近的樹下,展現種種神通變化後,入於涅槃。村民便準備了柴、火,為這位修行者火化身軀,並將撿取的舍利恭敬地收藏在寶瓶中,埋於山頂。村民共同發願,希望未來也能夠成就道果,如同這位辟支佛一樣,生死自在。正因為村民在過去曾經恭敬供養辟支佛的舍利,所以才有今日佛陀親自前往度化,成就他們這一世成道證果的殊勝因緣!」佛陀開示後,在場聽法的天人皆契悟法理,同證道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省思——    供養三寶,果報殊勝不可思議。故事中的村民因過去供養舍利,發願成就道果,於是種下未來得度的因緣。當初那一念至誠供養心、求道心,並沒有因時空的轉變而消逝,一旦因緣成熟,善根自然湧現。所以,能夠值遇大善知識、聽聞佛法,實要把握珍惜,切莫虛度光陰,放逸懈怠。唯有努力耕耘,廣植福田、勤修智慧,方能成就佛道,得證菩提。 供养升天    從前在舍衛國有一位長者,他在祇洹林處想找一塊空地,建造房屋,用來廣施供養。但須達長者已在林中遍蓋屋舍,沒有空餘的地方。這位長者便在祇洹大門裏面,用乾淨的清水調製各種蜜糖和麥粉,作成粥漿,供給來來往往過路的行人。九十天以後,佛陀也接受供養。等到長者往生後就生到天上,由於長者有大威德、大福德,就在天宮當中,供養佛陀。佛陀為他講經說法,使他得到須陀洹果。    有一羅漢問說:「他作了什麼功德能夠生到天上,福德如此高?」    佛陀說:「他在世為人的時候,在祇洹門內,作種種蜜漿施捨給過路行人,我曾經接受過他的供養,由於這種因緣,才生到天上,又在我的住所請示佛法,因而得道。」    原公案出自《雜寶藏經》    省思——    修善積福,要把握因緣,也要創造因緣。隨緣布施是一種發心,發恭敬心平等布施一切,當下就能感受清淨的法喜,未來便是無量的光明果德。 固执的舍利弗    一日,佛陀打坐後起而經行,羅(目+侯)羅即跟隨在佛陀身旁。佛陀看到羅(目+侯)羅臉色不好,便問:「為何你看起來如此瘦弱呢?」羅(目+侯)羅回答:「世尊,您也知道吃了胡麻油和酥酪,才能增長力氣,身體健康,但我們現在每天只吃一些胡麻渣和野菜,營養不足,所以身體常常困倦,不能專心修持!」    佛陀接著問:「誰是統領大眾的上座?」羅(目+侯)羅回答:「是舍利弗尊者。」佛陀觀察其中的因緣後,知道舍利弗並未善盡長老比丘的責任,便說:「舍利弗吃了不符合戒律的食物。」舍利弗輾轉聽到這句話後,馬上將當日所受的飲食吐出,並發下誓願:「今日起,我舍利弗不再參加居士的齋供。」當時,波斯匿王、須達多長者等人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來到舍利弗尊者居住的地方,向尊者說:「佛陀應供都是有因有緣,無事不會接受他人的祈請。若尊者您也不再應供,我們這些在家居士如何增長對佛法的信心呢?」舍利弗尊者回答:「世尊說我所吃的食物不合乎戒律,所以我決定不再受人之請。」    於是,波斯匿王一行人來到佛陀的住處,稟告佛陀:「世尊,您平時不常接受居士的供養,若舍利弗尊者也不再應供,我們該從哪裡獲得對佛法的信心呢?希望世尊可以勸勸舍利弗尊者改變心意,接受我們的供養。」佛陀回答:「舍利弗的心一向都很堅定,很難讓他改變。」於是,世尊對大眾說明舍利弗尊者過去生的因緣。    昔日,有位國王為毒蛇所咬,命在旦夕,於是他請來全國各地最好的醫生,為他治療毒傷。醫生們都說,只有讓毒蛇再吸出毒氣才能治好國王的病,於是他們施展各種咒術,讓咬傷國王的毒蛇來到王宮。醫生們抓到這條毒蛇後,堆起柴火,威脅地說:「只要你將國王身上的毒吸出,我們就讓你活命,否則就把你丟進火堆裡。」毒蛇暗自尋思:「我既已吐出毒液,就沒有再吸回來的道理?我死也辦不到。」打定主意後,毒蛇便迅速鑽入火堆裡。當時的毒蛇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從過去到現在,舍利弗生生世世都是意志堅定,無法輕易動搖。    典故摘自:《大智度論?卷二》    省思——    阿羅漢能解脫自在,不受生死之苦,但仍存有習氣。唯佛陀習氣盡除,所以人稱「世尊」。面對他人的習氣,當自我反省檢討,有則改之,如此亦是自我修行的增上緣。  龜王     大海之濱,住著一隻龜王。水族子民,由於龜王的教化有方,無不互敬互慈,和睦共處。    一個月圓的寂靜夜晚,龜王緩緩上岸。夜風輕拂,他閉上眼,很快地沉入濃濃睡鄉。飽經烈日風沙錘鍊的身軀聳立在沙灘上,望上去就像乾燥的岩丘一樣。    海浪拍打著沙灘,漂來一艘商船。商人們推趕牛馬將貨物運上這乾燥的岩丘上,在溫潤的銀色月光下升起營火,準備享用遠航勞頓後的第一頓晚餐。營火的火光灼熱和人車牛馬的重量,打斷了龜王得來不易的長眠。    睜開雙眼,商人們飽經風霜的臉及散落於背脊上的寶物貨品,一一映入龜王的眼簾。「假如我到海中滅火除痛,這些生靈將喪身失命;但假如我按捺不動,又無法承受劇痛之苦…。不如折衷行中道,移到淺海灘泡腳,讓體溫下降,舒緩燙熱的疼痛,也保全他們的性命。嗯,就這麼辦!」    一步一步,月光下的龐大岩丘,拖著長長的影子,緩緩向大海移動。小小的地震在岩丘上引起恐慌:「是海水漲潮嗎?洶湧的激流會吞沒我們嗎?天啊!我們好不容易靠岸,轉眼又即將投入死神的懷抱嗎?日月神明,釋梵天王,求您們慈恩加被,以無量威德救拔我們!」    呼嚎聲在天地間迴盪,龜王的悲愍心更加深切了,以低沈柔和的嗓音安慰驚嚇過度的商人們:「別害怕!不會有危險的。火實在太燙了,我只是想泡泡水止痛,絕對不會讓海水淹到你們一根腳趾頭。放心地吃飯吧!」    商人們歡呼著,落下感恩的淚水。「南無佛!這龜王是慈悲的菩薩啊!太好了!」    「真舒服!也該起床看看水族子民這陣子用不用功修行培德了。這群商人很有善根,很好!」龜王滿意地浸在淺灘,海濤聲中傳來商人漸行漸遠的歡笑聲,為慈悲喜捨的菩薩行作無言的見證。    改寫自《生經》    省思——    菩薩並不遙遠,菩薩化身無量,利樂有情。或許是沉睡儼如巨岩的龜王,或許是斑斕的九色鹿,或許是天空掠過的候鳥、窗沿經過的昆蟲、初冬街頭的長毛狗亦或許是我們身邊的人……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承擔起利他的使命,歡喜布施堅固的背脊;忍受現實火熱的煎熬而不退卻、不憤怒;在佛法的清涼中憩歇片刻後再度打起精神,以無量善巧法門感化身旁每一位有因緣的人。    當每個生命經過我們的心窗,就像是一位菩薩和我們結下一段善緣;龜王菩薩的示現,不僅生動地說明了生命本身互相交織輝映的菩薩旅程,同時也如菩薩般,喚醒人們塵封已久的清淨心與慈悲心。    我們是否也能如菩薩一樣地對待我們生活周遭的人呢?
鬼逼禪師    鬼逼禪師,本來是個專門趕經懺的和尚,    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著月光歸去。    某一晚,他剛趕完一堂經懺,    回程中路過一戶人家,院子裏的狗不斷地向他咆哮著,    他聽到屋子裏傳來女人的聲音:    「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賊?」    接著聽到屋子裏的男人說:    「就是那個趕經懺鬼嘛!」    他聽了羞赧地想著:    「怎麼給我這麼一個不好聽的名字呢?我為亡者念經祈福,他們卻把我叫做鬼!」    這時候,正巧下著雨,他便跑到橋下避雨,    順道也打打坐養養神,就雙盤而坐。    這時真正來了二個鬼,    一個鬼說:    「這裡怎會有一座金塔?」    另一鬼說:    「金塔內有佛舍利,我們快頂禮膜拜,以求超生善道!」    於是二鬼便不停地頂禮。    這個出家人坐了一會兒,覺得腿痛,    於是放下一條腿來,改成單盤。    一個鬼就說:「怎麼金塔忽然變成銀塔呢?」    另一鬼說:「不管是金塔、銀塔,皆有佛舍利在內,禮拜功德一樣是不可思議!」於是繼續膜拜。    過了一段時間,    這位和尚,感到腿痛難忍,於是把另一條腿也放下來,隨便散盤而坐。    這時二個鬼齊聲大叫:    「怎麼銀塔變成土堆呢?竟敢戲弄我們,真是可惡!」    和尚聽到二鬼生氣了,    立刻又把雙腿收起來,雙盤而坐。    二個鬼又叫:    「土堆,又變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驗我們的誠心,趕緊繼續叩頭啊!」    這時雨停了,這位和尚自忖:    我結雙盤,就是金塔;    結單盤,就是銀塔;    隨便散盤坐,就變成了泥巴,    這結跏趺禪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從此之後,他再也不趕經懺了,    只管專心、精進修行,不久便智慧大開,    獲得神通,自號「鬼逼」,因為是鬼逼而成就自己的修行。    省思——    古德修行,常把「死」字貼在房門以生警惕,    我們修行若能生死心切,    又何以在紅塵中輪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