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30:32
太子迦兰的故事
以前,波罗奈国有个国王,他去世时,把王位传给太子迦兰。迦兰认为自己的德行还不够,就把王位让给弟弟,自己则带着妻子,一同入山学道去了。
邻国有个人因犯罪而被割去耳朵鼻子、砍去了手脚,人们把他放在一条破船上,让他顺流而下,听天由命。罪犯抱着一线求生的希望,在船上声嘶力竭地大叫"救命"。
这个时候迦兰太子正在修道听见林子外边什么地方远远地传来"救命"声。那声音是那么悲惨、那么绝望,他心里十分不忍,便迅速到了河边。看到远处漂过来的船,决心要救他,于是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他迅速游到船边,拉住船牵着船靠了岸并亲自将那个没有手脚的人背上岸背到自己修行的地方。
经过四年的调理医治,罪犯的伤都治好了。
可是没想到在这段时间内,每当迦兰出外修行时,他的妻子就与罪犯私通。日子一久,他们视迦兰为眼中钉,便想找机会杀死他。
迦兰的妻子对罪犯说:“你若是杀了我丈夫我就可以和你结婚,那我们天天都能在一起了。”
罪犯觉得迦兰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尽管自己已经做出对不起他的事,仍不忍心杀害他。
可是迦兰的妻子根本听不进去,一再要求罪犯想办法把迦兰除掉。
罪犯说:“这事没有那么容易!你看,我的手脚都没了连生活都要靠你们,怎么能拿起武器杀人呢?”
迦兰的妻子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办法。
当迦兰回来时,他的妻子装作害了极厉害的头疼,愁眉苦脸、痛苦不堪地对丈夫说:“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毛病这次恐怕是因为什么事得罪了山神,所以他如此惩罚我。你不是明天还要去山林里吗?我和你一道去,到山里去祈祷,求山神宽恕我,赐福给我。”
迦兰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两人一起入山。那座山直入云霄,处处是悬崖峭壁、高山深涧,地势十分险峻。
迦兰的妻子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这里拜山神吧!你应该面向太阳站着,帮助我祭祀。”
迦兰顺从地站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向着太阳。
他妻子煞有其事地绕着他转了几圈,当她转到他背后的时候,突然猛地将他推下悬崖,然后满心欢喜地回家去了。
迦兰被妻子猛然一推,身不由己地掉下山去,幸好山腰上有棵树,迦兰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浓密的树叶里,层层柔韧的树枝托住了他,一点伤都没有。但挂在半山腰,上下不得;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回答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了,迦兰感到肚子叽哩咕噜地叫了起来口也干得直冒火。
幸好树上长了许多果子又红又香他摘了不少果子,大吃一顿,肚子不叫、口也不渴了。就这样他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半山腰,待了好几天。
在这棵树旁,有一只乌龟,它常常爬到树上吃果子,以此维持生命。
这天它又来吃果子却发现树上趴着一个人吓得不敢过来。一连好几天,乌龟一粒果子也没吃到,饿得头昏眼花只好壮着胆子来摘果子。
迦兰在树上待了好几天没有看过任何生物现在看见一只乌龟爬过来感觉特别亲切。
他抚摸着龟甲,摘下果子送到乌龟面前。就这样,迦兰与乌龟渐渐熟悉起来,成了朋友。
一天乌龟又来吃果子迦兰照例摘了一堆果子喂乌龟。
乌龟正在吃果子时,迦兰突然童心大起,他想:“这只乌龟的背又宽又大骑在上面一定很舒服。”
便一下子跨到乌龟背上。
乌龟正低头吃果子没想到背上突然跳上个人来吓了一跳。
它猛地一蹦,迦兰与乌龟竟一齐从树上掉了下去,掉向深不可测的悬崖。
迦兰闭上眼睛只听得耳旁风声呼呼响心中暗暗想道:“糟糕!这下可没命了。我死了倒不要紧只是连累乌龟朋友一起丧命,太对不起它了!”正想着突然掉在一堆柔软的茅草上。他站起来一看,已经到了悬崖底,可是全身一点伤也没有。再一看,乌龟正在他身旁探头探脑地笑呢!原来是山神救了他俩的命。
迦兰想:“现在该到哪里去呢?回林中的家嘛!肯定不行。还是回国去吧!离开国家也好几年了,该回去看看了。也不知弟弟把国家治理得怎么样?”
迦兰长途跋涉,渴饮饥餐,夜宿晓行,终于回到国内。
弟弟见他修行回来,十分高兴,便把王位让给他。
迦兰每天都出外了解国内的情况,施舍穷人,在方圆几百里内,救济穷人钱财、衣服、车辆等。迦兰的善行,令人佩服,人们纷纷前来投靠他。
迦兰的妻子以为这下子一定把迦兰除掉了,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就想回国去,她想:“反正没有人会认出我来,我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于是她带着一点路上要用的东西背着那个没手没脚的罪犯回国。遇到有人询问,她就扯谎说:“我的丈夫本是安分守己的人,因为年年打仗,被迫去当兵结果把身体搞残废了不能自理生活。听说大王经常布施因此我背着他,吃尽了千辛万苦,到这里来请求施舍,好打发日子。”
众人听她这样讲,信以为真,都非常同情她,纷纷给他们吃的用的。有人还告诉他们:要是你们明天能去东门就能得到更多布施;因为明天大王要去东门施舍。像你这样有高尚品德的妇女,只要和大王讲讲你和你丈夫的遭遇,他一定会多多赏赐你的。
第二天,她果然前往东门,事先还编了一套更圆满、更让人感动的谎话。但是,她万万没想到迦兰还活着,回来当上国王,更没认出这个穿着华贵衣服的国王,就是迦兰。
迦兰却已经认出了她,于是就在大庭广众面前,把妻子的恶行原原本本地叙述了一遍。
大臣们听完迦兰的叙述,都十分气愤。有的大臣建议烧死她;有的人说犯下这种罪应该斩首。
掌管司法的大臣说:“再大的罪莫过于背叛正确的道理而走入邪路的叛逆之行。应当将罪犯钉在她背上,让她永远驮着他。”
众人都认为这个办法最好,就用这个办法惩治了这个恶女人。
太子成道
悉達多太子獨自來到距離尼連禪河約十里遠的一棵菩提樹下,在一塊大石頭上,敷放吉祥草、設菩薩座。太子在菩薩座上,與古佛相仿,面向東方跏趺而坐,並發誓言:「如果不成佛道,終不起於此座。」
經過了四十八天的靜思冥想,到了十二月初七這天,即證得大神通。菩薩座所湧現的祥光瑞氣遮蔽住魔宮,驚動了魔王波旬,波旬得知悉達多太子修成了菩薩道,心中萬分震怒、滿懷瞋恨與恐懼,便立刻派出魔兵魔將去破壞太子的修持。
魔王先派遣了三位妖豔的魔女,用種種媚態來誘惑太子,並說著甜言蜜語,勸請太子回宮,紹繼王位,享受榮華富貴。太子不但不為魔女所動,更運用神通力,舉手一指,三個魔女頃刻之間,立刻變成髮白面皺、醜陋不堪的老太婆。魔女用盡魔力,也無法改變這種醜態,於是心生怖畏,哭哭啼啼地跪在太子前懺悔,懇求太子慈悲救度。
魔王知道他的美人計失敗之後,心中更加忿怒,就親自率領眾多魔兵魔將,用刀槍劍戟種種武器,前來興師問罪。太子對波旬魔王說:「我過去久遠劫以來,廣修功德,供養無量諸佛聖賢,福德智慧不可思議,並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毀的!」語音落地,只聽到轟然巨響,剎那間,魔王就應聲倒地,其他魔兵魔將,見到這樣可怕的情景,都一齊下跪,虔誠地對太子求哀懺悔,希望能憫念他們的愚癡無知。太子慈悲眾生,見魔眷等皆願意改惡向善,當下就使他們恢復了健康及端正了容貌。
省思——
修行就是要面對自己貪、瞋、癡等種種習氣,逆流而上。在過程中總有許多考驗等待我們一一去突破。如果能修習禪定,身心將會有一股穩定力,也就不容易為境界所惑、所擾了。
太子割肉供养双亲
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名叫羅闍,統領了六十個小國。羅闍王有三位太子,各在國中作小國王。有一大臣名羅侯羅,心生惡念,想殺害羅闍王及二位太子。羅闍王最小的兒子也在邊疆作小國王,性情調順善良,連天神都心存敬畏。小王生有一名太子名須闍提,年紀才七歲,但生性聰明、仁慈又孝順,甚得父王的喜愛。有一天,天神告訴國王,你父王的大臣羅侯羅將謀奪王位,必殺害你父王及二位兄長,他的軍馬不久也將到來殺害你,你要趕快逃離。國王聽到這些話心驚毛豎,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只聞其聲,不見其形,你所說是真的嗎?」天神回答:「我是大王的宮殿守護神,因為大王以福德正法治國,得民愛戴,故來此相告。」
國王於是急謀對策,至鄰國避難討救兵。那時至鄰國的道路有二條,第一條需要七天的路程才能到達,另一條需要十四天的時間。國王最後決定走第一條路,於是備妥了七天的糧食,帶著兒子及夫人往鄰國出發。因為臨行匆匆,心慌意亂,因而誤走到十四天的道路上。此路艱險難行,又無水草,所以不到幾天時間,糧食已盡,而前方的路途卻仍遙遠。
國王與夫人不覺傷心放聲痛哭道:「人生真是苦啊!以前我們從未受過這種苦惱,不知過去作了什麼惡行,以至今日遭受這種災禍。」國王愈想愈難過,以致悶絕倒地。甦醒後,繼之又想,我們三人不可在此坐以待斃,不如殺了夫人取她的肉,來延續我與兒子的性命,於是拔刀欲殺夫人。須闍提太子見狀,連忙捉住父親的手,問道:「為什麼要殺母后?」國王淚流滿面嗚咽地告訴兒子:「殺了你母親取其肉,才能讓我們父子活命。若不如此,不久大家都將一起餓死。為了讓你我活命,不得不出此下策。」須闍提太子聽了,難過地說:「就算父王殺了母后,我也不會吃母親的肉。普天之下那有子食母肉之理!既是如此,我不久也必將餓死,所以不如請父王殺了我,用我的肉以濟雙親之性命。」國王聽完難過地說:「兒子啊!你就像我的眼睛一樣,那有人願意自挑雙目而食。我寧願命喪於此,也不殺自己兒子,吃其肉以活命。」須闍提太子想了半晌又說:「如果殺了我,我的肉不須幾天就會腐爛。不如請父王每天從我身上割三斤肉,分成三份,二份供養雙親,一份留著我自己吃,以延續生命。」最後,國王無計可施,只好接受太子的提議,每日割食太子的肉以活命。
不到幾天,須闍提太子身上的肉就快被割完了,剩下骨節相連,命雖未斷,卻已不支倒地。國王及夫人向前抱著太子,舉聲號泣道:「我們竟然橫心吃你的肉,讓你如此痛苦。而今尚未到達目的地,你的肉就被我們吃光了,不如我們今天一起死在這裡吧!」太子用十分微弱的聲音再次勸諫父親:「既然吃我的肉,讓大家得以走到這裡;估計前面應該只剩一兩天的路程,孩兒願意捨身此處,但願雙親不要像凡俗之人一樣,讓大家都命喪一處。請父親把我身上支節間的餘肉全部割下,應可讓你們支持到目的地。」國王及夫人一邊哭泣,一邊依照太子所言,割下太子骨節間最後的餘肉,分作三分,二份自己吃,一分留給兒子。吃完後就啟程上路,太子勉強站起來目送父母,國王及夫人亦邊走邊哭,漸行漸遠。須闍提太子望著父母遠去的身影,心中依依不捨,終於不支倒地。
須闍提太子身上流出的鮮血,引來許多蟲蠅爭相食噉,毒楚苦痛難當。太子苟延殘喘著,用最後一絲力氣發誓說道:「願我生生世世的災殃罪惡,從此除盡;自今以後更不再造新惡。今天我以此身供養父母;願我父母當得餘福,身心安泰,不見惡夢,常得天護人愛;縣官盜賊的陰謀消滅,觸事吉祥。願我一身所餘之血肉,使諸蟲蠅皆得飽滿。令我來世得成佛道,施此法食,讓眾生可免飢渴生死重病。」當太子發完此願時,天地都為之震動,太陽也失去了光明。
大地震動,驚動了天上的帝釋天王,帝釋想試探須闍提所發的願是否真誠,便下降到人間,變成獅子老虎,欲來吃他;須闍提太子看到這些猛獸突然出現,卻一點也不害怕的說道:「你們可以過來隨意吃我的肉。」於是帝釋還回原形,告訴太子:「我是天上的帝釋天主,看到你發如此的大願,故化成猛獸前來試探你。」太子聽了非常地歡喜。帝釋又問太子:「你今天能行難行,能捨難捨,用己身之肉供養父母,以這樣的功德,你願意將來成就何事呢?是想當天王?人中之王?還是魔王?」太子回答說:「我只希望早日成佛,度脫一切眾生。」帝釋說:「成佛之道,長遠艱難,需於久遠劫中勤奮修行,忍受種種磨難痛苦,方能成佛。你真的能夠承受如此的苦嗎?」太子毅然決然地說:「即使有熱鐵輪在我頭上旋,我也絕不因此苦,而退失成佛之道心!」帝釋又說:「口說無憑,誰能相信?」於是太子立刻發下誓願:「假若我的話有任何不實,就讓我的傷口永遠不能復原;若我的話真實不虛,則讓我身體恢復。」太子發完誓後,身體果真立刻恢復完好如初,而且相貌比以前更加端正莊嚴。帝釋被太子的大願行所感動,而讚歎說:「若你成佛時,請先來度我。」
這時,太子的父母終於到達鄰國,向鄰國的國王說明此行的目的,並述說太子捨身割肉,孝養父母,以成其事的經過。鄰國國王聽了之後,對於須闍提太子的慈悲孝行異常感動,於是發兵護送他們回國,同時幫助他們討伐叛臣羅侯羅。
當大軍經過與太子離別之處時,想到太子必定已死,國王不禁悲從中來,沿路啼哭找尋太子的屍骨,欲將之帶回國安葬。卻遠遠望見太子身體不但恢復如常,且更勝以往。於是上前抱住太子,心中悲喜交集,問太子何以能活命?太子即向父母秉報歷經之事,國王及夫人聽了皆驚喜異常,三人一起歸還本國。
省思——
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當人們身處因緣果報的嚴酷折難中,若能夠穿透生死的迷思,看透生命的真相,就能不畏生死,處處以利益他人為念,此即是菩薩的慈悲願行;其功德法財,更是將來成佛入道的資糧。
贪利养的提婆达多
佛陀在王舍城弘化時,阿闍世王非常恭敬提婆達多,除了為他建築富麗堂皇的精舍、聽信他的讒言外,每天還會供養很多美味的齋飯及寶物給提婆達多。許多比丘看了頗不以為然,便將這件事報告佛陀。佛陀告誡諸弟子們:「你們不要羡慕提婆達多,他為了追求名聞利養,不但今生對我多所毀謗,過去生也是如此。」比丘們對此感到好奇,請世尊進一步教敕。於是世尊為弟子們開示提婆達多的過去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國的深山中,住著兩位仙人,老仙人非常精進用功,所以經過多年的苦心修煉後,具足五種神通。另一位年輕仙人,雖然也想成道,但平時只知遊玩享樂,所以在修行上毫無所得。當時,老仙人會以神通力飛到各處參學,所以其他仙人們遇到他,都會送他各種仙果佳餚。就像他從北俱盧洲帶回上等美味的大米、又從南贍部州帶回閻浮提樹的甜美果實,有一天還飛上忉利天,帶回人間從未品嚐過的美食。老仙人不管獲得什麼供養,都會慈悲的與年輕仙人一起分享。
年輕仙人見到老仙人總是來去自如、心想事成,好生羨慕,一再祈請老仙人傳授他神通的方法。老仙人說:「若你心存正念,精進用功,自然就能獲得五種神通。若是心懷惡念,有所企求,不但會危害人群,更會自嚐惡果。」老仙人禁不住年輕仙人三番兩次的懇求,即教他修四禪八定。經過一段時間的苦修,年輕仙人也獲得五種神通。
好不容易有神通的年輕仙人,總想到處炫耀一番,於是頻頻找機會前往城裡,在眾人面前展現種種神通力。眾人見到年輕仙人拔地而起,還能騰雲駕霧,不禁心生敬仰,紛紛前來供養。因此,他所獲得的名聞利養總是比老仙人還多。
年輕仙人並不以此為滿足,仍對老仙人心生嫉妒,處處誹謗他的聲譽。但是老仙人總是淡淡一笑,不以為意,因為他相信人們終究會了解真相。後來,年輕仙人因為常起瞋心,心懷惡念,所以逐漸退失了神通力。
年輕仙人失去神通力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眾終於看清事情的真相,反過來讚歎老仙人的品格高尚。同時,也紛紛譴責年輕仙人的心胸狹隘、品德卑劣。所以,全城百姓一致決定將他驅逐出境,永遠不許再踏進境內一步。佛陀說:「那時候的老仙人就是我,年輕仙人就是提婆達多。」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三》
省思——
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初發心要正確,若是一昧希求神通感應,貪得名聞利養,而不從心性上努力,只會離佛愈遠,難體佛意,終為自己的妄心所淹沒。所以「如是因,如是果。」修行唯有在因地上用功,時時反省檢討,努力不懈,最後必能果證菩提。
贪图堕牛
過去,有一對兄弟,家財萬貫,可惜父母雙亡,兄弟倆無所依仰,相依為命。然而,雖是兄弟,志趣各異。哥哥喜歡修道聽法,而弟弟則堅守家業,喜歡經營世間的官爵俸祿。
在他們居家附近,有一間雞鳴精舍,哥哥專愛去精舍學習佛法。弟弟看哥哥不樂衷經商理財,結交權貴,只知去精舍親近沙門,心中很不高興。
有一天,弟弟對哥哥說:「我們同為兄弟,父母早逝,應當一起經營家計,但您卻棄家業於不顧,整天跟著沙門聽受佛經。難道那些沙門能夠供您衣服財寶嗎?我們沒有把家產積極的擴大增加,恐怕別人都要笑我們荒廢家業,滅絕家門了。人家說,為人子女的,理當承續父母的遺業,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這樣才是孝子啊!」
哥哥聽後告訴弟弟說:「守五戒、修十善;供養三寶,廣行六度,坐禪修定,以出世道法來度化雙親,這才是真正的大孝。道俗觀念相反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事。修道人喜歡的,世俗人覺得厭惡;而世俗人所珍視的,則為修道人所輕賤。智愚之道迥異就如同明暗的差別一般,因此,有智慧的人去暗就明,最後證得無上的真理。今天你所追求的快樂,正是我所戒懼的苦惱。世俗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而你卻迷執為實有,追逐這些短暫的快樂,將帶來後世無限的痛苦!」
弟弟對哥哥的這一番話並不信受,內心不滿,低頭不語。哥哥看他如此,便又接著說:「你既然貪戀家業,以財為貴,而我則愛好佛法,視智慧為最上珍寶,不如就讓我捨家修行,歸命三寶吧!人命寄世,猶如飛塵,飄忽無定。無常一到,罪業纏縛,便要受報。因此,我要捨離世間的一切,躲避欲樂的危險,以達到究竟的安樂。」
弟弟見哥哥向道之志如此堅定,也就不再多說;而哥哥則離家去作沙門。
出了家的哥哥,日夜精進,誦經坐禪,一心念道,思惟佛法,無有懈怠。不久便通達三十七道品,成道證果。
證了聖果的沙門,再次前往弟弟所住的地方,想勸他奉持佛法,於是告訴弟弟:五戒、十善是生天的根本;布施、研經是道業的基礎。弟弟聽了這些話更加地生氣,駁斥沙門說:「您荒廢家業這就算了,不必再來教訓我。請您趕快出去,不要管我的事。」沙門見弟弟如此,只好離去。
弟弟貪戀家業,汲汲不休,經營家計,對於佛法始終不願接觸。不久,壽盡命終,墮入牛身,長得又肥又壯。商人買下牠後,便讓牠載鹽四處販售。如此過了數年,牛漸漸羸弱,力氣不如從前。
有一回,在一段上坡路中,老牛累得走不動,臥倒在地。商人揮起皮鞭猛力抽打,就在半拖半推的狀態下,老牛雖然使盡全力,仍是無法前進,就這樣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著。這時,證了聖果的沙門以神足通在空中飛行,遠遠見了,對老牛說道:「弟弟啊!你過去苦心追求的宅舍、田地,現在都在那兒?想不到你居然會投生牛胎,唉!」
於是沙門以其神通力讓老牛看到自己的前身,老牛悟知了自己的因果宿命,不覺淚下,悔恨以前不修善業,慳貪嫉妒,不信佛法,輕慢聖眾,我行我素,不聽兄長的話,以致今天墮牛身中,疲乏困頓,苦不堪言,實在是悔不當初啊!
沙門知道老牛悔疚的心意,也為牠感到難過。於是,便向牛主人道出事情的本末:「這隻牛原是我的弟弟,因他不信三寶,慳貪嫉妒,貪求世俗的財寶而不行布施,所以墮入畜生道。您看牠現在又老又瘦弱,已沒有力氣為您做事,請您可憐牠,把牠送給我,讓我救救牠這條殘命,好嗎?」
商人聽了老牛的故事,起了憐憫心,便將牛送給了沙門。沙門把老牛帶回寺裡,勸牠一心繫念三寶,不久,牛便命終,往生忉利天。
商人輾轉將此事告訴他那些從事買賣的朋友,大家都有所醒悟,嘆言:「我們為了生活勤於賺錢,而絲毫不感厭倦,既不懂得布施,又不奉持佛法,將來死後,恐怕也不免要墮入畜生道!」
於是,這些商人們便決定下一切,求作沙門。出家之後,精進不懈,最後都成道證果。
原公案出自《雜譬喻經》
省思——
〈憨山大師勸世文〉中云:「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富貴如浮雲,功名似空華,情愛會變質,色身終衰亡。一口氣不來,一切盡成空。唯有聽法的這念心才是永恆、不生滅,當中具足無量功德、智慧,了達這念心性,方為真正最富最貴的人。
檀膩觭
從前有個人,名叫檀膩觭。家境清寒,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寒。
有一年秋天,他從田裡收成了一些稻穀,可是因家裏窮,養不起牛,無法打穀子。於是,他向鄰村的熟人借了一頭牛。打完穀子後,正準備把這頭牛送回去。
當他把牛送到鄰居的門前,看見人家正在忙著,便沒有向人家打招呼,將牛繫在門旁的樹上就走了。
牛的主人雖看見他牽牛過來,但以為他還要用牛,所以既沒有細問,也沒有將牛牽回自己家去。
結果,牛不見了!
過了幾天,牛主人見檀膩觭還沒還牛來,就上門索討。
檀膩觭說:「我早已把牛送還了。」兩人便爭吵起來。
牛主人見檀膩觭不肯還牛,氣極了,拉著他去見國王評理。
兩人走了一段路,遇到一個人正在追趕一匹逃逸的馬。
馬夫看見有人迎面過來,便大聲喊:「快幫我攔住牠!快幫我攔住牠!」
這時,剛好路旁有塊石頭,檀膩觭便撿起石頭扔過去,
這一扔,正巧砸在馬腿上,馬腿一下子斷了。
原來這馬是從國王的馬群中逃出來的,馬夫見到這景狀,嚇壞了,害怕國王怪罪,便抓住檀膩觭去見國王。
三人一起順著大路前進,來到一條河前,不知道那裏有渡口。
這時,他們看見一個木匠左手提著工具、右手挽著衣服,還剩一把斧頭沒法處理,便啣在嘴裏,摸索著涉河而過。
檀膩觭問:「請問,您那兒水深嗎?可以涉水過河嗎?」
木匠回答:「行!」
沒想到一張口,斧頭就掉入水裏,
木匠十分生氣,揪住檀膩觭,要他一起去見國王,償還斧頭。
四人一起前進。檀膩觭這時又餓、又渴、又累,心情特別煩燥。
突然間,發現前面有一道牆,
心想:「這可是好機會,跳過牆,就可以逃之夭夭了。」
猛地掙脫幾個人的手,像兔子一樣竄出,一下子翻上牆頭,跳了過去。
可是誰也沒想到,一個老織布匠帶著他的兒子正在牆的那頭休息,檀膩觭翻過牆頭,正好落在老織布匠身上,兩腳正踏在心口部位,老織布匠一口氣上不來,頭一歪,死了。
織布匠的兒子見父親被人踏死,那肯罷休,抓住檀膩觭揍了一頓。這時牛主人、馬夫、木匠也都趕到,大夥扯著檀膩觭,一同向王宮走去。
走了不多遠,看到路旁有棵樹,樹上有一隻鸚鵡。
鸚鵡看見他們過來,就問:「檀膩觭,檀膩觭,你到那裏去?」
檀膩觭把自己的倒霉事一五一十地敘述一遍,並且告訴鸚鵡說:「現在他們抓我去見國王。」
鸚鵡說:「聽說國王很有智慧,你既然去見他,請你代為打聽一件事。不知為什麼,我在其它樹上時,叫的聲音不如在這棵樹上時叫得好聽。你見了國王,就請你問問他,這到底是為什麼?」檀膩觭答應了。
又走了一會,看見路旁有個洞,洞口有條毒蛇。
毒蛇看見他們走來,便問:「檀膩觭啊!您要到那裡去?」
檀膩觭把自己的倒霉事又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且告訴毒蛇:「他們要抓我去見國王。」
毒蛇說:「你到國王那兒去,請幫我打聽一件事。我每天早晨剛出門出洞時,身體柔軟,那兒也不疼;但到了每天晚上入洞時,身體僵硬,全身疼痛,入洞很困難。請問有智慧的國王,這到底是為什麼?」檀膩觭也答應了。
就這樣,檀膩觭被牛主人等幾個人挾持著來到王宮。
牛主人首先上前向國王稟告說:「這個人借了我的牛,我去索討時,他卻不還我。」
國王問檀膩觭:「你為什麼借牛不還?」
檀膩觭回答:「我因為太貧窮,收獲的稻穀沒法打,便向他借了一頭牛。承他好意,把牛借給我。我打完穀就把牛送到他家,他自己也看見了。雖然沒有當面交代清楚,但這頭牛確實是繫在他家門前了,我是空著兩隻手回家的。也不知道這頭牛會給弄丟了。」
國王問牛主人:「他講的經過對不對?」
牛主人說:「對。」
於是,國王對他們兩人說:「你們兩人都有錯。檀膩觭還牛時,應該交代一聲;而牛主人既然已看見,就該把牛收好。現在聽我宣判--檀膩觭還牛時,口不吭聲應當割舌頭;牛主人見牛不管好,應當挖眼睛。」
牛主人一聽慌了:「不!不!大王!那頭牛我不要了,請不要割他的舌頭,也不要挖我的眼睛。讓我們自己和解吧!」
國王說:「你們願意和解最好了。此案宣告審理結束。」
接著馬夫上前告狀:「這人太沒有道理,把馬腿砸斷了。」
國王沉下臉來,問檀膩觭:「這是我的馬,你為什麼好端端地砸斷牠的腿呢?」
檀膩觭嚇得連忙跪下,說:「牛主人抓住我來見大王時,碰巧這位馬夫叫我攔住國王的馬。馬跑得太快了,實在攔不住,於是我撿了塊石頭扔過去,沒想到誤把馬腿打斷了。大王,我實在不是故意的。」
國王問馬夫:「他說的是實話嗎?」
馬夫說:「是。」
國王臉色和緩下來說:「你們兩人都有錯。」並對馬夫說:「誰讓你喊他攔馬的?該割掉你的舌頭!他手擲石頭砸斷馬腿,該砍掉他的手。」
馬夫聽了也慌了,連忙說:「大王,這匹馬就由我賠償吧。請不要割我的舌頭,也不要砍他的手了,讓我們和解吧!」國王也答應了。
再接著,木匠告狀:「檀膩觭害我把斧頭搞丟了。」
國王問檀膩觭:「這又是怎麼回事?」
檀膩觭跪下說:「我向他打聽那兒能過河,他開口回答,這時口中啣著的斧頭就掉到河裏了。」
國王一聽原來是這麼回事,便把木匠叫到面前說:「由於他問你話,才使你丟了斧頭,所以我宣判割掉他的舌頭。不過,東西應該是用手拿,由於你用嘴啣斧頭,斧頭才掉到水裏。所以應該敲掉你的門牙。」
木匠一聽急了:「大王!我寧願不要斧頭了,請饒了我吧!就像牛主人、馬夫那樣和解吧!」
於是兩人也和解了。
最後,織布匠兒子上前告狀:「大王,這個人生性兇暴,把我父親踏死了。」
國王一聽,是條人命,忙問檀膩觭:「你是怎麼踏死他的父親?」
檀膩觭回答:「這麼多人圍逼著我,拉我來見大王。我心中害怕,想要越牆逃跑,可沒想到他們父子兩人正在牆的那頭休息。我一不小心掉在他父親身上,把他父親踏死了。這實在不是出於我所願啊!」
國王這才明白又是誤傷,便對織布匠的兒子說:「這件事你們都有錯。為什麼不找個平坦、安全的地方,而要在這牆後休息呢?好吧!你父親反正已經死了,就罰檀膩觭做你的父親。」
織布匠的兒子一聽急了:「我可不要這個人做我的父親。」
國王說:「那麼你們也和解了吧!」織布匠的兒子無奈,只好答應了。
就這樣,檀膩觭的一身官司,全讓國王解脫了。
他十分高興,也非常感謝國王。
這時,又有兩個婦女前來打官司。
她們兩人帶來了一個小男孩,都說這個孩子是自己的,在國王面前爭吵不休。
國王也搞不清楚這個孩子到底是誰的。
他眉頭一皺,計從心生,大聲斥責說:「得了!得了!誰能搞得清你們的這些事。這樣吧,你們一人抓住孩子的一條胳臂,誰能把孩子拉到自己身邊,孩子就算誰的。」
兩個婦女聽國王這麼一說,就扯著孩子的胳臂拉。
冒充的母親一心想把別人的孩子據為己有,毫不考慮地扯住胳臂拼命地拉。
而真正的母親心疼孩子,唯恐孩子受傷,抓住胳臂又想拉,又不敢使勁。
國王見到這種情形,趕忙叫他們鬆手,
指著那拼命地拉扯孩子的婦女說:「你是冒充的,對孩子一點也沒有愛憐的感情,你難道不怕把孩子拉傷嗎?你如果能老實認罪,我可以饒了你,否則一定嚴辦!」
那婦女慌了,連忙跪下磕頭,承認自己的罪行。
另一個婦女則帶著自己的兒子高高興興地辭別國王走了。
這時,檀膩觭想起路上毒蛇和鸚鵡的囑託,便上前跪下,說:
「大王,剛剛在路上,有一條毒蛇想請教大王,為什麼牠每天從洞裏出來時身體柔軟,動作方便靈活;回洞時卻感到僵硬痛苦。」
國王說:「每天早晨從洞裡出來時,沒什麼煩惱,心平氣和,所以身體很柔軟。在洞外,牠遇到其他動物,常常動火,這樣身體就變得僵硬,自然就僵直,行動不便了。你可以告訴牠,要時常保持柔和的心境,不要動不動就生氣,就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了。」
檀膩觭接著問:「我還遇到一隻鸚鵡,牠在其他樹上時鳴叫聲都不好聽,只有在這一棵樹上叫起來最婉轉動人。不知道是為什麼?」
國王答:「這是因為那棵樹下埋有一罈金子,所以叫聲好聽。」
國王接著說:「你這個人冒冒失失的,犯下許多過錯,但今天都原諒你。按照國法,樹下這罈金子應該歸國王所有。但我念你家庭貧窮,沒辦法生活,人還老實,所以這罈金子賞賜給你。你去把它挖出來,回家好好地過日子去吧!」檀膩觭十分感謝國王,返回家去。路上把國王的回答一一告訴毒蛇和鸚鵡。他用挖出的那罈金子,進行貿易,添置田產,從此再也不愁吃穿,過著幸福的日子。
當時的國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檀膩觭即賓頭盧埵闍尊者。
原公案出自《賢愚經》卷第十一
省思——
「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人生在世,總有許多不如意的事,衝著自己最愚鈍的弱點而來;
因為粗心,損財傷人。
因為疏懶,青絲白髮虛度一生。
因為識淺,似乎沒有一件事是站在自己這邊。
由於不知道緣起性空,執著萬有,逐物流轉。
由於不明白本具佛性,攸攸忽忽,迷沒本性。
甚而不識三世因果,恣意任為,終遭苦果。
檀膩觭所遭遇的逆境,不也如同我們遭遇的逆境一般?
人生真苦,其實我們不也就是冒失、迷惑的檀膩觭嗎?
檀膩觭後遇國王,猶如迷失的心靈遭逢大善知識,因智慧和慈悲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也由於他心內無害意,故而有善緣出現之轉機。
讨债
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借給一個人半角錢,
經過一段時日,欠債的人尚未償還,於是商人就決定去討債。
在討債途中,經過一條大河,必須僱船擺渡,
因此付了兩角錢,過河去討債。
到了債主家中,卻不見人影,又花了兩角錢渡河回來。
為了討半角錢,卻用去了四角錢,
加上旅途困頓,勞神費力,所損失的豈止四角錢而已。
改寫自《百喻經》十七
提婆菩薩
世尊在靈鷲山上為群眾開演妙法,以手拈花,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法就此傳承下來。直到西天第十四祖龍樹菩薩,有位弟子不僅博學多聞,並且能言善道、具大辯才,常以其智慧破諸外道的邪說,並以其慈悲願力攝化這些人,使其心悅誠服、披剃座下。這位以浩瀚的智慧與無礙的辯才,名聞四海的聖者,就是西天第十五祖提婆菩薩。
提婆菩薩時代,由於南印度國王心懷貢高,信奉邪教,提婆菩薩心想:「樹不從根砍伐,枝條很難傾倒;一國君主不化,大道豈能流布。」所以提婆菩薩一直待機要度化國王。有一回大臣為國王招募侍衛,提婆菩薩就藉此因緣當侍衛,不但做事認真謹慎,又將整個侍衛隊帶領得很有紀律,還不領報酬。國王知道後,即召見了提婆菩薩,提婆菩薩便對國王說:「我是深明事理的人,善於言論;希望能於國王面前求試驗。」國王馬上答應,並為提婆菩薩設壇,與當時頗具威望的八方婆羅門召開公開的辯論大會。
提婆菩薩信心十足地提出三個論點:「一切聖中,佛最殊勝;若於諸法,佛法無比;救世福田,眾僧第一。」並說:「在八方辯士裡,若有人能夠駁倒我的見解,表示我的立論、見解不通達,如此愚昧之頭並非我所珍惜,願意砍掉項上人頭用以謝罪。」於是,八方辯士也同樣允諾,若辯輸了,願意砍頭謝罪。提婆菩薩說:「我所修習的,是慈悲、仁愛萬物的佛法。所以,如果辯輸的人,當剃髮為我弟子,不須砍頭謝罪。」雙方依此規定,便展開了辯論。
然而,竟無一人能夠駁倒提婆的見解,智慧淺薄的婆羅門,只要提婆菩薩說一句話,就應對困難,無法答辯;智慧優越的婆羅門,辯到第二日便辭窮理喪,於是許多的婆羅門,因此剃髮成為提婆菩薩的座下弟子。
這時,有一位外道的弟子,固執頑強無有智慧,眼見自己的師父被提婆降服,甚至出家求道,雖然外形跟隨大眾出家,然而心中非常地憤恨,時時都在等待機會雪恥。於是暗中藏著一把利刃,內心發下毒誓:「今天他以雄辯使大家屈服,但我要以利刃使他屈服。」於是趁著提婆一人獨自在林間經行的時候,伺機以尖刀刺中了尊者的腹部。只見提婆菩薩的臟腑外露,血流如注,在劇烈的痛楚中,僅留一絲氣息、悲愍地說:「在我住的地方有我的衣和缽,你趕緊拿著它往山路逃命去吧!在我座下有尚未成道的弟子,若你被他們發現,一定會有危險。你現今仍迷惑愛惜情重,所以往後要好好地防護自己的意念。快走吧!」外道依照提婆菩薩慈悲的叮囑,安全地逃往深山。
而弟子們發現提婆菩薩的情形,紛紛放聲哭泣,有的甚至在驚怒之餘,分頭要去搜捕兇手,以便報仇。這時提婆菩薩反而訓誡弟子:「諸法原本是空性,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存在。既無害人之人,也無人被害。你們現在是被外相所蒙蔽,因愚癡而生妄見,種不善之業。其實,這是我的業報,所以你們不用去尋求報復,也不必憤怒或悲傷。」話說完後,提婆菩薩方才安然示寂。
典故摘自:《付法藏因緣傳.卷六》
省思——
一般眾生因為不了解因果與空性的道理,當受到他人不好的對待時,往往心生瞋恨,甚而想要報復對方,而不知道這是過去彼此所結下的怨結,是自己造下的惡業,於是一報還一報,終無休止。而聖者了達一切法皆是緣起,緣起即是空性,沒有一個「我、我所」的存在,既然無我、我所,何來的是非、愛恨、情仇呢?更遑論有所謂怨恨與寬恕的問題存在了。
提違得度
久遠以前,在裴扇闍國中,有一婆羅門女名叫提違,提違家中雖然非常富有,但卻早年守寡,並且上無父母、膝下又無子女可依怙,總是孤伶伶的一人,終日悶悶不樂的。當時婆羅門中有一習俗,若是生活中總是不順遂、不如意的人,可以先設大會齋供養一百位婆羅門後,再以家中所有的財產供養五百位婆羅門,而後到恆河水邊,用木材堆架成床,自己躺在上面,點火燒掉這個色身,此時婆羅門會為此人祝願,如此便可滅除過往的一切過罪,往後生生世世所生之處,六親眷屬眾多,壽命無量,快樂無窮。
因此,婆羅門中的一些長老們,在商量過後,一大群人滿心歡喜地往提違的家出發,準備去告訴提違這個解脫的方法。提違聽完之後,想想自己一生命運乖舛,希望能早日脫離此種生活,於是同意了這個方法,便馬上命僕人,上山砍材及清點家中的所有錢財。這樣的舉動,使得裴扇闍國的人們議論紛紛,大街小巷中都在討論著這件事情。
有一位名叫缽底婆的比丘,正好路經此國。缽底婆比丘精進持戒,博學多聞,智慧聰穎,辯才無礙,總以大慈悲心教化天下,使人們因得法受益,而能改邪就正、捨惡修善。缽底婆比丘聽見了人人議論的話題,心生憐愍,便迅速地趕往提違的家中。
缽底婆比丘問:「夫人為什麼準備了那麼多的柴火呢?」提違回答:「我是要燒掉這個不幸的身體,除滅罪殃呀!」缽底婆比丘說:「罪業並不是隨著身體的毀滅,就可以消逝的,人們的禍福是隨心而起。夫人這樣的做法就像有病的人,已經是痛苦不堪,又遇到可惡的人,來到病人床前胡亂罵之後,又打了病人一巴掌,這時病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提違回答:「這個病人的忿恨、痛苦,一定是更增百千倍吧!」缽底婆比丘答:「正是如此!夫人要知道,當大猛火燒起的時候,氣息還未斷絕,神識還未離開身體,此時身心被火燒烤,這樣的苦毒如何能讓人得解脫?甚至命終時,因為最後一念瞋恨心起,而墮入地獄,所受的苦又更增百千萬倍。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想要離開地獄之苦都已經是遙遙無期了,怎麼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提違聽完缽底婆比丘的話後,心開意解,想要自殺的念頭因此而息滅,並且請缽底婆開示真正滅罪的方法。缽底婆比丘說:「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罪惡之源,都是由身、口、意業而來。今當至心懇切的懺悔,發願從今以後,改惡修善,守持十善,如此生生世世直至成就佛道。」缽底婆比丘說完,便為提違受十善法。提違歡喜踴躍,即準備種種上好齋食及珍貴寶物,要供養缽底婆比丘作為報答,並懇請比丘能留在此地教化。缽底婆比丘說:「夫人受了十善法,就是三寶弟子,今後要以十善法教人,這就是對我的最好報答。如今你已能信受正法,已經得度,我不宜在此處久留,因為還有更多的人須要度化。」說完後,缽底婆比丘不帶走任何一物,便離去了。
提違自從聽了缽底婆比丘的開示之後,對缽底婆比丘的開示、教誨沒有任何的懷疑,一心一意的精進用功,信受三寶,廣行布施,始終如一。運用各種的方便,使身旁的人受持十善,大眾還能再以十善輾轉的教人。提違知道是三寶讓她的生命得到重生,讓她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光明大路,所以對三寶的信心堅固不移。命終之後更生天為天人,受福無量。
典故摘自:《經律異相.卷三十八——韋婆羅門女無子自焚遇辯才沙門聞法悟解六》
省思——
公案中的提違夫人,雖然一生中都是苦厄連連,甚至愚痴地聽信不正知見,而想焚身以求得解脫。但幸能得遇善知識的引導,尋找到苦海中的大明燈——佛、法、僧三寶,依著這光明的大路信心堅定的行走,便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大智度論》云:「信心如手,有手之人入海寶藏,隨意拾取;無手之人雖遇寶藏,不得拾取。」可見「信心」的重要。一個有信心的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所以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只要堅固對佛法的信心,必定能找到人生中最光明的大道。
剃国王鬚子
從前有位國王,他有一位親信。在一次戰爭中他拚命地救出了國王,使之安然回國。
國王大大地歡喜,許諾他可以提出任何要求,滿他的願望。於是國王便問他:「你有什麼要求儘管提出來,我會滿足你的任何願望。」
這位臣子回答說:「大王!我希望大王您在剃鬚子的時候,讓我來剃。」
國王說:「如果這件事合你的心意,那就滿你的願吧!」
這樣的愚人只是讓世人嘲笑罷了。本來他可以從國王那裏分半個國家來統治,或者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但竟只是如此的願望?
原公案出自《百喻經》
省思——
修行學佛,誦經、禮佛、持咒等種種方便,都是為了達到究竟,體悟這念本具的心性。但是若執著方便是究竟,雖然非常精進,也始終與道不相應。如同功勳偉厥的親信,最後只是要求為大王剃鬍子
天上的福报
有一天,王宮裏飄來了一塊手巾,它的細緻和美麗,
連宮裏的人都是第一次見到。
國王召來了大臣們,一起「研究研究」。
華麗的手巾一個傳過一個,每個大臣都大嘆稀有難得,
吱吱喳喳地討論著,手巾傳著傳著,
大臣們終於有了結論:這一定是天賜華巾,
這是國王英明,國家將要強盛的預兆。
每一個大臣都肯定地這麼以為。
只有一個人,
接過了這條所謂「上天賞賜」的華麗手巾後,
看也不看就傳給了旁邊的人,沒有一句囋嘆。
坐在寶座上的國王看見了這一幕問道:
「樹提伽,大家都很高興,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
樹提伽露出靦腆的表情回答:
「臣不敢欺騙國王,這不是天賜的寶物,這是臣子晒在後院被風吹走的洗澡布啊!」
過了幾天,
一朵車輪大的金色花,被風吹落在宮殿前,
國王和大臣們又是占卜、又是三五成群地議論紛紛,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總是要有個結論吧!
於是群臣們異口同聲的說:「天女散花!」
這是國王英明,國家將要強盛的預兆。
大臣們再一次肯定地認為。
而樹提伽又一次默然不語。
國王問:
「樹提伽,大家都很高興,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
樹提伽面有難色的說:
「臣不敢欺騙國王,這不是天女散花,這是臣子家裏凋落的花。」
文武百官開始議論紛紛,
明明是天上的華巾,樹提伽硬說是自己的,
明明是天上的花,樹提伽居然說是他家枯萎的花,
真是太污辱人了。
國王:「是你家的花?那我要去看看。」
國王帶了大批的群臣,來到樹提伽家門。
門口有一個小孩,長的端正可愛。
國王讚歎地問:「樹提伽,這一定是你的孫子嘍?」
樹提伽搖搖頭:「國王,他不是我的孫子,他是看門的僕人。」
走進樹提伽的大宅,看見一個女孩,長得非常端莊秀麗。
國王問:「樹提伽,是你家的女兒嗎?」
樹提伽搖搖頭:「不是女兒,是打掃房子的婢女。」
一行人走到大廳前,戶內白銀為牆,水晶舖地。
國王從來沒有見過舖滿水晶的地,懷疑地上都是水,猶豫著不敢進門。
樹提伽看出國王的疑慮,走在前面引導。
國王見到樹提伽的夫人,更是相貌端嚴舉世無雙。
樹提伽有一棟十二層的高樓,國王登上頂樓,
看見東邊的景色,就忘了西邊;
看了南邊的就忘了北邊。
樹提伽帶國王去後院遊玩,在泉水浴池裏沐浴,
樹上的果子勝過國王以前吃過的千百倍,
晚上的被窩更是說不出的輕柔舒適。
國王在樹提伽的家,一住就是二個月,
最後還是在大臣們催促下,
才依依不捨地,帶著樹提伽所贈的稀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回宮。
回到宮裏,國王和大臣們商議著:
「大臣們,樹提伽是我的臣子,房子妻子僕人再再都勝過我,我要是將他的妻子舍宅收歸於己,可行嗎?」
群臣們附和著說,國王是一國之尊,當然可以。
於是,國王派了大批的士兵準備徵收樹提伽的大宅。
大軍行進到門前,
大宅門口出現一個大力士,手上拿著金色的手杖。
金杖只是向前比了一比,
大軍就像是喝醉般,全部倒在地上。
士兵們根本連門都進不去,只好又回到宮裏。
連強大的軍隊都要不來樹提伽的產業,
國王只好派使者喚樹提伽入宮,
兩人同坐一車,來到佛陀的精舍。
國王問佛陀:「世尊,樹提伽是我的臣子,他有什麼功德,妻子房舍都勝過我?」
佛說:
「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住在人煙罕至的山林,曾經有五百個商人帶著貴重的寶物行經山中,惡劣的氣候把商人們困在險惡的山路上,幸運地遇見熟悉山路的夫婦,得以免難。
夫婦兩人又曾在荒山中救過一個生病的修行人。不問貧富,夫婦倆總是替這些遭逢窘境的人們安排遮避風雨的地方,準備溫暖的被褥、飲水、米糧、和燈燭。
兩人畢生的願望就是,
希望將來能過天上的生活。
那個時候在山中貧病交加的行者,就是我。
五百個商人,在後世出家證得了阿羅漢果。
當初在荒山中布施的人,就是樹提伽夫婦。
現在,因為布施的功德使過去生的願望得以實現。」
甜水养甘蔗
從前有兩個人一起種甘蔗,
並且相互約定,
誰能種出甜美、多汁的甘蔗,
誰就能得到獎賞。
約定後,
二人即開始忙著墾土、施肥,
其中一人突發奇想:
「甘蔗汁如此的甜美,若是用甘蔗汁來灌溉甘蔗田,將來種出來的甘蔗,一定更加甘甜。」
於是他便日夜不停地榨取大量甘蔗汁,
一邊澆田,
一邊期望著即將實現的豐收美夢。
可是萬萬沒想到,
甘蔗汁反而壞了剛播下的種子,
不但所有的甘蔗美夢都成了夢幻泡影,
而且也白白損失甜美的甘蔗汁。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積極,還要知因識果,才能得到圓滿的果報。
如果只著眼於追求未來的果報,卻因為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而種錯了因,反是弄巧成拙,更添惡果。因此,真正的認識因果,一點一滴由因上努力,才是積極正確的觀念。
调象师问佛
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為四眾弟子、天龍鬼神及國王、大臣、百姓等宣說佛法。這時,一位名叫呵提曇的長者來到精舍,至誠頂禮佛陀後,長跪合掌:「世尊!弟子長久以來承蒙您的教化,今日能夠瞻仰聖容,真的非常榮幸,只是修行上未能有所成就,懇請世尊慈悲寬恕。」
佛陀和藹地請這位長者起身就座,並且詢問其姓名及所從何來?但是長者依舊恭敬地長跪回答:「世尊!弟子名叫呵提曇,是前任國王的馴象師。」佛陀問呵提曇:「你都是用什麼方法來馴服大象呢?」呵提曇回答:「我以三種方法來降伏大象,第一、用鐵鉤鉤住大象的嘴巴,以牽制牠的行動,使其無法逃脫;第二、減少大象的食物,使其飢餓消瘦;第三、用木棍打牠,使其感到痛苦與害怕。只要照這三種方法去做,就能將大象馴服。」
佛陀又問:「這三種方法的目的是什麼?」呵提曇回答:「用鐵鉤鉤住大象的嘴巴,是為了制服牠強大的力量;減少食物的份量,是為了控制牠龐大的身軀,使其無力反抗;而用木棍打牠,是為了使大象聽話,達到馴服的目的。」佛陀聽完呵提曇的解釋後,再問:「你馴服的這些大象,有何作用呢?」呵提曇回答:「經由這些方法訓練出來的大象,不但能夠成為國王的坐騎,也可派上戰場打仗,任人指揮使用,沒有障礙。」佛陀問呵提曇:「除了這三種方法外,還有其他馴服大象的方法嗎?」呵提曇回答:「沒有!要馴服大象就只有這三種方法而已。」
佛陀告訴呵提曇:「你這麼善於馴服大象,那麼能否調伏自己呢?」呵提曇回答:「目前我仍不知調伏自己的方法?懇請世尊慈悲開示。」於是,世尊告訴呵提曇:「我也有三種方法,既能調伏一切眾生,也可調伏自己,達到無為清淨之境。第一、以至誠懇切心對治口業,不亂說話;第二、以慈悲堅固心對治剛強難伏的身業;第三、以智慧除滅一切愚癡、執著的心念。如果能運用這三種方法來調伏自己,就能度脫一切,遠離三塗惡道,成就道果,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不再有憂愁苦惱。」於是佛陀為呵提曇及所有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如象名護財,猛害難禁制;繫靽不與食,
而猶慕逸象。本意為純行,及常行所安;
悉捨降結使,如鉤制象調。樂道不放逸,
能常自護心,是為拔身苦,如象出于陷。
雖為常調,如彼新馳,亦最善象,
不如自調;彼不能適,人所不至,
唯自調者,能到調方。」
呵提曇聽完佛陀的開示後,法喜充滿,內心的困惑也得到解答,當下證得法眼。而其他在場的聽眾,對於佛法也都有更一步的領悟。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省思——
佛陀又名善調,意為能調伏自身及一切眾生,所以佛陀開出八萬四千種種法門,就是要幫助眾生降伏種種的習氣與煩惱。有了法門就要勇於實踐,才能真正得法受益;若不爾者,如同生病之人,即使手握再珍貴、再有效的藥,沒有將藥服下也是枉然。所以面對自身的煩惱習氣,若能像呵提曇制伏大象一般,運用種種法門加以對治、降伏,必能獲得真正的解脫自在。
禿頭傻瓜
從前有一個禿頭的傻瓜。
一天,有人突然拿個梨子往他的頭上敲打,
三兩下便把傻瓜打得頭破血流。
這時候,
傻瓜只是默默地忍受著,並沒有閃躲。
旁人見了,對他說:
「你平白無故被人用梨打得頭破血流,為什麼還不知道避開呢?」
傻瓜回答:
「那個打我的人驕傲自大,自以為孔武有力,卻愚笨無知。他看到我的頭上光禿無髮,就誤認為是塊石頭,所以才會用梨子打破了我的頭。」
旁人聽了,捧腹大笑的說:
「你自己愚笨,怎麼還說別人笨呢?你如果不笨的話,為什麼不知道躲避,而被人打得頭破血流呢!」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人總是容易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斷別人的不是,卻不知在評斷之時,自己正陷入一種可笑的無知當中!
屠夫得道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弘法時,有五百位婆羅門因無法忍受大眾對佛陀的崇敬,所以時常挑剔佛陀日常的一言一行,想要藉機毀謗世尊的聖譽。而佛陀是一位智慧圓滿的聖者,知道這群人被「嫉妒」蒙蔽了真心,雖然心生悲憫,想要度化他們,但是因緣未到,也只好等待時機的成熟。
一天,這五百位婆羅門又聚在一起討論如何陷害佛陀。其中一人提議:「我們何不找個屠夫,請他設齋供養佛陀及比丘僧,佛陀一定會接受邀請,等他讚歎屠夫的功德時,我們就可質問佛陀,如果屠夫有功德,那他過去所造的殺業不就沒有罪過了?反之,佛陀若說屠夫有罪過,我們就以屠夫設齋供養應該得福,來向佛陀問難。」眾人應聲附和。於是這五百位婆羅門興高采烈地來到屠夫家中,請他設齋供佛,屠夫聽了也非常歡喜,馬上就到精舍求見佛陀。
屠夫至誠頂禮佛陀後,表明來意:「佛陀!我是村中的屠夫,久聞世尊的德行,希望能設齋供養佛陀及眾比丘。」佛陀慈悲應允後,告訴屠夫:「凡事有因有果,惡業果熟自會墮落,善業福具自然會有得度的因緣,你早點回去準備齋僧的用品吧。」
齋僧的日子很快就到了,佛陀帶著弟子安詳徐步地來到屠夫家,而這五百位婆羅門也不懷好意地一路尾隨,他們暗自竊喜今日終於可以抓到佛陀的把柄。用齋時,佛陀以神通力觀察在場的每個人,明白有些人的得度因緣已經成熟,於是示現廣長舌相,放大光明,遍照全城,並以和雅的梵音聲說了一首偈子:
「如真人教,以道活身。愚者嫉之,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彼不相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五百位婆羅門聽完偈語後,明白種惡得惡、種善得善的因果道理,於是向佛陀頂禮懺悔過去的無知,並表示:「由於我們的智慧不足,未能通曉佛陀的教誨,懇請佛陀慈悲,讓我們出家修行,領悟佛法大義。」於是佛陀應允五百婆羅門的請求。而見到佛陀神通變化的村民們,莫不歡欣法喜,自此以聖賢為榜樣,一心向善,信受佛法,不再以殺生為業。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省思——
世人見到行善之人偶遇逆境,便以為行善無福;見到為惡者,得好衣食,則認為造惡無報,這一切都是因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古德云:「為善如春日之草,未見其長而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未見其減而日有所損。」善惡業報毫釐無差,若能一心為善,善德日增,終將迎向光明的人生。
屠夫家的牛
佛陀在羅閱祇國的竹林精舍時,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請,偕同弟子至城中開示說法。結束後,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正好遇見一人趕著牛群回城;牛群個個肥壯,一路上跳躍奔逐,彼此還不時以牛角互相牴觸。世尊見到此景,有感而發,說了一首偈子: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千百非一族性男女
貯聚財產無不衰喪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壽之消盡如熒穿水」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畢,就座後,阿難即稽首請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說的偈語,弟子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義理,祈請世尊慈悲開示!」佛陀告訴阿難:「回來的路上,你是否見到那位牧牛人趕著牛隻回城?」阿難回答:「是的。」佛陀接著說:「這群牛的主人是屠戶之家,原本豢養了上千頭牛,為了讓牛隻健壯肥美,屠戶雇人天天牧放這群牛到牧草豐美的地方吃草,逐日挑選最肥壯的牛,宰殺賺錢。就這樣一天過一天,這群牛已經被宰殺超過了半數,然而,這群糊塗的牛兒卻渾然不知,依舊每天開心的吃草玩樂,或與同伴爭鬥。我因為感傷牠們如此的無智,所以才會說此偈語。」
接著,佛陀又對大眾開示:「不僅僅這群牛是如此,世人也是一樣,不曉得無常的道理,執著有一個實有不變的『我』存在;每天只知貪圖五欲之樂,更為了永不滿足的欲求,彼此傷害。當無常來臨之際,又無能力超越,徒然掉入輪迴的深淵,生生世世無法出離。所以,世人又與這群牛有何差別呢!」
當時座中,正好有兩百位貪求利養,不知在法上用功的比丘。他們聽聞佛陀的開示,心生慚愧,深自惕勵,遂於當下定慧相應,即證阿羅漢果,具六種神通。在座大眾皆法喜充滿,恭敬地向佛頂禮。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思——
眾生總是執著有一個實有不變的「我」存在,而迷失於虛幻不實的境界中,為了貪圖五欲之樂,隨順著習氣與欲望,而造作種種惡業。殊不知,無常之鬼常隨左右,平時若不懂得修行用功,一旦境界現前,亦如山崩地裂,無法面對。人生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可以聽聞佛法,藉此求得解脫自在。所以我們應當好好把握,精進修行,深信因果、心性之道,那麼今生必能成就菩提道果。
涂香的天女
佛陀的足跡,今日踏上舍衛城。佛陀親臨城中,是何等殊勝大事!遙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具足,尊勝殊特、超出世間一切的佛陀,坐在路旁靜靜磨香的市井女子好生嚮往。佛陀一步一步地走近,她心中的歡喜、感動、敬意無限攀升;當佛陀來到面前,她顫抖著手,將初初磨好的上等香粉,塗在莊嚴的佛足上。
往生不久,這名平凡的市井女子,就化生為忉利天上一名體香幽遠的天女。在諸多天人聚集於善法堂時,帝釋垂詢這名天女:
您從前修了何等福報?
身香微妙不可思議;
光明勝鎔鑄黃金的光澤,
超過一般天人!
這位初來乍到的天女恭敬地回答:
過去生謹以上等妙香,
恭敬供養勝尊佛陀;
蒙佛威德加被福佑,
生於忉利天宮!
而今歡喜踴躍,
身出微妙香氣;
百由旬內遠近聞者,
悉得同蒙供佛利益!
言畢,塗香天女施展神通,飛回人間頂禮佛陀。在親聆佛陀甘露法語當下,證得須陀洹果。佛陀身旁諸多常隨眾比丘,請示佛陀:「這名天女過去生修了何等福報?不但投生天上,還身香清淨殊絕!」佛陀慈悲回答:「這名天女,過去生在人間時,親手磨香塗於佛足。由於虔誠供佛因緣,命終生天,感得身香曼妙的果報!」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五》
省思——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世事不離因緣果報,然而成功的果實,往往是大眾矚目的焦點;因地的努力灌溉,多半為人所忽略。若羨別人豐收,當問自己耕耘幾分?
兔子的供养
佛陀住世的時代,有一位舍衛國長者的兒子跟隨佛陀出家修行。這位比丘,平時只喜歡親近村落與俗家的眷屬們來往,他不喜歡讀經,也無法適應僧團中的生活,使得同在一個僧團的比丘們為他感到非常地惋惜。
於是佛陀讓這位比丘離開僧團、遠離村落,一個人到寂靜無人干擾的地方去修行。由於斷絕了所有的染緣,在經過一段時間精進用功之後,這位比丘很快地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種神通。當初同處在一個僧團的比丘們覺得很訝異,為什麼一位原本喜愛親近村落的比丘,一個人到了靜處獨居修行,竟能這麼快就證得阿羅漢果?為了解除大眾的疑惑,佛陀慈悲地開示這位比丘過去世的因緣。
佛陀告訴大眾,這位比丘不但是今生能夠一個人在寂靜之處精進修行,其實,在過去生中就已經是如此修行。在過去久遠劫時,有一位仙人獨自在山林間精勤修道,仙人平日以山中所生長的蔬果來維持自己的色身,由於日夜精進不懈,感得山中的一隻小兔子前來護持。
過了數年,仙人所居的山林遇到了一場前所未見的大旱災,山中所有的樹木花果逐漸乾枯,仙人平日賴以維生的食物也就開始缺乏,因此仙人動了念頭,想要離開這多年來精勤辦道的處所,到村落去乞食。護持仙人用功的兔子請求仙人不要離開,繼續留在山中修行,並接受自己的供養。為了使仙人能夠安住於山中用功,兔子開始負起供養仙人食物的大任,但是在大旱當前的山裡,實在很難找到可以供養仙人的蔬果,但兔子一心為了使仙人能夠不因飲食的困乏,而中斷數年來的修行,於是決定以自己的身體來供養仙人。兔子做了這樣的決定之後,撿拾了許多柴火,回到仙人居住的地方,就在柴火燃燒旺盛之際,兔子義無反顧地投入火中,以自己的肉身供養仙人。
仙人見到兔子投身火中,以身體來供養自己,當下反省思惟:這隻兔子平時就在身邊守護著自己的修行,而今天又為了自己而投身火中,這樣為法忘身的精神,就如同菩薩為了眾生,義無反顧地犧牲自己而毫無怨言。仙人感恩兔子的捨身為己,正為此悲傷,這時,天帝釋提桓因的宮殿震動了,天帝以天眼觀察,發現原來是兔子捨身護法的義舉,撼動了天地。天帝被兔子的大無畏精神深深感動,遂降下甘霖,解除了持續已久的旱災。乾旱解除了,山中的花草樹木也就慢慢地生長出來,仙人又有了得以維生的蔬果,便繼續留在山上用功辦道,經過如此精進不懈的修行,不久便證得了五種神通。
佛陀告訴比丘們,這位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就是當時的仙人;而以生命來供養仙人的兔子,就是我的前生。因為往昔的這段因緣,所以今日我也能夠令這位比丘遠離所愛著的眷屬,一個人到寂靜之處精進用功,證得阿羅漢果,得自在解脫。
省思——
偉大的佛陀在過去生當中,不論示現那一道眾生,無時無刻都在成就他人的修行。正是這些護持他人的因,成就了日後無上正等正覺的果。
世間法亦如是。由於許多人幫助我們,我們才得以有所成就。世界上萬物都息息相關,在付出的同時,你將得到更多。
王舍城
過去,在印度,有一位具有怪癖的國王,常喜歡以人肉為食,但是又怕這個癖好洩漏出去而王位難保,所以經常命令他的廚子:「你們趁夜半時,悄悄的出去,抓些人來烹煮給我吃。但是,要注意,不要洩漏行蹤。」
日子久了,紙包不住火。宮中的大臣都知道國王為了自己的嗜好,竟然殺害子民,是這樣的殘忍不仁!大臣們共同商量之後,決定把食人肉的國王放逐到深山,並且推舉一位賢明、仁慈的君子為王,稱號是「信達王」。
被放逐到深山的食人王,非但不知悔改,更是變本加厲,生出邪惡可怕的想法,他向樹神禱告祈求:
「偉大的樹神啊!我願意奉上最尊貴的國王五百人來祭祀您,請給我力量,助我恢復王位!」
食人王的身上竟然長出了翅膀,可以更快速找到他的目標。他用石頭封住山谷的出口,把抓來的國王都關在谷裡。很快地,谷裡已經關有四百九十九位國王,只差一位就湊齊五百人了。這時,他看到正在池裡沐浴的信達王,立刻俯衝下來,把信達王抓進山谷。
被抓到的信達王,神色安詳,不像其他國王那樣的驚恐。食人王不禁好奇地問:
「我抓到你就湊齊五百人了,你和其他人都要被殺來祭神,一個也不能倖免,你難道不怕嗎?」
信達王回答:「世間的萬物,本來就無常,都有敗壞的時候;人也不離這個軌則,從出生以後,總有一天要面臨死亡,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害怕並不能改變這個事實!只是我來這裡之前,已經答應供養一位道人,可否請您讓我去履行承諾,完成我的心願,幾天後我一定回來。」
食人王心想:我抓他是易如反掌的事,就成全他吧!於是,信達王回到宮中,打開皇庫,不但供養道人,也對百姓大行布施,並宣布太子繼承王位。一切都安排好之後,就依照約定的時間回到食人王的山谷裡。
食人王看到信達王居然真的回來了,難以置信地問道:
「生命是世人最愛惜與不捨的,而你卻為了信守承諾,寧願回來送死。是什麼道理要這樣做?說給我聽聽。」
「這一切,我都是依照佛法所說的道理來作。」信達王回答。
「佛法到底說了那些道理?」
於是,慈悲的信達王將五戒、十善、四聖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種種道理,仔細講述給食人王聽;食人王的善根與佛性就這樣被啟發。心開意解的食人王,放下屠刀,發願受持五戒,並放出囚禁的四百九十九位國王。
這四百九十九位國王,在生死的邊緣走了一遭,感受到即使貴為國王也無法避免人命的無常。他們都被信達王的教化感動,為了報答救命之恩,都願意追隨信達王。
慈心廣大的信達王,就為每一位國王蓋一棟宮殿,並且供給奴僕、美食及一切生活所需。鄰近的百姓蔚為奇觀,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各個國家。最後,全天下的人都稱此地為「王舍城」。
省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人都有佛性,因緣成熟,一念覺悟,就能轉惡為善,就如同食人王,遇到大善知識的教化,心念一轉便能改惡行善。世上有許多行菩薩道者,慈悲護念每一位眾生,就如同信達王護念食人王一般;不斷地創造善的緣起,慈悲的給予眾生種種教化。
當我們走在修行路上,一念不覺,忽然又隨順習氣而去時。若遇善知識教化指導,除了心存感恩,納受修正外,更要發願自己也能早日成為處處護念他人的菩薩行者!
王子投火学佛
富麗堂皇的宮殿裡,舉目所見是各國奇珍,伸手所及是稀世名品。王子在書房裏,斜倚著考究非常的巨型書櫃,愁眉不展。他想要的,不是這些世間昔是今非的浮泛知識;他渴望的,是真理、是正法。一想到派出去求法的使者都空手而返,錦衣玉食、歌舞昇平的宮廷生活,只讓苦悶的心情更加低沈。
「誰?誰想聽法?我!我有法寶!誰?誰想聽法?……」宮門外忽然傳來一陣輕快的吟詠聲。王子立刻轉身衝向大門,畢恭畢敬地將這名自稱有法可說的婆羅門請入大殿。
「大師,請上座。」王子抬出高貴的皇室專用座椅。
婆羅門毫不謙讓地一屁股坐下。
「大師,請哀憐我求法若渴的心,請您為我說法!」王子的目光炯炯,毫不掩飾他百分之百的認真及虔誠。
婆羅門一聽,就長噓短嘆起來:「想當年,我為了求法追隨老師,百千辛苦、經年累月,才好不容易學得。怎麼你說聽法就要聽法,未免太沒有道理了。現在的年輕人真是,嘖嘖──」婆羅門邊說邊搖頭。
「無論大師您需要什麼,請儘管吩咐!」王子急了,連忙說:「就連身體和妻子,我也絕不吝惜!」
婆羅門挑了長眉,慢條斯理地開出了條件:「要說法也是可以,就看你夠不夠有誠意──第一,挖個大坑;第二,在坑內燃起熾盛的熊熊大火;第三,尊貴的王子,你要投到火坑來供養我!」
這種殘酷的學費,足以讓勇夫卻步,懦夫喪膽。但王子二話不說,就馬上付諸行動。這個消息立即傳遍全宮,上至國王王后,下至將臣宮女,大眾聲勢浩蕩地聚集在太子宮中。
「兒啊,你是母后的心肝寶貝,也是黎民百姓的希望,你要什麼老師、學問、書籍,母后一定給你,千萬別一時衝動啊!」國王又要安撫哭成淚人的王后,又要看緊王子不讓他翻身跳入火坑,一時之間分身乏術。
「老先生,請憐念我們,求求你,國家城池、諸妃宮女都奉送給您,我也願為您作牛作馬,請不要讓王子投身火坑!」眾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苦勸固執的婆羅門,宮內亂成一團,哭聲震天。
婆羅門好整以暇地看著人群中唯一一張堅定而純真的臉──「這種事那裡是我能逼迫的?隨王子自己的意思吧!」言畢,他乾脆閉上兩眼,冷冷放下最後一句結論:「跳,我就說;不跳,門兒都沒有!」
王子環視大眾,他無言的鎮定,已經充分說明內心的答案。父國王強忍內心的掙扎,派出使者,跑遍閻浮提內大小諸國,宣達這件驚天地、泣鬼神的消息。
七天之後,太子宮中人聲鼎沸。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聚集在火坑旁,異口同音,懇求王子留下來:「我們仰憑王子,像依靠父母一樣,您投火求法,我們該如何是好?別為一個可惡的婆羅門拋棄所有的人,留下來好嗎?」
王子平靜地聽著眾人的勸留,直到人聲銷歸於肅穆的空氣中,他才開口說道:「各位可親的父老們!在生死輪迴之中,我早已經喪身無數。投生為人,為利互殘;投生在天,五衰憂苦;投生地獄,劇苦難喻;投生餓鬼,百毒鑽軀;投生畜生,勞役烹殺。我生生世世白白受了這麼多的生死苦難,從來沒有一次是為法捨身。這一次,我要以此臭穢色身供養法,你們應該要成全我無上的道心啊!日後成佛,我誓施予你們大眾無上大法,使大眾永脫輪迴之苦!」
站在火坑旁,王子泛紅的面頰流淌著汗水:「大師,請為學生說法!如果我命終,怎麼再聽法呢?」
婆羅門一本正經,以威嚴的口氣誦出了諸佛相傳的教法:
常行於慈心除去恚害想
大悲愍眾生矜傷為雨淚
修行大喜心同己所得法
救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
王子作勢投火,卻立刻被制止--父王拉著他的右手,母后拉著左手,重新將慰留的話說了一遍。然而心意堅決的王子,掙脫兩人的臂膀,奮然跳下火坑。
剎時,天地變色,諸天號哭,灑淚如雨。火坑突然間在眾人的淚雨中,化成一方香潔的蓮塘。正中央金光燦爛的蓮花上,端坐微笑的,正是眾人愛戴的王子。諸天人以清妙的歌聲歡喜讚歎,天空中亦飄著天人撒下的繽紛花雨……。
原公案出自《賢愚經》卷一
省思——
知識爆炸、資訊領導的時代,人們被激增、暴漲的思潮和資訊淹沒,浸沈在此汪洋中,既無法抗拒潮流,也談不上為真理付出性命,只是載浮載沈罷了。
然而,一切法皆是自性流露,心能變現無量妙法。知識是人心的產物,而認識這念心的真相,才是掌握一切知識、學說、思潮、立論、資訊……的根本源頭。
從清淨心出發,善用一切法自利利他,法法皆是佛法。
为法燃千灯
久遠劫前,太平盛世的一位聖王,名叫虔闍尼婆梨,統領著八萬四千個城邦的大國,國家康樂富足,百姓皆視他如再生慈父。國王心想自己雖擁有那麼多權勢和財富,心中卻總是無法真正的平靜快樂,如果能聽聞佛法,就算付出傾國的代價也值得。於是宣召天下,尋覓能講經說法的善知識。
此時有一位婆羅門進宮求見,自稱能說法滿國王心願,國王聽說後立刻親自迎接,向婆羅門作禮,請他上座。婆羅門說:「我的法是費盡一生,走遍天下才得到,不是隨意能得」。而國王誠懇的說:「我這一生,從未曾聽聞佛法,常引以為憾,即使只有一偈半句,我都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於是,婆羅門答道:「既然如此,那麼希望國王能於身上剜千洞注油燃燈,以燈供養,我就為您宣說。」國王求法心切,歡喜踴躍,但他的臣民,卻哀傷苦惱,請求國王:「全天下都仰仗您的慈悲,有如孩兒仰賴父母,您若是燃身千燈,我們就要失去依怙。」然而國王上求佛道的願心已定,勸慰大眾勿憂惱,將來成佛時,必當以智慧光明照悟眾生,遠離煩惱黑暗。
於是國王請來旃陀羅剜身置油燭。婆羅門此時高聲宣說佛法:「常者皆盡,高者必墮,和會有離,生者皆死」,國王聽聞佛法心中歡喜,即點燃身中油燈,供養法寶。剎那間大地震動,人天悲歎。此時婆羅門現回帝釋天身份,向國王問道:「大王現在極端痛苦,是否心生悔恨?」國王回道:「我心中聞法歡喜無有悔恨,如果所說是真實,身即平復。」說完,國王的身體即恢復如初,在旁哀傷啼哭的人天皆轉憂為喜,禮拜讚歎國王這般為法忘軀,精進求道的菩薩行!
省思——
一般人可能會為了美食、好衣、好名、財富用盡心力,認為追求這些,能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然而財色名食睡終究是過眼雲煙,真正恆久的快樂,來自真理的慧觀及對自心的觀照,能讓我們擺脫欲望的煩惱,安定身心,不再陷於隨境遷流中受苦輪迴。智慧的人,了達此理,所以對於能轉化煩惱的真理信受恭敬,猶如燃燈求法的國王,對真理的慕求,表現了最大的恭敬,更讓許多有緣無緣的人能因聽聞佛法離苦得樂。
恭敬佛法、弘揚佛法的發心,全在於對真理的肯定、信心以慈悲心普惠一切有情的。
为法跳火坑
久遠劫前一位善根深厚的太子,名叫曇摩鉗,他好樂善法,派人四處尋覓懂得佛法的善知識,卻苦無所獲。忉利天王知道他的願心,想試驗他的發心是否堅固,於是化作凡人優塞來到王宮,表示能解佛法。太子得知立刻出迎,頂禮接足奉為上座。
「我這法世間希有難得,恐怕太子您不願意付出代價!」優塞為難地說。太子立即表示不惜傾所有一切,只願聽聞佛法,解除煩惱痛苦。優塞要求說:「那麼請太子挖一大火坑,投身供養法寶,便能傳授。」曇摩鉗毫不猶豫地命令侍衛,挖掘深坑,並燃火於坑中。國王臣民們,見太子為了聽聞佛法犧牲身軀,便向他哀求:「請看在國家前途上不要犧牲自己,我們願意做奴僕供優塞差遣。」而太子卻堅定的說道:「我累劫以來歷經無數生死投轉,以這色身在人道造貪瞋癡惡業,在畜生道受人鞭打負重、為人所食,在地獄一日間喪身無數,痛徹心髓,苦無間斷。從未發心為法布施,今日此造業之身能供養法,實在是因緣殊勝,希望大眾成就我上求佛道的願心!」
優塞於是升座說法道:「常行於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愍眾生,矜傷為雨淚;修行大喜心,同己所得法;救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太子聞後便奮身躍入火坑,但熾熱的火坑卻剎那間化成清涼的蓮池,太子端坐於清淨芬芳的蓮台上。曇摩鉗了達禍福無常、流轉為苦的道理,為求真理為法忘軀,真是精進無畏的大菩薩!
省思——
人生的痛苦與煩惱有許多來自於觀念與認知所造成的執著,而佛法是一種真理,使我們具有認清萬法實相的慧觀,讓我們在種種境界中,不會隨境生惱不得自在。所以今生能聽聞佛法,是最大的富貴,能夠了解佛法的可貴,就能恭敬佛法、落實佛法,更進一步從煩惱中解脫,離苦得樂。
文殊菩萨的考验
从前有一个国王,名为萨恕擅。这个国王心地善良,怜悯贫穷孤寡之人,经常对人们周济和布施,只要他们有所需求,国王都尽量满足他们,因此国王的善名远扬,超越了国界,而且传到了上天的众神耳中。
文殊菩萨得知人间有这么一个慈悲的国王,心里很高兴,同时也想亲自试一试这个国王到底是不是诚心行善。
有一天,文殊菩萨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少年婆罗门,从邻国进入萨恕檀国,并来到了王宫门前,乞求布施。
国王听说从异国来了一个少年婆罗门找他,很高兴地接见了来者,并非常关切地问道:“少年人,你是从何处来呀?有什么需要我为你效力帮忙的吗?”
少年婆罗门回答,“我在异国听说您的功德善名,故不远万里前来,想得到您的布施。”
国王听了,高兴地说:“好呀!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得到什么布施,尽管说好了,别犯难。我的臣民向我要求布施我都会答应,何况你还是异国的客人呢。”
文殊菩萨见状心想:果然名不虚传,既然如此,我就大胆地试试他吧。
于是就说:“大王您可是君子一言。我提的要求也许有些过分了,我想让国王给我做奴隶,让王后给我做婢女!”
国王听了,并没有发怒、生气,反而非常痛快地答应说:“好吧!你让我个人做奴隶,我现在就可以答应你,我很愿意从现在起就听从你的使唤,为你服侍。但是王后本来是一个大国王的公主,远嫁到我们国家来的,她是不是能做你的婢女,我作不了主,我应该去征求征求她的意见。”
于是国王就到内宫,把少年婆罗门要求施舍的要求向王后说了,并问她能不能做他的婢女。王后也是心地善良,是一心想普救众生的女子,何况在国王的身边,耳濡目染,她不愿拂国王之意,就同意了少年婆罗门的要求。
国王和王后一起从内宫走出来,对少年婆罗门说:“我们商量好了,愿意一起做你的奴仆和奴婢!”
婆罗门这时就说:“既然同意给我做奴隶,那你们就应该把鞋子脱掉,要和真的奴仆与奴隶一样。”
国王、王后一齐说道:“是的,主人,我们应该与所有的奴婢一样,他们什么样,我们也什么样。”于是就把鞋子脱掉,把衣服也换成了奴隶穿着的粗布衣服。
文殊菩萨只是为了考验国王、王后。为了不给这个国家添麻烦,文殊就找了另外两个,用法力将他们变成国王、王后,和往常一样处理朝政。而真的国王、王后就加入了去异国当奴隶的人的行列。
再说国王的夫人天生贵人,原来是别国的一位公主,从小娇生惯养,嫁给国王后更是豪华尊贵,哪里有过光着脚长途跋涉的苦楚!又正赶上身孕沉重,行动不便。因此随众奴隶一起行走,累得气喘吁吁,全身酸痛,脚心早被杂草和石头刺破,疼得钻心,真是一步比一步难行,便渐渐落在了队伍的后面。文殊菩萨早已将这些都看在眼里。本来就慈悲为怀的菩萨虽然于心不忍,,但为了考验国王、王后的真心,他仍然装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一边回头吼道:“快走啊快走!”一边责骂王后说;“你现在是我的婢子,就要像个婢子的模样,按照奴婢之法行事。你现在还像当王后一样,娇里娇气的给谁看!”
王后听了,心中委屈不打一处来,于是长跪地下,泪流满面地诉说道:“主人啊主人,我实在是不敢怠慢,实在不敢偷懒,我现在真是累极了,稍稍休息一会儿再走,请您可怜一下吧!”
没想到这个婆罗门是个铁石心肠,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对着王后说:“得啦得啦,你快起来,跟我走吧]这样的奴婢以后我也没法使唤,干脆把你卖了吧!”
于是,就把王后带到人市上,高声叫卖:“都来瞧,都来看,有个奴婢我要卖!价钱便宜人漂亮,谁买到手谁福气!”
王后原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整日生活在王宫里,哪见过这个场面。但现在不同了,自己是个奴婢,奴婢就是这样买卖的。而他的丈夫国王,此时也和她落得同样的下场,被一起卖掉了。
本来国王、王后还在一起。这样一卖,两个人分别被人买走了,相隔数里,不能互相照应。国王被一位老者看中,买去以后当作一个坟墓的看门人,专门负责收埋死人的安葬费。这个地方又寒冷,又荒凉,特别是每到深夜,鬼火乱窜,狼嚎犬吠,弄得不得安宁,难以入睡。那老者还时不时地检查他是不是收费以后有所私藏。但国王心里并无怨言。他想:既然为奴,就尽到为奴的责任,我这才是真心布施,修炼功德。
王后的处境比国王更惨。王后是被一个大家买走。这个大家的夫人好像母夜叉一样,见王后面容娇美,非常嫉妒,经常给王后使坏,故意把脏活累活派给她。一大早天还没亮,她就吵吵嚷嚷地把王后叫起来干活,一直干到日落西山,而且不能有丝毫的怠慢,稍有不是,非打即骂。
又过几个月,王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婴。这家女主人本来无后,见婢子偏偏在她跟前生了个漂漂亮亮的男婴,不禁妒心似火,十分恼怒,对着王后叫骂道:“你这个臭婢子,也配生孩子吗?”然后就逼着王后把儿子杀掉。
那时婢子即为奴,就要完全听凭主人的吩咐。主人叫你死,你就不能活。王后此时没有办法,于是硬着心肠含着泪杀死了新生儿子,然后带着死婴去墓地埋葬。
王后去埋死婴,正好与看守墓地的国王相见。相见之后都有干言万语,但他们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委屈和不满,没有任何抱怨。他们正在说话的时候,须臾之间,真是恍惚如梦,刚才还在冷清的墓地,现在却回到了本国,身上着的是国王和王后的服装,坐的是正殿宝座,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更令他们喜不自胜的是,他们所为之惋惜、日夜思念的已经被埋掉的儿子,此时却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正在伸着小手,甜密地向他们微笑呢!
国王、王后正在惊疑之间,正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只见文殊菩萨端坐空中的一朵大宝莲荷花上,现出五色真身,向他们夫妇二人称赞说:
“善哉!果然名不虚传,你们普救众生,广为布施,可真是至诚至信,真心实意,真是了不起啊!”
国王、王后这才悟到,原来的一切都是菩萨显灵,在考验他们是否真诚。他们此时不禁为自己经受了考验感到由衷的喜悦,连忙向文殊恭敬行礼。
文殊菩萨见国王、王后果然是人间少有的至诚至善之人,自然也非常高兴。在文殊四方讲法的时候,经常以国王、王后作为宣扬佛法的例子,广为宣传。国王、王后的作为,也使得各国人众十分震动,而本国之人更不用说了,都以国王、王后为榜样,广行善事,后来都在修道上有所进境。国王及王后呢?最后都双双修成了正果。
佛告诉阿难说:“当时的国王,就是我的前身。那王后就是现在的瞿夷,太子就是现在的罗云。”
文殊菩薩的示現
「慈悲的文殊菩薩,弟子迦羅越,懇請您現身加持,為弟子開大智慧。」
迦羅越很想能有如文殊菩薩一般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身戴瓔珞、騎著獅子、拿著智慧寶劍的文殊菩薩像前至誠頂禮,一心祈求文殊菩薩現身,為他加持。
有一天,迦羅越準備了豐盛的齋宴來供養僧眾,並在宴席的最前方,放置一張高大精緻的座椅,希望莊嚴的文殊菩薩慈悲應供。不多時,在前來應供的僧眾中,有一位其貌不揚的跛腳老人,身上披掛著破破爛爛、長短不齊的衣服,骯髒的顏面益發顯得邋遢不堪。這位跛腳老人正一拐一拐的走向前方的華貴座椅,準備就坐。迦羅越看到這個情形,心想:「這高座大位是要給莊嚴的文殊菩薩、或是德高望眾的大和尚坐的,怎麼可以讓一個邋遢的乞丐坐在這上面呢!」於是,迦羅越立刻走了過去,把老人從座椅上拉下來,要他到旁邊去吃飯。不一會兒,老人又一拐一拐地上去坐。「怎麼又跑上去了!」迦羅越就又上前把老人給拉下來。可是不到一會兒,老人還是拐回到大座椅上去坐。
就這樣拉拉扯扯、上下七次,老人不再走回高座,找了一處角落席地而坐,迦羅越終於鬆了一口氣!
齋僧之後,迦羅越就到佛寺中,恭恭敬敬的禮拜,並將今天供僧的功德,祈願回向:「弟子迦羅越,虔誠祈願:願以齋僧功德回向今世即能得見文殊菩薩現身加持,令弟子得大智慧。」
整整忙碌了一整天,疲憊的迦羅越從佛寺回家後,就倒頭呼呼大睡了。在睡夢中,他見到了他早也祈求、晚也祈求的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對他說:
「你不是從早到晚的唸著,希望親眼見到我嗎?希望我去應供嗎?為了滿你的願,今天我親自現身應供,可是你卻每次都把我從椅子上拉下來,一共拉了七次,為了不讓你起煩惱,我只好到角落邊去用齋了。」
此刻,迦羅越猛然從夢中驚醒坐了起來,想到齋僧當時,一直要坐上高座的跛腳老人,原來正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慈悲的示現,自己不但未上前禮拜,竟然有眼不識泰山,將菩薩一次又一次的請下座來!
「唉!唉!」愈想愈懊惱,愈想愈後悔。想想,都是因為自己平常就習慣從外表去分別、執著的習氣,造成當面錯過大善知識的悔恨。再想想,今天文殊菩薩以這樣的外貌示現,不正是在教化自己不可以貌取人,教化自己心性才是真實可貴的;能夠面對種種外境不起任何分別執著,便是真正的大智慧。
迦羅越不禁由衷的禮拜,感謝文殊菩薩的啟發,讓他徹底瞭解不可妄從表相上分別取捨,今後要以平等心供養一切,不可以輕慢他人!
是的,文殊菩薩的大慈悲示現,圓滿了迦羅越的至心祈求,也開啟了迦羅越本具的智慧。
省思——
生活中,我們常常有許多的執取,高、矮;胖、瘦;美、醜;富貴、貧賤;聰明、駑鈍……,在種種分別中產生憎愛取捨。遇到令我們憎恨的便覺得痛苦萬分,遇到我們所愛的心生歡喜,苦苦追求到了又害怕失去。如此分析,所有憎愛取捨都是痛苦的枷鎖,不得解脫的根源。
佛法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只要於分別中不起憎愛取捨,就是最大的智慧,帶我們趣向解脫的要津。
我所鳥
佛陀與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來到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一位尊者,擁有無量金銀珠寶,萬貫家財,雖然富有,卻慳吝猶不知足,不僅不供養侍奉父母,連妻子、奴僕也是吃不飽、穿不暖,更不與親族朋友往來,唯恐他們來借貸財物。尊者命終之後,沒有子女繼承家業,因此所有家產,都歸國家所有。
比丘將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告訴諸比丘,這位尊者不僅今生慳吝,不行布施,過去生也是如此。
過去,在大香山上有一種蓽茇樹,樹上住了一隻鳥,名叫我所鳥。蓽茇樹的果實有食療效用,所以果子成熟時,有很多人上山來採果實,我所鳥見了猛力地呼喊:「這些果子是我所有的,你們不可以來摘。」人們不理會牠的叫喊,繼續摘著果子,我所鳥卻一再地叫喊:「我不希望別人拿走我的東西,你們趕快停止。」
然而,任憑我所鳥如何地憂愁叫喊,也沒有人停下手邊的動作,果子還是一顆顆被摘了下來,我所鳥不斷地哀號,牠的悲泣聲,越來越小,漸漸地力竭身亡。
佛陀告訴比丘,當時的我所鳥,就是現在這位貪吝尊者,所以大眾當修布施,割愛去貪,內心恆保清淨無垢,比丘聽佛所說,個個歡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生經卷一.佛說是我所經第五》
省思——
世間上的東西,有什麼是可以久藏不壞的呢?萬事萬物皆生滅無常,就連與自己朝夕不離的色身,也有敗壞之日。短暫的生命過程中,何不把握修善因緣,與人分享現有的美好事物!
无常正解
一天,阿難尊者欲至舍衛城托缽乞食,遠遠地便看見城門外有許多男子聚集一處,有的跳舞、有的唱歌、有的演奏樂曲,玩得不亦樂乎。當阿難尊者結束托缽,打算出城回去時,卻發現早上還在高歌熱舞的一名男子,竟然已經死去,其它人皆圍繞在他身旁號啕大哭。阿難尊者見此景象,心想:「唉!這無常也來得太快了,早上我入城乞食時,這名男子還像天人般歡喜地唱歌跳舞,怎麼馬上就受到無常鬼的召喚,結束了生命!」
阿難尊者回到祇園精舍,頂禮佛陀後恭敬地長跪,合掌問道:「世尊,今日我入城托缽時,看見許多男子於街上載歌載舞,盡情歡樂,沒想到等我出城時,其中一名男子已經命終,眾人皆在旁號哭不捨。我心想:『無常怎會如此迅速,早上進城還看到他高興地歌舞,沒想到一會兒的時間,無常就已示現。這件事情實在非常奇怪且前所未聞。』」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這件事情有何奇特呢?過去我所遇過的事情,都比你今天看到的還更加特別啊!」佛陀又說:「昔日,我入城乞食時,同樣也看到一名男子於街上載歌載舞,自我娛樂,等我托缽完準備回去時,仍見那名男子沉浸於歌舞之中。」阿難尊者不解地問:「世尊,這很正常啊,有什麼值得奇怪呢?」佛陀接著說:「生命無常迅速,就像風一般難以控制,更何況是駕御它。無常是生命的真相,眾生反以無常為奇特;你聽到這樣的事情,卻認為沒什麼值得好奇怪的,代表你還不懂得無常的道理。」於是佛陀為了使弟子們能明白無常究竟之理,便作了一首偈子告示大眾,希望將此正法流傳後世,令廣大眾生皆能擁有正知正見:
「晨所睹見,夜則不現,昨所瞻者,
今夕則無。我今少壯,無所恃怙,
少者亦死,男女無數。」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一》
省思——
人們所樂愛及追求的,沒有一樣能逃離無常的腐蝕。生命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看清無常的本質,便容易將生命建構在財、色、名、食、睡上。而明白真理的人能透達無常真相,選擇有利此生的作為,如:修福修慧,廣行六度,雖是無常隨身,卻是運用無常的最佳良方。
无地基的楼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阿三,
非常富有、可說是家財萬貫,但卻愚癡無比。
有一天,阿三到朋友家做客,
看到朋友巍峨的三層樓房,富麗堂皇,非常羨慕,
心想:
「我的財富也不輸他,我也要蓋一棟相同的房子。」
第二天一大早,
阿三就差人找來木匠,準備開始蓋樓房,
這位木匠正是替他朋友建造三層樓房的人。
阿三滿心歡喜,將心目中的樓房描述給木匠聽,
木匠聽完說:
「沒問題,您儘管放心。保證給您一棟不同凡響的三層樓房。」
木匠果然沒有食言,
隔天立刻就帶了工人開始敲敲打打、叮叮咚咚,
阿三看了,興奮地期待著。
建造樓房,第一步就是要先打地基,
這位經驗十足的木匠當然也不例外。
他首先挖地、整地、作地基……
非常賣力的工作著。
但是在一旁監工的阿三看了,心裡可急了,
不斷地嘀咕著:
「這種蓋法,什麼時候才能完成他的『三層樓』呢?」
於是阿三急忙對木匠說:
「不對,不對,我只要三層樓,你在做什麼?」
木匠回答:
「對啊!我就是遵照您的要求,正在努力的完成三層樓啊!」
阿三說:
「可是,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
木匠回答: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從來沒蓋過一棟樓房,是不需要打地基、不從第一層樓開始蓋的。」
阿三仍然堅持說:
「不!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
可憐的木匠,楞在那兒,真不曉得應該如何是好。
改寫自《百喻經》
省思——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按部就班,從基礎打起,才能成就,沒有一步登天的。如同世上有些人只想成為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卻不願意腳踏實地的求學、工作,可能嗎?
无谓的斗争
從前有一座山,山中有一間客棧。
一天傍晚,
遠方來了一位甲客官,打算在客棧借住一宿,
主人告訴他:
「所有的房間都已滿,只剩一間房間,但這間經常鬧鬼。」
甲客官一聽,便說:
「那裡真的有鬼!多半是膽小的人生事。我不怕鬼!」說完,便休息了。
天將亮時,
又來了一位乙客官,也想在此客棧借住一宿,
主人也告訴他相同的話。
乙客官也說:「我不怕鬼!」
一整夜,
甲客官都在等待鬼的出現。
就在乙客官正要開門進房休息時,
甲心裡想:鬼來了!
乙心裡也想:鬼在裏面!
於是,乙客官拼命地推門,想一探究竟,
甲客官害怕死命地抵住門……
最後,
乙客官破門而入,
甲客官便猛力地打乙客官,而乙客官也極力地反擊。
彼此糾纏扭打成一團。
直到天亮,
兩人相視,才知道原來是舊友,
一晚上的鬥諍及傷害,都是一場誤會。
改寫自《大智度論》卷九十一
无衣女鬼
這天,坐在龍椅上的國王顯得鬱鬱寡歡,一旁的弄臣見主子悶悶不樂,就唱道:「心中有何事,不如說來聽。」國王回答:「其實也沒啥大事,不過覺得每天上朝、退朝,這一成不變的日子令朕覺得有些無趣。」「生活既沒趣,何不去狩獵?」弄臣邊唱邊跳,做出拉弓的姿勢,嘻皮笑臉的模樣,逗得國王哈哈大笑,「好好好……咱們就去打獵!」
於是,國王帶著隨從們到廣大的山林藪澤之地去狩獵。在一望無際的山野中躍馬奔騰、盡情馳騁,是件多麼愉快的事啊!不知不覺就忘了時間。當國王覺得疲累而停頓下來時,口渴、飢餓的感覺霎時全擁了上來。可是,已經奔馳到山林的深處,實在沒有體力回到皇宮,隨從們也想不出好辦法,因為他們也是疲憊不堪。這時,疲乏的國王心裡想,如果能找到人家,要些吃的、喝的該多好!就在國王的念頭起時,弄臣回報:「大王,前頭濃密的樹林中,隱隱約約有間木屋,可以到那兒去討些水和食物。」
於是大夥來到木屋前,弄臣進了屋裡很快地抱著水果、食物與飲水走出來,並唱道:「屋中有女人,賜爾諸飲食。」在國王最迫切急需的時候,這些適時而得的一切,無異是如珍寶一般可貴;國王口裡沒說,心裡可是感激萬分。國王想要親自向提供水果、食物與飲水的女子道謝。
國王命弄臣請女子出來,弄臣說:「此人裸無衣,不敢至汝前。」國王聽了立刻解下披在自己身上的披風,命弄臣送給屋中女子,誰知道當弄臣接過披風後,這披風竟然無緣無故燒了起來,國王覺得奇怪,又脫下了身上的外套,然而外套又無火自焚,國王驚訝極了,大聲地向屋內女子問道:「怎麼會這樣?是妳不願意見朕而放火燒衣嗎?」
屋內的女子幽幽地回答:「大王,我是您前世的妻子,在過去生中,大王深信佛法,經常布施設齋、供佛及僧,是位虔誠的佛弟子。有一回,您發心齋僧,又打算以上好的衣物供養僧眾,我當時愚昧,要您別供衣,僅供齋食就可以了。因此,我現在受無衣可著的惡報,大王啊!如果您還顧念我們過去曾經是夫妻的情分,請您回去以後,找尋通曉佛經的沙門,為我薦亡超度,並且以我的名義製作衣服,供養修道人,我才能脫離這個罪報苦海。」
國王回去以後,立刻下詔迎請全國熟知佛典的出家沙門。但是一連過了數天,卻連一位修道人也找不到。唉!去那裡才能求到佛法?求到出家沙門?自己雖貴為一國之君,可是對這件事卻是一點辦法也沒有!這人生,確實是有自己辦不到的事啊!縱然有國土、有珍寶,又有什麼用呢?眼前的事看來,似乎一籌莫展。
群臣都在思索,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忽然弄臣想到專門為人辦理喪葬事宜的度父,就唱道:「度脫王妻實有法,只要詢問舍度父。」國王聽了跳了起來,「是啊,我怎麼忘了為人辦理喪葬後事的度父呢?最了解此事的就是他們了!」於是國王立刻將全國最資深的度父都傳進宮裡來商量這件事。有一位度父說:「要找佛經?我有。從前有一戶喪家沒有錢償債,就給我一部『五戒經』當作報酬,現在還放在家裡呢!」國王說:「既然你能為我過去的亡妻超薦,這些衣服就供養你吧!」國王一面說一面將作好的新衣交給了度父。
於是度父就為國王過去的亡妻誦經超度,咒願她早日超生善道,往生淨土,離苦得樂。果報無衣的裸女在度父誦經的當下,頓時有新衣著身,脫離鬼道,生於天上。
省思——
心中惡念的因,未來是苦澀的果,障礙他人施行善法,亦復如是。佛經云:「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所有的因果離不開最初的發心,我們的心念,決定了人生的去向;即使現實的因緣,使我們無法在事相上廣行布施,但是由衷的隨喜讚歎,都表示我們有著同施道人一樣趣向善道的發心,寬廣的心量、心中沒有嫉妒毀謗的惡念,就是慈悲、智慧、光明;而且,在隨喜讚歎中我們也分享了當事人的法喜與功德,心中喜樂,就是生命最寶貴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