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我见(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6:18
                                
中考语文复习之我见(转)

        枞阳县光裕初级中学方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中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对评价的总的要求,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搞好中考前的复习备考。

一、讲究复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进入复习阶段,各大学科轮番备战,争分夺秒。一节课下来,学生头昏脑涨,精神疲倦,他们恨不得有一天,那怕半天的假来加以休整,所以这个时候,就一定要讲究复习的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和兴趣,经过某一阶段的复习,通常我们会进行“知识竞赛”之类的语文活动,通过竞赛等形式,变出花样,如以小组为单位,给每组既定分数,设必答题、抢答题,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最后计算得分,对优胜的进行表扬奖励。内容围绕语文基础知识运用、古诗文默写等,课内课外兼顾,题目尽量出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着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能过这样的形式将复习的知识来一个“验收”,学生乐此不倦,老师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在复习当中,应当注意传授给学生答题的技巧,力求让学生在考试时碰到类型题大脑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给学生以答题的方法。那样就更能体现复习的系统性了。如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渲染、烘托作用,议论表达方式的作用;议论文寻找论点的突破口要先找准论题,再追踪对此论题所持的见解、主张的文字信息;还有,在对比中加以领会的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科学,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含蓄,议论文语言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

二、重课本,抓课堂

中考语文题比较灵活,死搬书上的题几乎没有,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但这决不等于就可以扔课本,基础从哪里来?从课本来。能力从哪里来?从课本来。课本是基础知识的重要载体,比如说,文言文阅读选文虽然在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基本上可以在课本里找到;基础能力在课本在也均有体现:如,中考题中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点: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概括中心等是课本的重点内容。在复习时,涉及到相关知识能力点,多翻一翻课本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我们还经常听到有的同学说:“语文课听不听无所谓”,“语文课个把两个星期不上也就那回事”,“我靠一本复习书自学语文”之类的话。这些都是极端错误的看法。语文课堂与其他科目的课堂同等重要。特别是现在的复习课,老师都紧扣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具有系统性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特点。一堂45分钟的课,往往是老师几个45分钟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他们多年教学经验的沉淀,任何一本复习书都无法替代。认真听讲,适当做点笔记,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就能节省大量时间。

三、注重积累

语文学习非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厚积薄发,因此平时积累非常重要。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生活体验的积累三个方面。语言的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语言积累越是丰厚,语文能力就越是高强。而语言积累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其丰富程度的两个重要标尺。所谓广度,是说掌握的语言材料要丰富,要广阔。所谓深度,是说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要准确,要深刻。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才能建成一座稳固、高大、雄伟的大厦。学好语文,首先要学好汉语知识,并对汉语知识能理解和运用。如汉语知识中,对生字词的形、音、义的理解,对语法知识(包括词的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短语、句子等)的理解和运用,对句子修辞的理解,对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与培养、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其次要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精细、准确,解答有若干个模糊选择项影响的选择题时,往往难以一锤定音;有的同学对此知识与彼知识的纵横联系缺乏了解,解答阅读分析题时,往往不会纵横考虑,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练习题、作业、试卷,认真地分析试卷,从中获取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对课本中的生字、词语、语法、修辞进行归类。注意建立起知识系统,组建能够涵盖教材知识能力结构的运行有效的网络,以点联线,以线结网。突破课文局限,既纵向延伸又横向比较,拓展立体思维,让自己学活。当然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课文的复习,对一些典型段落应该有着深入的理解。

近年来,语言的积累问题虽然引起了教师和同学们的重视,情况有了较大改观,但是还缺乏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提高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整体把握能力是一种基本而又综合的能力。它主要指阅读时从整体上感知、理解、概括、评价文本的能力。具体为,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大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概括文章中心和要点,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等。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查整体把握能力的考点主要如下:(1)概括文本内容,(2)领会文章主旨或寓意,(3)把握全文结构,(4)概括人物形象,(5)概括文中表现对象的主要特点,(6)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7)评价作品的基本写法与表达技巧,(8)提取全文关键信息,如总说句、中心句等。

五、克服答题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同学们答题中的障碍大多是产生在思考过程中的,障碍得不到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出现答题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的同学找不到解题思路,被思维障碍阻挡着无从下手。因此从老师或同学那里得到具体指导,使自己的思维障碍得到解决,解题思路得以贯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少同学比较关注的是结果,常常只是对答案,不问过程,以致许多同学只知道自己错了,但并不知道错在哪里。长此下去,做再多的题目,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复习中应该通过练习,弄清问题在哪里,应该怎样进行修正、调整,这样才会使复习落到实处,才会富有成效。

六、作文要多关注生活,努力表现生活。

作文首要的是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现实生活。离开了这一点,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是毫无价值的痴人说梦。对现实存在的事物的深刻认识是进行创新的前提。不注重提高自己认识现实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而只在虚构和技巧上下功夫,就本末倒置了。

如写一篇题为《心事》的文章,同学们写现实生活的占比例较小,而写古人的、外国人的或是虚构的、想象的,占的比例较大。如写司马迁的心事,写王昭君的心事,写杜甫的心事,写岳飞的心事,写文天祥的心事,写林黛玉的心事,写伽利略的心事,都写得有声有色。而写自己的心事却大多平淡无味。这就是一种发展的不平衡,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应是自己的生活,但却往往写不好,这总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大概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缘故。

实际上每一个同学在生活中都是有所察、有所识、有所感、有所悟的,头脑中绝对空白的人是不存在的。有的人常常说没的可写,其实不是没的可写,而是不善于发现生活,不善于认识生活。生活是有许多东西可挖掘的,关键在于要打开发现之门。生活是个大课堂,只要把目光投向生活,就一定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如果平时对生活不投入、不关心,采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对自身和周围的生活缺乏了解、体验和感受,掌握不了生动、鲜活的材料,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在技巧上兜圈子,或在移植别人的文章上下功夫,自然写不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最后,可以设计一些代表性的习题,通过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复习过的知识得到反馈,对出现的疑难得到及时解决,使知识不断的完善从而顺利完成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