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提纲(试题及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0:51
综合性学习
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
一、有关资料
1.图书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将知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地记录于一定形态的材料之上,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工具。
2.图书的开本:开本是指一本书幅面的大小。是以整张纸裁开的张数作标准来表明书的幅面大小的。把一整张纸切成幅面相等的16小页,叫16开,切成32小页叫32开,其余类推。由于整张原纸的规格有不同规格,所以,切成的小页大小也不同。把787毫米×1092毫米的纸张切成的16张小页叫小16开,或16开。把850毫米×1168毫米的纸张切成的16张小页叫大16开。其余类推。
3.序跋:一种用来著述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有的“序”“跋”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序”一般列在书籍前面,“跋”列在后面。有的如“引言”、“前言”、“写在前面的话”也是“序”。有的“后记”、“编后”也是“跋”。“序”和“跋”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有的则是由别人或编者写的。
4.编排体例:按照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排列其先后次序。
5.目录:按一定次序开列出来供查考的事物名目。也指书刊前后的篇目。
二、试题样式
初中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近三年来,有很大的收获,你能否将你这三年写的作文进行整理,准备出版,你该怎样进行这项工作?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将按照什么编排体例进行?
2.你确定的书名叫什么?准备选多少篇作文?
3.你写的序言大致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 或按时间顺序,或按文章体裁,或按文章主题。2.言之有理即可3. 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
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一、有关资料
(一)有关尊老敬老的故事或名言
(1)孔融让梨 (2)张良拾履(3)父慈子孝(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6)《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7)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走到何处都带着父母.(8)自己观察感受到的孝敬老人的事。
总结敬老的理由:
(1)老人用一生奉献给社会和家庭,他们是功臣(2)老人节俭,付出多,索取少。
(3)老人牵挂儿女,对儿女有无私的爱(4)老人有智慧,有经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共计五十条,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基数大、速度快,而又底子薄、负担重,是“未富先老”,被称为“跑步进入老龄化”。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1%,达到9062万,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从1982年开始,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7%上升到14%所需时间作比较,中国为28年,法国115年,瑞典85年,英国和德国45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老年及高龄老年人增加所带来的养老、医疗和照料的负担,会使我们真正感到老龄问题的压力。
二、试题样式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 。
2.写出两句尊老的名言
(1)
(2)
3.如果要你去调查你所住地方的老年人状况,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 基数大、速度快,而又底子薄、负担重,是“未富先老”,被称为“跑步进入老龄化”。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3. (1)老年人基本生活情况;医疗保健情况;子女情况;日常生活情况;主要活动情况;文化活动情况;有什么愿望。)
中考连接:
[05河池市]综合能力考查。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过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1.试就某村(社居)老年人生活状况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请你以调查活动小组组长的身份,拟一份调查计划(提纲)。(3分)调查计划(提纲)
一、
二、
三、
2.就当前孤寡老人的社会的救助问题,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2分)
答:
1.答:(1)调查某村(社区)总人口数,老年人人口数,老年人所占比例;(2)调查某村(社区)孤寡老人数,孤寡老人占老年人比例;(3)调查某村(社区)孤寡老人的吃住、娱乐、医疗卫生等受助程度。评分标准:列出一点给1分,共3分。2.开放题:评分标准:能从如何解决孤寡老人吃住、娱乐、医疗卫生等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且语言通顺的给2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百家”
一、有关资料
1.“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故事
(1)孔子周游列国(2)老子骑青牛出关(3)庄子梦中化蝶(4)孟母“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的故事
2.“诸子百家”的名言
(1)有朋至远放来,不亦乐乎?——孔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5)兼相爱,交相利。——墨子(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3.“诸子百家”和寓言故事
《郑人买履》—《韩非子》(《滥竽充数》—《韩非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歧路亡羊》—《列子》
《两小儿辩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
《匠石运斤》—《庄子》)庖丁解牛》—《庄子》
《陷井之蛙》—《庄子》)《东施效颦》—《庄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揠毛助长》—《孟子》
4.“诸子百家”中的成语
哀而不伤《论语》安不忘危《周易》安常处顺《庄子》
揠毛助长《孟子》滥竽充数《韩非子》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买椟还珠《韩非子》愚公移山《列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东施效颦《庄子》安如磐石《荀子》
5.对“诸子百家”的评述
(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文章很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辞锋犀利。苏洵曰“其锋不可犯”。汉赵岐说《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3)《荀子》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荀子的文章,不少地方运用对偶式的句法,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荀子尤其善用比喻。如《劝学》千余字中,连续使用了六十多个比喻,比喻套比喻,比喻证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4)《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为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5)《老子》先秦道家典籍。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相互依存和转化,但又把事物变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且忽视了转化的条件。文章中的语言如诗一般有韵律,但它不是抒情和叙事,而是阐述哲理的议论文。
(6)《孙子》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它在《武经七书》中居于首位,其中许多著名的论断,至今仍是不可违背的军事规律。日本人称之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明代传人欧洲各国,有许多种文字译本。在世界军事理论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齐名,但成书却比《战争论》早两千多年。它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7)《墨子》是先秦墨子著作。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其文章朴实无华,不尚文采,但逻辑性强,注重说明理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概括性的推论。
(8)《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在政治上,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哲学上,继承荀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又吸取了老子哲学个的某些辩证法因素。其文章绝大部分属于论辩文,重在演绎、归纳、分析、综合,观点鲜明,语言犀利,说理透辟,辨驳有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9)《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书中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文章语言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机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王方,晚周诸子之说,莫能先也。”
(10)《列子》,相传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佚。起思想内容较驳杂,有宣扬顺应自然、消极无为的,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观点的。书中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书中的民间创作所特有的清新活泼的风格和丰富的想像,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6.四书五经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左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
(三)试题样式
1.除了道家、儒家,还有哪些主要思想流派?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儒家 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提出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法家 韩非子 认为历史后代总要超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提倡法治。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写出《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成语四个。
3.四书是: 、 、 、 。
五经是: 、 、 、 、 。
(答案:1.2.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3.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
口语交际
漫谈音乐的魅力
音乐,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音乐可以静心、陶冶人的情操!而一首好的歌词就是词人的诗心,谱曲是作曲者的乐心,和演唱者的艺心一同引起共鸣,交织成一个充满和谐喜悦的音乐世界!而一段美妙的音乐,也往往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一曲蒙古长调让我们犹如驰骋在莽莽苍苍的大草原上;一曲婉转悠扬的江南丝竹,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百转千回的小桥流水间;一曲高亢嘹亮的《喜马拉雅》,让我们产生恍然若隔世的错觉,梦里曾在雪域高原,雅鲁藏布江畔流连……音乐给我们的灵魂自由翱翔的空间,音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音乐是人世间飞舞的精灵。它在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它的魅力。
交流自己喜欢的乐曲和歌曲(可从介绍音乐作品的名称,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赏析音乐的内涵三方面入手)
示例:《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1928年双目失明,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就流浪到街头卖艺。他的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抒发了人间最真诚的音乐情思,在对自己坎坷人生深情、悲愤的忧思之中抒发出忧民忧世、忧国的情操。那凄婉的曲调被二胡特有的音色奏出,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型现代诗歌研讨会
“诗歌欣赏之我见”示例:诗歌欣赏要注意诵读。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所以,诵读诗歌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例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的,而略带一丝忧伤。朗读时节奏不宜强,速度不宜快,声音更不宜大,要做到轻松、柔软、舒缓。
如何看待商业广告
一、广告太多,尤其是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我觉得,这是对观众的一种愚弄。二、广告太滥。党报、地方小报都有广告专板,以广告来养活报刊成了一种潜规则了。三、广告的可信度不高,有些广告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盲目的夸大其词,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消费者或公众,对可信度高的媒体可是信赖的。可现在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往往都是对厂家,而对这些广告发布者却没有相关的连带处罚措施。还有就是广告的艺术性差,有些纯是玩文字游戏。
趣谈中学生活
要求:1、趣谈的内容,同学之间的趣事,如:运动会、联欢会、春游、军训、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中的小故事。
2、学生要正确理解“趣”字。语言尽可能幽默风趣,提倡雅趣、风趣,避免俗趣、恶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提醒。
要不要注意生活小节
正方主辩:小节并非小事儿,一些不文明的习性乃至一些有损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节引起的。小节,把握不好就会身受其害。列宁说:要成就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刘备教训阿斗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周恩来会待外宾的时候总是处处小心,礼仪得体,着装讲究。日常工作中一些看似细微的习惯,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拘小节者,方能行大事。只有注重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众多细节,才称得上是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成大事者必拘小节。
反方主辩:“小节”是指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非原则的琐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广,小到生活琐事:衣着起居;大到自身利益:生死攸关。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整日蓬头垢面,可谓不拘小节;大文豪李白豪放不羁,当称不拘小节;伟大的雷锋同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在乎自身利益,更是不拘小节啊!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只有全部精力集中于他的事业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大师。因此我方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第六单元复习要点
21《古文二则》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1、“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2、《私心》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22《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1、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缥碧:青白色。 急湍:急流的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3、体味感受: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23《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
1、“以”字句:
以衾拥覆(介词,“用”)
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2、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3、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我国古代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24《与妻书》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1、解释词语:
(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2、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第七单元复习要点
26《庄子》二则
一、生字识记
攸(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正。 恃:凭着,依靠。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
三、随堂笔记
1.《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2.《呆若木鸡》选自《 》,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四、重点问题:
1.《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27《周公诫子》
韩婴,又被尊称为“韩生”,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1、词语解释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往】去,到……去。【无以鲁同骄土】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骄,怠慢,轻视。【相】辅佐。【轻】分量小,引申为轻微,浅薄。【哺】口中含嚼的食物。【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光荣,荣耀,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贵】地位显要。【畏】威,威严。【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聪明。【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由】奉行,遵从。【亡】灭亡,死亡。 【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2、文学常识填空
(1)《周公诫子》选自__,作者__,__(朝)古今诗学___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__家,姓_名__,曾帮助__灭商。
(3)“一沐三握发,__,犹恐__”就是__的典故。
3、深入探究
1]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2]你是如何看待“礼贤下士”的重要性的?
首先要了解 “礼贤下士”的意思。礼:以礼相待;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语出《新唐 书.李勉传》,指尊待贤人和结交群士。
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3]请概括周公的形象特点?
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
28《出师表》
1作者: 诸葛亮 是三国蜀汉 政治家、军事家。
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文体)
2、重点字词。
(1)崩殂: 帝王死 (2)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3)菲薄: 轻视 (4)恢弘:发扬扩大 (5)引喻适义:称引 恰当 (5)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6)异同:不同 (6)刑赏:罚(7)昭…..之理 显示 治理 (8)淑均:善良公正(9)倾颓:倾覆衰败 (10)倾覆:兵败 (11)布衣:平民(12)躬耕:亲自。(13)闻达:做官扬名 (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15)驱驰:奔走效(16)夙夜:早晨(17)不毛:荒凉的地方(18)庶竭:希望 (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 (20)攘除:铲除。(21)彰:表明 (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23)慢:怠慢(24)以彰其咎 表明 过失(25)以咨诹善道:询问 (26)雅言:正确(27)临表涕零:面对 眼泪 (28)之秋:时(29)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30)偏私:偏爱私心(3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通假字:阙:(通“缺”)缺点 简(通“拣”)选拔
有(通“又”)
4、古今异义字: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晓畅:精通熟练 今:作文通顺明白
5、 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恐托付不效。(成效)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性行淑均 (行为)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的原因) 行阵和睦 (队伍)俱为一体 (是)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行)寄臣以大事(把)
众议举宠为督 (做,担任)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为、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光先帝遗德( 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6、 成语: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作奸犯科
7、理解记忆: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理解:
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相关诸葛亮的故事: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病死五丈原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摆设八阵图 空城计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诸葛亮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赞《出师表》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9. 故乡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理文脉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
故事情节的开端为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为第6—77段,“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故事情节的结局为第78—88段,“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未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将来和下一代。
◎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回忆中的故乡
↓ 杨二嫂
故乡的景色 → 变←故乡的人
(对比手法) 闰土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探意旨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和猬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原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再……历史不停的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 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议问题
1.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景象是“萧条”:心情是“悲凉”;这样就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2.第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描写了一幅“月夜刺猹图”;景色特点: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 未见闰土前,“我”有关闰土的记忆是怎样的?“我”见闰土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见闰土前,在“我”心中,闰土就代表着美丽的故乡的一切记忆。未见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憧憬;见到后觉得隔着厚障壁,心中悲凉。
4. 与闰土见面时“我”几次“说不出话”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始“说不出话”是由于兴奋,乍见之下陌生,最后“说不出话”则是由于彼此隔膜。
5. “我躺着,听船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隐含意义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
6.“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了“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如果人民满怀希望,并团结一致地为这希望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无”;如果人们心里充满希望却不去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有”。关键在于应该去争取、创造,应该积极面对未来。作者没有承诺,但是给了人们希望,鼓励人们去追求。
[特色鉴通]
1. 多方面地运用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今昔的对比。在人物的对比中,又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 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对少年闰土肖像刻画,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
3. 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小说一开头就用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了解相关内容。
1、本文说明对象是:纪念碑,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
2、从表达方式来看,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机地插入记叙和议论。
3、文章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正标题标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中心思想;副标题标明了说明对象,表现了作者对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4、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是否都一样?
介绍方法同中有异,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5、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5、全文回顾:①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三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纪念碑的主题,表达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
(二)理清思路,把握顺序。
1、全文总的思路是:点题总领正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2、作者的行走路线是:从东长安街向西出发,越过 、踏着 、走到 、踏上 、到了 ,是由 及 ,由 到 的瞻仰顺序。(广场,石道,纪念碑台阶前,台阶,第二层平台,远,近,低,高)
3、在说明纪念碑结构时是按照“ —— —— ”的顺序,而在写碑身时,采用“正面—— —— —— —— ”的说明顺序,体现了先 后 的写法,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中心意思。(台阶, 碑身, 碑座, 背面 ,碑身东西侧上部 ,小碑座的四周 ,碑顶 ,主,次)
4、写浮雕时,作者由 到 再到 ,最后到 ,这个空间顺序实际上是和浮雕所反映的 相一致。(东 ,南, 西, 北,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三)辨别说明方法。
准确说明事物除了要抓住它的特征之外,还要灵活恰当的运用说明方法,请同学们指出以下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打比方)
2、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
3、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列数字)
4、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作比较)
(四)体会重点词语。
说明的语言要求准确,本文的语言还富于变化,学习课文时注意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1、浮雕的画面显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齐集”含有“聚集、集拢”的意思,在句子中体现出学生们的举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而且含有人心一致、队伍整齐之意。)
2、“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促使”说明“五卅惨案”起到了推动革命风暴的作用。)
3、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至少”确定了一个时间段的下限,说明了浮雕质料的耐久性;“左右”一词大致确定了每幅浮雕上所刻的人物数量,去掉反而不准确了。)
(五)内容理解
1、你有没有想过碑文中运用“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些表时间的词语有什么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三年以来”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的最后三年,“三十年以来”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由此标志我国旧民主主义的开始。)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2、想一想作者在说明纪念碑结构时为什么不按“台阶——碑座——碑身”的顺序进行说明?(作者这里体现了主次之分,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中心意思。本文说明的重点在大碑座上面的10幅浮雕,而不是碑座,因此先说明碑身。)
字词语积累
1休憩qì2举止泰然3黯然失色4困厄è5扼è制6震摄shè7迤逦yǐlǐ8废墟xū9甲胄zhòu10停滞zhì11琥珀hǔpò12顶礼膜拜13秾nóng丽14阴霾mái15蹩bié脚16孤陋寡闻17阴晦huì18聚族而居19猹chá20弶jiàng21脚踝huái22獾huān猪23嗤chī笑24惘wǎng然25恣睢zìsuī26珠烁晶莹27撂liào28讷讷nè29憨憨hān30鹿砦zhài31磕磕kē绊绊32煞有介事33露出马脚34狡黠xiá35挑衅xùn36声嘶力竭37大名鼎鼎38嫣yān然39不一而足40比比皆是41惬意qiè42骨骼gé43笨拙zhuō44手舞足蹈45新陈代谢46神采奕奕47适可而止48醴酪lǐlào49不了了之50钻牛角尖51花萼è52萌蘖(niè)53今非昔比54相安无事55吞噬sì56无所适从57韬tāo光养晦58洋洋大观59梵fàn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