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普及教育史上的一条重要经验 2006年1期 中国终身教育网 - 福建全民终身教育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31:12
——西方普及教育史上的一条重要经验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0年06月09日   作者:任钟印   点击数:2【字体:大 中 小】

[作者简介] 任钟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西方历史上长期关注贫穷人口中的教育,基督教教会、世俗政权、社会团体和热心教育的个人共同努力,关注穷人教育,为以后实现强迫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基督教会的努力尤其功不可抹。

[    普及教育穷人教育免费教育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Poor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in the Western History of Universal Education

Ren Zhong-yin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poor, laid a stable foundation of the future universal education, in this affai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is especially outstanding.

Key words: Universal educationEducation of the poor Free education

西方普及教育史上一个极有借鉴意义的优良传统就是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关注穷人教育。穷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过去,他们又是人口中的大多数。忽视穷人教育,就无法提高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就会增加社会进步的障碍。富人不但有教育子女的自觉要求,也有教育子女的一切有利条件。即使没有学校,他们仍然可以雇用家庭教师。事实上,西方教育历史上的富人并不把孩子送进学校,而宁愿为子女请家庭教师,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与“品类不齐”的孩子为伍,沾染不良习气。至于穷人,他们既没有请家庭教师的条件,又迫于生计,甚至连受教育的自觉性也往往不高。公众如果对穷人教育没有特别关注,在普及教育事业中穷人将是被遗忘的角落。

在西方历史上,关注穷人教育的有基督教会、世俗政权、社会团体和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其中基督教教会所作的贡献尤其不可抹煞。

早在1189年,第三次(罗马)拉特兰大教堂会议中,就提出了穷人教育问题。“因为上帝的教会像慈母一样,有义务为贫困的人既提供与保养身体有关的必需品,而且也提供有益于灵魂的必需品,使不能得到父母财产帮助的穷人,不会被剥夺读书和深造的机会。每个大教堂都将把充足的俸禄给予教师,他将免费教同一个教会的职员和贫苦的学生。……”

1382年,英国温彻斯特的主教威廉创办圣•玛丽学院,这是一所不服输于任何其他机构的独立的学校。① 这所学校被教育史家称为英国的第一所公学。圣•玛丽学院为贫困学生保留70个免费名额,而留给显贵子弟的名额只有10名。这10个富人名额未必能满员,因为英国的传统是富人并不把子弟送进学校,而是为他们请家庭教师。

文法学校在中世纪英格兰是财力相当有限的家长们的有才干的儿子的机会来源——小贵族、自耕农、零售商和工匠,偶尔还有佃农(Villein)和农奴。几乎所有的文法学校都有贫穷学生免费的名额,还有奖学金。少数真正有才能的学生可以得到赞助和奖学金,一直读到大学。

以前,人们按照“阶级分析法”任意臆断、编造历史,说在阶级社会里,学校被富人垄断,穷人被排斥在学校门外。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主持一所招收贵族子弟的宫廷学校。但是他在该校特别招收有天才的贫困学生免费入学。

宗教改革以后,信教教会和接受新教的世俗政权更加强了资助穷人教育的力度。

在德国,哥达中学的校长安德累亚(Andreas)奉哥达公国虔诚的欧内斯特公爵之命起草并于1642年发表了《学校方法》,报告的宗旨是在公爵的保护下,哥达公国的乡村男女儿童和下层阶级子女,怎样能受到简要而有成效的教育。根据这一宗旨努力奋斗30年以后,哥达公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大为提高。当时有一句谚语流行:“欧内斯特治下的农夫都比其他地方贵族所受的教育好得多。”

后来,德国的新教教派敬虔派位贫苦民众办了很多学校。弗兰克(August Franke, 16631727)也在哈勒创办了一所贫民免费学校、一所孤儿院及流浪儿童教养院。

在临终时立遗嘱,将财产遗赠给穷人教育事业,也是欧洲人的传统。1432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廉•塞维诺克的人在临终前立下遗嘱,在死后将自己的财产捐助创办一所文法学校,“学校的目的就是对所有愿意来上学的穷苦儿童施以教育而不必从他们的父母、亲友收取分文学费。”

1503年,伦敦市前市长立遗嘱,在死后将财产遗赠创办一所“免费文法学校”。

英格兰曾有一种医院附属学校,起初,这种学校是为贫穷儿童设立的。其中最有名的是1553年伦敦基督医院创办的兰衣学校(Blue Coat School)

在苏格兰,1560年教育与罗马教廷正式决裂。新教领袖约翰•诺克斯等四牧师即起草制定新教规。新教规对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并特别指出:“贫苦学生,不能自立或由朋友资助的学生,尤其高山地区的学生,还须对他们资助食物,使之能坚持学业。……出身贫苦的学生须由教会抚养,不论其有无驯服精神,除非是有罪受审者。一旦发现能文善学之士,不论是贫家子弟或富家子弟,都不允许其被拒绝入学”。

1650年,活跃于英国的热心的教育家哈特利布(Samueel Hartlib, 16001670)向国会提出了《扩大伦敦的慈善事业》的法案,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准许贫苦儿童受教育。

后来,英国在1699年成立圣书工会(基督教知识促进会),1701年成立福音普及协会,1750年成立贫民宗教知识普及协会。这些社会团体在英国本土和英国海外殖民地(尤其是在北美),在宣传基督教知识的同时,也在贫苦群众中推广识字教育,在客观上促进了贫民中普及教育的发展。

美以美教派(即卫理公会,其教义与德国敬虔派接近)在贫民知识普及上开展了特别广泛的活动。

在法国,1560年曾提出请愿书,要求建立小学教育,强迫包括贫苦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入学。但是随着新教势力在法国的衰落和天主教势力的强大,特别是耶稣会的活跃,上述请愿书被束之高阁。1681年,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立,它所制定的《学校指南》第30条规定:“他们要对所有贫苦学生一视同仁,要爱穷人事业甚于爱富人事业,因为本会的目的就是教育穷人”。但是,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实际贡献微不足道。

穷人教育在荷兰地区受到荷兰新教(加尔文派的Refored Church)和世俗政权的高度重视。1567年,乌特里希市市政当局为学校提供用于购置板凳的拨款,几年后又为免费教育贫苦儿童另拨专款。1644年,乌特里希市通过了一个免费教育穷人的计划。

1571年,荷兰新教(加尔文派)的教会领袖在厄姆登(Emden)举行第二次全国各级教会在定期举行的会议上询问每个教会“是否惯坏了穷人和学校”。1618年至1619年荷兰的多特宗教大会十分关注教育问题,并提出穷人子女应免费受教育,使他们不致被摈弃于学校利益之外。

所谓教育民主化,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强迫义务教育,其重点、难点就是穷人及其子女的教育。如果贫穷人口受教育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普及教育就是一句空话。非贫穷人口既有受教育的自觉要求,也有受教育的可能性。只要为他们提供学校、教师、设备,在他们中间普及教育是没有困难的。至于贫穷人口,他们不但交不起子女的学杂费,甚至成年人本身就被迫忙于生计。如果没有特殊的帮助,是很难在他们中普及教育的。西方教育史上解决贫穷人口中的教育问题的经验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

1、在指导思想上,明确认识贫穷人口中的教育问题是普及教育的重点、难点,需要特别重视,投入特别的力量。

2、权力部门从财力上给予穷人教育以特殊支持。

3、贫穷学生教育免费,必要时给以食物和用品上的资助,以保证其完成学业。

4、为有才能的贫困学生提供特别奖学金。

5、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个人共同努力,推动穷人教育事业。

6、在督促、检查教育工作时,特别提出检查贫困学生教育问题,引起经常的重视。

西方最早提出在全民中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人士,在16世纪是早期空想社会者托马斯•莫尔,宗教改革家路德,在17世纪是意大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德国空想社会者、路德派牧师安德累亚、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和贵格会改革家约翰•贝斯勒。16世纪末17世纪初,德国的一些公国和法国颁布了一系列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但是,直到19世纪,强迫义务教育才成为现实。在实现义务教育以前,实际上已为普及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居民中有了较高的识字率。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长期注意在贫穷人口中普及教育。抓住了这一环,普及教育就不是难事。西方历史上的这一经验对各国都有借鉴意义。

注释:

在此以前,英国没有独立的学校,以前的学校分别附属于大教堂、有牧师会组织的教会、修道院、歌祷堂或医院。

(责任编辑:张镇顺、林武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