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难题:基层党组织边缘化现象求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5:28
组织”难题:基层党组织边缘化现象求解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14日12:35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  调研反馈

  复旦大学青年组织与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基础党组织“边缘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基层党组织“空白”,即没有党组织存在;二是基层党组织“空转”,即基层党组织并不起作用,只是形式化运作;三是基层党组织“合法性缺失”,即人们对其认同度严重下降。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许卫国:部分基层政权被黑恶势力侵蚀,政权功能异化,假借地痞流氓之手恫吓和强迫农民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工作方法”,这不仅是政权的功能性异化,更是一种结构性退化。

  基层党组织中之所以会出现“边缘化”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执政党自身转型滞后于社会转型。

  单位制度衰微导致基层党组织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内在契合度下降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国共产党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单位,重新组织和整合了中国社会,从而结束了中国社会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散乱状态。

  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内在要求,重新组织和整合的社会形成了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的单位制的社会结构,其内在逻辑是: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经济生产单位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框架,以国家全面主导社会为动力,将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部组织进各种各样的单位组织或单位体系,从而形成以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单位组织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社会结构形式。显然,这种社会结构体系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之间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因为,整个社会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党的基层组织网络构筑起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市,政经社一体的单位组织日益被功能专业化的组织所取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日益脱离出组织的空间,回到社会;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摆脱了公社组织的束缚并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率先成为原子式的个体。与此同时,组织对人的控制日益减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性。由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党的组织结构基础和活动方式空间与转型后的社会结构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从而无法得到转型后社会的支持,最终导致了党组织“边缘化”现象的产生。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引起的单位制度衰微,以及进而导致的基层党组织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内在契合度下降,是党组织“边缘化”现象产生的结构性原因。

  基层党组织资源配置功能与社会个体直接利益实现的相关度弱化

  在传统的单位制度下,基层党组织所具有的全能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内化为一种自我强化机制,随着这一机制的运作,党组织的组织机构、活动方式与当时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契合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随着单位制度的衰微,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的政经社一体化组织开始崩溃,导致了党的基层组织对资源的全能性控制和分配权力逐渐丧失。与此同时,人们的经济利益的实现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取,导致经济利益的获得与政治忠诚之间的关系脱钩;在政治权利上,虽然许多人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诉求,但由于政治忠诚缺乏经济利益分配作为后盾,导致了政治忠诚度与过去比较,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

  另外,对于转型后社会中人们一些新的政治诉求和社会需要,基层党组织又无法予以满足,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基层党组织的疏离感。这就导致了基层党组织“边缘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基层党组织资源配置功能与社会个体直接利益实现的相关度弱化,是基层党组织“边缘化”产生的功能性原因。

  党的基层干部思维、行动逻辑与转型后社会要求的背离

  计划经济社会所要求的高度集中化和组织化的管理需求,内化为基层党组织及其干部的“惯习”。在这一“惯习”作用下,党的基层干部就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有着内在一致性的思维和行动逻辑: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以简单服从上级为取向,以命令为执行手段,以划分工作边界为基本要求,将党的领导逻辑与党的执政逻辑简单等同起来。

  应该说,这种思维、行动逻辑在计划经济时期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的条件下,党的基层干部这一思维、行动逻辑逐渐不适应转型后的社会,特别是那些完全“去单位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领域。党的基层干部的思维、行动逻辑与其所在社会结构的内在一致性弱化,为在这些领域中出现党组织“边缘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中新的矛盾与新的利益诉求不断产生,各种社会力量开始成长与壮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的活动和利益诉求是在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思维逻辑和行动逻辑下展开的。由于党的基层组织及其干部无法满足,或在传统的思维、行动逻辑作用下不愿意满足这些转型后人们的新利益诉求,甚至与这些人的行动逻辑产生较大的冲突,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基层党组织产生疏远感与不满意情绪。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及其干部的思维及行动逻辑改变的滞后,及其与转型后社会要求的背离,是基层党组织“边缘化”产生的主观原因。

  走向政党主导的社会整合

  一是推进政党组织社会的观念发展,建立政党有机整合社会的意识。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导致基层党组织出现“边缘化”现象,为此,政党提出了对社会重新全覆盖的概念,起到一定成效,但这一举措还仅仅是整个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转型的第一步,需要在政党有机整合社会的观念指导下获得进一步发展。所谓有机整合社会的党建模式,是指通过构建以政党为核心的,包括政党各类外围组织等在内的整合社会的组织体系,并根据现代社会结构的内在属性,以不同手段和途径与社会不同群体的人员建立有机联系,使政党的影响有机地嵌入社会,推进政党与社会形成一种新型关系,从而为政党的领导与执政奠定扎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推进开放性的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激发党员活力以及提高党员和民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政党要成为社会整合的主导性力量,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获得党员和民众的认同。因此,推进有民众参与的开放性党内民主,是基层党组织建立新型的党群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制度性安排。

  三是充分发挥政党外围组织的作用,构建整合社会的政党组织体系,走出封闭性的党建模式。目前,政党在推进党建工作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党建主要只是抓党组织自身建设,而忽视了党建目的在于整合社会。由于政党的政治性最强,因此由政党组织直接整合社会,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法达到较好效果的,甚至有时还会带来负面后果。因此,为了达到整合社会目的,政党就必须充分发挥其外围组织作用,通过它们来实现对相关群体或对象的整合目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党建”的概念。

  四是通过建立有关平台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育、发展,并提高政党基层组织及其外围组织创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立起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现对社会组织合作与整合,并最终实现对各种社会人群的整合目的。目前,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新兴的网络组织,处于刚刚萌芽和发育阶段,急需社会对它们的认同和支持,如果政党及其外围组织能够在这时通过建立相应平台,或是以项目合作等方式对这些组织进行支持,一是有利于它们成长,二是也有利于与这些组织建立良好的密切关系。(郑长忠)

  干部点评

  我认为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并没有被边缘化,只是当前基层党组织缺乏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发挥其作用。当前基层党组织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一是党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偏低。二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党员发展对象难找,党组织缺乏新鲜血液。三是村干部的待遇偏低,后顾之忧有待解决。四是基层党组织的办公条件普遍较差,活动阵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五是多数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往往无钱办事,难于开展各项活动。(中共重庆酉阳自治县组织部长陶于祥)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