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草泥马之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1:58
来自:人在旅途

 

              深度解读“草泥马之歌”(转载)

 

                作者:江淳  来源:敏思博客 2010年7月4日




    江淳第一次听《草泥马之歌》,被震得目瞪口呆!歌曲居然是套用曲子“可爱的蓝精灵”之童声小合唱,视频上的“草泥马”我也从未见过。

 

    当一个社会信仰匮乏、公平短缺、道德沦丧、权贵横行、贫富悬殊、盗贼蜂起、法制疲软、管制严苛之后,民怨沸腾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繁荣娼盛只是表象,骨子里的溃败已暴露无疑。

 

   “草泥马之歌”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其震撼力已远远超过鲁迅先生之《论“他妈的!”》

 







    盛世中国、匪夷所思、啼笑皆非:被誉为汉语国骂之“他妈的”,已让位于“草泥马”。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无论“草泥马之歌”多么荒诞,低俗,不雅,但它一定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与生存的理由。

 

    短短的《草泥马之歌》早就越过大洋,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草泥马”被誉为网络神兽后,商家依此为据,匆忙制造出了“草泥马”玩偶,在网络上大肆出售。

 

    生物学家虽考证得出,根本没有“草泥马”这种生物;学者却又考证出“卧槽泥马”有历史出处。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段凡,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把“卧槽泥马”当作一个成语来解释:“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胜任,等同于烂泥扶不上墙。

 

    更为离奇的是,《草泥马之歌》被沙叶新先生《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中引用,其轰动效应足以打败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与《两只蝴蝶》。

 

    著名剧作家沙叶新曾说:

 

    我对这一切都很理解,并不排斥,甚至还支持,为什么?因为所有这一切的主义、流派、思潮、表现,这些诗歌、戏剧、舞蹈、视频和“草泥马”,都是对权力的蔑视,对权力的嘲弄,对权力的挑战,都是对权力的解构;使得权力者不安,使得权力者无奈,使得权力者惶恐,使得权力者愤怒。

 

    所以“山寨春晚”的出现,才使得“央视春晚”以及一些权力机构、权力官员,甚至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等准权力者,都如临大敌,加以阻止。

 

    以上可见,“草泥马之歌”的词作者,倘若不是天才,也起码是个不合时宜的怪才。并且,歌曲童声合唱的水平也很专业,视频画面也较生动,为多人合作完成。很多专业作者穷一生之心血,也没能写出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

 

    流行才是硬道理:不服不行!

 



   “草泥马”,是一种网络虚拟动物,其视频动物实为“羊驼”,别名美洲鸵、无峰驼。《草泥马之歌》视频,最早出自“囧客”网站,阿囧发表于500多天前。

 

   “卧槽”、“草泥马”、“卧草”、“马勒戈壁”,都是被网民创造出来的词语,是一种网络现象,其本意其实是中国国骂的谐音。

 



   “河蟹”为“和谐”的谐音;卧槽马为象棋术语,“狂槽”连谐音也解不通。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词汇,只是网民对网络规则的一种应对之策,比如,网站设置了屏蔽词、过滤词等,某些词语是无法以赤裸裸的本义出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出于对网络规则的不满,就会寻求一种发泄的快感。

 



    网络的娱乐功能很强,把《草泥马之歌》上升到其他层面没有必要。多元社会、娱乐无罪,非诚勿扰!

 

         《草泥马之歌》

 

                  在那荒茫美丽的马勒戈壁,

                  有一群草泥马。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草泥马戈壁,

                  他们顽强,克服艰苦环境。

 

                  噢,卧槽的草泥马!

                  噢,狂槽的草泥马!

 

                  他们为了卧草不被吃掉,

                  打败了河蟹,河蟹从此消失,

                  草泥马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