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尝禅----中国禅宗演义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6:52
31、
浮华和飘渺不断蔓延,却只能在身后留下悠悠岁月残片。

道安憋足了劲在襄阳为组织的发展壮大编写章程,拟定种种方案的时候,黄沙漫天、刀光剑影的北方大地上也有一个人在绞尽脑汁地抢地盘。

文武双全、雄才大略却过分自负的苻坚于公元357年杀死堂兄苻生,登上前秦帝位。在此后的十几年内,前秦国内相对安定,呈现一派繁荣气象,势力逐渐强大,他开始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征战。至公元376年,苻坚基本统一了北方,国力达于鼎盛。

温饱之余,文化品位相当高的苻坚同学深深地觉得有必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他派出的猎头和星探向他报告说:许多文化界名人在这多年的战乱中都改行卖猪肉去了,东晋的襄阳城中还有一个半真正的文化大师,道安和习凿齿。一人指道安,半人为习凿齿。

苻坚兴冲冲地派遣他的儿子苻丕率领大军直奔襄阳,作一次文化苦旅。

公元379年,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被请到了长安。苻坚安排他住在长安城内五星级的五重寺,时年道安六十七。

虽说道安大师不是爱发脾气的人,但是他在南方已经生活十几年了,被苻同学的大军强行请到北方的时候不免有些不愉快,工作中时常有情绪。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工作室的窗台前,托着下巴,痴痴南望,心中感慨:那儿有飞翔的小鸟,有轻流的小溪,还有,还有,还有那梦中的橄榄树。

苻坚同学很虚心,也很有耐心,三天两头上门去慰问。“道哥,昨夜睡的可香?梦里花落知多少啊?”“道哥,饭菜可否合你口味?”“道哥,…”

谁能挡得了这样暖洋洋的贴心话?不久,道哥也想通了:在哪里干不是干啊,佛祖不早就指示过,不要搞狭隘地方保护主义,我咋没开窍呢。

思想疙瘩没了,工作进度就大大加快。

道安在长安一住就是六年,直到公元385年圆寂。这期间,他组织了大批僧人翻译佛经,自己则担任总编工作,从整体上作指导并提出具体的翻译方式。业余时间里,他还在各地作巡回演讲和各种公益讲座。佛教的各种观念也在占领了高端市场之后迅速地深入到广大贫下中农们的心里。

一时间,前秦帝国内的文艺事业蒸蒸日上。广大人民群众升起了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起更加坚定的奋进信心,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

苻坚同学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完全有信心把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道安大师年纪也不小了,一旦他退休也要有人接任呀。苻坚迅速将目光锁定在一个更年轻,名头更响亮的高僧身上。

32、
前秦年间,从西域过来的所有僧徒、商队和流民都在传说着一个人。
每个传说中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
鸠摩罗什也有故事,而且他的故事比别人的都长。
他的故事从娘胎中就开始了。
他那聪明美丽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特别注重胎教,别的孕妇给孩子放音乐的时候,她总是给肚子里的孩子念些佛经。在鸠摩罗什出生之后不久,他的母亲就毅然决然地出家了,身边带着小鸠。鸠摩罗什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培养都决定了他传奇的方向。他毫无悬念地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青年。
鸠摩罗什小小年纪就在各地参学和弘化佛法,十二岁的时候在西域的龟兹内就已经声名远扬。
他的名声居然传到了魔界。
一个月朦胧鸟朦胧,点点萤火照夜空的晚上,少年鸠摩罗什并没有象其他小青年一样牵着心上人的手儿,偷偷溜到小河边去寻找浪漫。他独自坐在佛寺的厢房中念颂《放光经》,突然间《放光经》不放光了,他只能看到空白的木牒。
鸠摩罗什心思一转,他知道是魔道在暗中作怪,只见他猛吸一口气,一跺脚,大喝一声:还不快快现形!经文的字迹立即浮现。他便若无其事一般继续诵读经书。
见识了这样的手段之后,躲在暗处的小魔们居然还不死心,他们腆着脸说:“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一起去快乐老家。” 鸠摩罗什火大了,“没见过世面的东西,还不快离去。我的心就象厚实的大地,到处都是我的老家。”小魔落荒而逃,奔走相告:“鸠摩罗什太猛了,弟兄们千万不要去招惹他。”
这下鸠摩罗什名声大振,他的神思俊才很快传遍整个西域。
他每年在龟兹国举办弘法讲经大会,西域各个国家的国王都云集而至。为了表示对高僧最崇高的敬意,国王们依次跪在鸠摩罗什的法座旁边,让他踩着背登上去。
国王们跪在地上,心中呼唤着:“鸠师傅,踩我,踩我啊,你快来踩我吧。”普通老百姓就连被踩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能站在警戒线外面观礼,耳朵尖的能听到几句讲义就欣喜异常了。那场面就一个字,大。
听了这些故事之后,苻坚同学的内心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一幅清新明丽、秀色怡人的画卷在他那躁动的心中展现。
我要的不多,无非是眼光中有你有我。他决定用对付道安的老办法把鸠摩罗什从西域引进过来。
33、
公元382年,苻坚准备西伐龟兹国。临行之前,他叫来了主将吕光,君臣之间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谈话。

“吕爱卿,你知道这次出征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吗?”

小吕磨拳擦掌答道:“杀他个人仰马翻,抢些金银珠宝回来。”

“俗,俗不可耐。我早就和你说过了,要多学习,不要想着打打杀杀。现代战争要用头脑去打,光靠四肢发达是不行滴。”苻坚语重心长地说道。

小吕抓了抓脑门,“那为何故?”

苻坚压低了声音说道:“这次出征,杀人放火的不要,金银珠宝的不要,统统的不要。唯一的任务的把一个叫鸠摩罗什的和尚带回来。”

小吕有点困惑:“大老远去绑架一个和尚?再说了,绑个和尚何需动用大军?组织一支突击队趁黑摸进去不就完事了吗?”

“说过多少次了,不要有小农意识。No pains, no gains.没有大投入怎么会有高效益!”

吕光有点想不通,他嘟哝着嘴巴带着部队上路了。

虽说吕光脑子不是太灵光,但是行军作战还真不含糊。他一路杀将过去,很快就把倒霉的龟兹国王给处理了。当鸠摩罗什被带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觉得更不好理解了,“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任务”。

鸠摩罗什自小出家,终日粗茶淡饭,营养搭配可能有点不均匀,身材属于瘦弱型骨感美。此外,常年做瑜珈也使他显得修长挺拔。

请注意,当年僧人们做的瑜珈可不是现今大街小巷健身中心里面开点音乐,让身体摆一个尽量扭曲、尽量古怪的造型,然后定形半小时的瑜珈。真正的瑜珈讲究的是从调息到动作再到心灵的修炼和提升。总之,吕光对这位精瘦干瘪的和尚实在没什么兴趣。

这位执拗的粗人两眼翻白地对鸠摩罗什说:“俺们大王说你深解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形象,还擅长阴阳之术。你可有这等本事?”

鸠摩罗什精通佛教大乘空宗之学,对于我空、法空的道理早已了然于胸,自然也不与吕光作无谓之辩。

他的沉默不语让吕光吹胡子瞪眼,很快产生了一个暴露出他的流氓本性的念头。

“这样吧,鸠和尚,你和漂亮的龟兹公主成亲,我就不为难你了。”

鸠摩罗什大呼罪过,苦苦请辞。

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可恶的无信仰者吕光强行用酒精饮料将大和尚灌醉,然后把他与龟兹公主关到了一间小屋子中。朦胧的灯光,清幽的花香,除了这一切的诱惑之外,还有猥琐的吕光站在小屋外,他听到了鸠先生痛苦的惨叫声,他点头微笑着。他知道鸠先生已经被迫破戒了……

这种歹毒无耻的手段和非人道的精神摧残使鸠摩罗什消沉枯萎了吗?

不!没有。鸠大师是不会就此低下他那高贵头颅的。
34、
吕光在西域这么折腾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人提醒他:“将军,别闹了,大王还等着我们把人带回去呢。”吕光才慌忙领军踏上归途。

冷风吹面,如割,亦如歌。

吕光的大军还在匆匆疾行的途中,前秦国内却发生了一场剧变。

有想法不是一件坏事,但有太多的想法往往会浪费你许多生命,甚至会要了你的命。

向来有远大理想的苻坚一直都有不少的想法,谁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他自己更是没有想到,历史的轨迹会在他的一念之间转向。

公元383年八月,还没有等到鸠摩罗什大师到来的苻坚突然有了一个很伟大的想法:消灭东晋、统一南北。

虽然当时东晋的最高领导孝武帝司马曜仅有喝酒作乐的本领,但他手下主持政府工作的谢安却是一个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苻坚只用一只眼睛看清楚了司马曜,却没有用另外一只眼睛观察到谢安。

十月。九十万前秦大军与盘踞江左的东晋八万人马于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北国勇武雄健之风与江左雍容散淡之气的世纪对决。战争的结果完全出乎当时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这场令人错愕不已的战争,所引发的影响和余波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苻坚至死也没有见到他长久思念着的鸠摩罗什,至死也没有弄明白:难道有理想错了吗?

苻坚从淝水边上仓皇而逃之后,原来被他征服的诸多小国立即抓住机会闹起了独立,而这时候吕光和鸠摩罗什才走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吕光很清楚,已经回不去了。于是他干脆就地占城为王,自称为帝,国号凉。

鸠摩罗什也只能在凉州落下脚来,这一停就是漫漫的十九年。

尘封的岁月如绝美的线条,却日渐褪色。

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几乎所有从西进入中原的僧徒都会在凉州驻足盘桓一些日子。拜访,请教一下传说中的大师,这样总会对前方迷茫的路有些指点。

曾经荒芜苍凉城垣上的杂草也渐渐隐没。

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取代苻坚登上后秦帝位的姚苌不但接管了他的土地,也继承了他对鸠摩罗什的思念。他三番五次地遣使向吕光要人。吕光并不认为鸠摩罗什有多大神通,但他也怕为姚苌所用。因此他派人监视鸠摩罗什的起居住行,将和尚困在凉州。

姚苌死后,太子姚兴继位,又派遣使者到凉国请鸠摩罗什,但依然徒劳无功。
35、
公元399年初春,寒冷。

后秦皇帝姚兴在宫中无所事事,他裹着大棉袄一个人在下五子棋,一边生着闷气。“不识抬举的凉国,这么多年了,还不让鸠大师来我这里坐坐。”

正想着,侍卫来报,有个老和尚求见。

“快请,快请。”姚兴一听和尚就来了精神。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和尚走了进来,步伐还算稳健。但没用啊,姚兴只想要他梦中的鸠大师,其他人一概没兴趣。

“你是什么人?你来见我,有什么要说的吗?”姚兴一边打着呵欠。

“陛下,老僧法显,想向您申请一笔赞助费。”

“赞助费?你想干什么?”

法显和尚马上摸索着从怀中掏出早已拟好的西游计划方案书,介绍说他准备组织一支小规模的探险队伍往天竺取经。

西天取经?好啊!姚兴说,现今国内没什么文化氛围,群众的文化生活很贫瘠,寡人也很揪心啊。不过,大哥,能不能问一下,贵庚几何?此去天竺可没有直达的卧铺车啊。

法显憨厚地笑了笑,陛下放心,老僧今年六十五,我这一把骨头是老了点,但是都是久经考验的骨头。还有啊,法显撸起袖子露出胳膊,瞧这扎实的肱二头肌,一般人我不给他看的。

姚兴啧啧称奇,真是不简单啊,百年一见的好肌肉,难怪这么大冷天都不要棉衣。

陛下,我的口号是:我能!该看的你也看了,可以给钱了吧?

姚兴拿出几十两银子,拍着法显肩膀说,我只能给这么多了,最近手头也不宽裕,你也不能都依赖组织,剩下的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这么一点钱,给小费都不够,法显虽然郁闷,但聊胜于无吧。

法显叫上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和慧达,总共十一个人组成了西游小分队。

一行人躲躲闪闪地出了敦煌,因为那时候这个地区有好几个小国家正死命地掐着,在到处抓壮丁抢地盘呢。

出了河西走廊就进了一望无尽的戈壁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一能够给他们指明前进方向的是古路旁边的山体上许多存放死者骸骨而凿的小洞。

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之后,众人疲惫不堪。只有慧景和道整两人愿意和他继续行走,其他人转回中土。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今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此山终年积雪,寒风刺骨,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年迈的法显在姚兴面前说自己硬骨头,看来所言非虚。痛哭一番之后,法显与道整咬紧牙关继续行进。
36、
公元404年春天的一个清晨。

一阵清脆的笑声惊醒法显两人,他们从晚上露宿的灌木丛中探出头来。几个露着肚脐,头顶果篮的姑娘风姿绰约地走过,还飘来淡淡的檀香。

法显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趴在潮湿温暖的草地上,老泪纵横:“天哪,我终于到了。”这一路,他整整走了五年。

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在这里,他学习了梵语,埋头抄写经律。寺里的印度僧人每天都可以看见这个七十多岁的老留学生在背诵单词,学习语法。他还周游了南部和东部天竺,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佛教经典。

公元409年,流连忘返的法显想起自己是拿了政府奖学金的公派留学生,应该回去报到了。而且,收集抄写了这么多的经典也要搬回去传播。

他和道整商量回国事宜。道整觉得在天竺的日子过得实在舒畅,不仅有完整健全的沙门法则和各种典籍,民众对僧人也十分尊崇,和尚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他下定决心把天竺当作第一故乡,留在那儿不回去了。法显修长的背影在夕阳中孤独地离开。

法显启程东归,他知道自己再也翻不过雪山了,于是便搭乘商船走海路。他渡过孟加拉湾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又在东南亚一带漂了两年,于411年底回到祖国,在山东半岛登陆。

回国之后,年事已高的法显还翻译出了一部半书。一部是《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部为《大般泥洹经》,即《大涅槃经》,因为他只译出了半部,也成就了后来的另外一个大和尚。

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不仅是文学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

印度这个国家的人不喜欢记录历史,所以很少史料流传下来,现在他们要弄清楚那段历史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法显的《佛国记》来补充。而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要研究这些地区的情形,历史学家也往往将目光投向这本书。

37、

公元401年,初春三月。

空气中似乎弥漫着香芷的芬芳。

清新泥土的味道也让姚兴很想写首诗,抒一抒情。法显出国留学一直都没有消息反馈回来,他又记起了神往已久的鸠摩罗什。

姚兴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和吕氏的小小凉国多费口舌了,表示强烈愤慨和抗议对这样的流氓国家是没有作用的,有时候使用直接一点的手段效果会更好。他派出了一支部队,三下五除二就把凉国给灭了,鸠摩罗什大师终于来到了他早该到达的土地上。

姚兴以国师之礼来迎接鸠摩罗什,命令官员立即给他修建两处办公场所。其一曰:逍遥园,其二曰:西明阁。怎么听起来一个是道士修炼的园林,一个是儒生作文的书斋?

鸠摩罗什来到长安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原,各地热切的佛学青年纷纷背起行囊,风尘仆仆地奔向长安。四方义士,万里云集,后秦都城内的流动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陡然增加。

软硬件工作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鸠摩罗什如鱼得水,最大程度地施展出了他的才华。他秉性傲然,洞察入微,才思超群,对诸多佛经的理解独到而又深刻,教导众多弟子的时候循循善诱,终日不倦。

多年漂泊人生和品位到的世事沉浮之后,鸠摩罗什对根据般若经类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空宗学说感悟更加透彻。他主要阐述了《大品般若经》和《大智度论》的观点,信奉和宣传“假有性空”,不着有、无二边的“中观”。

鸠摩罗什入门弟子八百,徒众三千余人,他们聆听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法门。中观是性宗,阐述不立本性上的东西,破处就是显处,夺处就是给处。这是对中国佛教以后发展影响最大最深的印度佛教思想。

中国禅宗也正是在这种“随心所欲,于虚空之中建立万种幻法”的般若中观里呈现出它的雏形了。
多年之后,那些树下参禅的僧人们不知能否在斑驳的阳光影子里听到大师穿越时空缥缈、若隐若现的声音。

后秦国主肯定听的很清晰。他来听讲经的时候总是占据了第一排中间的位置。也不知道他听懂没有,至少他没有打瞌睡,没有玩游戏,更没有给后宫佳丽发短信。他时而频频点头微笑,时而作沉思状,旁边一起听讲的大小官员看他如此投入,也不由肃然起敬。

一天听完讲座之后,姚兴若有所思,他略带着伤感而遗憾地对大和尚说:“大师,你聪明绝伦,天下无双,百年之后你这样的大智慧要是得不到继承和发扬那真是太可惜了!该怎么办呢?”

该怎么办呢?姚兴心头泛起了层层涟漪。

38、
姚兴的聪明才智很快就表现出来,并且得到了落实。这个主意在他脑中出现的刹那,姚兴忍不住暗暗为自己拥有的智慧暗喝彩。他下了诏书,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逼迫鸠先生接受他精心挑选的十名才貌双全的女子。哦!我的佛祖啊!十名!是十名!不是九名,也不是八名,也不管人家受得了受不了。

鸠先生无奈地长叹,在吕光那里遭遇过的历史悲剧又一次上演。

众多的弟子开始在私底下激烈地探讨一个问题:师父被逼与女子同住,这算不算破戒。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定力不够的弟子或直接或委婉地表达了想要仿效他的迫切愿望。

鸠摩罗什不动声色,他拿出一把绣花针,说:你们把这些东西吞下去,就可以学我的样子。本来还热血沸腾的弟子们一看就蔫了。鸠先生随手取针,一根一根吞下去,没了。那些有待修炼的弟子们明白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如果没有还的能力就要仔细考虑一下能不能混。

鸠摩罗什还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弟子:“好比臭泥中开莲花,只采莲花,莫取臭泥。”

他苦不堪言,但是为了传教译经的崇高事业,他不得不忍辱负重。

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多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文学素养高绝,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见多识广还兼具其他和尚想都没想过的经历,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

他领导的译经事业在佛教史上缔造了一番空前的盛况,开辟了中国经史上的新纪元。后人将他的翻译称为“新译”,在他之前的翻译统称“旧译”。鸠摩罗什译出的经论,不仅对禅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经典,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等也直接成为许多宗派立宗的依据。

一个始于传奇的故事自然要以传奇结束。

公元409年,鸠摩罗什翻了翻书籍,排出几个公式定理仔细计算了一番,知道自己世寿已尽。圆寂之前,他向僧众告别说:我希望我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说完之后他就地坐下,圆了。

姚兴在逍遥园主持火化仪式。火灭之时,飞灰烟灭、形骸粉碎,只有舌头尚存。经有关部门鉴定,确实是舌头,只是焦了点,脆了点。

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之。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姚秦三藏法师坞摩罗什舍利塔”,俗称“八宝玉石塔”。

鸠摩罗什自己写的一首诗最好地展示了他一生的磨难和成就: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39、
鸠摩罗什大师在北国的天空下痛并快乐着的时候,南方东晋大地上正在酝酿着一场佛教的简化和变革运动。

这里我们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        为什么要简化?

中国的老百姓长久以来习惯于以道教为代表的本土固有宗教。和佛教的庞大和繁杂比较起来,本土宗教显得简单明了、干脆利落。中国的老百姓,特别在苦难中煎熬的时候,又普遍更热衷于效果直接,法门便捷的玩意。如果能够吃颗仙丹直接升仙或者猛读一两本天书迅速成佛,那是最理想的。
道教告诉人们说:弟兄们,好好炼!只要咱们修了仙,那就是吃香的喝辣的,要什么有什么。什么颜如玉,什么黄金屋,什么奔驰,什么宝马,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台下掌声雷鸣,一片叫好声。

背景音乐响起来,就是那首激动人心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观众们喜气洋洋,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奔向报名收费处。

和尚上来了。他慢条斯理地说:我们这方面内容比较多,请大家听完之后,回家和家人好好商量,酌情处理。

世间众生无不在六道轮回之中,其情状,去来往复,如车轮不停转动。六道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天道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如果在这一道,你可以住上二十八层大厦中的某一层。二十八层天又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果能够轮回在这一道中,那小日子过的可滋润了。平常也没什么重活、累活干,只要听听音乐喝喝咖啡做做健身就可以了。

但是,注意了,虽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还是要受轮回,一不小心还是会掉到其他道中去的。

要是落到地狱道,那就只有一个惨字了。地狱里面除了黑就是地形复杂,一共有四类。第一类是八个大热地狱,它们的名称依痛苦的程度顺序列为:

等活地狱---罪人在此相互残杀,满地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一个个血流尽痛苦而死。凉风吹来死而复生,继续打。

黑绳地狱---罪人被命令扑于烧红的热铁上,以黑铁绳缠身往死里勒,刀斫锯解等。

众合地狱---狱中大石山两两相对,罪人被驱入山间,两山慢慢往中间挤压罪人,压扁了之后用石磨碾成薄薄的肉饼。

号叫地狱---罪人被放到类似于微波炉的烤箱里面烧烤,或者放在大铁锅中加点辣椒水煮活人、蒸笼里清蒸。是不是会号叫?

大号叫地狱---更大声地叫,号,接着号。

炎热地狱---放到铁笼子中烧。

大热地狱---什么工具都不要了,直接点火。

无间地狱又叫阿鼻地狱---一刻不停,没有间歇地受各种酷刑。俗称无间道。

此外还有八大寒冷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总共十八层。

和尚介绍完之后,场下观众啧啧赞叹:真是开了眼界了。但是只过了一会儿就开始眼冒金星了,这是哪里和哪里呀?光介绍个地狱就要花这么大工夫。

一干人等窃窃私语:没搞明白,先回家考虑考虑再来报名。
40、
二、变革的大背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巨手翻开一幕幕篇章。

重重山水,层层烟雨。

从东汉末年开始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至魏晋时期,道学发展过来的玄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玄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宇宙最终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本体论的问题。

玄学名士把品鉴人物和判断事物的一般原则提高到哲学高度进行探讨,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佛道两家之所以能够若即若离、似远似近地携手走过漫长的岁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着太多的共同点。

在对方的眼中,他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正如佛教一直存在有宗和空宗之争一样,玄学也有“贵无”与“崇有”两派。

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世间所有的一切产生并且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 类似于佛教空宗观点:一切事物都只是在特定原因、条件下存在的,因此都无自性,皆为空。

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认为物质之所以存在,并非由另外一个东西的作用而产生,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一切看作自身所构成的。类似于佛教有宗提出来的:一切事物得以缘起的最终根源(即“识”)是实在的。

贵无派和崇有派组织结构和论战形式都十分自由,根本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

你今天说自己贵有,明天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崇有。过了一些日子又觉得贵有派的小菜不但能够生津止渴,而且还能补肾健脾,想要尝一尝。没关系,再摇一摇身就可以了,不需要签名登记。

讨论“有无”的场合和形式就更是随心所欲了。朝廷上高级白领在商讨财政预算和对外政策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讨论内容;东街米店老板和西街当铺掌柜在街头偶遇之时可以相互切磋一番;卷着裤管在田间插秧的老农也可以招呼路人一起研究研究。

玄学讨论在各条战线上都蔚然成风,不管有没有文化,不谈玄你都觉得无法抬头做人。

在这样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七个嬉皮士。

他们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常聚众在竹林喝酒,弹琴,做诗,纵歌,肆意酣畅。

41、
竹林七贤之左倾激进派,即玄学贵无派。

嵇康:著名音乐家,兼职打铁、写诗,无政府主义者。

身高七尺八寸,风度翩翩。他上山采药的时候经常会遇见一些没见过帅哥的樵夫误以为他是神仙下凡,对他磕头如捣蒜。

此人经常煽动群众:商汤周武,周公孔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名教礼法都是垃圾,自然旷逸才是最好。

城管大队长钟会,就是后来和姜维在剑阁大打出手的那位大哥,下基层检查工作的时候发现嵇康在树下打铁。钟会本来想走群众路线,结交一下这位会打铁的名人。嵇康却对他很反感,始终没理睬他,只是低头干活。在钟队长怏怏不乐,想要离去时,嵇康还用语言刺激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队长大怒,拿出了常年对付小摊贩的手段,以无证、占道经营为由勒令他整改。嵇康占着自己一米九多的个头和英俊潇洒的气势震慑住钟队长,并且拒不执行整改通知。

后来钟队长陷害他,说他反政府,然后就判处他死刑。三千多太学生联名上书说:嵇先生没有营业执照不能从事钢铁冶炼行业的话,可以让他来给我们担任音乐教师。当局发话说,音乐家犯法于庶民同罪。

在刑场上,他神色自若。为了将民族文化事业发扬光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向执法人员索琴,演奏了独家成名曲《广陵散》以壮声威,从容就义。


阮籍:政府办秘书,咏怀诗人,兼职品酒师。

此人工作态度极不端正。身为尚书郎的他对待本职的秘书工作敷衍应付了事,上班时间无精打采,经常请病假。下班之后打老鼠工却干劲十足,他四处品酒,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候也不见他有什么不舒服。

此人还有一个不识抬举的毛病。一些政府实权官员仰慕他的诗作,上门拜访,这时候他就用斜眼看人家,眼睛中白多黑少。

晋文帝司马昭听说阮籍有个漂亮又聪明的女儿,放下皇帝的架子来找他,为儿子司马炎求婚。这个阮籍居然连续喝酒大醉两个月,然后说自己头脑不清醒无法议事,硬生生把这事给拖黄了。

他的隔壁住着一个美丽的少妇。阮籍仗着自己是政府官员,三天两头拎着酒壶上门骚扰。别人不予理睬,他就将自己灌醉,躺在那少妇的床边睡着。妇人的丈夫恼怒异常,想抓住阮籍送官。他躲在暗中观察了好几天,发现阮籍除了喝酒之外也没什么不轨行为,只好作罢。
42、
刘伶:无业游民,史上最著名的颓废派行为艺术家,曾经担任基层公务员,但因身材矮小,形象不佳以及多次违反纪律被开除。

此人嗜酒如命,甚至连命都可以不要。

政府明文规定上班期间不得饮酒作乐,他却置若罔闻,把领导的指示当作耳边风。一天他喝得头重脚轻,借着酒劲他就窜到市场中去挑衅一名壮汉。那壮汉只用一边手就将瘦猴一般的刘伶高高拎起。刘伶急忙求饶:阁下想打我,但请你看看我这鸡肋一般的胸,哪有地方让大哥您下拳头呢?那人哭笑不得,只好松手。

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酒德颂》,高度赞扬了老庄逍遥思想和纵酒放荡给我们带来的情趣快乐。但是他的文章使用了太多的生僻字,一般人看不懂。

他经常乘坐一架破车,抱著一壶酒,出行时候也不停喝酒,还不忘对跟在车后的仆人交代说:“如果我醉死了,就地挖个坑把我埋葬了。”

刘伶是一个神经质型的艺术家,诡异放纵,放荡荒唐和玩世不恭是他的特色。他喝酒到了兴头上时喜欢在屋子中裸奔。一天喝完酒他正在屋子中奔啊奔着,一人推门进来,见他脱得精光。惊骇之后,客人嘲笑他太俗气太无礼。刘伶却丝毫不以为耻,睨视着那人说:“我以天地为房屋,房屋当成裤子,谁叫你钻进我裤裆里来呢!”


阮咸:十分低调的琵琶演奏家。

此人演奏的是高雅音乐,听众不多,从来没有搞过专场演奏会,因为门票根本卖不出去,也没有哪家单位愿意拿出公款给他包销。他却自得其乐,从来不想换一个有前途的职业。除了弹弹琵琶之外,他便是毫无节制地饮酒。

他喝酒的时候一点也不象那些有修养的音乐人士,他通常直接把酒倒入大木盘,放在地上躺在旁边就着盆沿作牛饮。长期这样粗鲁地喝酒,他家的几只猪也养成了酗酒的恶习。

一次阮咸饮酒,群猪也一拥而上,哼哼唧唧地把猪嘴凑上前来。阮咸躺在旁边,感慨了一句:猪也是猪他妈生的,我又何必和他们区分地位的高低和卑贱呢?大家一起来吧。


竹林七贤这个团队中还有三个比较无趣的俗人。

这七人拥有大批FANS,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尖叫声和口哨声。他们就象是社会风气和精神的一面镜子,将那个大时代的背景折射得一览无遗。
43、
佛教自身的发展需要呼唤着简化运动,以适应中下层民众的需要。玄学思想讨论和传播所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大氛围也正与这样的呼唤暗合。

一切都显得如此合乎自然。

所有前提条件都已经具备,只差一个能够领军的人物出现。

庐山东林寺,一个气质型和尚横空出世,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慧远,师承当年名动一时的道安大师,出身名门正派。

少年时候便已经博览群书,尤其精通《老》《庄》,知识渊博,涉猎广泛,能够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改革。

超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公关能力,容貌俊朗,风度雍容,完全符合那个时代高端人才的标准。

当年道安大师带领着僧团四处流浪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将众多弟子分散安排到各地弘法传教,指示他们要立志扎根于边远地区和小城镇,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慧远就是当时满怀激情奔赴第一线根据地建设的技术骨干中最出类拔萃的一员。

慧远一行人行走到了庐山,庐山属江州地界。刺史桓伊军功卓著,参与指挥过著名的淝水之战。他还是一个顶级的音乐家,持有音乐家协会颁发的笛子演奏十级证书。也不知道淝水边上的风声鹤唳是不是他搞出来的音响效果,十大琴曲中的《梅花三弄》就是从他的笛子演奏中改编而来的。

桓伊安排接见了慧远,深深为他的学识折服,强烈邀请他在庐山建立示范基地和培训中心。桓伊还拨出专款为他修建了东林寺。

庐山胜地,幽谷绿涧,云雾袅袅。

慧远也是深谙修行情趣的高雅人士,他精心布置了房殿。东林寺背负炉峰,尽得山之翠绿,依傍瀑布,更有水之韵味。山石为阶,清泉环绕,白云清幽使之更显得别具一格,除了一般寺院的钟鸣鼓啸之外还有了些神仙气息。

这么绝妙的一个地方,居住着这么绝妙的一个和尚。

终年访客络绎不绝也就不足为奇了。

慧远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终其一生未出山一步,亦未入谷一步。

每次送客以山前虎溪为界,决不逾越。

虎溪边上原有一座三笑亭,亭中有一副对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讲述了一个美妙的故事,展现了慧远主导佛教简化运动时的大人文环境。

下联概述了慧远所开创的净土法门。44、
何为三人?和尚慧远、道士陆静修、诗人陶渊明。

这一日,一儒一道来东林寺寻访一僧。三人切磋技艺,边走边谈,不觉已到虎溪边。意犹未尽,但是例不可破,三人相视而笑,黄叶飞舞,凉风习习,只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该联叙及此掌故,认为他们三个人代表了佛,儒、道三种宗教派别和宗教泛流,隐然间已告诉我们三教合流端倪初现。

在庐山,慧远有感于江东地区经典残缺,律藏不全,他和弟子们翻译了众多佛经,系统全面地介绍修习之法。鸠摩罗什被姚兴迎请到长安之后,慧远曾致书问候。此后十余年间,两位大师常致函相互讨论大乘深义,切磋学修心得。慧远根据他们的交流,著有《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二卷,后改名为《大乘大义章》流通于世。鸠大师赞誉慧远为“东方护法菩萨”。

鸠摩大师孜孜不倦地致力经典编译,慧远更大用功于探索触发玄机,感悟妙理修行之法。一个精通理论,一个致力于实践。

当时,许多僧徒附炎趋势,迎合时流,外言弘道,内图私利,竞相奔走于权贵之门。而许多朝廷官员和儒教名士也在议论纷纷:出家僧人要不要奉亲而敬君王。

慧远发觉有些不对劲,规矩都坏了,长此以往,僧将不僧。都跑到大酒家里面和政府要员勾肩搭背、划拳喝酒,那还叫什么出家之人?他动手写了一篇《沙门不敬王者论》,他声称,在家信奉佛法的佛教徒应遵循礼法名教,敬君奉亲,服从教化。

出家修行的沙门则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不以世法为准则,不敬王侯,以破除世俗的愚暗,超脱贪著的妄惑,从而化导世俗。他又强调:佛法与名教只是理论形式和实践方法的不同,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求把外在的礼和内心的敬结合起来。

晋安帝元兴元年( 402年),慧远做了一个更大的动作。他约集信徒刘遗民、周续之(玄学家)、宗炳、雷次宗(儒家)等名士一百多人,组成了一个高级俱乐部。他们在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誓言中说,死后要相互打招呼结个伴,也不要考虑其他去处了,打声呼哨,大家一起直奔西方佛国极乐世界。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社团不仅吸收了本派的僧人,还发展外道人士加入,慧远和尚改革开放的进步思想由此可见一斑。当时的名士,魏晋时期最具才气的山水诗人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因此人们也把慧远组织起来的这个俱乐部叫做“白莲社”。

45、
宣誓完毕,就有同学问道:“大师,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原先学的是不同的专业,我们有没有统一的指定学习教材?”

慧远微笑着从怀中掏出两本书,举到胸前环绕四周作了一个展示,然后介绍说:这两本书内容精要、情节生动,老少皆宜、皆大欢喜,原装正版、童叟无欺,实在是居家阅读、旅游解乏的必备良书。只要你不是文盲都可以放心阅读,绝对无毒副作用,经常服用还有强身健体养颜美容的功效。
同学们欢欣鼓舞,急忙发问:这是怎么书啊?能帮助飞升吗?

慧远解释说,我们俱乐部的宗旨之一就是让大伙顺利地通往极乐世界。为了让更多的人飞升,学术委员会专门去粗取精、除繁就简,选定了只有两千字的《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

这两本经书告诉我们说,从这里一直向西去,经过十万亿那么多的佛世界后,那儿有一个佛净土,称为极乐世界。极乐佛国的佛主名号为阿弥陀佛。那里好啊,有无量寿、无量光和无量福。

在那个国土里的一切众生,没有种种痛苦与危难,只会在生活上、精神上享受其他一切世界所没有的种种快乐。就连你吃饱了饭没事干在地上打几个滚都会觉得无比快乐,总之只有快乐;你从早上醒来睁开眼睛就一直笑到晚上睡觉,做梦也笑,总之除了笑你就没别的表情。

还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常青之草,花香鸟语。在池子里,自然化现出种种莲花。这些莲花大小不一,大的非常大,直径甚至达到几十里,你要是愿意完全可以在上面跳个舞或者来个百米跨栏。莲花的颜色也异常绚丽,有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等等,每种色彩又都放出相应颜色的光芒来,晚上根本不要开灯。

同学们完全陶醉其中了,然后有人提问:大师,有没有快捷操作模式?

大师赞许地点了点头,表情坚定地说:有!没有就不叫大家来了。我们的特色就是批量发放通往极乐世界的报到证。

那方法是什么啊?

勤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两字梵音读做“哪嘛”,意思是敬礼。那么“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向阿弥陀佛问好,向阿弥陀佛致敬。

早上起来问个好,晚上睡觉敬个礼,只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到临命终时,就能够看到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划着船或驾着马车来接引你。

佛教史上将慧远这次集结活动称为“结白莲社”,这次事件也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简化运动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