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尝禅----中国禅宗演义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7:00
20、
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登坛受戒,真正意义上的和尚出现了。

朱土行,河南颖川人。一个象冰一样冷,象石头一般坚硬的人。只有这么冷,这么硬的人才不会被世俗炙热的火融化。

受戒之后,他成了一个和尚,是和尚就得念经,要念经就得有经书,朱士行需要拥有可以念诵的经书。中原佛教的大乘佛经中最重要的典籍是十卷本的《般若道行品经》。可是这部经书的汉文翻译非常糟糕,朱士行难以理解。

如果其他人遇见这么一本艰涩难懂的教材,通常的做法是舍之不用,另辟奚径。朱士行不是其他人,他不是习惯放弃的修行者,他虔诚而刚强的心在撩动着神经。

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清晨的曙光推开夜幕的时候,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去西天拜访一下带头大哥,顺便向他请教请教。
沉着持重的朱士行咧着嘴痴痴地笑了,他一跃而起。

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已经荒废多年了,驼队的铃声只有在人们记忆的深处隐约可闻。

朱士行的徒弟们疑惑地问道:“师父,哪里去?”

他干脆利落地打了个响指:“天竺。”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我要让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我想要怒放的生命。”他一路高歌,带着几个徒弟,一路西行到达了西域于阗国。

花开花落,西域的葡萄开花又结果,结果又开花。

转眼间,他在西域已经走访了二十年。

他始终没有见到他的带头大哥,但是他终于找到了九十卷的梵文本《般若道行品经》。

生命的许多片段被二十年的时光磨成了灰烬,西域的风沙也洗刷走了他的精力。朱士行知道自己走不回去了,他吩咐弟子法饶将经书送回洛阳。

经书送走之后,朱士行也就逝世。弟子们把他的遗体放在高高的柴垛上,准备火化。薪柴烧尽之后,朱士行的遗体竟然完好无损,人们都惊异着:果然是不折不扣的石头。

众人束手无策,难道一定要使用电锯才能解决问题?最后还是一位当地的高僧出面,只见他合十猛念咒语:波若波罗密,唵、嘛、呢、叭、咪、吽。你若真得道,身体亦当会灭,不要吓大家了嘛。于是朱士行的尸骨变应声而碎了。

真是老强一个,唵、嘛、呢、叭、咪、吽。
21、
作为哲学家的朱士行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信仰的人是不幸的。

朱士行的弟子法饶将他在西域找到的梵文本《般若道行品经》送回中原。之后,又过了十年,精通梵汉两语的天竺僧人竺叔兰和学识渊博的西域僧人无罗叉两人精诚合作,于元康元年(291年)将这些经书译出,以经中首品《放光品》为经名,称《放光般若经》。

《放光般若经》重点分析了空观,使佛教空观意义更明确,概念更清晰。

关于空,《放光》提出了十四种空,目的都在强调一切皆空:内空、外空、大空、最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至竟空、无限空、所有空、自性空、一切诸法空、无所倚空和无所有空。

用了这么多“空”,往往会使人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四肢无力,切实体会到“空”。最后再告诉你,连“无所有”这个概念本身也是空。

紧接着,“色离本色”的说法和解释就更明确了。这个“自性空”指出了一切法从本质上讲都是空的,所谓“一切诸法性皆空”。一切皆空,空即一切,所以经中说“色与空都无异。所以者何?色则是空,空则是色。痛、想、行、识,则亦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善哉善哉。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玄就对了,要的就是“玄”。

一定要选最眩的梵文佛经,雇个西域翻译家。译就要译最高档的内容,就一个字,“空”。

你说这样的经书里面该有几个“空”?

我觉得怎么的也得有五六个吧?

五六个!那是序言,最起码十个起,还不打折。搞禅宗的你得研究大众心理,能接受一个“空”的根本不在乎多十来个“空”。

我们的口号是:不求最玄,但求最空。

二十年别离,生死两茫茫。西行求法的朱士行再也没有回来了。西风吹来飘零的花瓣却带来了他端坐安详的风姿。在他身后,一个疯狂悲苦却又玄幻清淡的时代若隐若现。

《放光般若经》对当时流行的般若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在这部经书的基础上阐发般若义趣。这对社会上的玄学思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魏晋风度的某些特征开始浮出水面了。
22、
这么多年过去了,佛教在中土的境况如何?日子过的好不好?看看老对头道教的反应就清楚了。
如果想看到自己的后脑,最好的一个办法是让身后的人告诉你。

如果想认清自己的位置,最好的办法也是让身后的人告诉你。喜欢站在你身后的常常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对手。

所以,看看对手的反应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三国的英雄豪杰们已随滚滚江水逝去,司马氏西晋王朝粉墨登场。

长期的战争,民不聊生,人事的努力,解决不了饥馑苦难的生活。天道既不足凭,生命也无保障,恐怖、悲观、厌世的情绪充斥人心的各个角落。佛教思想中关于生前身后,善恶业力,促成三世因果的报应,和天堂地狱间六道轮回的传说,使人们更相信命运的安排,是由于业力的造就。

乱离的时局中,身心的安慰被寄托于佛与菩萨身上,原来道教神仙们享用的大锅饭被分走一大勺了。道教高层急忙召开了对策会议,拟出了应对方案。

道士王浮,西晋惠帝(公元290——306年)时洛阳人,为天师道祭酒,道教的一个中层干部,这样的身份很适合出头。他撰写了一本《老子化胡经》,言之凿凿地说:我们的祖师老子先生当年写完《道德经》之后西出函谷关去了天竺。在天竺与释迦牟尼先生偶遇,他发现释先生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就点化他成佛了。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胡诌,王浮同学还翻出了东汉时候的《太平经》,其中果然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说。可谁都知道,《太平经》就是你们道教自己写的东西啊,这不是自卖自夸吗?

王浮同学被晒笑一番之后,大急,他翻箱倒柜又找出两本书。《后汉书. 襄楷传》中记载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又有《魏略.西戎传》记载说:“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他好不容易站稳脚跟。

道教的弟子们得意洋洋,手中捧着《老子化胡经》,大街小巷地扯住大妈大婶做起了推销:小姐,你想参加我们的社团吗?很简单,只要你花一分钟时间填一下这张表格。所有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因为我们最近在做推广,机会难得哦。你想参加佛教?有没有搞错啊,那都是我们的徒子徒孙辈啊!不信?这里有本秘籍,你拿回去看看先。

这也太挤兑人了吧,和尚们自然火冒三丈,你可以摧残我们的肉体,但是你要侮辱我们的精神,坚决不答应。

23、
僧徒们纷纷掏出通讯录,准备召集人马。

长安城内,一座并不起眼的寺庙中。帛远和尚正在讲经,弟子来报,门外有洛阳僧友求见。

宾主问礼落座之后,洛阳来僧便单刀直入。

“大师可知贫僧为何而来?”

帛远和尚微闭着眼睛:“为外道无妄之人而来。”

洛阳僧一惊,转而一喜,看来找对人了,回去后要向领导反映一下,以后联谊会一定要多开,关键时刻还是要靠通讯录来搜索。洛阳僧人接着准备进行等级水平测试。

“听说大师能日诵经典九千言?”

“九千三百六十言。” 帛远语速极快,却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据闻大师与外道作过百次辩论?”

“一百二十三次。” 帛远依然盘腿坐着,纹丝不动。

“大师何时出家皈依我佛?”

“年少时分。”

根正苗红、铁杆教徒、技艺精湛而且还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有的条件都近乎完美。洛阳僧人当下邀请帛远赴洛阳一趟。

洛阳城外的小树林。王浮和帛远长久地相互凝视着,足足两个时辰。旁边有人不耐烦了,大叫起来:“两位大哥,我们都是买了门票来观看表演的。你们这样一动不动算什么意思,敬业一点行不行啊。”

帛远终于开口了:“道长,你太不象话了。”

王浮答道:“高僧,还不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吗?”

“是吗?”
“不是吗?”
“那就开始吧。”
“好。”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又是一个时辰。

然后,一丝风都没有,可是边上的观众却感觉飞沙走石,看不清两人的身形。

头顶的树叶一片片飘落。

两人静静地站着,之后转身。

道士们朝王浮迎上前去,他脸色苍白:“真正的高手,我没有战胜他。”

僧徒们也围住帛远,他表情凝重:“罕见的对手,他没有败在我手下。”

佛教和道教的又一次撞击之后,相互之间对对方的了解再次得到加深。在这之后的近一百五十年间基本相安无事,没有大规模的冲突,未造成群死群伤事件。

佛教去印度化的过程,一路伴随着它与中原本土儒家和道家文化的交织纠缠、融汇互补乃至刀光剑影。中国禅宗的出现及其发展搀杂了无数的中原文化符号,谁也无法否认,道家观念在禅宗思想中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元素。

正如一条溪流,或源于深谷幽林,或源于崇山峻岭,在它奔流前行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与其他河流碰撞激荡,那它绝不会以磅礴逶迤的气势流入大海。24、
公元316年(建兴四年),匈奴贵族刘曜围长安,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短命的西晋王朝结束。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晋宗室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东晋政权。东晋政权维持了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刘宋所取代,共103年。

刘曜灭西晋之后,他也并没有控制中国北方的实力,西北五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羌和氐先后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总计有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结束,共一百余年,与司马氏的东晋对峙。

南方东晋和北方十六国政权并存的这一百多年间,国家分裂,连年战乱,生灵涂炭。尤其是北方地区更是群雄混战,杀戮无度,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纷飞的战火大大摧残了经济,同时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

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佛教的发展和走势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之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与儒道文化无形交织和相互渗透之后,这种深度融合的结合体成了中国禅宗的萌芽。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每逢时衰世乱,人心迷茫的结果,不是倾向现实,追求奢靡的生活,便是逃避现实,追慕高远的境界。朝不保夕的命运形势,导致社会风气的颓丧,也在不断刺激思想的转变。

佛学的修证方法,提倡安般守意(安静、调息、守意入定)的禅定法门,研究生死问题及人生解脱为核心内容。体会到生命无常的民众正需要这样的精神寄托,同时它使人们在相信佛教在繁杂的学理之外,又有确实修持方法可循。

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一为清净,一为无为的思想很能迎合人们对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们的养生方术,内功气功也确实能在一时间减缓心灵和肉体的痛苦。

南北两边各种思想和教派的交错发展,各具特点、各有侧重,最后又搀杂兼容,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终于要破土而出了。
25、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纠集了十八个社会闲散人员起事,后来建立后赵。

石勒先生奴隶出身,少年时代受尽了欺凌,所以他有很强的报复社会心理,总想让别人也受点苦。

他不爱学习,主要是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条件好好学习。虽然他是个文盲,但是他很爱思考,这是一种很要命的思考,因为他一思考就要了很多人的命。

他的脑筋轻轻地转了几下,就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只有杀更多的人才能让敌人感到恐惧,才能起到不战而胜的威慑作用。他的军队在四处征伐的过程中残暴无比,杀人如麻。

所以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石勒先生的成长经历证明了这是一个真理。

石勒手下有员大将叫郭黑略,石勒的铁哥们,他最初起事时的“十八骑”之一。此人常年征战,杀人无数,却信奉佛法。杀了人之后他常常会良心发现,痛哭流涕,大发慈悲,为那些被他杀死的人念经超度。但是念完经之后他又忍不住开始杀人,可能患有严重的强迫症。

郭黑略的帐下有一个特殊的随军高级参谋,他就是来自西域龟兹国的僧人佛图澄。

佛图澄,九岁时在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出家。他在寺院中如饥似渴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后,他成了乌苌国中首屈一指的综合型、全能型人才。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无论多难的经书,他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来阐述。许多文盲听了他讲经之后都相当有自信,觉得自己境界已经提高了,可以参加古文朗诵大赛。

为传播教法,他长途跋涉于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当年他79岁。可是时局动荡,人生地不熟的佛图澄生怕把自己的一把老骨头断送在马蹄之下,所以他隐居了4年。他的计划是先熟悉一下环境,好开展业务。

83岁时,他发现了郭黑略,他认为此人虽然性情乖张,面目狰狞,有偏执狂的倾向,但是对佛教有相当的好感。于是,他投到郭黑略的门下,从此他开始了人生最辉煌的时期。

那时候印度和西域的僧人,为了传教的需要,大都掌握一些特别的技能。佛图澄自九岁出家至此时已经修炼七十余年了,他是高级别的魔法师中的佼佼者。

此外,他还学习过气功,“常服气自养,能积月不食”。他只需要在清晨日出时分或者月圆之夜坐在山头上,张开大嘴巴,用力吸几口空气就觉得精力充沛、神清气爽、力大如牛。根本不需要象其他低级别的法师一样按时充电或者定期去能量塔中补充能量。
26、
在这位神奇的老参谋帮助下,郭黑略经常在联席会议上为石勒出谋划策,往往预测战事的胜负,十分准确。石勒非常高兴,但心里也不无疑惑:这个二愣子最近有长进了?

有一天,他向郭黑略问道:“我一向觉得你的智商很一般嘛,智力测试的题目你没有一道做得出来。近来你却经常能预测出出兵的吉凶,是什么缘故?”   

郭黑略得意之余不免有些扭捏:“将军,我智商原本就挺高的,只不过是先前右脑没有得到全面开发,潜质没有发挥出来。最近喝了几罐专门帮助开发右脑的奶粉,这不,潜能出来了。”

石勒大怒:“你还有右脑!还不从实招来!”

郭黑略只好把宝贝佛图澄交了出来。

佛图澄受召拜见石勒。

佛图澄年轻的时候身高八尺,英气逼人。如今虽然有点缩水,但还是精神矍铄,一点也没有老态龙钟的模样。石勒见这老头除了长的帅了一点,高大威猛了一点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不由半信半疑问他:“你的佛法有那些灵验?会不会七十二般变化?会不会筋斗云?”

佛图澄知道石勒不懂佛法,对付这样的土包子是不能用一些玄妙道理的。他心想要用法术来取信于他。于是回答道:“佛法的道理深奥无比,一下子我也讲不完。但是,我有一套魔法,可在眼前表演,作为证据。”

爱思考的石勒迫不及待叫他赶快表演。

佛图澄要了一个瓦钵,盛满了水,烧了一柱香,口中念咒。不一会儿,瓦钵中长出一株青莲,须臾开出了白色莲花,亭亭玉立。

石勒张大着嘴巴,半天才回过神来,抹了一把嘴角的口水,立即下拜,表示信服。

佛图澄马上抓住了这个好机会向石勒进言道:“凡是真正的王者都以德化普施天下,那么就会出现灵瑞和吉兆,比如这朵莲花。”

石勒听后乐呵呵地咧着嘴,释放了许多原先准备要杀的人。

在之后的日子里,佛图澄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长,经常表演一些魔术,以取得石勒的信任和崇拜。
魔术项目A:他在腹部旁边挖了个碗口大的孔,平时塞着棉絮,夜晚读书时,拔出絮物,孔中发光,十分明亮。连蜡烛、油灯都不要,不愧为节能标兵,环保的先行者。

魔术项目B:还是前面那个肚子上的大窟窿,他时不时地把五脏六腑从中取出,然后拎这一堆的心啊、肝啊什么的,拿到水中去清洗。洗干净之后又从窟窿中放回去。还好和尚是吃素的,要不,一不小心就给暴炒了当作下酒菜。

魔术项目C:石勒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护城河的水突然枯竭了。佛图澄坐在水源旁,口里念着咒语。很快就有一条五六寸长的小龙随着水流摇头摆尾地游了过来。过了片刻,护城河的水都灌满了。这是早期高水平水利工程师的惊人之举。
27、
除了魔法之外,佛图澄还有高明的医术。许多老百姓有顽疾无法医治的,也都找到佛图澄。佛图澄治好了不少人,而且还不收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原地区的人们普遍把他看作神明,十分敬畏,许多人也因此信奉了佛教。

见识了这么多的神通之后,石勒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言听计从。在他建立了后赵政权之后,石勒就把佛图澄封为国师,称为“大和尚”。这是中原第一次有了“和尚”的称呼。

佛图澄也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和宗教活动,佛教在后赵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石勒死之后,石虎夺取了后赵的王位。

这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还有很强的嫉妒心和占有欲。在军队中如果遇到与他一样强健的战士,他会以打猎戏斗为由,借机将对方杀死;战斗中,对俘获的俘虏,不分好坏,无论男女,一律坑杀,很少有俘虏生还。

但是他对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高僧却也是无比恭敬,恨不得时刻抱着佛图澄的大腿。

一日,佛图澄正与石虎坐在一起喝茶说法。突然,他眉头一皱说:“不好,幽州城发生大火灾。”石虎不知道怎么回事,还呆头呆脑地愣着,大师已经站起身来。只见他转身,端起茶杯向幽州方向泼去。他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城的大火已经扑灭了。”

石虎半信半疑,心里嘀咕着:你的佛法的确高深,但是你又不是消防员,难道你还具备远程施救技术?于是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城验证,数日后使者从幽州城回来向石虎汇报说:“那天火从西门起,忽然飘来一片棉花糖一样的黑云,一阵骤雨将火扑灭。雨后大家反映有闻到浓香绿茶饮料和汽水味道,而且没有口臭。”

石虎激动万分,半晌说不出话来。

等他回过神来,他马上颁布诏书说,大和尚是国宝,如果不加高爵位,不享受厚禄,怎么能够表彰他的德望呢?四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不尊重人才怎么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从此以后,佛图澄大和尚成了超级大明星。

他身穿绫锦,乘坐华丽的辇车。上朝的时候,常侍以下官员都要出门迎接,太子、王公搀扶而上。主持朝仪的礼官高唱一声“大和尚到”,所有的人都要起立,行注目礼,以表示对他的尊敬。乐队齐奏,锣鼓喧天,场面相当热闹。
28、
多少年的坚守,绵绵的冬雪也终被融化。

矗立的庙宇不再缥缈遥远。晨钟暮鼓,清幽而来。

通过佛图澄的努力,石虎下令把佛教纳入国家政策保护之下,明令汉人可以出家。这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是第一次。佛教在国家政权力量的帮助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大步发展。这样的好日子,以前的僧徒们连想都没想过。

短短三十多年间,在朝廷和各州郡的资助下,佛图澄与其弟子建立佛寺893所,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的最高数目。这个特殊的、割据的后赵,几乎成了当时中外佛学文化的交流中心,后赵的南都洛阳也成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

石虎立幼子石韬为太子,长子石宣耿耿于怀,阴谋策划伏兵杀死了弟弟石韬,还计划顺便杀了石虎。石虎大怒,下令逮捕了石宣,并判死罪。佛图澄劝石虎说:如果杀了石宣,他死后会作祟,后赵将灭亡。

此时,石虎已是气急攻心,神志不清了,哪里能听。他下令将石宣烧死。过了不到一个月,心神不宁的石虎果然看见有一匹马在皇宫出没,那马浑身是火,扬蹄乱跑。为了压惊,石虎宴请众臣,佛图澄在宴席中吟道:“巍巍宫殿、金碧辉煌、荆棘成林。”石虎往桌子底下一看,果然荆棘丛生,预感不祥,大骇。

后赵建武十四年十一月。

冬夜,万籁俱静。

月明星稀中清冷在缓缓袅动。

佛图澄盘腿坐在寺院大殿中的蒲团上。

弟子们正准备聆听教导。佛图澄却面对着佛像,自言自语道:“使人怅惘,不得庄严。”转而对弟子说他化期已至,即将离去。

石虎闻报,大惊失色:“也没听说你有什么疾病,平常能吃能睡的,体检报告单上明明说你健康状况良好啊。怎么就要归西呢?你不要说走就走吧,多住一段日子。”

佛图澄说:身命无常,焰幻之躯,常也,缘分已定,非人能延。出生入死,是道之常理,寿命长短已有定数,是不能随意延长的。只要道德完全,业操无亏,虽死若在。

言罢,大师坐化。一百一十七岁。

后来有人向石虎报告说看见佛图澄出关西去。石虎派人打开佛图澄的墓穴,棺内只有石头一块,没有尸身,石虎哀叹说:“石者,寡人也,高僧舍我而去,我必死。”从此卧病不起,很快辞世。
不久,石氏后赵政权灭亡。

29、
国家一级魔术师佛图澄先生西归了,他走的干净利落,只留下一块石头。

随后不久,丧失了高雅艺术熏陶的石虎先生郁郁寡欢,他也两腿一蹬,接受再教育去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如果这棵大树突然有一天倒下了,那该如何是好?

佛图澄先生的弟子们现在遇到的就是这么个伤脑筋的问题。

多年以来,业务能力和个人魅力都超凡脱俗的龙头大哥佛图澄一直在忙着开拓和发展社团规模,都没来得及把精妙的魔法传授给弟子。他没留下什么密匣指令,没有锦囊妙计,更没有指定接班人。
这一切令众多的弟子们实在有些郁闷。老大走了,大施主石虎也不在了,现在甚至连姓石的都被新产生的政府追杀得无影无踪,再不找条出路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当然,无论从哪个点上找到突破口,不管要完善机制制度还是加强作风建设,最要紧的是产生新的领导班子。一盘散沙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众人把目光投向了一个长相古怪,皮肤黝黑的和尚。

道安和尚,形貌黑丑,但博闻强记,学业精深。

他十八岁的时候就出家了。但是他的第一个师父有点势利眼,总是嫌他长的难看,不让他进经堂听讲,而是安排他去锄草种地。师兄弟们也时常嘲笑他长的黑,还问他有没有非洲血统。

他投奔了佛图澄之后,因为博闻强记,理解深刻,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先前佛图澄老师没空来上课的时候常常安排他主持学习,并且负责解答同学的问题。连续多年以来,他都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组织领导能力也特别强。

面对众人殷切的目光,他有些哽咽,道安那消瘦的脸庞显得更黑了。

三十六计走为上。

道安迅速清点了人数,带领这一干僧徒走上了四处漂徙之路。

四百多人浩浩荡荡地在护泽(山西阳城)、飞龙山(山西浑源)、太行恒山(河北阜平)、王屋女山(河南济源)等地流浪,居无定所,风餐露宿。

公元365年,道安僧团还在叹着: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如何求索的时候,道安收到了来自东晋名士习凿齿的邀请函,请他去襄阳参加学术会议,顺便探讨一些专业问题。

襄阳离他们当时的驻地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北方各国也都还处于战争状态,兵荒马乱,路途不畅。但是,要想保住师父留下的一亩三分地就必须去稍微稳定一点的南方。

道安特别敢做事情,特别能做事情的能力在这个关键时刻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他咬了咬牙,站到了一块大石头上,用力一挥手:“往南走!”

30、
道安带领众僧,突破了重重封锁,往襄阳方向急行军。他还作了一个重要部署,一路上只要有合适传教的城镇乡村,他都安排几个僧人就地分散,鼓励他们扎根地方,为社团今后更大的发展积蓄力量。

终于,他们走到了襄阳,也得到了学术会议主办人习凿齿先生的热情招待。

安稳下来的道安大师并没有松懈自己,他在襄阳着手做了两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首先,道安总结了这么多年峥嵘岁月中艰难行进的经验,他得出一个结论:严明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机构是开展活动的首要保证。因此,他决定做进一步的修改整顿。

从前曹魏嘉平年间,天竺来的昙柯迦罗曾经就僧徒们的纪律规范问题作过一些大动作。但是,这都一百多年过去了,其间战乱不断,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么多戒律?其次,昙柯迦罗传授的戒律虽然地道,但也应该考虑适应国情需要啊,很多僧徒总有点不习惯这种天竺原滋原味,没经过深加工的点心。

这么多年的学习和游历也使道安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来修订适合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戒律规范了。
道安所制定的僧尼规范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为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比如,其中有定座之法:讲经的时候,除法师、都讲以外,其他听众一律就地而坐,方向东西两组相对,夹侍南、北两位讲经者,或者是围坐。第二方面为常日六时饮食之法。第三方面为布萨悔过之法,即道场忏法的仪式。

道安大师所制定的这些规范很快就取得了很好的反应,各地的寺院僧众都按照这样的规范来行事。习凿齿还专门就此事写信给当时的总理兼文化部长谢安先生,高度赞扬了该条例施行之后取得的良好社会效果。史上死的最窝囊的东晋孝武帝,(当然,这时候他还没有因为和小老婆吵嘴被闷死)下了嘉奖令,大大表扬了道安一番,并且要地方政府给他像王公一样的俸禄。

为了便于辨认身份和组织上的管理,道安还提出建议:出家和尚统一以“释”为姓。僧徒们热烈响应,欢欣鼓舞。

其次,道安大师在讲经授徒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此前,大量的佛经被翻译出来,但是由于没有人对这些经书做过总结归纳,也有不少伪经混杂其中,为害甚剧。甚至许多资深的专业人士对不同佛经的深浅层次都不大分得清楚。

道安广泛收集了流行的经典,辨明真伪,然后加以整理编录。他开创了制作众经目录的事业,理清了众多佛经的头绪,这一举措使后人的译经和注疏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