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尝禅----中国禅宗演义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0:25
16、
那时候,东吴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西域月氏国的一族汉桓帝末年南迁至洛阳,三国时期继续南迁至东吴,这一族归国华侨中出了三个博学之士。

支谶,全名支娄迦谶。曾经在桓帝御前讲经,后隐入白马寺闭关修行,从此再无人知晓。据说他隐藏在藏经阁扫地,实际上肩负的任务是保护经书安全。曾经有两个武林高手想混进藏经阁寻衅闹事,妄图趁乱摸走几本经书。最后,这两个人都被他打得半死,捧着掉落的牙齿,落荒而逃。后来这两人还回来,哭着喊着要拜他为师。

支亮,支谶的弟子。学识渊博,功力深厚,据说他熟悉江湖各个门派的工夫。此人极其低调,极少人见过他出招。与他交过手的高手不会超过十个,这些人和他交手之后也从来不和别人提起这个神秘的人。他就象一个在夜幕下从这个山头跳到那个山头的影子,一个不可捉摸的谜。

支谦,跟从支亮学过佛法,在家修行的居士。

他孙权吴国中官拜博士,足智多谋,是孙权智囊团中的重要人物,人称“支郎”。容貌怪异,细长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小脑袋,皮肤黝黑,身高且瘦,眼多白而珠黄。还好当年的公务员考试对身高和容貌都没有什么挑剔的要求,否则支亮早就因影响市容而被遣送回原籍了。

首先,他是一个语言天才。在那个三国纷争的时代,人们普遍认可的事业成功模式是象刘备那样,先在市场上摆个地摊。也不要在乎生意好不好,只要占个位子,睁大眼睛,专门搜寻帮手一起闹事。人才的标准之一是家境殷实,最好是杀猪专业,头脑简单,容易被人煽动一下就领着人家去家里拿银子。还有一个标准是身强力壮,经常用绿豆练习铁砂掌,爱管闲事,容易冲动,特别喜欢把一个石轱辘搬来搬去取乐。

外语根本就没人理睬,绝对是个冷门专业。大专院校中的外语系每年都降分录取还收不到学生,谁要学外语都不好意思出门。

支谦是一个很理智的人,他知道自己身子骨单薄,这样的硬件条件在战斗中绝对是一个劣势。脖子又长,很容易被人一刀砍翻的。他清醒地认识了这点,所以从来就不去想抡板斧或者挥舞大关刀。
再说,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世俗的想法怎么会在他古怪的脑袋中出现呢?他决定成为一个翻译家,于是他自学外语,而且一学就是六门。
17、
支谦疯狂地练习口语、听力等各个方面,他的外语学习非常成功。在托你福考试中,他取得了六百五十分的惊人成绩。在以后历次东吴政府举办的国际贸易洽谈会中,他的外语能力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首席谈判代表。

他一共翻译了佛经36部48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阿弥陀经》。支谦的胆子特别大,表现在他在翻译中敢于擅自改动领袖的语录。梵文佛经大都繁琐艰涩,对翻译的水平要求极高。以前的佛经翻译者在遇见实在无法用汉语表达的地方,要么含糊其辞,要么用一些令人不知所云的音译词。这样不失为一种取巧的方法。

对于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工作,处理不好是容易出问题、犯错误的。减少犯错误有一种最直接手段,那就是索性什么都不要弄得太清楚。模模糊糊当中自然便于寻找借口和发现退路。喝着茶,翻着报纸,哼哼哈哈唱起来,不说对也不说错,这样就不要承担责任了。

艺高胆大的支谦最是生猛。面对这样的问题,他的处理手段是根据他自己的理解,直接用最通俗的汉语来表达。所以他的译文,简略而华美。

其次,他精通乐律。附近小区的邻居们都说,支谦每天清晨都要早起练声。那声音才叫绝,那场面一个大。一般的男高音练声也不过就高八度地:咪咪咪,吗吗吗来几下。支谦不一样,光练声他就可以搞出变幻万千的花样,一会儿是欢快的春暖花开,瞬即可以变为万马奔腾的杀伐之声;时而高彻入云,时而浅酌低吟。他要是大吼一声可以把五米开外的纸张震裂。

有次他举办个人独唱会,期间来了段高音,后来观众纷纷反映说他们持续耳鸣了三天。朋友、同事们都喜欢在他家开派对,因为请音响师的钱就可以省一大笔。

作为一名虔诚的居士,他学习音乐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娱乐。

他把佛经配上谱子,奏以管弦,用他美妙的声音唱出来,顿时法音袅袅。清远雅正的梵乐,回荡在整个道场,难道你还不觉得这是一种享受,难道你还能抑制住情感而不发自内心地唱诵起来?无论你是喜欢蓝调还是爵士,他都有办法满足你的口味和需求。

这样一来,佛经就更招人喜爱了。晚上下班,大家也不急着往家里赶。几个朋友聚一起,开点音乐,轮流唱几段佛经,对自己身材有信心的还可以上去伴个舞,扭几下。精神和身体都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和锻炼之后再回家,家务活干的又好又快,社会既团结又稳定。
18、
南方东吴的雄辩大师牟融先生四处传法,语言大师兼音乐家支谦大力推广佛理的时候,北方的魏国也有了不小的动静。

曹魏嘉平年间,一个从天竺来的游方和尚到了魏都洛阳。 他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昙柯迦罗。有时候品位高的名字还是很管用的,光这个名字就可以唬住一批人了。

昙柯迦罗不但名字唬人,模样也挺出众的。深陷的眼睛如一波不见底的深潭,灰褐色的僧袍上打满了补丁但是却整齐洁净,丝毫没有长途跋涉的尘土。看的出来,这是一个严谨的和尚。

洛阳,中原佛教的中心。那里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中外僧徒,专供僧徒居住、修行的寺院,也已兴建了若干座。僧徒们的译经事业在持续进行着,尽管不温不火。这一切看似平静而且有条不紊。

但是昙柯迦罗对他所看到的情景非常不满意, 他只想到了一句话: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因为他在洛阳看到了一幕一幕这样的情景:

大街上,市场中时不时有磕着瓜子,手挽菜篮子的僧人穿行而过。

僧人甲:他的发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寸头,虽然打了点摩丝,但还是凌乱。很明显,自从几个月前剃了光头之后,他都没有好好打理过了。昙柯迦罗看惯了印度老根据地的同行们锃亮的脑壳,他相当不舒服。

僧人乙:他穿的灰色的僧袍很有点后现代的味道。两边肩膀上分别有一个大补丁,但是他不是用淡色的布料,而是用了红色和绿色。此外他还在腰间束了一根白色的腰带。不好好地从事当和尚这么有前途的职业,还想学唐伯虎?此僧在人群中十分显眼,哦,不对,是耀眼。

僧人丙:他在向施主求布施,合十的时候把装饭的钵夹在了腋下。之后,他就坐在人家门槛上翘着二郎腿,对人家施舍的饭菜挑挑捡捡,嘴巴还嘟嘟喃喃唧咕着什么。看来,他是嫌菜里面的那块肉脂肪层厚了点,吃下去不利健康。

僧人丁:他在寺院门口设斋忏悔,先祠祭了天地、祖宗、山川,最后还祭了鬼神。一边还在大呼小叫着: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看起来这位大哥是从道士或其他方士改行过来的,原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候被他结合使用出来了。

此情此景,真是一把辛酸泪啊。从不犯戒的昙柯迦罗忍不住犯了小小的嗔戒,心中嘀咕了一下:有组织,无纪律!看来不整顿是不行了。

19、
昙柯迦罗知道,要解决问题就先要了解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什么中原的僧徒这么邋遢,如此地没规矩呢?昙柯迦罗不由困惑:莫非天竺的石榴移植到中原就会变成菠萝?

他在内心深处树立了群众观念,增强群众意识,深入到基层中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明白了:这些年来,佛教在中原已有的长足发展靠的是佛经的翻译。但是,前此译出的经籍都属于经部和论部,律部迄今尚未有人翻译。因此,中原僧人尚未知有戒法,更未能按照佛教的规定,禀受戒律的约束。

佛教中有三藏之说,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老祖师释迦牟尼佛涅磐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经、律、论就是三藏,经藏是佛亲口宣说阿难复述的佛法,律藏是佛制定的戒律,论藏是僧人或菩萨对佛法的论述。

昙柯迦罗发现了中原僧人不知戒法的原因所在。为了矫正弊俗,他决定现身说法,做个示范给众僧看看。他邀请了一批梵僧和胡僧,就是来自印度和西域的专业人士,严格按照佛律关于日用行事的种种规定,在所住寺院大行佛法。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拍拍手啊,弯弯腰。” 昙柯迦罗手持自制扩音器在大声指挥着。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正规的做法,很快引起了众僧的注意和欣羡。原先使用土办法的僧徒们个个自惭形秽,不免啧啧赞叹:“瞧人家这架势,这才叫专业。”

僧众们按耐不住心底的痒痒,于是他们请求昙柯迦罗译出戒律,供大家学习、模仿。

虽然僧众热情洋溢的要求,正是昙柯迦罗的原意,但他很清楚,律部的各种规制曲折、复杂,文字也很繁琐,不易掌握。要让僧徒们一下子完全接受印度佛教的繁复制度和仪轨,一定行不通。所以他决定面对现实,循序渐进,选择比较实用的大众部律典,节译出《僧祇戒心》一书,供僧徒们应用。

从此魏国境内的僧人开始按戒律规定授戒度僧,僧人们日常诵习、礼忏等行事也慢慢走上了佛教正轨。

他译出这些戒律经典,适应了当时传教的需要,推动中国佛教在教规戒律方面更加走向正规化。除了首先译出戒法外,昙柯迦罗还首先主持为中原僧人授戒,成了中土戒律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