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尝禅----中国禅宗演义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1:54:02
56、
信念本是一件可有可无的玩意儿。

缺了信念日子也可以过的非常滋润,尽管不圆满。

如果有一天,一丝光亮在头顶闪过,你是否会不由自主循这光的痕迹寻去?

更多的光芒或许在前行的路上,或许没有。

多年以来,洛阳龙门香山的神光和尚一直在努力学习着。但他总觉得自己无法真正触及精深的义理。

一个晚上,他做着功课,感觉有黑影在头顶上晃动。他凝神提气,大喝一声:“什么人?”那飘忽的黑影说:我是菩萨派来指点你的护法神。神光道:原来是护法神大哥,但你也不要半夜穿着夜行服出来吓人呀。黑影说: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着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

神光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出发了。哦,他还带了把戒刀。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连和尚出门都要带上刀了。

在漫长的面壁枯坐中,不知道达摩先生有没有偶尔的寂寞感觉,但是从神光和尚出现在山洞前面那天起,就不再是他一个人在孤独地前行了。

神光和尚在洞外已经站了有些日子了,洞内的达摩却无动于衷,可能长期的坐禅,缺乏与外界沟通使他变的有点孤僻了。

神光不断提醒自己:天才都会有些怪癖的,为了降妖除魔,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神光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雪很快没过了他的膝盖。

达摩先生暗想:天寒地冻的,要是弄出人命来,官府追究起来可有点吃罪不起啊,还是要想办法打发他走。他慢慢地回过头来,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你老是这样站在我门外,不但干扰我工作而且还影响自己身体健康,很不划算的。你究竟想干什么啊?

神光和尚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我都当了这么多年和尚了,一直处于有纪律无组织的状态,道上的人都欺负我没有名分,我强烈要求加入组织。

达摩也不知道神光是否就是他要等的人,他想先唬一下:“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组织上对申请人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不是想进就进啊。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所涉及的都是相对论,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等,很难的。必须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最后才可以得到正果。如果你的智商值在150以下,那就不要考虑了,那只能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你看,连我这样的精英人士都在这荒山野岭忍饥挨饿多少年了。

57、

神光和尚一听,明白了:想和我比惨!

他从腰间抽出那把锋利的戒刀。

刀光一闪,比电光还快的一闪。刀光逝过,一切重新归于宁静。

神光和尚的左臂赫然已经掉在地上,白的雪,红的血,分外刺眼。

一看事情闹大,达摩知道遇见狠角色了,也只好出来表个态:“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他高度赞扬了神光和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几乎所有神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不是经常有修士把肉割下来喂老虎,喂老鹰吗?如今你为了求法,也效法诸佛,学习了他们的好榜样,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受到表扬之后的神光和尚知道自己已经通过面试了,他问:那我什么时候能够收到录取通知书?

达摩先生当场就给他发放了通知书,亲自为他登记注册。

“请问你贵姓啊?”

“小僧神光。”

“你这法号靓倒是挺靓的,但我们出家人一定要低调,低调,我看你头脑挺灵光的,就改叫慧可吧。”

“……”神光神情凝重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原来的神光,现在的慧可马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问老师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老师,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我们今天学习哪本教材呢?

祖师还没有备课呢,没提防被他这么一问,颇为被动。但是他还是沉着地应答道:“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真正精深的专业知识不是老师能教给你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所谓……总之,今天是周末,先休息一下。

对于一个无比热爱学习的学生来说,让他休息是很痛苦的事情。慧可禅师这时候就觉得很痛苦,并且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老师您让我休息,我会抓狂的,请问老师怎么才能让我这颗躁动的心平静下来?

祖师只好亮出真本事,他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他说他找不到,以前上生理卫生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所以不知道心在哪个位置。

祖师耸了耸肩,作无奈状:你自己都不知道心在哪里,我怎么会有办法给你安心呢?

慧可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

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57、
在天寒地冻的雪地中挨了一刀之后,还能够迅速领悟到深奥的禅法道理。

看来我们的慧可大师绝不仅仅是身体好,他在入学初所表现出来非凡的领悟力已经给达摩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达摩老师此后把代表了优秀毕业生的衣钵传给慧可同学也不是没道理的。

在少林寺西南的钵盂峰上,有一座庵院,这所庵院相传就是慧可求法断臂后养伤的地方。

在之后的几年里,达摩先生只让慧可全身心投入地学习一本书----《楞伽经》。此经阐明了禅宗大义:我们的内心本来是澄明寂静的,但是受到外界影响而象波浪一般相互撞击,汹涌澎湃。禅宗的修行就是要使心归于宁静,去除一切妄念,达到智慧的境界。

又过了几年,达摩思念起美丽的故乡和村头那株菩提树,他打算回印度了。就把徒弟们召集起来,让他们做工作总结和汇报,决定传授衣钵。

道副先出场:从我的理解看来,只要不执着于文字上的概念,就是佛法真谛了。

达摩:你得到了佛法的皮。方法是对的,但是实在太粗浅了。

尼总持发言:我认为我已经去拜见过佛祖,只要有见过这么一次,以后也没必要再去佛国了。

老师点评:你得到了佛法的肉。

道育:在我看来,四大皆空,既没有什么五蕴,也没有什么佛法。

达摩:你得到了佛法的骨头。

高手都是最后才出场的。

慧可起立,双手合十,对着达摩拜了一下就坐下了,一言不发。

达摩:你已经得到佛法真谛了。你什么都不执着,连“空”都没有了,真是透彻的禅宗理解。

来,来,来,为师这里有件木棉袈裟,做工精细,穿上去冬暖夏凉,是件宝贝。我一直都没舍得拿出来,现在我把它传给你了。

慧可:既然佛法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要袈裟做什么?

达摩:袈裟只是作为明白佛法真谛的一个凭证。佛法不在袈裟里面,袈裟里面也没有佛法。

我们禅宗是在文化部门备过案的机构,是有营业执照的。虽然说我们发展下线的方法是不立文字,但你总要有办法辨认出自己人吧。如果一伙人都站在一边不说话,都装出以心印心的样子,你怎么知道该和谁接头?

慧可不住点头称是。他还是忍不住问:师父,这么重要的袈裟,你从哪里搞来的啊?

达摩先生也觉得是时候透露一下自己的底细了。

于是,他开始讲故事,一个非常遥远的故事。
59、
话说一天,如来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上召开佛教全体理事大会。

大梵天王为了能够在年终分红的时候得到佛祖关照,他以金色菠萝花呈献给董事长,请董事长发言。

可能是佛祖觉得公然收受股东礼物不大妥当,他便一言不发,只是将菠萝花遍示大众。他那从容不迫的神态和安详威仪的眼神令所有与会人员感到不解,所以谁都不敢乱说话。

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也站在人群中。也不知道他是昨晚没睡好,还是在想自己的心事,总之,他有点走神了。正走神的时候,他看见眼前金光一闪,他笑了,笑的很含蓄,很意味深长。

天知道他在笑什么,但他这一笑可给佛祖解围了,因为其他人都在沉默着,如果大家都没有任何一点反应,董事长不是很没面子么。

佛祖对迦叶尊者非常满意,他当即把金花转赠给迦叶。佛祖还面授机宜,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法,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众人议论纷纷,有些懊悔:我怎么就没笑,即使没笑,唱支歌跳个舞,说不定也能分片金叶子。
这就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

过了五百多年,禅法传到了第14代祖师龙树菩萨。

他开创了大乘佛学的根基,全面形成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完成的传教大业,即般若空观与“非空非有”的中观体系。

龙树幼时就聪敏过人,聪明的孩子都比较调皮。他小时候也经常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窝。长大了一点就喜爱学习神秘的法术,报名上了一所魔法学校。

后来,他与同学二人,练成了隐身术。他们夜间潜入王宫,行为不轨,调戏那些宫女和王妃。有些宫女们因此而怀孕了,这件事震惊了整个王宫。国王用尽了种种办法,请了一些术士入宫捉妖。但是这些术士法力不够,反被他们戏弄,狼狈不堪。

最后大臣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宫中布防设伏,使每一角落都遍布武士,随意向空中挥刀刺杀,只有国王周围一丈以内不准侵入。结果,他的两个同学都被乱刀砍死,失去了法术的灵验而显出了原形。脑子比较活络的龙树,屏闭了呼吸躲在国王的身后,虔诚向佛祷告,许下忏悔罪恶的心愿,立誓:过此一关,即出家为僧。

他终于侥幸逃脱,离开家乡,来到北印度的雪山上,拜一位神秘的老比丘为师,出家为僧。
60、
龙树出家以后,痛改前非,潜心佛法,很快就学遍了佛教大、小乘教义。大乘佛教为大众部,小乘为上座部,是佛教的两个宗派。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要普度众生;小乘着重自己解脱。

从“空”的根本立场出发,龙树不但认为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认为涅槃也是假象,他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在他看来,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槃。
连涅槃都成了假象,龙树真正是“空”到家了。

龙树著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以及《六十颂如理论》、《破有论》、《七十空论》、《回诤论》等重要经典,成为印度佛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称为“第二佛陀”。

达摩先生讲完故事,面带微笑看着慧可,“你的师父,我,就是迦叶尊者和龙树菩萨一脉相承的传人。你现在知道这顶木棉袈裟意义非凡了吧?”

慧可顿时肃然起敬:“我早知道师父您不是一般人,可我真没想到您的来头居然这么大,您是佛祖嫡系部队啊。”

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寺,不久之后坐化。达摩死后,他的尸骨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下葬。

达摩死后两年,西行求法者宋云从西域返回中土。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面遇见造型独特的达摩。他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拎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大师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走得匆忙,鞋子还落了一只在中原了”。

回来之后,大家都说宋云遇到的肯定是酷似达摩的特型演员。后来皇帝下令打开达摩的棺材,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只鞋子。

慧可领了袈裟,从达摩老师哪里毕业。

他思量了一下,觉得搞文艺的还是去大城市好发展,所以就没去支援西部大开发,直奔邺都而去。
在邺都这个繁华的都市中,他经常出入酒馆饭店;经常和一些屠夫一起聊天;经常露宿街头,完全不搭理旁人惊诧的目光。

有个家伙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调侃道:“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可是你的行为怎么都不守戒律啊。”慧可的回答很酷:“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想要不走寻常路,不这样行吗?

在自得其乐中,他就这样逍遥着,逍遥着。

这天,家门口来了一位神秘的居士,他满脸的忧郁,心事重重,总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61、
慧可大师在邺都一带传法的时候,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东魏政权由权臣高欢控制着。高欢也算个传奇的枭雄人物。他本是汉人,先祖因为犯法被发配到现在的包头一带守边,这里是鲜卑族的聚集地,此人身材高大,生性豪迈,究竟是汉人还是鲜卑人也说不清楚。此人最初在军队中只是一个站岗的小兵,最后凭借自己的勇猛机智成为不是皇帝却能控制皇帝的丞相,相当有能耐。

东魏天平二年(535),慧可大师还在一如既往地四处走穴。有位患了严重风疾的居士前来拜见,这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会出现头痛眩晕、抽搐、痉挛、肢体颤抖等症状。

他四十出头的年纪,愁眉不展,写在脸上的忧伤似乎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不待大师开口,他低声地说:“我可耻,我有罪。我现在病很重,希望大师傅您找个法子帮我赎罪。”慧可大师一看就明白了:这个病人因为经常头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狂想忧郁症患者,俗称忧郁王子,必须找心理医生。

慧可当年跟随达摩老师主修的是禅学,为了多拿几个学分,他还花了点时间选修了心理学,这时候派上用场了。

大师微笑地说:“你把罪拿出来,我帮助你忏悔一下。”

病人喃喃自语了很久,回答道:“我找来找去,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不知道罪在哪里。”这绝对是个高度有想象力的患者。

慧可似乎从眼前这人身上依稀看到自己老师达摩的影子,心中暗喜,道:“你当然找不到喽,因为我已经把你的罪障忏悔净尽了。从今以后,你和我一起当和尚吧,这可是一份旱涝保收的职业哦。”

那人还没有回过神来,暗想:难道这诊所还有开展职业介绍这项业务?于是就问:“我也没什么大事可做,当和尚也不是不可以。我有一个问题,听说和尚这个系统中最高职称是佛,佛是什么?还有,听说佛有一套如来神掌的功夫,我也想学学,要不要另外再交培训费?”还没有入门就开始钻研而且还确立目标了,果然有前途。

慧可答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他故意搞的很玄乎,先用绕口令应付一下。讲解太清楚了,第一节课就亮出绝招,以后还能讲什么啊。

没料到那人已经豁然开朗,他说,原来佛法也就象我们的心性一般,是统一不二的,并非在心之外另有一个佛与法。心是空的,佛由心生。

他还做了进一步的陈述:“我也明白了,我的罪性并不是一个实有,它既不在心内,又不在心外,又不在心的中间。它之所以会出现不过是心的幻用,其性本空,真正想去找它的时候又无法捉摸了。”
62、
居士最后总结陈词:我压根就没什么病,硬是自己把自己吓成这副德行。

慧可一听,惊呼不得了!发自肺腑地深情呼唤:“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那居士见如此这般,也想如果还不应承下来那也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当即表示我不当和尚谁当和尚。慧可开心地笑了:“你悟性这么高,真是璀璨的珠宝,我看法号就叫僧璨吧。”

痛苦正如地上的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想多了,它就有了。

生活是一碗剔透的水,

将它放在阳光底下,它闪烁着晶莹。

放在阴暗的角落中只能感觉些许冰凉。

慧可大师收了一个这么有潜质的徒弟,正准备大张旗鼓地一展宏图时,北方政局乱的一塌糊涂,政权的更迭令人眼花缭乱。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然后北周彪悍的猛男皇帝宇文邕把北齐给灭了,统一了北方地区。

北周武帝果断明决,文治武功都可算是第一流的,但是他的出现对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却不是什么好消息。

宇文邕在皇帝的宝座上还没坐几年,民间就有流传着这么一句畿言:黑衣当王。

那是一个谁都有机会当皇帝的年代,每一个帝王都不会希望有人对他的位置造成威胁,周武帝也会有所顾忌。

不巧的是那个年代的和尚都有比较统一的制服,而且制服是黑色的,太不幸了!更不幸的是有个叫叫卫元嵩的和尚耐不住寺院的清苦和寂寞,还俗之后既然还反水。他和道士张宾跑到了皇帝跟前嚼舌根,说很明显和尚将对陛下不利,把这些人灭了才会天下太平。宇文邕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从汉武帝定下独尊儒术的规矩后,儒家在政府部门第一把手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那么佛和道两家争夺第二的明争暗斗就从没停歇。这次更热闹。

除了看和尚的制服不顺眼之外,周武帝还有一个想法。

连年不断的战乱,不少原属政府编册内,上过户口的贫穷民众,为躲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许多中产阶级为了寻求相对安全的环境,也依赖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大量的劳动力出家使许多土地陷于荒废,这对国家的税收和经济都造成极不良的影响。这促使周武帝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周武帝可不是泥腿子出生的大老粗一个,他是文明人,讲究以德服人。63、
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召集文武百官,儒道佛三家的名士两千多人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辩论赛,讨论三教的优劣。

他的计划是先把佛教的名声搞臭,造成舆论压力,最好能够让佛教自觉退出历史舞台。三家高手纷纷出场上阵,两千多人辩论了二十多天谁也无法使对方心服口服,比现在的大中专辩论赛精彩多了。周武帝有点恼火了,这么一大帮人公款吃喝,越吃越来劲了,都在磨洋工啊,把政治斗争当鸡尾酒会了!

为了尽早得出结果,同时为了便于吹黑哨,周武帝亲自操刀上阵当起了评委。他安排一批道士出场和和尚辩论,这帮牛鼻子很不争气,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周武帝急了,叫朝中的官员写些文章来救场。有个叫甄鸾的司隶校尉原来是个道教徒,后来不知怎么搞的投靠了和尚,对佛道两家都知根知底,最有发言权。可就是这个甄鸾,他会错了皇帝的意,兴冲冲写了篇《笑道论》抓住道士们的小辫子,说了不少坏话。

周武帝哭笑不得,只好明刀明枪地来了,裁判也不当了。他挽起袖子,直接下场与和尚展开舌战,挺可爱的一个皇帝。

场上,智炫和尚正在力挫道士张宾,周武帝为道教护短,斥佛教不净,智炫反唇相讥道:“道教之不净尤甚!”

武帝这次原来只想罢斥佛教,智炫等人却全面揭发了道教的迷信方术和教义的虚妄,道教的一点老底也彻底暴露。这个周武帝有很强的公平、公开、公正意识。既然道教辩论输了那自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索性连道教一起废止了。

北周这个武帝比北魏那个太武帝有人道主义精神多了,他不杀人,他下令: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佛道两家的经像全部销毁,和尚道士还俗,寺院和道观的财产充公。当然还有最很重要的一条:绝对不能穿黑衣服,全部用白布。

多年以来和尚团队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有许多都是不要命的主,这时候又冒出一个慧远和尚。这个慧远不是东晋那个和政府部门关系很好的慧远。

他公然与政府对抗,恐吓政府领导说:“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意思是说你太不民主了,你依靠暴力手段灭佛,得罪了佛祖,不怕下地狱吗!

周武帝胆子忒大,他不仅没有惊恐慌乱,还直瞪着慧远说:“只要百姓得乐,我也不怕入地狱!”下地狱都不怕,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该干什么干什么吧。

和尚只好感叹,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又有权势而且胆子还特别大的流氓,遇见这样的流氓简直就是灾难。

这是“三武一宗”四次灭佛中的第二次,北周武帝灭佛事件。
64、
北周武帝灭佛之后还有续集呢。

公元578年,宇文邕正准备平突厥、定江南,统一中国的时候去世,年仅三十五岁。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武帝的孙子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是为文帝,北朝结束。这个杨坚就是穿着黑衣服在尼姑庵中长大的。宇文邕要是黄泉之下有知的话,一定会感慨:我只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这结局。

然后隋文帝杨坚灭了南朝宋、齐、梁、陈中最后一个政权陈国,重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混乱局面,为大唐盛世的到来打好了奠基。

开皇十一年,大府寺丞赵文昌忽然暴死,但心头微温,家人停尸不敢入殓。过了几天,这个神奇的人居然活泼乱跳地站起来了!活过来之后他说他去地狱旅游了一趟,阎王说他买的是双程票,又把他打发回来了。

众人惊诧不已,纷纷向他打听地狱中的新闻。他告诉人们说在地底下遇见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正戴着三重枷锁在受苦呢,还说是由于灭佛使自己罪孽深重。看来,胆敢和政府作对的慧远和尚也非等闲之辈,他居然真的把人家弄到地狱中去了。

这是我国本土上绝无仅有的能够从地狱回来的人。在希腊,柏拉图也曾记录过一个希腊士兵死而复活后回忆他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景。早些年有一本畅销书叫《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 after Life),其中提到一个名词“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介绍心脏停止跳动或大脑功能停止后的病人被救活之后回忆自己的元神或灵魂暂时离开肉体的经历。究竟怎么回事?我不明白,总之,一般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旅游经历的。

扯有点远了,得赶紧回去,那边慧可和僧璨两师徒已经收拾好仅有的几件行李,准备跑路了。再迟一点,万一被官兵给撞上是要被勒令还俗的。

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如果泰坦尼克号是条小舢板,杰克也不会那么惨。慧可师徒在这方面做的顶好,他们从来不置办什么产业,不象大寺院中的和尚在灾难到来的时候还要考虑怎么处理固定资产,怎么拖家带口的。

两师徒打了声呼哨,一口气跑到了舒州,今天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境内的司空山。

师父毕竟是上了年纪,骨质有点疏松,一路的奔波也来不及补钙,再加上早年在雪地里站久了落下了个风寒,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他一咬牙,一跺脚,不跑了,就在司空山上安顿下来。

如今安徽司空山上还有些遗迹,比如祖师洞,三祖洞,讲经台,传衣石。山上有一座二祖慧可的道场无相寺,里面僧人不是很多,香火不是特别旺。


65、
慧可停下来了,但他吩咐弟子僧璨:“你继续跑,我们不要在一起被连锅端了。” 僧璨就继续他的逃亡之路,跑到了皖公山,今天安庆市潜山县境内天柱山。

在皖公山隐居期间,僧璨先生当然不敢广收门徒,招摇过市。形势还没有稳定下来,还是要保持低调。这段时间,他身边只有一个法号道信的小沙弥。

几年之后终于传来隋文帝给和尚平反的消息,这时候,慧可大师已经逝去。僧璨老先生知道自己也时日无多了,他动起了脑筋。

达摩祖师和慧可师父都有惊人之举得以传世,我这大半辈子忙于东躲西藏,眼看就要去西天报到了,除了写了一小本《信心铭》,实在没什么东西拿的出手啊。

按照规定,科研论文的字数要达到三千以上,而且还要在CN级刊物上发表。虽然这本《信心铭》讲述了禅宗修行的精华所在,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是高新技术的集中体现。但是它只有六百多个字,又只是内部传阅资料。西天那些评审委员会的专家总是神神叨叨的,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一门心思给你算字数,然后以“复制粘贴程序不规范”为由,给你来个“科研不合格”的鉴定。

僧璨那个急啊,要是被评个不合格,那无论业务能力多强,待遇职称都泡汤了。还好,他很快有了一个前卫新潮的主意。

隋大业二年(606),僧璨禅师念了一通经文之后,骄傲地对身边的弟子宣布:我要见佛祖去了。弟子们赶忙给他准备蒲团,准备让他坐下,好上路。

大师潇洒地把蒲团扔到一旁,说道:“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很多和尚都是坐着死了,别人都把这样坐灭认为是很值得惊叹的事情,认为这样的走法很难得,其实这没什么了不起。我今天要站着走,以示生死自由。而且我这样站着,起跑速度比别人都快,比较容易创造出好成绩。

说完,这个老和尚就站着死了,有性格到家了,曾经的忧郁王子这样潇洒地离去。

是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那只蝴蝶扇动了你思绪的流动,

还是你忧郁而潇洒的视线改变了它翅膀的扇动?

现在天柱山三祖禅寺边还有座立化塔,据说就是僧璨立化的地方。塔基为六角形,塔身圆,中间空,一面敞门。塔顶六角两层,具有典型喇嘛塔风格,中原南方一带都极少见,和僧璨一样有性格,去天柱山的时候值得一览。
66、
如果佛学院有少年班的话,道信将是第一位被录取的学员。

道信大师,俗姓司马。他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这可是很不一般的天赋,大多数孩子还傻愣愣地流着鼻涕玩泥巴的时候,小司马同志已经开始在家里持守斋戒,绝对是根正苗红的好胚子。

道信禅师七岁出家,年纪虽小却能够严格遵守戒律。他原本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赢在起跑线上”的正面宣传典型,可是他入学的那所寺院寺风不正。除了学习风气不浓厚之外,他的剃度师自身戒行不清净,经常外出打麻将、上网吧,夜不归宿。

道信很难受,他只好在私底下发奋努力,自学成材。后来他觉得自学实在无法满足他对佛学知识的渴求了,他四处打听明师。

十四岁那年,他投奔了正在皖公山隐居修行的僧璨。

僧璨大师站化之后,道信禅师继续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这时候是隋朝年间。

隋朝仅有的两个皇帝都当过几天的和尚,对和尚颇有些好感,政策也放开了,对剃度出家人员的控制也没那么严格。隋大业元年,道信得到官方的正式许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也就是说道信同志成功地丢掉了十几年来的黑户口,有了权威职业评估部门颁发的和尚上岗证,成为城镇居民,并且有了政府安排的办公场所了。

道信先生还没享受几天公务员待遇就遇上了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隋炀帝用民过重、急功近利,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大运河的修建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满的士兵们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杨广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

各地兵火燃烧,吉州城也被贼兵围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人心惶惶,情况非常危急。守城的刺史张榜求助各方高人,道信禅师说:“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贼人自散。”。刺史束手无策,也只好把死马当火马医。他便令全城的人同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全城数万百姓用同一个频率念动咒语,那威力是可想而知的。连续几个时辰之后,城外贼人的听力受到了巨大损害,紧接着他们的神经系统被破坏。贼人们纷纷感觉到头晕、头痛、白日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恶心、欲吐、急躁、易怒等症状。

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贼兵看见城墙的四角站满了金刚力士,威猛无比,一个个都惊骇不已,纷纷四散。

公务员和尚道信先生名声大振。
67、
朝不保夕的日子使道信禅师深深感觉到:吉州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决定利用黄金周的假期四处考察一番,顺便找一个安稳点的栖身之处。

他原计划到湖南衡山去,路经江州(今江西九江)时,被一群热情的FANS留住。庐山的东林寺本来是一个好去处,但道信却去了庐山边上的另一座寺院----大林寺。可能东林寺的编制已经满员,再有就是东林寺是净土宗的老根据地,你一个禅宗的和尚混进来难道想搞无间道?

道信在大林寺一住就是十年。如今这个寺庙已经不复存在,但白居易留下的诗作《大林寺桃花》尚可使我们有一些遐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转眼之间,李唐王朝夺取了政权,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唐朝初年,最出风头的是少林寺那十三个很会打架的和尚,他们参与了帮派之间的群殴一举成名,更重要的是他们站对了阵营,他们的带头大哥李世民后来成了政府首脑。和尚的地位大大提高。

远在江西的道信和尚觉得需要把握这么好的时机,借着这股春风来改变一下生活。就在他紧张地制订方案的时候,蕲州地区的一些信众给他发来了邀请函,请他开讲座、做报告,机会来了。道信没有太多的犹豫,拎起小包裹马不停蹄地赶往蕲州,在黄梅县落下脚。

在道信之前的几代祖师修禅的方法都是零星散居,一衣一钵,随遇而安,修头陀行,弘法的方式也是一对一地传递衣钵。

道信全面地考虑后深深地觉得这种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不能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必须要有大动作!

他决定要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尽快地扩大生产规模,然后寻找国际投资风险基金,最后完成融资上市的历史性跨越。道信先生的确是个实干家,他立即将这一成形的计划付诸实践。

他首先在黄梅县西的破头山(今双峰山)圈了块地,建起了寺院,紧接着他在《黄梅晚报》等各种媒体上做了大量的广告,进行招生宣传。早年在吉州的时候,道信只用念佛经的方法就击溃了围城的敌军,人们至今还在传说他的神迹。这种名人效应很快就体现出来了,道信的招生工作十分顺利。一听说是道信大师在主持开班,各地的学员蜂拥而至,最高峰的时候有五百多名学员参加他开办的培训班。

那么多的僧人在一座山上一起念经打坐、搬柴运水,开垦荒地,白天劳动、晚上开会,热火朝天场面真是令人神往。
68、
达摩祖师以《楞枷经》授慧可以来,禅宗的修持根据这本经书,一直以如来禅为主。中国佛教中依经立宗的都称教门,标榜不依经教、教外别传的是禅宗,从达摩老师传到道信近百年也只用了这一部经书。

由于道信开设的学习班中学员众多,为了便于学习讨论,他还多使用了一本教材,《文殊说般若经》。

在修持方式上,从前的修禅者多为散居,修头陀行。

通常所说头陀行中包括十二头陀,分别是:

(1)常行乞食:向供养者乞求饮食,但不能总在一个地方乞讨,以免在蜀地吃惯了辛辣的川菜之后没办法适应清淡的淮扬菜。

(2)次第乞食:一家一户按顺序乞食,不能因为富贵人家布施的饭菜丰盛就有意避开穷人门第。行脚的僧人应该将福报一视同仁地送到各家各户。

(3)受一食法:又称一坐食或一受食。每天只吃一餐饭,饮食过多会浪费很多精力去消化,就很难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4)节量食:又称一揣食或不过食。在每天只吃一餐饭的基础上,还不能吃太饱。因为暴饮暴食,吃太饱的话容易发胖,有损光辉高大形象。

(5)中后不得饮浆:又称过午不饮浆或食后不受非时饮食。中午一餐饭之后就不要再吃什么,更不要指望有什么甜点、饮料了。正餐都用过了,还在琢磨着冷饮,还会有心思修习吗?

(6)着弊纳衣:又称著粪扫衣或持粪衣。去垃圾堆中捡几块破布,到河边清洗干净。也不要找什么裁缝了,自己动手把布料缝起来穿上得了。穿破衣服的目的是为了破除贪图享受、好面子的妄念。
(7)但三衣:只能拥有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种衣服。这三种不是品牌商标的名称,而是指安陀会----内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郁多罗僧----上衣,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疑缝成,也称为七条;僧伽梨----大衣、外套,为上街托钵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

印度天气炎热,原来是不需要外套的。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记忆力超群,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先生相貌俊美、仪容俊秀,他出家后,穿起比丘的上衣,袒露右肩。很多女信众看到这么一个四分之一裸的大帅哥之后往往会浮想联翩,时不时会有一些尖叫声,会场秩序难以维持,十分不利于修行。健美冠军阿难先生不得不在大热天气的时候也穿上外套,这才有了僧徒的三衣。

69、
(8)在阿兰若处:又称无事处坐或空寂处住。要远离人气旺盛的村落或者城镇,到空闲寂静处去。空气清新,又没有他人干扰,离凡尘最远,离心灵最近。

(9)冢间住:又称尸林住或死人间住。隔三岔五,有事没事常去坟地看看,能看到白骨或者尸体的坟地效果最佳。多看看死人就会更深刻体会生死无常,厌离三界的思想。

(10)树下止:坐到树下去思考。佛祖他老人家当年就是菩提树下开悟的,多去大树下坐一坐,掉下来的树枝、鸟屎之类往往可以给你一些提示。

(11)露地坐:坐到露天开阔的地方去。山崩地裂、台风海啸都不要担心,安全第一。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全全回寺。

(12)但坐不卧:坐直了,别趴下。最好连睡觉的时候都是盘腿坐着,这样可以随时睁开眼睛投入学习。

道信主持了破头山道场,他的运营理念和单枪匹马修持的头陀行有点不同。在这个道场中,大伙儿集中居住,一起修持,共同进步,形成了大规模的僧团。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这算是一个大的转折。

道信在破头山经营了三十多年,终于成功地跻身全国性的文化名人行列,连唐太宗李世民皇帝都听说了他的名声,准备从百忙之中抽点时间来接见他。

太宗皇帝在他的诏书中写道:鄙人对大师的仰慕之情如黄河决提,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想一睹禅师的风采,你就来长安旅游一趟吧。食宿和差旅补贴我都会负责的。

也不知道道信是怎么想的,他居然以年迈多疾为由,上表婉言谢绝了。皇帝问使者:老和尚真的病了?使者嘟哝着说,我们上山的时候老和尚正领着徒子徒孙在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活络的很呐。

既然这样,那就再请一次。但道信还是不来,这样前后反复了三次。第四次下诏的时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说:“如果不起,即取首来。”这么不给面子,不来点硬的不行。这次他如果再不来,就提他的头喀嚓了拿回来。

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道信什么都没说,把瘦嘎嘎的脖子伸了伸,不满地嚷嚷着:“来,朝这里砍。”他俨然的神色着实把使者吓着了,犹豫了半晌,不敢动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报告了实情。太宗皇帝不愧为一代天骄,气量很大,非但没有为难道信,反而愈加钦慕,并赐以珍宝。

道信大师的大生产运动改善了物质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并对密切僧俗关系和僧政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性,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