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的世界杯·时代信报数字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9:06
中国孩子的世界杯
2010年夏天最火热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是世界杯。如果地球是一个村庄,村民们共同的节日是什么?世界杯。此刻,是世界杯时间。
世界杯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甚至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世界杯时间里,不管你是真球迷,还是连越位球也看不懂的伪球迷,都可以在电视机前面一本正经地品头论足;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权在酒吧里疯狂地喊叫;不管你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在汹涌的人潮里面享受激情……
但在这个世界杯时间里,中国孩子失踪了。小组赛时,他们在准备升学和期末考试———这才是他们的“世界杯”,他们唯一的竞技场。直到这个星期,国内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考试完毕,孩子们放假归山了。那么,在这个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时候,他们在哪里?
前几天,我领老婆之命去接孩子,在学校门口蹲点,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现象:第一,几乎每个孩子走出校门之后,都会立刻到学校旁的书店买书,一大摞一大摞的———那是他们的暑假作业;第二,在学校外面站着许多散发传单的业务员。传单上的内容大同小异,全是各种各样的暑期兴趣班。从舞蹈、美术、音乐到武术……凡是你能够想到的,他们都能教。
所以,放假后的中国孩子,一部分会呆在家里做作业。光是解决这些暑期作业,就会耗费小朋友们大部分“能量”;一部分会去暑期培训班,满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希望。父母办不到的事情,他们来办;他们也办不了的事情,就留给未来的子女去办。至于世界杯,一贯伟大光荣正确的父母会如此算计:高考能加分么?
也就是说,在我们共同的节日当中,那些竞技力量的展示,团队配合的预演,男性雄姿的图景……已经被中国孩子“屏蔽”掉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整整十二年时间,他们被迫孤独地沉浸在唯一的生命主题中:升学应考。在这样的主题下,他们将寂寥地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春期。因此我想,中国要是能出少年天才梅西,那才是世界第五大奇迹。
或许跟“人老珠黄”有关,这些日子我喜欢回味少年时代。那时候,天空是蓝的,草地是青的,河里是可以游泳的……暑假,我每天都与小伙伴们一起,享受懵懂无知的快乐。1990年的夏天,我用家里那台黑白电视机第一次收看了意大利世界杯。屏幕上雪花一片,可我还是迷上了那个圆圆的家伙。与现在的孩子相比,我的少年时代显得奢侈。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说,要给中小学生“减负”,让他们学会人际交往和丰富人生历程,让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可堪回首的少年时代。国家和地方也相继出台了花样百出的政策。效果怎么样呢?大家有目共睹。我每次看到小朋友背着沉重的书包,像一个个小大人从学校里蹒跚而出时,心里就充满了哀伤。这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怎能如此过早压到孩子们身上?
当然,对家长来说,“减负”也是个左右为难的话题。谁家的孩子都不是捡来的!一想到未来的社会竞争压力,一想到不能沦落为富士康式生产线上的包身工,一想到车贷房贷,父母们只好不顾死活地朝孩子们的肩上层层加压。
谁让生存竞争如此激烈,国民普遍缺乏安全感呢?
好吧,我们就来谈社会竞争压力。一个人从小到大,其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校园也是社会的一份子)的过程。可以想象,在一个没有体育,没有竞技(除了学业上的竞技),没有游戏,没有玩伴,没有团队,甚至没有校园社交的环境中长大,等于把孩子放进了四季如春的温室———你叫他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竞争?等他长大了,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自香港在大陆招收大学生以来,每年都会传出大陆学生在港无法适应环境,选择自杀了结此生的新闻。能够到香港读书,成绩都是千里挑一的;但与香港学生相比,大陆学生心理素质的脆弱、实际动手能力的欠缺,却令人瞠目结舌。
回头再说说足球。足球的竞技性、娱乐性、参与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几乎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我相信,在绿茵场上学到的东西,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生。因此,当你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时候,你不妨喊一声正在作业本上会挥汗如雨的孩子:“快来,四分之一决赛开始了!”
绿茵场上奔驰的,不仅是足球,还有更完整和丰富的生命体验。中国的孩子,不该成为父母不在家时孤独看球的豆芽菜。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应该有更丰富的色彩,更灵动的画面。
何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