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无神论民生思想家吕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9:01
       核心提示:《呻吟语》,这是一部呕心沥血30余载完成的、闪耀着唯物史观光芒、开启了明清救世启蒙思潮先河的名著,先后被被翻译成20多个国家文字出版发行,近几年特别流行。他的作者是我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天下三大贤士”之一商丘宁陵人——吕坤。如今,吕坤思想不仅在国内、在香港、台湾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在日本、韩国、美国、哥伦比亚、埃及等国也都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他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研究和学术交流上。

(1)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图文版《呻吟语》多次重印。

(2)复旦大学教授马涛《吕坤评传》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评价吕坤生平思想的专著。

       历史是厚重的,在汗牛充栋的史书中去了解、解读一个古人,更何其沉重。在对于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学家、一个教育家、一个政治家的崇敬与拜望之间,记者走近了吕坤,走进了一个领越时代、恩泽大众的古人,以近乎于痴醉的态度,以今人的目光,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术思想等,以近乎于苛刻要求自己的目光去审视一个古人,一个对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思想家。
       现实是发展的,对于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吕坤更多的成了一种符号,一种代表了仅仅是古文化的代表的符号而已,仅此而已,其余更多的是迷惘与茫然。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近10名年轻人中,对于吕坤的认识和了解绝大多数是摇头,知道点的也只是知道他是一位古人而已。现实是变革的,我们有责任发展经济,但绝不能忘却历史,忘却意味着背叛。因为吕坤不仅是一位对于社会发展有益的人,而且是宁陵文化史上一个厚重的印记。  吕坤像 天生聪慧成名儒
       在阳驿乡吕坟村吕坤第十二辈孙吕文强的家里,吕文强拿起吕氏家谱向记者讲述了吕坤传奇坎坷的一生。       吕坤,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十日生于开封府宁陵县;初字顺叔,后改字叔简;别号新吾,晚号抱独居士。他的先祖黑厮是参加元未起义的种菜农民,因向明军报警立功,朱元章令复其家,但手诏上误写其姓为李,所以吕坤一作李姓,二百年不曾复,吕坤始奏吕姓(《吕李姓源碑》)。洪武元年(1398年)徙宁,因之,坤乃六世孙。为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
       吕坤自幼就很聪颖,不寻章摘句,不拘泥古训家言,“六岁从里师学,读《论语》首篇,问‘六信’字同异。入梵语,客有索对者曰:‘泥土地’。坤应声曰:‘铁金刚’。自幼颖异类如此。年十二就试,邑侯疑其文不出已,复试以‘放告’二字为题。坤破云:‘君子欲先讼,故先听讼焉’。邑侯奇之。”(《宁陵县志·吕坤传》)十五岁就能熟诵五经,作《夜气钞》、《招良心诗》;二十岁入县学,考秀才第一。嘉靖四十六年(1561年)秋,二十六岁中举,以《诗经》举河南乡试第三名。三十一岁参与创修《宁陵县志》,推为主笔;三十六岁中礼部试。万历二年(1574年)春,入京殿试,以三甲第五十名赐同进士出身,被任为山西潞安府襄垣县知县,从此踏入仕途生涯。历任大同知县、吏部主事、山东济南道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巡山西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和左侍郎,卒后赠刑部尚书。
       吕坤的一生,学综百家,对历史、经学、音韵学、医学、哲学等都有独到研究,为弘扬孔学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精神,辛勤著述,倡明实学。吕坤的著作主要是在致仕后的二十年中完成的。他居官时撰有《僚友约》、《乡甲约》、《风宪约》、《刑狱》、《明职》、《安民实务》、《行军须知》等;辞官后著有《省心记》、《身箴》、《交泰韵》、《阴符经注》、《续小儿语》、《宗约歌》、《家礼疑》、《家礼翼》、《实政录》、《去伪斋文集》、《纲目是正》等书,后人编有《吕新吾全集》。而吕坤对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当推《呻吟语》、《去伪斋文集》。其中《小儿语》、《闺范》和《呻吟语》的一部分,是用通俗的语言宣扬封建道德,在封建时代曾得到比较广泛的流传,但这只是吕坤本人所受阶极和时代的限制的表现,是他思想中的糟粕。吕坤的思想有其光辉的进步的一面,值得进一步研究,并给予公正的评价。 
       吕坤是一名现实主义诗人,有独特的诗词理论,并创作大量上乘诗词作品。他说:“诗辞要如哭笑,发乎情之不容已”,“诗词文赋都要有个忧君爱国之意,济人利物之心”,写真实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吕坤诗词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如《靳庄行》、《毒草歌》、《围裙词》、《官府来》等诗被清代、近代人评为“明之《三吏》《三别》”,在明代诗坛占一席之地。
       吕坤平生还写有四十余幅格言联。这些对联,大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总结,富有哲理。今天读来,仍不乏有益的启示。如:“力负丘山未足雄,地负万山,此身还负地;量包沧海不为大,天包四海,我量欲包天。”有“负地”、“包天”之量,还能有什么东西容不得呢?又如:“自警”格言联:“天不可欺,人不可欺,何处瞒藏些子;生分当尽,职分当尽,莫教欠缺分毫。”联语简短而意味深长。再如:“万般好事,说为终日不为;百种贪心,要足何时是足。”“万般好事”不做,“百种贪心”不足,世人难道不敢警醒吗?前不久,中央一领导同志引用吕坤的一番话告诫干部:“防欲如挽如逆水之航,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意思是说,防止欲望好象是在挽拉那行驶在逆水中的船舶,才放松一下便会往下流去;尽力做善事好象是在攀那无有枝杈的树木,才歇脚便会往下坠落。所以,君子的心灵无时不感到敬畏。
       吕坤以“救时为要务”,以“愈人为己任”重教兴学。二十岁为塾师,编著《好人》、《闺戒》、《小儿语》蒙学;从政后,既兴办学校,又撰写《僚友约》、《明职》、《安民要务》、《行军须知》等教育官吏、将士;任京官四年,与邹、周论战,批判王学末流、程朱理学,维护儒学正统;归乡宁陵讲学,与东林、复社时贤纵论时弊,切磋学问,一时名士云集,宁陵成为名儒交流要地。 吕坤第十二辈孙吕文强拿出吕氏家谱向记者讲述吕坤轶事 入仕为民三贤士        吕坤做官强调“实心实政”,关注“民生国计”,为政清廉,执法公允,裁抑豪强,同情劳动人民,深得人心。吕坤在襄垣任职之政绩,《明史》卷二二六本传称其“有异政”。襄垣县人民群众为报答他的恩德,为其修建祠堂,吕坤不允令其改为“襄垣县乡约所”。万历四年(1578年)春,从襄垣调到大同县任职,临行之日,大雪纷飞,士民群众穿戴着整齐的衣帽,在泥泞中送行三五十里,也有的住一夜,第二天还相送。老百姓头顶香料,手攀车辕,跪一圈,把画像送给他,妇女们在门内敲打门板号哭失声,小儿爬在道旁磕头不停。僚侪祖钱,乐人奏乐,痛哭流涕,哽哽咽咽,伏仰不能成曲。“先是襄垣土豪某被坤大创几毙,后数日追至南关驿,坤疑有它。豪曰:‘某向不知有法,蒙明公创诲,因知悔悟,今而后不复犯死法矣!公实生我,何惮远将’。其恩信人人之深如此。”(《县志·吕坤传》)吕坤知大同时,《县志》本传记载说,礼部左侍郎王家屏为姐夫命案说情,吕坤不阿权贵,答道:“狱已成,不可反。”时人称为“天下第一不受嘱托者!”
       万历十六年(1588年),吕坤升任山东参政。到任之日,就整顿风纪法度,崇向文化教育,抚恤孤寡,开展武备,禁止邪党;各处设立社学,以端正儿童的启蒙教育;创立冬生院,抚养残疾的人。有奸人借朝泰山之机,装神弄鬼,诈取人财物,多数殒命。吕坤严惩恶人,杜绝了奸人残害人民,结果齐东大治。巡抚山西时,他筑敌台,增屯堡,平复孛拜、火酋叛乱,建立奇功;并著有《实政录》,为地方求治之良规,被仕宦奉为楷模。吕坤爱亡民如子弟,视贪官如仇人,所刻《风宪约》、《民务》各款深受称颂。吕坤居官期间以身作则,带领属员身体力行,不受礼物、不取贿赂、不妄荐以官、不枉劾以职,由于这样,他所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
       明史以吕坤与海瑞、丘橓、郭正域同传,皆以敢指陈时政、刚介峭直著称。吕坤在神宗时任刑部侍郎,正值明代中衰时期。嘉靖、万历两帝不但在位久,同样不视朝政十年,致使外有倭寇、鞑靼之扰,内有奸臣、宦官之害,朝政日坠,朱明王朝总崩溃之势已经形成。正如吕坤所言:“民心如实炮,捻一点而烈焰震天;国势如溃瓜,手一动而流液满地矣。”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拯救摇摇欲坠的朱明王朝,吕坤于万历二十五年(1587年),冒死上《忧危疏》,上疏神宗皇帝,论天下安危,揭露和抨击朱明王朝所设大工、采矿、采木等费催科苛重产。他曾形容当时老百姓是“冻骨无兼衣,饥肠不再食,垣舍弗蔽,苫蒿未完;流移日众,弃地猥多,留者输去者之粮,生者承死者之役。君门万里,孰能仰诉?”“敛百姓之怨于一言,结九重之仇于四海。”“今禁城之内,不乐有君,天下之民,不乐有生。怨仇愁叹,难堪入听”(《明史·卷二二六》)。他指责朱由钧“久不视朝”,“章奏不答,先朝未有”(同上),势必起义反抗,“悉为寇仇”。这个章奏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既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又一针见血地击中了朱明王朝的要害。但疏入不报,又遭张位、戴士衡的诬劾。于是,吕坤愤然称病辞朝,结束了他二十六年的做官生涯,返回祖籍宁陵家中。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6a463010006v4.html) - 明朝无神论民生思想家吕坤_马学庆_新浪博客 齐家修身唯物论        吕坤晚年在家住二十年,每日与远近弟子讲论修身性命之旨,以体认为工夫,以修齐为事业,以继往开来为已任。他自奉尝约,家人不穿绸缎衣,不购置产业,不改造门第。阿赌玩好一切屏绝,山人术士足迹不到。他在家办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如:划分乡区、创修县志、建立孝义会、助不能葬娶者、制布衣、煮粥施啼饥号寒者、恤贫周济岁以为常事。又组织野老会,劝勉农桑,询查疾苦。他倡议给县城建造了砖墙,筑了新堤。使一时豪霸不敢鱼肉乡里,时中原无事,人皆晏安。全县人民均感其功德,普遍称赞他,“功在朝廷,德在国家,言在万世”(《县志·吕司寇颂德记》)。
       吕坤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在学术上敢于战斗和独创。他不满现状,要求改革,有所作为,除民疾苦。当时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讲道求仙,妄求长生不死。在他的影响下,道教迷信思想笼照全国,而空谈心性的道学思想也顽强地禁锢着善良的人们的头脑,妄图把人们引向空谈,引向仙境。面对这种现实,吕坤向道学家的思想体系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指责那些方巾阔袖的道学先生们,都是些腐朽的伪君子,他们的高谈阔论,也只是在性理书上添了“其民曰”一段言语,讲学衙门中多了一宗卷案,吕坤痛斥之“伪”和“腐”,“伪”是指他们的言行不一,“腐”是指他们的空谈无用。吕坤自称为《去伪斋》,即意味着砥除这种伪腐空气。吕坤认为确能建立事功的才是真学问,他认为“冥目端坐,见性明心”是“释家之寂”,而“只说‘无声无臭’”则是“俗儒之幻”(《去伪斋文集·日用说》),对国对民,二者均无任何裨益。他更进一步指出,不仅当世的道学家只会清谈,就是古来的名儒硕士,也经不起实际的考验。并在《呻吟语》中率直的宣布他不属于道学,他在该书中写道:“人问:君是道学否?曰:我不是道学。是仙学否?曰:我不是仙学。是释学否?曰:我不是释学。是老、庄、申、韩学否?曰: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毕竟是谁家门户?曰:我只是我。”(《呻吟语·卷一谈道》)因此,他把“开口便讲学派,便讲本体”(同上)的道学玄谈,视之为“痴人说梦”。
       吕坤在学术上不但不株守门户,而且博综百家,加以融会贯通,建立自己的体学体系。《呻吟语》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部著作谈哲理,抨时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举凡人才修养,处世原则,人际交往,居家过口等,真知灼见,时时闪现,警句妙语,不一而足。这部著作不失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这里面凝聚着吕坤的人生经验和探幽发微的哲学思想。如“无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业。”“名心盛者必作伪”。“处世常过厚无害,惟为公持法则可”……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吕坤哲学思想为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学说,他认为“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气”是运动变化的,“气化无一息之停”;变化过程是连续渐变的,“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渐”,在这里,吕坤已指出,物质运动发展的规律乃是物质本身所自然具有的,气的守恒流行的规律和天地万物守恒规律是统一的。吕坤鉴于这种唯物主义的思想,自然而然的使他坚持无神论的观点,他不但对世俗的虚妄和迷信进行批判和斗争,而且附诸于行动。他认为,一切世俗、祭祀和祈祷,不过是庸人自忧,毫无意义。他认为万物皆有生有死,详尽阐述了事物的渐变过程,他说:“造物无尽藏,物料只如此。一气更聚散,万有为终始。既是日日生,那不家家死。”
       吕坤反对宗教神秘主义的生死轮回说,指出:人“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他反对鬼神和厚葬迷信思想,临终遗命:“衣衾仅周身,不重袭,不敛含,一毫金珠,不以入棺,不动鼓吹,不设宴饮。风水,阴阳、僧道家言一切勿用”。吕坤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力地批判了鬼神迷信思想和儒家宣扬的厚葬久丧思想。这在当时道学迷雾充塞学术界的情况下,吕坤能够这样作是很了不起的。就当今社会来说,对世人也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毛泽东说吕新吾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有时过分夸大了修饰已心的作用,以致在认识论上走入迷途。他在书房“去伪斋”门横上书写六个大字:“万物皆备于我。”又说:“举世都是‘我心’,去了这‘我心’,通是四通八达,六合内无一些界限”(《呻吟语·存心》)这就明显地动摇到了唯心主义方面去了。
       可悲的是,他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在理论上斗争是勇敢的,但他的弱点是始终只进行个人的搏斗,他既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也没有组织一个学派和团体。因此,到了晚年感到孤寂,看不到天明和希望,自觉无路可走。他在自撰墓志铭中写道:“今已矣,欲有所言,竟成结舌;欲有所为,竟成赍志。卷独知之契于一腔,付独见之言于一炬,将一寸丹心献之上帝,任其校勘,平生将两肩重担付之同人,赖其挽回世道,余谢人间世矣。”这是时代的悲剧,他本人也是无法逃脱的。 谈古论今祭祖地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六月八日,吕坤卒于宁陵家中,终年八十三岁。皇上诰赠刑部尚书,谕赐祭葬,葬于宁陵县城西北五公里处鞋城村。现已发展成有数百百余人的村庄,因坟而得名,称吕坟村,其村家户皆姓吕,相传都是当年守墓人后代。吕坤墓在村北,高丈余,未发生过人为盗墓现象。原因是吕坤一生清正廉洁,曾立遗言:葬时“衣衾仅周身,不重袭”;“枕附以经史,不敛含;一毫金珠不以入棺,一寸缣帛不以入葬,明器如生,丧具以纸”。

吕坤墓地文物保护标志与石牌坊
       当年,墓前神道有三道门:南北二门为牌坊,中间为门楼,均刻“敕修”。神道两侧有石人、石马、石羊等;墓前立碑两通,碑前是石制香案、香炉、蜡台。清朝康熙皇帝念其功勋卓著,特在吕坤家乡为他树碑立传。建国后,墓区属林场,三道门是大跃进修水闸拆掉,其它石器为文革中毁坏,坟墓仅存。二00五年四月,宁陵县吕坤思想研究会成立;一年后,各方捐款乐从,修路、立碑、树坊等进展顺利,现墓已经恢复旧观。现吕坤墓地占地49亩,周围有规模较大的柏树5000余株,相当壮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吕氏祭祖地。恢复旧貌的吕坤墓地
       宁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造就了一批亘古垂范的名士,皆彪炳史册,为人传诵。吕坤的思想、著作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响都是极大的。1983年,全国曾成立6 个吕坤文学研究所。北京十三陵景点就树有吕坤的碑文。1995年,日本福冈女子大学疋田其佑教授曾亲临宁陵,到吕坤墓地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并潜心研究吕坤著作,著有一本《呻吟语·注》。哈尔滨大学教授著书《宁陵二夫子》曾评论吕坤“吕坤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理学家,并说那时如果马列主义传人中国,他可能是最早的接受者。”吕坤所著的《呻吟语》一书,已翻译成外文畅售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吕坤在哲学上的思想是独到的,那时他就反对宗教神秘主义的生死轮回说,反对当时的厚葬及死后享乐的迷信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其卓越的思想一直为后世所敬仰。他不仅是我们研究当时明代官吏墓葬形式及其唯物主义思想、政治思想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宁陵文化史上书写了浓厚的一笔。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6a463010006v4.html) - 明朝无神论民生思想家吕坤_马学庆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