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思想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50:41
 “中国式”思想家 [ 原创 2010-09-21 14:52:57] 作者:张永恒在武汉大学新闻学院读书期间,导师秦志希先生推荐我认识了年轻的彭富春教授。彭富春是李泽厚的弟子,这也是我最初渴望走近他的原因。但事实上,彭与李研究美学的套路并不相同。彭的无原则批判体系是自己独有的,他以兼通中西的学识把技、欲、道作为借读中国哲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点。彭在德国留学时师承博德尔,博德尔是研究海德格尔的大家,而彭关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博士论文,在整个学界评价颇高。
    我2002年底认识彭的时候,他还只有39岁,但已是很有名的学者了。彭16岁考上武大中文系,20岁毕业留哲学系任教,颇得当时武大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和哲学系负责人、著名美学家刘纲纪赏识,彭的故事还发表在当时的《中国青年》杂志上。但青年彭富春是不安分的,他考上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泽厚的研究生。
    社科院毕业后,彭又回到了武大从教。作为一个哲学漫游者,他还是向往哲学的故乡——德国。于是他申请到德国学习哲学,这是一个苦差事。德国7年,他吃了多少苦?也许只有自己知道。从德国回来后,彭富春今非昔比。社科院和武大都想要这个德国哲学博士,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山清水美的武大,也许美丽的珞珈山和东湖之滨才是做学问的地方?
    武大也开出了优厚的条件;直接当教授。35岁,留德哲学博士彭富春当了教授,没有中间环节,一切都是破格的。彭富春不需要证明,因为他是李泽厚的研究生,是德国哲学博士。因为他是彭富春。
    我一直认为,因为有赵林、邓晓芒、李工真、彭富春等名师,在武大,哲学成了一个迷人的学科;作为有幸在武大读了几年书的学生,一直以求真作为思想的乐趣。虽然新闻是比较浮躁的学科,但在我所在的新闻研究生班,同学也争相以研究问题写作论文作为追求。
    所以,武大很少出大官,也很少富贾,在青山秀水之间,倒是出了一些以思考为乐趣的学术爱好者。我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过一篇彭富春写李泽厚的文章,称李是上世纪最后20年“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我的记忆可能不太准确,但大意如此)。但李泽厚自己却撰文称当今中国“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
    学问做得好,思想家彭富春也对政治怀有浓厚的兴趣。我2003年毕业那年到北京工作,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此后又连任。每年春天他来京参加“两会”,我都会组织一些他的学生一起吃饭,和他一起谈笑风生,畅谈国事。他的同学聚会时,彭老师也经常把我叫上,向他的同学推介我,让我经常诚惶诚恐。
    近年来,明显感觉彭富春学术旨趣的变化,以前,他以西方哲学为己任。但现在,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上了,他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的问题,还得从中国本土的学问出发。他的新著《论中国的智慧》就是他的学术转型之作。
    什么是中国传统的智慧?中国传统智慧中哪些是活着的?哪些是死去的?中国传统智慧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心灵危机等有何贡献?同时,当代中国能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新的智慧?……这些正是彭富春新书带给我们的思想盛宴。
    在人类所有的智慧形态中,中国传统的智慧是一种独特的智慧形态,它既不是人生的经验(如谚语、格言、传说、故事和民谣等),也不是神性的启示(如基督教文明),而是自然给予的真理。彭富春指出:“儒家的圣人追求仁义道德;道家的理想是参悟天地之道;而禅宗则认为,最高的智慧在于自我觉悟,亦即发现自性。”这是儒家、道家、禅宗智慧的核心,在中国当代仍然具有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智慧中活的东西。
    当然,这仅仅是管中窥豹,中国的传统智慧博大精深,涉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世界等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想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智慧的精华,还是读读彭富春的《论中国的智慧》吧。这位“中国式”思想家,不知道你是否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