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56:38
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纪实 学生在参加校务委员会。(资料图片)

  编者按: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发展,是整个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关键。多年来,各地中小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努力。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系列报道”,刊发部分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经验,供各地参考借鉴

  ■本报记者 刘华蓉 张滢

  今年年初,北京十一学校在经历了10多年的“国有民办”体制后,正式回归公办。“但有一点没有变,作为市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学校,北京市教委鼓励我们继续进行改革,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

  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连接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该怎样突破?在进行深入采访后,我们发现,学校被赋予的改革试点“权力”和不懈探索,让十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课程改革:围绕学生一生发展做文章

  让学生们知道为何而学,比学知识更重要。课程变,评价方式变,把看起来高远的人生目标培养问题解决了,在探索中回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事件:2008年1月24日,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走进十一学校,在学校开办的“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的讲坛上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外交官生涯。当听到外交谈判连轴转,4天不得休息,孙玉玺在谈判时不得不将图钉放在自己膝盖上,用钉刺的方式让自己不打瞌睡时,台下那些一门心思想当外交官的中学生,开始意识到外交官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风光,背后必须有艰辛的努力和准备。

  十一学校有个学生咨询中心,设立中心的起因是:学校发现不少表现优异的学生,虽然志向远大,但是往往只看到一种职业表面的风光,而对之缺乏基本的了解,更不知道要成功需付出多少努力。

  学校对此反思:怎样让学生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理想相融合?十一学校学生咨询中心应运而生。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寻找自己的人生志趣和方向,用人生规划统领学生成长。学校为此专门划出8个教师编制。

  怎么把目标做实?十一学校拿出自己的绝招:发挥课程的协调、统筹、引导作用。学生咨询中心的成立成了继续推进课程改革的契机,不同于一般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咨询中心专注于课程与学生志向的联系。两年来,围绕这个定位,“学生职业取向分析”、“职业考察”、“名家大师进校园”等选修课不断开出。听名家大师讲座、社会职业体验实践,都是一门“课”,有学分,听10次名家讲座有2个学分,完成一次社会职业体验实践得0.5个学分。

  十一学校还有一个课程改革办公室,从校长到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学校发展的“关键人物”都进了这个办公室。该办公室在学生成长中的“龙头”作用很快让全校师生刮目相看。该办公室咬住“用课程改革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这个关键点,确保了学生咨询中心所需要的100多门选修课的顺利开设,还推动学校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课程和学分制体系进行彻底改造:除了传统的科目学习,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成为全校所有学生必须得到的学分;参加一个学生社团、交一个行业的朋友、访问一个行业专家、买一本专业书、读一本行业名人传记,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现在,学校共开出选修课183门,必修课23门,提供了152个学分。“我们试图通过这种形式,提供一个保障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设计。”李希贵说。

  课程变,评价内容和方式变,让所有围绕学生发展所做的“文章”都能顺利铺展。通过思考与实践,学生脸上渐渐露出了严肃而认真的神情。以前不愿意学生花时间在各种活动上的教师,开始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很多教师还发挥自己的特长,兼职担任各种学生活动的指导。

  学生们开始明白,高考胜出仅仅是人生的小小一部分。除了埋头读书,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到各种活动和实践中来,几乎所有重大校内活动全部由学生策划、主持、当主角,校长和教师成了“被邀请者”、“被安排者”。学生们自己组织了156个社团,涉及社会公益类、创业体验类、学科志趣类和娱乐文化类,吸引了全校学生参加。

  “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每周三下午开设的讲座成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名家大师带来了他们身后的世界。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就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高二(2)班学生温明慧说。“照亮学生前行的路”,这和十一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和设计的初衷不谋而合。

  枣林村书院:尝试给“偏才怪才”打开另一扇教育之门

  破解“偏才怪才”怎么教的难题,就是让他们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用小规模的试验,探索创新培养模式。

  人物:朱胡安,一个不满18岁的少年。2004年以来,他多次获得全国卡丁车比赛的前三名。他与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哥哥朱戴维一起被媒体誉为“中国的舒马赫兄弟”。然而,作为十一学校高二(3)班的学生,却让老师们头疼不已。常年的训练和比赛占据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下转第二版)

  专家点评  激发和认识学生的潜能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

  高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在我看来,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培养观念的更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

  高中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应只追求提前或超前完成学业目标,或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应着重在思维品质、创新人格、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育和养成。

  高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因材”的前提是“识材”,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要激发和认识学生的潜能。潜能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机会中才能显现。而“施教”则是通过建构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潜能开发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

  可喜的是,北京十一学校正在努力探索并建构一个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并进行了有效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实际上,没有学生的这种主动学习与积极选择,潜能既不能显现,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创新”是一种高度主动与积极的状态与行为,也只能在高机会、高参与、高互动、高思辨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模式中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