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隆重推出适合老师和学生的数学故事[教育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27:17
[推荐]隆重推出适合老师和学生的数学故事

数学故事的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的故事、自编的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故事、数学童话故事、传说故事、数学科幻小说等。

 

 

隐 藏 海 盗
(数学游戏故事)

    我国有一句成语--"一枕黄粱"。讲的是一个穷书生卢生,在一家小店借了道士一个枕头。当店家煮黄粱米时,他枕着枕头睡着了。梦中,他做了大官。可是一觉醒来,自己还是一贫如洗,锅里的黄粱米还没煮熟呢。

    传说,这个作黄粱梦的卢生后来真做了大官。一次番邦入侵,皇帝派他去镇守边关。卢生接连吃败仗,最后退守一个小城。敌人把小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卢生清点一下自己的部下,仅剩55人。这可怎么办?

    卢生左思右想,琢磨出一个退兵之计。他召来55名士兵,面授机宜。晚上,小城的城楼上突然灯火通明,士兵举着灯笼火把来来往往。番邦探子报告主帅,敌帅亲临城下观看,发现东、西、南、北四面城上都站有士兵,虽然各箭楼上士兵人数各不相同,但是每个方向上士兵总数都是18人。见图4-1。

    敌军主帅正弄不清卢生摆的什么阵式,忽然守城的士兵又换了阵式。并没有看见增加新的士兵,可是每个方面上的士兵却变成了19人。见图4-2。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敌方主帅百思不得其解。正当敌帅惊诧之际,从每个方向19人变到20人,见图4-3,又从20人变到22人,见图4-4。城上的士兵不停地摆着阵式,每个方向上士兵总数忽多忽少,变化莫测,一夜之间竟摆出了10种阵式,把敌主帅看呆了。他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认为卢生会施法术,没等天亮急令退兵。

    类似的说法在日本也有。日本江户时代,有个叫柳亭仲彦的日本人,写了一本叫《柳亭记》的书,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中国和日本的中间,有个检查船只的关卡。关卡修成四方形的,每边都站有7名士兵,见图4-5,通常称为7人哨所。有一次,8个海盗被官兵追赶,苦苦哀求关卡的士兵把他们隐藏,如能救他们,发誓不当海盗。可是关卡就那么大一点地方,怎么能藏下8个人呢?装扮成士兵共同守城吧?可是谁都知道关卡是7人哨所,每边固定为7个人。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一个士兵想出了个主意。让8名海盗假扮成守关士兵,把关卡上人员配置改换了一下。官兵乘船追到,没有发现海盗,一数关卡上的士兵,每边还是7人,见图4-6,于是官兵乘船离去。

    后来,人们就把类似这样的问题称为"藏盗问题"。

    上面讲述的是两上不同问题。第一个是守城的总人数不变,而使每个方面上的人数变化;第二个是每个方面上的人数不变,而守城的总人数发生变化。但是,这两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变化的关键是在四个角上。以东南角上的士兵数为例,计算东边人数时要数他们一次,计算西边人数时还要数他们一次。因此,在总人数不变的前提下,要增加每个方向上的人数,必须增加四个角上的人数,而减少中间的人数;反过来在每个方向人数不变的前提下,要增加总人数,必须减少四个角上的人数,而增加中间的人数。只要掌握这个规律,摆布方阵就不困难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5 18:55:58编辑过]
雪精灵的绿色森林2006-8-4 20:08:00 雪精灵儿 等级:版主文章:1382积分:12616注册:2006年7月27日第 2 楼 

梦游零王国
(数学童话故事)

    小毅睡得正香,忽然被一阵"零零"的声音吵醒。他翻身起床,往外一看,哟,外面还黑乎乎的。是床头的闹钟在响吗?不。这"零零"的声音十分好听,分明是屋子外面传来的。听,还响着呢。

    他穿好衣服,走出家门,顺着声音找去。咦,家门口出现了一座巨大的椭圆形宫殿。宫殿里灯火辉煌。"零零"的声音正是从宫殿里传出来的。小毅正伸头往里探望,忽然从里面连蹦带跳跑出来一个小孩。小毅一看,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这个小孩长得多怪呀,鸭蛋形的脑袋,一根头发也没有,就像个阿拉伯数字"0"。

    小孩很有礼貌地对小毅说:"欢迎你到我们零王国来作客。"

    小毅不由得一愣。零王国?只听说有英国、法国、美国,从没听说有什么零王国。

    小毅正要问个明白。小孩说:"我叫王小零。我带你去见见我们的零国王。好吗?"

    零王国还有国王哩。小毅倒正想认识,就跟着王小零,一同走进了椭圆形的大门。

    一路上,小毅见到的人都跟王小零一样,长着鸭蛋形的脑袋,都不长头发。小毅忍不住问:"王小零,你们这里的人为什么脑袋教是光秃秃的?"

    王小零笑着说:"我们这里是零王国,所有的人都是零,因此我们的脑袋都长得像个阿拉伯数字0。"

    小毅问:"女的也是光头吗?"

    王小零说:"你们那里有男有女,如同别的自然数那样,有正的,也有负的。我们零王国可没有这个区别,所有的成员都是零,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原来这样,小毅点了点头。王小零已经把他带到一间椭圆形的屋子前面,摆了摆手说:"先请你参观一下我们的宿舍。"

    小毅走进宿舍一看,里面全是上下两层的双层床。好些零王国的居民都在上铺休息,下铺却一律空着。

    小毅奇怪地问:"为什么大家都睡上铺,把下铺全空着呢?"

    王小零说:"这上铺床板,是一条分数线。我们只能在分数上面休息,躺在分数线下面就坏事了。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

    小毅想了想,才恍然大悟。他说:"我知道了,这是国为在四则运算中,零不能做除数,不能做分母。"

    王小零笑着说:"你说得对。如果让我做分母,分子却不是我们的同类,比如说是2吧:2/0会得出什么结果呢?设2/0=a,那么2=0×a。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不会得2,所以这个a是不可能存在的,假想的2/0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分子也是我们同类,就成了0/0,设0/0=b,那么0=0×b。在这个式子里b可以等于2、5、36……,b是什么数都成,0/0到底是什么数,也就不能确定。就因为零不能当分母,所以我们都得遵守一条规定,不得独自躺在分数线下面。"

    他们参观了宿舍,来到一座华丽的宫殿里。小毅看到正中的宝座上坐着零国王。他看上去年龄很大了,可不长胡子;鸭蛋形的脑袋上也没戴王冠。

    小毅向零国王鞠了个躬。零国王很客气地说:"欢迎你到我们零王国来作客,通过这次访问,你对我们的居民将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小毅说:"对呀,方才王小零就让我长了不少见识。"

    零国王忽然想起了什么,态度变得严肃起来:"可是有些孩子对我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零就等于'没有'。这简直是对我们的莫大污辱?他们只知道孙悟空能耍金箍棒,叫它大就大,叫它小就小,不知道我们零敢有这样的神通。只要有一个零站在一个整数的右侧,就能叫个整数扩大十倍,比如4的右侧站了一个0,立刻就变成了40。相反,如果碰到纯小数,只要有一个零挤到小数点后面,就能叫它缩小10倍,比如在0.5中间挤进一个0,就变成了0.05,我们零有这样大的本领,怎么能说等于'没有'呢? "

    小毅一想,果真是这么回事,就说:"这样说来,在有些时候,零还是必不可少的。"

    零国王得意地笑了,他说:"要是没有我们零,数学就没有发展的可能。现代的电子计算机采用了二进位制,从0到9这十个数字中,别的数字都没有用了,只剩下1和我们0。这不就说明我们零有多么重要!现在让王小零带你到各处去参观参观吧,可是有件事你可得注意:你只可以跟我们的居民握手,千万不要跟我们的居民拥抱。"

    小毅奇怪的问:"这是为什么?"

    零国王说:"在我们这里,握手就是作加法,拥抱就是作乘法。"

    小毅一想,倒也是,加号"+"多么像两只想握的手,而乘号"×",又多么像手臂交叉地搭在一起啊!

    零国王接着说:"你跟零握手,就是你加上零,结果还得你自己。你要是跟零拥抱,就等于你跟零相乘,结果你也变成了零,再也回不了家啦。你愿意成为我们的零王国的居民吗?"

    小毅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我……"

    零国王哈哈大笑说:"哈哈哈,我知道你不愿意。王小零,你带客人各处去玩玩吧,好好地送他回家。"

    小毅向零国王又鞠了一躬,随王小零退了出来。

    他们拐了一个弯儿,走进一间游艺室。许多零王国的居民在这里做游戏,有打球的,有下棋的,小毅最感兴趣的就是压跷跷板了。跷跷板的一头只有1个零,另一头却坐着7、8个零,可两边的重量一样。跷跷板一上一下,他们玩得挺有劲儿。

    小毅问王小零:"这一头只有1个零,那一头有7、8个零,怎么压不住它呢?"

    王小零笑着说:"1个零是零,7、8个零加在一起,结果还是零。我们这儿的居民全没有重量,你怎么忘了呢?"

    小毅跟他们一起玩儿。他在跷跷板的这一头坐下来,那一头就高高地跷起来了,尽管上去了几十个、几百个零,也休想把小毅抬高一点点。在零王国里,体重只有20来公斤的小毅,竟成了超重量的运动员了。

    忽然,小毅又听到一阵"零零零"的声音,只见零王国的1个居民一边唱着一边张开两臂,朝着小毅冲过来。王小零紧张地对小毅说:"坏了,你快跑吧。这个零有精神病,逢人就搂,见人就抱,你要是让它抱住了,不就坏事了吗?"

    小毅只怕自己变成零,他顾不得跟王小零告别,拔腿就跑,连头也不敢回,只听得背后"零零"的声音却越来越响。他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扑通一声摔倒了。翻身一看,原来自己还躺在床上,桌上的闹钟闹得正欢,正是起床的时候了。


雪精灵的绿色森林2006-8-4 20:48:00 雪精灵儿 等级:版主文章:1382积分:12616注册:2006年7月27日第 3 楼 
趣味数学故事


  1、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後续变化,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後续结果。当时,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在结果出来之前,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在一小时後,结果出来了,不过令他目瞪口呆。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初期数据还差不多,越到後期,数据差异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而问题并不出在电脑,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阿草的葫芦(下册)——远哲科学教育基金会

  2、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生活时报)

  3、麦比乌斯带

  每一张纸均有两个面和封闭曲线状的棱(edge),如果有一张纸它有一条棱而且只有一个面,使得一只蚂蚁能够不越过棱就可从纸上的任何一点到达其他任何一点,这有可能吗?事实上是可能的只要把一条纸带半扭转,再把两头贴上就行了。这是德国数学家麦比乌斯(M?bius.A.F 1790-1868)在1858年发现的,自此以後那种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麦比乌斯带。有了这种玩具使得一支数学的分支拓朴学得以蓬勃发展。

  4、数学家的遗嘱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 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这位数学家就去世了。之后,发生的事更困扰大家,他的妻子帮他生了一对龙凤胎,而问题就发生在他的遗嘱内容。

  如何遵照数学家的遗嘱,将遗产分给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呢?

  5、火柴游戏

  一个最普通的火柴游戏就是两人一起玩,先置若干支火柴於桌上,两人轮流取,每次所取的数目可先作一些限制,规定取走最後一根火柴者获胜。

  规则一:若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最少一根,最多三根,则如何玩才可致胜?

  例如:桌面上有n=15根火柴,甲﹑乙两人轮流取,甲先取,则甲应如何取才能致胜?

  为了要取得最後一根,甲必须最後留下零根火柴给乙,故在最後一步之前的轮取中,甲不能留下1根或2根或3根,否则乙就可以全部取走而获胜。如果留下4根,则乙不能全取,则不管乙取几根(1或2或3),甲必能取得所有剩下的火柴而赢了游戏。同理,若桌上留有8根火柴让乙去取,则无论乙如何取,甲都可使这一次轮取後留下4根火柴,最後也一定是甲获胜。由上之分析可知,甲只要使得桌面上的火柴数为4﹑8﹑12﹑16...等让乙去取,则甲必稳操胜券。因此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5,则甲应取3根。(∵15-3=12)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8呢?则甲应先取2根(∵18-2=16)。

  规则二: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为1至4根,则又如何致胜?

  原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须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

  通则:有n支火柴,每次可取1至k支,则甲每次取後所留的火柴数目必须为k+1之倍数。

  规则三: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不是连续的数,而是一些不连续的数,如1﹑3﹑7,则又该如何玩法?

  分析:1﹑3﹑7均为奇数,由於目标为0,而0为偶数,所以先取者甲,须使桌上的火柴数为偶数,因为乙在偶数的火柴数中,不可能再取去1﹑3﹑7根火柴後获得0,但假使如此也不能保证甲必赢,因为甲对於火柴数的奇或偶,也是无法依照己意来控制的。因为〔偶-奇=奇,奇-奇=偶〕,所以每次取後,桌上的火柴数奇偶相反。若开始时是奇数,如17,甲先取,则不论甲取多少(1或3或7),剩下的便是偶数,乙随後又把偶数变成奇数,甲又把奇数回覆到偶数,最後甲是注定为赢家;反之,若开始时为偶数,则甲注定会输。

  通则:开局是奇数,先取者必胜;反之,若开局为偶数,则先取者会输。

  规则四: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是1或4(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分析:如前规则二,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则甲必胜。此外,若甲留给乙取的火柴数为5之倍数加2时,甲也可赢得游戏,因为玩的时候可以控制每轮所取的火柴数为5(若乙取1,甲则取4;若乙取4,则甲取1),最後剩下2根,那时乙只能取1,甲便可取得最後一根而获胜。

  通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所留火柴数为5之倍数或5的倍数加2。 6、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後再加3,得9948(人)。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着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着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後,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人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数学中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4 20:52:08编辑过]
雪精灵的绿色森林2006-8-4 20:52:00 雪精灵儿 等级:版主文章:1382积分:12616注册:2006年7月27日第 4 楼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r"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4 20:59:05编辑过]
雪精灵的绿色森林2006-8-4 20:59:00 雪精灵儿 等级:版主文章:1382积分:12616注册:2006年7月27日第 5 楼 
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4 21:03:10编辑过]
雪精灵的绿色森林2006-8-4 21:03:00 风中芦苇 等级:版主文章:657积分:4691注册:2006年5月7日第 6 楼 

这些东西真是太有用了,谢谢精灵!


欢迎光临风中芦苇的博客2006-8-5 0:08:00 雪精灵儿 等级:版主文章:1382积分:12616注册:2006年7月27日第 7 楼 

哲理故事 -> 数学和文学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叙述到这里,你希望下面有一个数学的继续,还是愿意得到一个文学的结局?但不管怎样,数学和文学都将在这里分手了。
    数学的故事是这样发展的:这个好心的侍者开始动手为这对老人解决房间问题:他叫醒旅馆里已经睡下的房客,请他们换一换地方:1号房的客人换到2号房间,2号房的客人换到3号房间……以此类推,直至每一位房客都从自己的房间搬到下一个房间。这时奇迹出现了:1号房间竟然空了出来。侍者高兴地将这对老年夫妇安排了进去。没有增加房间,没有减少客人,两位老人来到时所有的房间都住满了客人――但是仅仅通过让每一位客人挪到下一个房间,结果第一个房间就空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两位老人进的是数学上著名的希尔伯特旅馆――它被认为是一个有着无数房间的旅馆。这个故事是伟大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所讲述,他借此引出了数学上的“无穷大”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于这门学科来说之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很难想像数学将如何存在。只要会数数的人都知道,每一整数都有一个后继者直至无穷(所以在希尔伯特旅馆里,每间房子后面都会有一间直至无穷)……
    数学就是一门关于无穷大的科学。好了,我们回到侍者说“让我来想想办法”的地方。 
   

    文学的故事是这样继续的。这个文学的侍者理应更富人性和爱心,他当然不忍心深夜让这对老人出门另找住宿。而且在这样一个小城,恐怕其他的旅店也早已客满打烊了,这对疲惫不堪的老人岂不会在深夜流落街头?于是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如此。侍者自己一晚没睡,他就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夜班。两位老人十分感动。老头儿说:“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会得到报答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他送老人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事,把这件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没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打开看,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并有简短附言,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他乘飞机来到纽约,按信中所标明的路线来到一个地方,抬眼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耸立在他的眼前。原来,几个月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饭店首任经理的传奇故事。
    事情都是从一个富有同情心、满怀仁爱的侍者的智慧头脑开始:“让我来想想办法……”进入数学的领域,需要的一定是严密的逻辑,合理的推论及精确的求证;来到文学的天地,凭借的却是美好的人性,动人的情节和意外而圆满的结局。但你发现没有:不管是文学还是数学,结局都很神奇――爱加上智慧原来是能够产生奇迹的。





雪精灵的绿色森林2006-8-5 8:12:00 雪精灵儿 等级:版主文章:1382积分:12616注册:2006年7月27日第 8 楼 

    从此数学与我无关

    记着,孩子,如果你憎恨数学,惟一的办法是狠狠地将它一读再读,随后你才有得选择。
  16岁那年,我爱上街边的格斗游戏只有一个理由,我恨我的数学老师。
  他是我街机格斗的首要假想敌。
  我时常流连在那条游戏厅充斥的街上。怀揣一块钱换来的三个游戏币,选择好一台街机,两指掂着一个硬币,对住投币孔,叮一声,开始。从暗淡的街机屏幕里看见自己面露凶光,将对手狠狠地击倒,从中获取快感。
  凡事都有个开始。除了起初有些口哨声,离开时我安然无恙,一根头发都没有掉。相反,倒是那个传道授业的课堂,与之相比,世上没有比它更残酷的地方。不见血光,却痛彻心扉。它是冷暴力。
  如果过于认真地回忆,未免觉得我中学6年过于悲惨,因为我从未获得过任何一位数学老师的尊重。我还记得初三时教我们数学的那个年轻貌美的女老师。我只要远远看见她就会绕道走。她曾经当着我的面用她同样十分美丽、如削葱根般的手指,将我那张考了11分的试卷撕碎。那天夜里我拿透明胶粘了很久才将卷子复原。没有人爱惜我的试卷,我总得自己爱惜着点。
  夜深的时候我常常想,一个3岁便能背诵唐诗的孩子为何独独记不住数学公式和口诀。
  可是该来的它终该来。
  高中,我碰到了一个教数学的班主任。我战战兢兢地做着数学作业,直到一个礼拜五的数学课上,我听见老师清晰叫道:周。
  听见名字的瞬间,我感觉自己如同一只被弓箭射中的兔子。和我一起被点名的同学已经在一旁疾笔如飞地解题。拿着粉笔,面对黑板,脑子一片空白。我胡乱写了几个数字,然后拿黑板擦擦掉。再写,再擦。白色粉笔灰落在我的脸上,我重复着这两个动作,讲台上短短的几分钟,感觉好像过去了几个世纪。下面的同学开始窃窃私语。我手心握着的粉笔已经湿了,我终于鼓起勇气转过身看着数学老师:“老师,这题我不会。”
  “不会?”他挑起眉毛,“你这题是最简单的,恐怕初一的学生都会答。你不会没上过初中吧,看你的智商不像能够直接从小学进入高中的人啊?”
  不少同学忍不住笑出声。多年后同学聚会,很多人都不会再记得他们的笑。可是我无法忘记那种羞耻感,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卑微得如一粒尘埃。
  我没有流泪,默默地回了座位。
  我的数学测试终于下降到9分。
  数学老师在讲台上扬着我的试卷:“数学最能代表人的人格,要给一个人的人格打分,看她的数学成绩。这卷子,贴在黑板旁边,让你们引以为鉴。”
  同学在旁笑不可支。我觉得他只要一张嘴,仿佛就有一根针吐出来,刺得我到处血迹斑斑。
  我想我的数学,要从此残废了。
  放学后我去了游戏厅。
  一个来游戏厅寻找孩子的母亲,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后扑上去劈头盖脸地打他:“你为什么不去上学,为什么来这里!”母亲抬起头,泪流满面地望着他,那孩子也哭了。我站在街机前发呆。我仿佛看见母亲流着泪问:“你要放弃了吗?”我几乎是逃亡般地离开了游戏厅。
  那个晚上,我的父亲对我说:“记着,孩子,如果你憎恨数学,惟一的办法是狠狠地将它一读再读,随后你才有得选择。”
  此后,我让父亲给我请了家教,我转了班,我苦读数学,日子过得分不清天昏地暗,直到能在高考志愿栏上填上:汉语言文学。
  从此,数学与我无关。
  2004年春节,在街头看见那位高中的数学老师,他已然苍老,我走过去,跟他问了个好。我还是16岁的时候,一定不能想像,我的日记里爬满的哀伤、愤怒和屈辱,在多年以后,竟如此淡淡然的,在一声问好中,风过了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