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中国的第一次“西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1:15
《西游记》与中国的第一次“西化”2010-04-16 11:28:55 来源: 南方网  暂无网友评论浏览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34讲

 

  时间:2010年4月10日

  主讲: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金岱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34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岱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西游记>与中国第一次“西化”》。说起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看了《三国》学讹诈,看了《水浒》学打架”,那看了《西游记》会怎么样呢?《西游记》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孙悟空象征了什么?唐僧象征了什么?八戒、沙僧、白马又象征了什么?这部伟大的小说究竟宣示了什么样的精神和哲理,它暗示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什么样的现象?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有什么意义?今天金岱教授将带给我们一个别具一格的解读。

  金岱教授是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省批评家协会的副主席,集作家、批评家和教授于一身。不过在我的眼里,我觉得金岱教授是广东省的学术英雄,我心目中广东省有两个学术英雄,一个是中山大学的程文超教授,他和癌症搏斗了十多年,现在已经是英年早逝。另一个学术英雄是金岱教授,金岱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和黑暗进行着斗争,他的眼睛已经逐渐看不见了,他生活的世界是一片黑暗,可是他的心里是晴空万里、一片光明!金岱教授有四大贡献,第一是他的小说,他的《精神隧道》三部曲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两个世纪之交,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和对价值的承担。第二,金岱教授右手搞创作,左手做学问,他的思想和学术随笔真切地反映了我们国家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变化,在文化思想的阶段性和文化脉络多元性的交叉点上,探索和思考了整个转型期精神价值的重建问题。第三,他坚持了以人的生存个体为本的“人本的文学”,强调形式的革命,坚持做意义的先锋,尊重思想、尊重意义、尊重价值,他的文学理想就是要让人们像闻见玫瑰花香一样地闻见思想。他提出了要用后现代性冲刷现代性,要在后现代性的语境下补现代化的课,他要取后现代的多元化、非中心化、非同一性,剔除其媚俗、混乱化、无意义化,以实现更彻底的现代性。今天的演讲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他最新的一种学术表达,我们可以仔细倾听。有请金岱教授。

  金岱:朋友们,周末好!非常有幸来到“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和大家一起切磋文化问题、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西游记》为什么走不出东亚?

  我今天的讲题是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一部作品——《西游记》,这部作品大家一般认为是儿童作品,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孩子们从小到大一直都看,现在每年暑假都放。我的孩子从一两岁一直看到现在快30岁了,暑假只要有《西游记》他还是看一看,总认为这是小孩看的东西。但为什么还要讲《西游记》呢?我是觉得《西游记》是很特别的。我心里常常怀着一点妒忌,英国的《哈利·波特》发行那么广泛,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在中国也有很多的读者。《西游记》在中国当然没有人不知道,在日本也是挺受欢迎,但是它基本上没有走出东亚。不是说西方不知道,只是不怎么受欢迎,所以我心里总是不平,《西游记》这么好的作品,西方人就不怎么知道呢?

  我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西方人对东方的了解不够。《西游记》里有很多的东方文化——佛教、道教、儒家无所不包,而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东方人的文化了解还太少。现在中国有孔子学院把中国的思想传播到西方去,但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东方文化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向世界提供的。第二个是西方文化的强势,话语权在西方,暂时还不在中国。虽然现在中国已经是第三经济体甚至马上就是第二经济体了,但是文化的话语权还差得太远,所以就赶不上西方。第三,更重要的是《西游记》其实和《哈利·波特》不一样,它不是一部通俗小说。以前我们把它搞错了,总认为它是给儿童读的通俗小说,很好读,没有什么稀罕的,里面没什么东西的感觉,其实它和《哈利·波特》不一样。《哈利波特》那个是纯粹的通俗小说,《西游记》则完全不是通俗小说,而是一部有着深刻的文化内容、宗教内容、哲学内容的作品,不是那么好懂的,它是从六、七岁到六七十岁都还能看出很多东西的作品,所以西方人很难懂得个中奥秘。这么一想,我的妒忌就打消了,老外不知道是因为他看不懂。

  一直以来,对《西游记》的解读非常地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宗教小说,说《西游记》是对佛教的弘扬。《西游记》的确是佛教故事,宋明都有讲史、讲经还有说书的传统,特别是明代。《西游记》应该是从讲经开始逐渐到说书,将佛教的故事引申到说书的过程中来。说它是弘扬佛教也未尝不可,它确实就是佛教的故事。但是,《西游记》在漫长的演化历史过程中,尤其是经过吴承恩这样的大手笔点石成金以后,它已经远远不再是讲经的宣传佛教思想的小说。

  第二种说法是神魔小说。有一位佛教大师曾愤然不平地说,“《西游记》与其是在弘扬佛教,不如说是在颠覆佛教,它完全不是佛教小说,而是一部神魔小说。”认为《西游记》不仅不是弘扬宗教、佛教教义的,反而是颠覆佛教教义的。

  第三种说法认为《西游记》是反抗小说。在革命时期这个说法非常地流行,尤其是到了五六十年代《大闹天宫》这部电影出来,把《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单独地挖出来做成一部电影,非常好看,但是它实际上是把《西游记》“阉割”了。到了文化革命的时候变成了完全的造反,它主要就是反抗压迫、反抗剥削、反抗统治者、反抗玉帝,就变成了一部反抗小说,它的主题是反抗阶级斗争。

  第四种说法是游戏小说。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艺术形式向审美转型,有人说《西游记》什么都不是,不是什么神魔小说、宗教小说,纯粹就是一部游戏小说,就是写着好玩的,只不过是艺术上比较高超而已,当时非常地流行,因为应和了文学的审美走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文学有点逃离政治功利的趋势,过去文学和政治绑得太紧了,文学是政治的传声筒,后来不干了,不跟政治玩了,只跟文学玩,所以《西游记》就变成了只跟自己玩,就变成了游戏小说,纯粹只具有审美形式的意义,这是又一种解读。

  我的解读和前面的解读都不太一样,我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哲学小说,是一部诗话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它相当于在庄子这一脉的中国诗话哲学和寓言文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与西方相比,我认为《西游记》相当于莎士比亚,相当于但丁,尤其在思想史上相当于与笛卡尔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法国的笛卡尔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性至上的始作俑者,《西游记》恰恰在这个方面有一点类似于笛卡尔。佛教进入到中国一千年,是从魏晋南北朝进来以后到明代,产生了三个伟大成就,第一个就是禅宗,禅宗已经是使中国的佛教不再姓“印”而是姓“中”;第二个是宋明的心学,理学是以朱熹为代表,是“援道入儒”,而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是“出儒入佛”。所以它第二大成果是哲学上的成果,禅宗是宗教上的成果,心学是哲学上的成果,而第三个《西游记》则是文学上的成果。佛教进入到中国一千年的时候,它结出了三个伟大的文化成就,而这三个伟大文化成就都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难以想象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来认识《西游记》的,对于《西游记》我们需要对它有一个真正深入的从宗教、哲学、诗学各个方面的全面重新解读。下面我就从几个问题入手,看看《西游记》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