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研究 咸阳城建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21:05
发布日期:2006-4-11     论文所在期号:2006年第一期  

关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研究

张建军 李国平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而提出的 一个宏伟奋斗目标。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小康社会”之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城市化 小康社会

 

1 工业化、城市化及小康社会发展现状

  1.1 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及现状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及其提出的相关数量标准,当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900多美元,处于钱纳里工业化模型中第二阶段的初期,经济发展应该是进入了工业高速增长和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起飞阶段。但目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的比重已经超出一般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所达到的水平,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低,协调工业化进程滞后,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没有形成和发挥出来。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第一次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在很多经济指标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如,1998年,我国人均GNP的实际值为750美元,而第一次现代化的标准为6126美元,我国的达标程度仅为12%,世界排名第63位;农业增加值比重方面,我国的实际值为18%,第一次现代化的标准为<15%,我国达标程度为83%,世界排名第53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方面,我国的实际值为33%,第一次现代化的标准为>45%,我国的达标程度为73%,世界排名第84位。而第二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则比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要高一些,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在109个国家中排名第55位。
  1.2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它的经济发达程度具有极大的相关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大,城市化水平就越高。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因而城市化水平也不可能很高。今天,世界城市化水平接近50%,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5%,而200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城市化水平低,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1.2.1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1997年全国市镇(包括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人口合计为36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3626万人的29.9%,其中大中城市人口占16.6%。1998年全国城镇人口3794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4810万人的30.4%,2000年这一比率上升为37%。农村人口除了进入小城镇以外,还有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大中城市。全国城镇人口数量及比率呈上升趋势。
  1.2.2 小城镇发展现状。小城镇数量有了快速增长,但人口规模偏小,聚集能力较弱。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小城镇净增16887个,达到19060个,增长7.77倍,平均每年增加844.35个,年均增长速度11.4%。1996年我国农村建制镇(不包括城关镇)16126个,占全部乡镇个数的37.4%,平均人口4518.6人。1996年末,全国镇区企业有53.85万个,企业从业人员2009.2万人,其中工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较大,两项合计占84.3%,平均每个镇的财政收入达508.8万元。小城镇的财政实力虽然有所增强,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据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1996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15.7%,所占比重明显偏小,使小城镇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影响了农民进入小城镇的积极性。
  1.2.3 城市化进程。尽管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仍然存在明显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城市化水平低,与非农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之间差距过大(见表一)。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2000年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司关于加快小城镇发展的研究课题报告
  1.3 我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及发展现状
  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来看,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前两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00美元。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由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处在逐步缓解过程中,人均900美元的水平,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还是非常低的。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9—2000)》的统计表明,1998年全世界平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890美元;中下等收入国家人均为1710美元,低收入国家人均为520美元。我国人均收入排名第149位(199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50美元)。我国虽然走出了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只达到了中下等收入国家收入水平的下限。
  注:本表是从28个指标体系中选出的15个主要指标。城镇人口比重、教育经费比重是2000年的数字,人均生活用电量是估算出来的。(据2002.1 2《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3.1 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低。从表二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的小康水平较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人口所享有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失业救济、社会保障等福利制度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
  1.3.2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悬殊。据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2年3月底北京市居民户均资产净值47.5万元,是全国城镇平均水平(22.83万元)的2.08倍。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监测调查,2002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82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0%,目前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82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2%。

2 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新型工业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具有新的组织模式的一种经济,是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城市化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以上两个问题面临着同样复杂、多变的形势,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2.1 面临的形势
  2.1.1 科学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逼近极限和本源,走向复杂和非线性,趋向综合、交叉、融合和统一。科技更新换代日益迅速,如何以城市化来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1.2 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知识化变革。新工业经济正是以这种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为主导的一种新兴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迅速选择应对策略,建立科学的经济结构和技术体系,以此作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产业依托。
  2.1.3 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飞速发展。在21世纪,基因操作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将得到充分利用,集中解决农业和医药领域高产优质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和疫苗、组织器官工程等重大问题,农业的科技含量将进一步增加,人民的营养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改善。这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然会推动并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产业发展缺乏决策的科学性,很多地方的工业化发展违背了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原则,盲目上项目,跟风、铺摊子,结果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自生能力。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贸易业的投资急剧扩张,已有很多省市纷纷投资达数千亿元以上汽车项目。全国现已有23个省市生产轿车,目前各大跨国汽车公司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竞争异常激烈,国际上年销售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而我国123家整车生产厂中,产量超过50万辆的只有2家,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8家,产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达95家。其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比如许多城市抢建“光谷”风,近来的“大炼钢铁”风等。
  其次,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资源驱动型道路,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导,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代价,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我们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的路子。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既面临着资源约束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环境状况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挑战以及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走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次,目前我国的工业结构和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等问题。以信息产业为例,从电视机、电冰箱一直到手机我们都生产,但绝大多数仅仅是加工而已,都在重复着IT行业走过的路;我们虽然被称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所得到的利润是微乎其微的。
  2.2.2 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的大城市太“小”。提起这个问题很多人马上就会说城市发展会引发“城市病”,应控制大城市的发展。但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见表三),全世界人口中有16.5%集中于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之中,中国这一比例只有11.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5.2%。实践证明只要规划合理,管理科学,就不会发生“大城市病”,我国的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发展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羊城晚报》
  其次,小城镇“过度”发展。这里所谓的“过度”并不是小城镇真的太多,而是真正符合城镇发展条件、上规模、上“档次”的城镇太少,大多不是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市场发展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往往是有城无市,结果导致城镇均衡分布,遍地开花。由于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降低了建制镇的标准,确立了“以乡建镇”模式,致使小城镇大幅度增加,给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尤其是城市化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难以优化配置农村各要素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小城镇密度大,分散化,导致乡镇企业分散,不能发挥聚集和辐射作用;占用和浪费大量耕地资源等等。 
  再次,城市化过程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地方政府仅仅依靠一纸政策或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搞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为“造城”,使城市自身缺乏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突出的例子像2001年初开始的河南洛阳的“造镇”运动,要求各乡镇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规格完成小城镇建设,政绩工程给当地财政带来重重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最后,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制度不配套,相应的城市用地政策,户籍管理、住房、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合力。

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济学界一般主张把现代化划分成两个阶段,即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目标,通过人均GNP、工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市化比率等参数来衡量。第二次现代化是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导的工业化。这两次现代化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定的工业化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有信息化技术的产生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现代技术革命。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层出不穷,西方国家正在进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现代化革命,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就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目前我国的第一次工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全实现,同时又面临第二次现代化革命的双重任务。一方面,从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实际出发,考虑到在工业经济时代或之前的时期,落后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需要长期的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的积累。而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发达国家又在占有和使用这些资源方面抢先一步,发展中国家要依靠增加资本和劳动力,通过挖掘和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现代化的思路已不可行,况且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如果今天我们依然要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走传统工业化道路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另一方面,新工业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不会像资本、劳动力那样会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消耗掉,它是唯一打破“收益递减”规律的且取之不竭的资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新工业经济的生长点,并将保持旺盛的增值潜力。同时,对目前中国来说,有些地区通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向世界高新技术冲击的知识和人才积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注重第一现代化,就可能脱离世界高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化革命的大潮,不利于我国进行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并在经济上被发达国家甩得更远。因此,我们唯一能选择的就是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环境污染少,并能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它既不会让我们脱离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大潮,又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业化任务,由“赶超式”发展战略向“跨越式”发展战略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

4 城市化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由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的工业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文化科学素质低,农民购买力低,农村环境卫生差,农村工业过于分散,第三产业薄弱、失衡,就业空间趋于狭窄,经济不协调现象日益加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环境建设明显落后,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生产率低下的农村,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居民收入近年来己明显呈下降趋势,由此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点:
  4.1 大城市不能人为的拒绝、限制外来人口,对他们要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同时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城市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城市经济的规模和总量,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2 发展城市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产业发展为基础,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而不能依靠行政命令的手段,为捞政绩盲目“造城”。办好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努力培育一大批吸引力和辐射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和市场。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市场为核心,围绕市场的发展搞城市化建设。
  4.3 在农村及落后地区城镇化要选择以竞争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撑产业,发挥本区域的自然、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和以铁路、公路为主的交通建设,这是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当前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如加强以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为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在“当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市场极度疲软、通货紧缩势头尚未减缓的形势下”,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最有效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启动市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这也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4.4 要增强经营城市的观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城市用地政策,拓宽筹资、融资的渠道,深化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制度改革,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突破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以城市化促进新型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4.5 以支柱产业为龙头,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一要提高支柱产业竞争力。选择支柱产业一方面要基于本地区已有的客观经济条件;另一方面要面向整个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支柱产业要择优扶持。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和高新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二要以支柱产业为龙头,积极建立有区域特色的城市,要建立统一市场,打破垄断,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三要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小城镇发展,但不能只追求数量,不讲质量。发展小城镇不仅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最终消费。
  4.6 要形成一个城市建设多元化投资体系,让外商、外资以及民间资本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投资主体,改变政府垄断经营的局面,为农民企业家和中小企业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样既可以解决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4.7 要加强培训工作,为落后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为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好基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走过了这样一个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道路。实践证明,落后地区的经济要想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培育尤其重要。1999年,我国从业人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70%左右,文盲率仍然高达10%,尤其是大专以上的比例不到4%,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使他们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这是促进区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5 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相辅相成,应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小康社会”之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5.1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向城市化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市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现代化。城市化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增强城市的经济力量,完善城市的功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工业产业正是经济基础最根本的体现。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经济基础脆弱、功能不健全的城市,也必然是一个没有发展动力的城市。因此,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5.2 从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来看,虽然有时序上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极强的联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应协调发展。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平台,它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方面的支持,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在更高层次上更快地发展。落后地区可以利用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经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使两者同时推进,即以城市化促进、支持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从而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引进以信息化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的进程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能够大大促进城市发展的步伐。
  5.3 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小康社会”之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都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化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以市场为依托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小康社会”之路,以推进城市化为途径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纪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司课题组,关于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0.3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课题组,关于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0.7
  [6]左玉琴,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理论前沿,2002.3
  [7]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8]邹林,夏文斌,中国现代化的当代选择:新型工业化之路,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
  [9]刘灿,刘家强,西部城市化基本策略研究,经济学家,2002.5
  [10]高扬先,湘西新型工业化之路,团结报,Yahoo中文网站,2002.12.16
  [11]王勇,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唯一选择,宏观经济管理,2003.3
  [12]张诚,非农化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经济学动态,2003.2
  [13]卫兴华 ,对十六大报告中有关经济问题的理解与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2
  [14]汪小亚,中国城镇城市化与金融支持,财贸经济,2002.8
  作者简介:
  张建军(1973—),男,甘肃省崇信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李国平(1955—),女,四川宜宾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