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努力建设经济强市——关于加快湘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湘潭人才网|湘潭求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0:46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努力建设经济强市——关于加快湘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09-5-7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加快湘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近段时间,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我和市里的部分负责同志一起,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对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调研中,更加深刻地感到,湘潭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佳的问题。说到底,根本问题还是发展问题。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湘潭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确实是正确决策,但也任重道远。
加快发展,必须因势而动。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是:第一,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湘潭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对湘潭经济发展的冲击还在加大;第三,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投资政策,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第四,湘潭经济社会正运行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但离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加快发展,确实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加快发展,首先是要科学发展。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切合湘潭实际、具有湘潭特色的新路子。这些年来,我们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实践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举措。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湘潭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客观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发展理念上要进一步提升,在发展思路上要进一步拓展,在发展举措上要进一步创新,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湘潭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崭新道路,实现建设经济强市的目标。
一、新型工业化引领着湘潭经济社会发展
湘潭经济发展的历史,主体上还是一部工业发展史。从几个重要的节点来看,无不佐证了这一点:一是早在“一五”期间,湘潭就被确定为全国23个重点发展的工业城市之一,经过“一五”、“二五”期间的大量投入和以后几十年的建设,湘潭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湘潭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领先全省;二是改革开放以后,湘潭老工业基地、重工业结构的劣势开始凸显,加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上的原因,工业发展步伐放缓,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工业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1997年国有工业亏损面达70%,净亏损达3.5亿元,全市经济也陷入困顿之中;三是在1995年,市委、市政府面对经济困境,制定了“强工富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经济,终于在2000年第三季度结束了连续66个月的整体亏损局面,走出了一条艰难而成功的道路;四是2006年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使湘潭工业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工业得到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驶入快车道。 简要地回顾总结湘潭工业发展史,印证了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观点:工业活则湘潭活,工业兴则湘潭兴。也坚定了我们的一个决心: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工业作为湘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来打造。 从2006年开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按照省委“一化三基”战略的要求,提出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来抓。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我们走访了21家企业,调研了5个县市区,召开了5个专题会议,得到的基本感受是: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工业经济冲击很大,但是无论是工业经济整体运行状况,还是企业综合素质、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实现了很大提高。具体来说:
1、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为标志,我市工业经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增加。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35亿元,比1995年的116.2亿元增长7.6倍,比2005年426.8亿元增长1.34倍。 二是工业发展速度加快。2005年至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而1995年至200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7%,2001年至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1%。三是工业经济效益提升。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润27.5亿元,比2005年的13亿元增长1.1倍,而1995年为亏损1.7亿元。四是工业经济质量提高。2008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8.2%,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58.5亿元,是1995年的51.9倍,是2005年的2.29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3%,居全省第二位,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湘潭成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五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工业万元GDP综合能耗2006年至2008分别下降3.71%、4.47%和5%以上;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7%、8.48%和14.13%,在去年全省新型工业化年度考核评比中位列前三。
2、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巩固。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推进,工业对市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更加凸显。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5%,比1995年提高11.6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3.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富市之源。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48.77亿元,比1995年的4.67亿元增长了9.44倍,比2005年的24.16亿元增长了1倍;2008年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工业对劳动力就业、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也在不断加大。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14.85万人,比上年增长7.9%;应付工资总额达到3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3、工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技改投入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43.96亿元,比1995年的8.3亿元增长17.34倍,比2005年的79.32亿元增长1.81倍。一大批工业重点项目得到建设或在加快推进,湘钢宽厚板、吉利汽车、湘电风能等重点项目相继建设投产,爱铭数码电子、全创科技等国际大型电子企业集团落户湘潭,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冶集团等大型央企分别与韶峰、湖铁和湘钢成功对接,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2008年,全市实际到位的内外资总额超过133.7亿元,其中工业制造业直接利用内外资分别占全市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额的80%和60%。
4、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五个县(市)区工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湘乡市把支持央企对接、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发展重点,一批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湘潭县以天易开发区为突破口,推进“1+9”板块经济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十强县”。韶山市在抓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增强造血功能,新型工业化开始起步。两个城市区立足实际,将招商引资和园区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五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8.5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7.8%;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7.9%。县域经济逐步成为湘潭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5、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通过实行市、县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重点工业项目责任制,开展“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服务新型工业化”、实施“百千工程”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先后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为契机,以建设生态宜居型现代工业新城和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创新经营城市思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达到49.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25个百分点。
二、在实践中认真汲取工作经验
总结成绩,是为了把握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这些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做法,确实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于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1、从认识层面来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统一和深化。认识的过程,是一个思想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思路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回顾这些年来我们抓工业的体会,至少有以下几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第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市第一推动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强工富市”发展战略,并在不同时期赋予不同的内涵。大家从重视工业,到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观念、思路、方法,都在不断提升,并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动力。现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基本共识,成为党委政府实施战略决策的现实选择,成为将湘潭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的信心之源。
第二、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始终依托新型工业化这个根本途径的共识已经形成。2007年底,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使湘潭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各个方面大胆探索与实践。但从最后的顶层设计来看,大家的思想是高度统一的,这就是,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着力于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们的顶层设计,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规划的;我们的探索实践,也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展开的。
第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始终着眼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理念已经变成自觉行动。我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无论是从产业结构来看,还是从组织结构来看,工业的经济结构都明显不合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们注重引导重化工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调整,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发展,推动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向“两型产业”转变,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大力发展非公经济。这个转变过程虽然艰苦,但大家始终在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四、抓工业经济要始终突出财政增收这个根本点的意识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决策前提。实现财政增收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着眼点,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富裕程度的根本途径。我们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围绕财政收入增长来谋发展。工业作为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产业,无疑是财政收入的主要主攻方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坚持上高端、高质、高效的项目,强化财源培植,促进了企业税收和利润的大幅增长。像吉利汽车等项目、九华经济园区等工业园区,已经开始成为新的财税增长点。同时,坚持财政支持工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育扶持了一批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双赢格局。
2、从措施层面来看:新的思路和举措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信息化、产业化的加速,我们这些年来努力创新,在工业经济发展上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推动企业裂变。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湘潭大中型企业较多、技术水平较高的优势,全力支持大企业裂变,延伸产业链,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据统计,已经裂变和正在或准备裂变的项目有60项,可投入150亿元,形成的生产能力产值可达534亿元,利税52.81亿元,其中已基本建成的项目有20个,投入26.8亿元,2008年实现产值115.3亿元。湘钢、湘机、江南、江麓等重点企业,通过大企业主辅分离、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催生出了一批新的企业。企业裂变还促进了企业制度的创新。
第二、促进央企对接。充分利用中央企业拥有雄厚资金、先进技术、科学管理、优秀人才的优势,加快一批驻市和地方大中型企业与中央企业的对接。这些年来,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冶京诚集团等分别与韶峰、湖铁、湘钢成功对接,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同时,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先后引进了境内外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梅塞尔、瑞士巴达、日本东洋电气、韩国爱铭数码电子、全创科技等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30多个。
第三、培育产业集群。我们以产业集群为路径,重点加快了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产业的建设。通过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以优势产业支撑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湘潭特色的产业发展优势。2008年全市10大重点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利润分别占规模工业的71%和91.4%。
第四、发展园区经济。市里重点抓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九华经济园区的建设,各个县(市)区分别抓好一个园区的建设。高新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德国工业园已有30多家企业成功对接,初步形成了以海诺电梯、威斯特汽车零配件为代表的机电制造业,成为长株潭城市群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园区。九华经济区在战略引资、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台湾工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天易、双马、先锋、红仑工业园的发展也在加快。2008年,全市入园企业已达64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02.3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完成工业增加值58.27亿元,比上年增长66.5%。园区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增长点和发展平台。
3、从保障层面来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日益完善、环境日益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以良好的基础和环境为保障。这些年来,我们按照省委“一化三基”的发展战略,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努力为新型工业化保驾护航,基本做到了三个到位。
第一、领导保障到位。全市各级领导干部集中精力抓工业,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抓工业,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抓工业,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氛围。尤其是通过领导干部联系项目、联系企业制度,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努力为企业化解各种矛盾与问题,切实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第二、社会保障到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运用社会保险政策,努力做好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以及最低生活等各种保障,使我市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与完善,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全力运用就业政策,对企业职工以及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培训,拓展就业岗位,鼓励全民创业。这些措施,保证了工业经济的顺利发展,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第三、环境保障到位。通过开展“实施‘百千工程’、服务保增长”等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增强部门服务意识,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网上公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扩大电子监察范围。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活动,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了企业的费用负担。进一步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力度、整治力度,基本营造出了一个重商、亲商、护商的较好的发展环境。
三、充分认识和客观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地说,问题与矛盾仍然很多,尤其是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要求相比,差距很大。对于这些问题与矛盾,我们要客观分析,找出原因,积极解决。
1、工业总量不大。2008年我市的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第6位,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8.1%。人平国内生产总值仅为 23672元,居全省第3位。在长株潭城市群中,我们的总量与人平也都相对较低。从内部来看,企业也普遍规模不大。全市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只有22家,超10亿的企业只有11家,超100亿的企业只有1家,龙头企业个数太少,工业经济整体优势不强。
2、产业结构不优。我市重工业比重过大,重工业比重占到全部工业的70%以上。高新产业比重太小,高端、高质、高效企业不多。这种工业结构,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产业层次不高,导致产业链条短,能源消耗高,资源转化低,比较效益小,影响了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3、质量效益不高。结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导致了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较低。2008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930.4亿元,利税总额63.7亿元,利润率为6.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节能减排压力很大。资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下,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的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透过表层的问题,我们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虽然有些问题如工业经济结构等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的因素,主要是受到几十年来国家对湘潭工业投入领域的影响造成的,但更要看到,我们在调整结构的力度上是做得不够的。所以,归纳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思想观念仍然不新。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我们工业经济目前面临的现实是,产业信息化、知识产业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持续化,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但我们同志看不到这种现实,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形势发展潮流、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因循守旧、封闭狭隘,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不计代价、片面发展。没有认识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有全新的理念,有世界的眼光,有坚定的决心,有大胆的举措。要想前人所未想、干前人所未干的事情。
第二,体制机制仍然不活。尚未完全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相符合的工业管理体制、工业服务体制、工业经营体制。到目前为止,有些明显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如投融资体制、征地拆迁体制等,都没有得到新的突破,企业反映较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执行能力仍然不强。执行力是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科学管理能力的主要体现。但我们许多同志在工作中缺乏进取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创新性,导致执行力不强,很多工作难以落实到位。我们的很多思路、政策、措施,往往只贯彻在口头上、落实到会议上、存在于公文上。特别是有些同志,对市委、市政府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第一推动力的战略决策,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得力,措施难跟上,导致局面打不开、工作很被动、发展受影响。
第四,发展环境仍然不优。这些年来,我们虽然通过开展思想大讨论等各种活动,努力统一大家的思想,灌输“放水养鱼”、亲商护商安商等各种理念,但由于陈旧思想侵染、部门利益作祟、个人私欲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仍然不尽人意。就是在当前保增长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的有些部门与干部,仍然敢于伸手,为了一己之私在企业索拿卡要,形象十分恶劣。
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着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提升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工业化水平,工业化的进程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根据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指标体系,以2008年的数据来分析我市工业化的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我市为3460美元(按现价汇率,下同), 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2480-4960美元的标准;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我市为50.6%,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40~60%的标准;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我市为44.7%,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低于50%的标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我市为49.4%,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30%标准。上述分析表明,我市工业化的主要指标均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标准,我市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实践已经证明:工业化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核心;工业化水平更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标志,是城市整体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省委“一化三基”战略的具体要求,是把湘潭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的战略举措。
我们要根据湘潭工业化的阶段特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提升我们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明确我们的目标任务。根据这一阶段调研过程中广泛听取到的各方面意见,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的目标,这里提出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大力实施强工富市发展战略,立足“两型”,促进“两新”,自主创新,循环节约,高端带动,重点突破,全力发展战略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先导性产业,稳步提升基础性产业,限制和淘汰劣势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大项目支撑发展;推动企业裂变、央企对接、园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湘潭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此,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设计上,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调整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上,就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实现“四大转变”,即实现由单个城市的扩充发展向城市群融城发展转变;由重点突出经济发展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转变;由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由低端产业发展向现代高端产业发展转变,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新路。
要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努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重点推动“四个转变:即推动由重化工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转变;推动由关联度不高的传统产业向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转变;推动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向“两型产业”转变;推动由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组织结构向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转变。
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增强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实施“11322工程”,即用4年左右时间,培育1个“千亿产业”, 建设1个“千亿园区”,打造3个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领军企业,培育20个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的企业群和20个年销售收入5-10亿元的企业群。
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科技进步贡献率要明显提高,到2010年达到6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建立20家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创5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其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降至2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基本建成初级生态城市。
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到2013年全市现代物流产业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初步形成辐射湘中南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与功能完备的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园区物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大型产业批发市场相配套的格局;全市社会物流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约17%,形成物流产业过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过1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全市物流企业上缴税收超过5亿元,成为湘潭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按照以上发展思路,我们建设经济强市的阶段目标要超过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即:到2012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0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8000元,社会事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
无论是从这些年湘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还是从我们的发展基础来看,这个目标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五、切实抓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经济强市,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要在谋划大项目上做文章。要始终坚持以创新的精神,谋大谋深谋远,实现重点突破。
1、培育“千亿产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提质升级,促进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形成“千亿产业”。第一,在发展目标上: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实现税收60亿元以上。第二,在产业定位上:形成以精品钢材生产及深加工的巨型产业基地。第三,在发展规划上:以湘钢精品钢材主业为龙头形成年产800万吨的综合配套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湘辉钢绞线、湘钢紧固件、湘钢钢丝绳等50户精品钢材深加工企业为主体形成年加工600万吨的配套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以湖南大汉博远、双马工业园钢材物流等基地为带动,发展商品钢筋及钢材配送物流业,形成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以上的规模。同时,加快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将这三大产业集群均打造成“百亿产业”。
2、建设“千亿园区”。按照全省建设“千亿园区”规划要求,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技术、知识、人才和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园区集聚,提高园区工业发展承载力,形成产业入园集群、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建设的发展态势,将九华经济区和高新区整体建设成“千亿园区”。第一,在发展目标上:到2015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150亿元,税收70亿元以上。第二、在产业定位上:形成一个以风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制造基地。第三,在发展规划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轿车整车年产30万辆、专用车年产5000辆的产能,建成年产值450亿元、年创税收25亿元的汽车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以台湾工业园为主体的年产值300亿元、年创税收2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业形成以工程机械、矿山装备、轧钢装备和码头运输装备为重点的年产值250亿元以上、年创税收12亿元以上的先进装备制造区;风电装备制造业形成整机年产1000台套及配套生产能力,建成年产值过100亿元、年创税收6-10亿元的风电装备产业园。
3、打造核心企业。按照打造领军企业,培育大企群体,发展中小企业,实现全民创业的思路,打造核心企业,培育大企业群体,彰显湘潭工业经济实力。第一,打造产业领军企业:打造湘钢为首的精品钢材及深加工领军企业,力争到2012年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打造湘电为首的电风电装备及矿山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力争到2012年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打造江麓为首的工程机械及先进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力争到2012年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第二,培育大企业群体:培育五矿湖铁、吉利汽车、湘潭电业等3个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大企业;培育江南机器、湘潭发电、华菱线缆等20个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的大企业群体;培育平安电气、江滨机器、怀其皮革等20个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的成长性好的企业群体。
4、推动企业裂变。将大企业的优势产品或核心技术单列出来裂变进入园区,并使裂变项目和产品彻底脱离母体,成为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要鼓励本地中小企业参与大企业生产合作,主动做好配套,加速形成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协作性较好的“联合舰队”。重点支持湘钢、湘机、江南、江麓等大型企业在本土裂变。制定专门扶持大企业裂变的政策,在裂变企业的资金投入、土地用途、资产置换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到2012年,全市裂变企业形成生产能力要达到550亿元,销售收入600亿元,利税60亿元,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总产值的70%以上,建成年产值过1亿元的项目50个。
5、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实施节能减排“1126”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淘汰产业退出机制,强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逐步退出;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加大对湘江、涟水、涓水流域污染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开发重点企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和重点产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做到循环式生产,实现由资源依托型生产模式向科技型、清洁型、循环型生产模式转变;运用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严把环保审批关,推进“两型园区”建设。以此推动项目、企业、产业和园区四大循环经济圈建设。到2012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年下降22%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0%以上。
6、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工业制造业、工业企业等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工业、商贸、交通等物流产业,加快建设铁牛埠、万博港、步步高、大汉钢材物流等重点物流项目,积极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现代金融、证券、保险业务。要大力发展信息中介服务业。强化火炬创新创业园引入中介服务的职能,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各种组织,鼓励发展会计、律师、审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和人才交流等中介服务。
7、培育县域工业。坚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推进县域工业发展。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小巨人”战略,突出发展县域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培育一批集生产专业化、经营精细化、产品特色化、技术高新化的“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式发展。鼓励各乡镇结合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工业小区,形成一区带多区的发展格局。县域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要达到30%以上,并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六、强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保障措施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基础保障、措施保障。我们尤其要注意提高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心,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执行力,切实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1、坚持项目带动。项目建设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积极主动争项目,想方设法引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集中精力抓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增投入,以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要求,立足长远发展,并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改革税制、鼓励出口等政策机遇和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针对国家重点支持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进行包装对接,策划和包装一批自主创新与产业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项目,争取进入国家政策支持的笼子。突出抓好湘钢宽厚板二期精品钢材深加工生产线等10大技改项目,爱铭数码高端电子产品生产线、九华软件产业园等10大新建项目,湘机风力发电等10大裂变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强化政策扶持。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扶持工业的切块资金和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保证重点;市财政每年保证3000万元的工业引导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和以奖代投;对有突出贡献的税源骨干企业和工业园区实行分级奖励。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政策,实行就低不就高、就宽不就严,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把国家对工业企业的税收政策用足用好。国土部门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实行土地占补均衡机制,尝试土地预征制,土地整理项目形成的新增用耕地,主要用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置换;要切实减化报批程序,减短报批时限,保证工业项目及时规范用地。工商部门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开设企业注册登记“绿色通道”,对初创企业具备基本条件的,采取先办照后补齐相关手续的方式办理;实行商标品牌战略,扶持和指导企业争创国省级商标和品牌。
3、搭建融资平台。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意味着工业即进入一个转型升级、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将愈加显现资本集中的特点,投资制约将是一个必须长期面对的矛盾。这就迫切需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整合资源既包括政策资源,更包括要素资源。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建立和激活资本市场提上紧迫议事日程。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对孪生姊妹,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搭建融资平台,不能只局限于工业领域,而必须从拓展和优化工业发展舞台的角度,把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块的融资平台一体考虑。有鉴于此,湘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融资平台建设,要从两个层面来推进。一是直接为企业服务的融资平台。这包括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用政策机制鼓励和吸引民资、外资进入工业领域投资创业,建立政企银三方互促共赢的联动、合作机制等。二是间接促产业发展的融资平台。这就是我们正在抓紧调研和探索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要把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存量资产,政府可掌控和利用的重要资源如土地、路、水、气以及其他重要的无形资产,全面清理和高度整合,以此作为政府国有资本注入为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搭建的投融资公司,通过规范的公司化运作,科学的分业分领域经营,形成稳定、强大的投资回报机制,增强政府信用,强化融资能力,化解投资风险。建立防范金融风险机制,规范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金融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把金融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4、培养工业人才。人才资源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一资源,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保障作用。要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企业家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优秀企业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对作出重大贡献的,要给予重奖。要尊重和保护企业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企业家的良好氛围。要抓好技能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院校、就业培训基地等资源,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支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技工人才队伍;健全技术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加大重大科技成果、专利产品奖励力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培训、实践锤炼,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谋工业、管工业、干工业的素养,提升干部抓工业的科学决策力和执行力。
5、完善社会保障。要继续完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企业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逐步解决老工伤、特许工种和病残职工提前退休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金额,降低职工医疗保险自负比例。要逐步分离企业社会化职能,在明确产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将大型企业的医院、学校等社会性职能逐步从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减轻企业负担。对破产关闭改制集体企业参照国有改制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保险管理执行,争取上级就业资金和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改革改制。要围绕企业发展开展技能培训,做好职业介绍服务,着力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开展下岗职工、农民工工资清欠,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落实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稳妥处理好劳资关系。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解决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6、扩大社会就业。要以项目建设带动就业,利用基础项目、民生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等建设,强化本地用人要求,带动本地就业。要以企业和园区扩大就业,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要求企业不得随意裁员,稳住就业岗位。要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以政府名义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购买公益性岗位,重点向困难就业人员或下岗再就业人员倾斜。要优化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全面落实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对暂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缓缴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扩大就业政策扶持对象范围。要开展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对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7、优化发展环境。市场经济是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优化经济环境工作,不断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行工业项目手续的委托代理制和限期办结制,按照“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要求服务工业发展。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网上公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扩大电子监察范围。对企业的有偿服务性收费、资源补偿性收费按下限或减半收取,行政管理性收费原则上免除,各类押金不再收取;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强行到企业进行各种赞助、摊派和征订报刊等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费用负担。切实加强对优化发展环境的监督,强化责任追究,坚决查处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大力营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8、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是关键。要坚持解放思想,把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工业化,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科学发展的落实,坚持大干工业的信念不动摇,坚持“强工富市”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抓工业发展。要强化领导责任,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的要求,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抓工业,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抓工业,其他领导积极配合抓工业,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考评制度,认真落实目标责任,按照《湘潭市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严格考核奖惩,把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年底考核兑现,确保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该文章转自[湘潭网] 原文地址:http://www.xiangtanwang.cn/xiangtanxinwen/Article.Asp?id=2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