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的质疑与科普反质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7:00

李承鹏质疑小学课本 工程师质疑李承鹏科普知识

(2010-05-11 12:08:09)转载 标签:

李承鹏

飞机遇险的时候

杂谈

 

质疑小学语文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 》(2010-05-08 05:08:12)
李承鹏

 

转载   分类:我的杂文
有10天未更新不是因为跨省、和谐、喝开开、洗脸死、信访被拘、突发精神病……等SB原因,当然更不可能是逛世博会,那,我就真SB了,勿念。本想写一篇关于教改纲要起草组成员说“教育经费难实现GDP4%”的文章,可一是颈椎奇痛,另因为无意中看到另一篇叫罗大左加帖在“猫眼看人”的文章,觉得罗大左写得比我好,更能说明不可以4%。如下:

 
《飞机遇险的时候》(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①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②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③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④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⑤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质疑之处:
一.第二段前面说到“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但是这一段的结尾又说“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既然机身都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那么机械师又怎么能打开舱门呢?舱门不是被“厚厚的冰甲”冻住了吗?机身上有厚厚的冰甲,那舱门又怎么打得开呢?
二.如果舱门真的被打开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在空中,机舱内的气压比机舱外的高。如果打开舱门,由于气压的原因,高气压就会向低气压流动,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那么,机舱内没有固定的物体都会飞出舱外去,包括人,这是很危险的。另外,因为是在寒流中打开的舱们,冷空气会迅速进到机舱内,人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冻僵,很难活动,时间长了甚至会被冻死,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如何能安全地走到小扬眉面前并自己解下身上的伞包呢?
三.跳伞是一项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动作要领和技术规则不要说一个小孩,就是一个大人在短时间内也绝对不可能学会。这一点经验常识,周恩来不可能不知道,就算是他,没有经过长期正确规范的训练他也不会用降落伞。所以,即使周恩来把降落伞伞包给了小扬眉她也不会用。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把伞包给了小扬眉呢?如果是要安慰小扬眉的话,他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然后告诉她准备和叔叔一起跳不是更能安慰小扬眉吗?他这个成年人使用降落伞不是比一个小孩子更可靠些吗?
四.按照中共对高层核心领导人严格的保卫制度,周恩来坐的飞机上怎么可能少了一个伞包?事先警卫人员没检查吗?如果多个炸药包呢?即使是检查疏漏了,是不是也反映了某些人一贯漠视儿童生命安全的冷酷态度?


我的一句话评论:

 
小时候抱怨语文教材里缺少神话,现在才知我们天天都在读神话;小时候以为教材是真理,现在才知道教材其实是真理教;小时候以为领袖在困难面前大义凛然,现在才知领袖其实是在大义灭亲;小时候以为我们搞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现在才知我们其实搞的是九年贻误制教育。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ac510100ic6q.html) - 李承鹏质疑小学课本 工程师质疑李承鹏科普知识_王小东_新浪博客

 
                                                                                    此致
     敬礼


对质疑小学语文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 》的反质疑(2010-05-08 15:37:29)
江海客

 

转载标签:质疑飞机遇险的时候反质疑文化 分类:随手评论
十分爱看李承鹏的球评,也很欣赏他的社会责任感,但今天看到他的博客转了一篇文章,《质疑小学语文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作为一个学生时代很喜欢阅读军事、航空等方面知识的工程师,我对文中的判断不敢苟同。

 
1、作者所谓的飞机压力差导致如果开门舱内的东西都飞出去的经验,是指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高空情况[万米以上]。而当时的运输飞机都是螺旋桨动力的,当时来往于延安、重庆都是轰炸或者运输机为底子的军机,类似轰炸机和运输机虽然号称升限能到达4000-5000米,但实际上通常都在千米高度以下飞行。以当时比较代表性的运输机德制ME323为例,其飞行手册建议飞行高度是500-600米。况且当时飞机根本就达不到现代喷气式飞机所谓的气密性,所谓瞬间压力的问题基本上是比较小的。就算在升限高度,完全密封,4000米-5000海拔和海平面压力差能造成多大的抽压效果。作者完全应该自己去算算。而且飞机结冰的高度通常都在3000米以下,因为空气中90%的水蒸气是在3000米以下。

 
2、机身结冰舱门打不开的情况,我乘坐飞机时也遇到过,但并不是说飞机结冰了门一定打不开,首先机身结冰不是作者想象的飞机完全被冰包住,而是在某些位置聚合,一般比较危险的是机翼、螺旋桨等位置,而机翼结冰是比较常见的。同时就算舱门被冻住,现代民航因严寒舱门无法打开的重要原因是,是从操作流程上为了保护现代喷气式民航飞机机门的密闭的可靠性。如果没有这种设计和流程约束,采用强动力特性甚至允许人力挤撬,门肯定是可以打开的,但势必会导致门本身的变形和损坏,而无法投入下一次飞行。这与二战前后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3、关于飞机结冰所以开仓门人肯定被冻僵的判断,这个也是不太了解相关领域知识造成的,在看过探索频道一次空难的节目后,我当时专门检索过飞机结冰的资料,飞机结冰原因是空气中液态水向机翼等位置的聚集,其实大多数结冰情况是发生在零度到零下十度之间,而且在有些部位还有零上结冰的情况出现。而随着温度继续降低,空气中液态水反而继续减少,结冰的情况反而进一步减少。到了零下25度以下,由于空气中液态水基本晶体化了,难以向飞机表面上聚集,基本上就不会结冰了。

 
 
4、关于跳伞得问题,其实降落伞的复杂性关键在于伞的操纵,如果不会操纵就很难控制,但开伞的动作是比较简单的,根据我的了解,空降兵的的主伞是通过伞环挂在滑锁上自动拉开的,但没考察过这个装置的是何时代出现的。但就算没有这个装置,根据我看过的一些史料,一般战时,如果运输机中弹,需要跳伞时,机组成员都在遇险乘客临跳之前会向其重复,把手放在伞绳拉锁位置上,数多少个数之后开伞之类的[如果乘客不敢跳,可能一脚踢出去,玩笑],不会跳伞,但只要拉开伞绳,虽然可能落地摔得鼻青脸肿,脚腕骨折,但生存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这个跟随即将坠毁的飞机作自由落体相比,那个生存概率大不是很明显的么?至于说抱着跳伞.....确实也只有安慰意义,毕竟这不是电影《摩天悍将》。但如果从怀疑的基本逻辑来看,作者的逻辑是,这个选择不是最佳的,所以这个事情是不真实的。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所有错误的事情就都是假的了。

 
4、关于安全检查的问题,这一点需要考虑到,中共当时没有自己的飞机,只有是美国飞机或者国民党飞机的可能性(美国飞机的可能性最大),这个人家让不让你查都是问题。有可能根据美军的操典,会先询问你有多少乘客,然后准备好x相应的降落伞包来,但人家带了多少伞来是人家的事情,就算一个没带来,对于没有空军的中共来说,仓库也很难有可用降落伞包的储备。

 
历史确实是在质疑中去伪存真的,我也认同质疑是人的基本权利。但质疑本身包含了维权和求真两个层面,从维权角度,每个人凭借主观判断和狭隘经验去质疑都无可厚非。但从求真的角度,作为一个工程师,我认为质疑也是以一个科学研究过程,如果不能保证所依托的知识的正确性、与方法的合理性,其所获得结论也很难经受推敲。